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38体表胃电活动与消化间期和餐后胃运动的关系研究

    作者:杨春敏;毛高平;曹传平;张映辉;陈英

    目的用红霉素激发狗胃收缩,同时记录体表胃电和胃运动变化,并模拟进餐胃运动状态观察体表胃电活动的变化,以期阐述胃电图与餐前后胃运动的关系.方法健康狗8只,麻醉后通过内窥镜将测压管放于十二指肠,使测压孔位于胃窦部记录胃运动,同时在腹部固定好胃电电极.

  • 内窥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炎;孔雷;孔荣;李钟奇;于洋;马锐祥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的应用进展。方法以椎间孔镜和脊柱、微创为关键词,检索2011年1月—2014年10月 PubMed、CNKI、CBM 数据库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疾病临床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卧床时间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微创手术成为脊柱疾病治疗当前的研究方向。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脊柱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成熟,手术安全、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确切。

  • 鼻内窥镜术后并发严重眶隔感染1例

    作者:陈德禄;范洁;李军

    鼻窦炎行鼻内窥镜手术出现眼眶并发症并不少见,但出现严重的眶隔感染并导致视力丧失尚未见报道.我科2009年4月收治1例鼻窦炎术后出现严重眼眶并发症的病例,患者一度失明,经积极救治,患者痊愈,报道如下.

  • 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上颌窦囊肿45例

    作者:史余明;许丽华;金莉;高志光;代陆霞;王桂娟

    近10余年来,我国鼻外科发展迅速,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逐步普及.但我国地域广大、科学技术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县、镇级医院,上颌窦根治、下鼻道开窗术仍然是解除局部病痛的基本手术方法.

  • 基于CT影像的经皮椎间孔镜腰椎体间融合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凯辉;徐宝山;董潇蔓;郭林;杜立龙;张维昊;许海委

    目的 探讨在椎间孔区域的神经根与邻近组织的CT影像学的解剖学关系,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融合手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因腰背部不适行腰椎CT检查的110例患者CT影像资料. 110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图像经AW46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三维重建旋转冠状面可见神经根走行的层面以及相应节段椎间盘横断面图像,对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出口神经根到脊髓硬膜囊的短距离(Js、Ji),出口神经根到椎弓根内、中、外侧的距离( Pa、Pb、Pc),以及出口神经根到骨性关节突和关节突关节面的短距离(Gs、Gi)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L2 3节段~L5/S1节段,Js和Ji数值均逐渐增大,且Ji均>Js,其中L2 3节段Js的数值小为(6. 71 ± 2. 10) mm,L5/S1节段Ji的数值大为(22. 05 ± 3. 96)mm;每一节段出口神经根-椎弓根的距离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Pb及Pc值逐渐减小,以L5/S1节段为小(3. 86 ± 1. 93)mm;下缘层面的Gi均大于上缘层面的Gs.结论 在L3/4以上节段置入宽度为10 mm的椎间融合器较为困难;术中镜下磨除部分或全部上关节突,可以扩大安全区域,避免损伤神经及周围重要结构,利于融合器的置入.

  • 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段丽群;张文志;贺瑞;李旭;葛畅;张锋;蔡海平;王立生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经皮椎间孔镜下腰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256例单节段 LDH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2例采用 MSLD,另外124例采用经 PELD 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疼痛、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改良 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腰腿疼痛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5~30个月, MSLD 组及 PELD 组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为(20.3±4.8)个月和(19.5±5.0)个月。与 MSLD 组相比, PELD 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均高于 MSLD 组(P 值均<0.01)。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 VAS 评分、ODI 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值均<0.05);MSLD组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高于 PEL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但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末次随访 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SLD 组及 PELD 组患者末次随访时 MacNab 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7%(125/132)和94.3%(117/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 P >0.05)。2组均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MSLD 组2例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PELD 组5例患者出现患肢出口神经根支配区的麻木不适,1例出现术中颈部疼痛,1例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术中出现髓核残留。2组各有2例术后出现复发,均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ELD 与 MSLD 治疗单节段LDH 均可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PELD 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以及术中放射线暴露多、手术时间长、特殊病例处理困难(如巨大突出、钙化及高度脱垂移位)等缺点,但 MSLD 能克服部分困难,是有益的技术补充。

  • 改良 YESS 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中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琳;张西峰;侯克东;杨华东;蒋续钢;李凝道

    目的:探讨改良的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单个医生连续收治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14~84岁。局部麻醉下,应用改良的 YESS 技术行椎间盘摘除术,采用后外斜入路96例,椎板间孔入路38例。通过对比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 MacNab 评分对患者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后缓解,并完成手术。134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诊时间平均(69.5±3.0)个月。内镜术后开放返修3例,返修率2.23%(3/134)。术前 VAS 中位数为8(7,9)分,术后即刻为1(1,2)分,术后6个月为1(0,1)分,术后1年为1(0,1)分,术后5年为1(0,1)分,术前与术后5年 VA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10.082, P <0.01)。末次随访 MacNab 评分,优108例,良17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93.3%(125/134)。结论应用改良 YES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好,因其手术技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程度高,从而有利于该手术的推广和实施。

  •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入路的X线、MRI分析

    作者:徐宝山;Yuvraj Hurday;杜立龙;郭林;曹毅;万业达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 MRI 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 X 线图像资料。选取 L2/3~ L5/ 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 MRI 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孔宽度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 L4/5和 L5/ S1节段正侧位 X 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 MRI 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 Gs 均> Gi,其中 L4/5节段 Gi 小[(2.72±1.40) mm],L2/3节段 Gs 大[(5.16±1.53) 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近。 L2/3和 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 L4/5和 L5/ 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 Is < Ii,其中 L4/5节段 Is 近[(-2.55±4.94) mm], L5/ S1节段 Ii 远[(-8.23±11.11) 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 L2/3和 L3/4节段 Js°> Ji°;L4/5和 L5/ S1节段Js°< Ji°。正侧位 X 线图像分析显示 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 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 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 L5/ S1)椎间孔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孔,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后锁孔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廖建春;王君玉;胡国汉;党瑞山;刘环海;卢亦成

    目的:为内窥镜在锁孔手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15例30侧10%甲醛溶液固定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在其中5例10侧标本上同时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操作,内窥镜下操作并观察颅内结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观察范围与影响内窥镜操作因素.测量乙状窦前缘中点、乙状窦后缘中点与颅内固定标志间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方的解剖学变异较多,对乙状窦前入路影响较大.乙状窦后入路受解剖学变异的影响较小.乙状窦前缘中点、乙状窦后缘中点与颅内同一固定标志距离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乙状窦前入路操作距离短,无需牵拉小脑,内窥镜可到达桥小脑角,并观察到脑干腹侧结构,但入路复杂,内窥镜操作受解剖结构影响大;乙状窦后入路简单易于掌握,需要一定的小脑牵拉,在内窥镜的辅助下可以全面了解桥小脑角结构,但对脑干腹侧的结构观察欠佳.

  • 硬镜与鞘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文辉清;刘衍民;陈光春;曾可伟;王平;侯湘德;孙北望;欧阳斌

    目的 探讨硬镜与鞘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本院2003年5月至2006年6月进行的104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使用硬镜与鞘管的情况.观察组53例,应用硬镜与鞘管;对照组51例,没有使用硬镜与鞘管.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均没有胆道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操作时间、引出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出血次数、灌注量和结石残留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镜与鞘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中能加快取石速度、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结石和灌注液体进入腹腔后遗留与污染的机会,没有增加结石残留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内镜下四种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

    作者:姜英杰;聂玉强;李瑜元;张龙

    目的 探讨4种内镜下治疗方法对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349例内镜下有活动出血的溃疡患者分为4组:肾上腺素注射组、金属钛夹组、氩离子凝同组及联合治疗组.肾上腺素注射组157例接受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止血;金属钛夹组46例接受金属钛夹止血;氩离子凝固组51例接受氩离子凝固止血;联合治疗组95例接受肾上腺素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止血治疗.对比各组间止血效果.结果 4种方法的即时止血率均为100%,有效止血率在肾上腺素注射组为87.9%,在金属钛夹、氩离子凝同及联合治疗组分别为89.1%、86.3%、91.6%,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注射组中,Forrest Ⅰ a患者的有效止血率为55.0%,明显低于其余3组患者(P<0.01).结论 4种内镜下治疗均能有效、安全止血.药物注射对Forrest Ⅰ a患者的止血效果差.

  • 微创尿路内镜术后疼痛的比较研究

    作者:董庆龙;庄小雪;欧阳葆怡;李逊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经尿道输尿管取石术(URL)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规律.方法随机选择一期择期手术成年患者分为4组,Ⅰ组:ⅠLU组为左URL(52例),ⅠRU组右URL(57例),ⅠDU组双侧URL(15例);Ⅱ组:ⅡLP组左MPCNL(66例),ⅡRP组右MPCNL(63例);Ⅲ组TURP(59例);Ⅳ组:ⅣT组TURP(30例),ⅣP 组MPCNL(34例),两亚组均术毕静注氯诺昔康8 mg,继以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PCIA) (0.04%,2 ml/h).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评术后24h内大疼痛程度(Pmax)、术后第24h时点的疼痛程度(P24)和McGill疼痛问卷(MPQ)查询.结果Ⅱ组各亚组与Ⅲ组、Ⅱ组各亚组与Ⅰ组各亚组的Pmax或P24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T的Pmax或P24均小于Ⅲ组(p<0.05),ⅣP的Pmax或P24均小于ⅡLP或ⅡRP(p<0.05),Ⅰ~Ⅲ组术后24h需应用镇痛药者分别为12例(9.7%)、27例(20.9%)和4例(7.3%),各组中应用与无应用镇痛药患者的Pmax或P2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和Ⅲ组为会阴部"胀痛",Ⅱ组为术侧腰部"钝痛"与"胀痛".结论 TURP和MPCNL患者术后应积极进行疼痛治疗,氯诺昔康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

  • 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切片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作者:赵敏;章如松;何燕;王璇;周晓军;马恒辉

    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是目前外科诊断病理学的重点之一.大部分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的肿瘤是经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确诊的.由于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细小、易于破碎,造成了其组织制片较其他组织制片操作难度相对大.所以,在外科病理诊断工作中,做好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制片是病理常规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制片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进行探讨.

  • 一种新型内窥镜自动消毒系统的研制

    作者:张红雨;王欢;李成;顾汉卿;李迎新

    为解决现有内窥镜消毒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新的内窥镜消毒的有效方法.选用高电位氧化还原水作为消毒剂,设计特殊的超声清洗槽.采用单片机对高电位氧化还原水的制水时间和系统的消毒时间进行控制,实现对内窥镜的清洗消毒.实验表明,所研制的新型内窥镜消毒系统将超声技术和高电位氧化还原水有效结合,在提高内窥镜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使得对内窥镜的消毒更为彻底,而且可以同时对2条~3条内窥镜进行消毒.因此该内窥镜消毒系统可成为内窥镜消毒的有效手段之一.

  • 医用超细内窥镜系统研究

    作者:徐忠;刘洪英;皮喜田;余巧;练阳;赵亚雄

    设计了一种医用超细内窥镜系统.采用微型、高分辨率的CMOS图像传感器配合低压差分信号(LVDS)传输技术进行前端摄像探头的设计,使摄像探头直径缩减至5.0 mm,并实现了图像数据的长距离高保真传输;采用基于S3C2440微处理器的ARM开发平台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内窥镜图像的清晰显示.以口腔为模拟测试对象对系统摄像功能进行了测试,并与传统内镜进行了对比,证明该系统能够完成内窥镜摄像,且所成图像分辨率高.以口腔溃疡模拟粘膜病变对系统进行测试,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发现粘膜病变,病变检出率高达90.0%.本系统成像清晰,且镜体直径小,能大大提高病人内镜检查的舒适性,为消化道疾病普查初筛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 视野自动扫描的侧视内窥镜研究

    作者:林良明;颜国正;宋一然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视野自动扫描的新型侧视内窥镜系统的研究成果,对发展微创外科手术和未来医学工程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磁场方式的内窥镜体内三维定位与追踪方法研究

    作者:陈新;林东;张庆辉;郑惠如;杜谊;田村进一

    本研究以磁场方式来测定内窥镜探头在人体内的三维位置及姿态角.根据三个互相正交的圆环线圈在其周围空间任意点产生的三维磁感应强度表达式,以及附着于内窥镜探头上的三个相互正交的磁场传感器在该磁场空间任意点以任意姿态感应磁场时所获得信号的表达式,建立以空间位置(x,y,z),姿态角(a,b,c)为未知数的六元非线性方程组.使用具有全局收敛特性的牛顿-拉夫森算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由磁场传感器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计算出对应的一组位置和姿态(x,y,z,a,b,c),从而实现内窥镜探头的三维定位和跟踪.

  • 基于Bubble小波的结肠镜图像暗区中心点估计的研究

    作者:朱宏擎;林良明;颜国正

    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Bubble小波的结肠镜图像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中因暗区不明显而无法确定中心点的不足.并用所求的中心点来引导肠镜前端导管,起到导航的作用.该方法首先将真彩色结肠镜图像由RGB格式转换成HSI格式,然后用Bubble小波对其亮度分量I进行边缘提取,后找出所有类似圆弧状边缘线的圆心经加权求和后得到真正的中心点.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 消化道内窥镜机器人新型微驱动机构的研究

    作者:周丁华;黎介寿;颜国正;李宁;沈航

    基于仿生学原理及人体消化道特性,研制出一种电磁型索状蠕动式内窥镜机器人微驱动机构.阐明了微驱动机构的驱动原理,提出了该微驱动机构适合的结构形式及驱动方式,分析了该微驱动机构的驱动性能及其消化道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新型微驱动机构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灵活,可以有效实现在消化道的全方位驱动.

3215 条记录 8/161 页 « 12...567891011...1601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