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药物过敏的体内外检测

    作者:武文斌;胡妮

    目的:研究和探讨药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检测措施.方法:对皮肤试验、激发试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对于皮肤试验阴性患者,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激发试验这一药物过敏试验的“金标准”.结论:药物过敏检测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体内外检测方法进行诊断和检测.

  •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1kDa蛋白皮肤试验与体外干扰素γ检测方法的比较

    作者:都伟欣;崔颖杰;卢锦标;杨晰朦;杨蕾;丁敏;沈小兵;苏城;王国治

    目的 对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 1kDa蛋白(以下简称重组11kDa蛋白)皮肤试验与体外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重组11kDa蛋白和TB-PPD的同体双臂皮肤试验,分别于不同前臂皮内注射0.1ml重组11kDa蛋白(10 μg/ml)和0.1 ml TB-PPD(50 IU/ml),注射后24、48、72 h测量志愿者皮肤反应(硬结和红晕)的两个直径(大径和大径的垂直径),并取其均值.于皮肤试验前采集32名志愿者的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T-SPOT.TB试剂盒进行检测.比较重组11kDa蛋白皮肤试验与体外IFNγ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注射72 h后的硬结反应统计重组11kDa蛋白皮肤试验中阳性人数为8名,阳性率为25%,TB-PPD皮肤试验中阳性人数为24名,阳性率为75%,其中强阳性人数为8名;体外IFNγ检测(T-SPOT.TB)阳性人数为7名,阳性率为22%.重组11kDa蛋白皮肤试验结果和体外IFNγ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Fleiss Kappa 值=0.913),这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远低于TB-PPD皮肤试验(Fleiss Kappa值=0.266).结论 重组11kDa蛋白皮肤试验的检测结果与体外IFNγ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有潜力成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新筛查方法.

  • 改良安全皮肤试验法鉴别真假青霉素严重过敏

    作者:卢丽艳;赵辉;周晓燕;田爱萍;潘磊;李芳

    目的 用安全皮肤试验法鉴别真假青霉素过敏.方法 对自称有严重青霉素过敏史患者51例,以青霉素皮试液分别行斑贴、点刺及不同浓度的皮内试验.结果 51例中有17例(33.3%)确诊为严重青霉素过敏,34例(66.7%)排除了青霉素过敏.结论 安全皮肤试验法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

  • 20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阿罗格"点刺液变应原皮试结果分析

    作者:崔林萍

    目的:总结"阿罗格"点刺液测试变应原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变应性疾病200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用"阿罗格"点刺液进行过敏原测试,分析其结果.结果:用"阿罗格"点刺液检出主要变应原的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尘螨,与文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皮试仪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试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升平;牟灵英;唐红梅;代会贞;杨寒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生素[1],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较高[2].据欧洲过敏反应监测网络的报道:2002-2010年,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在总的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中占42.6%[3-4];在严重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危害大.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过敏试验的方法来降低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过敏试验的常规方法为皮内注射法[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科室使用皮试仪进行药物过敏试验[6-8],并且由于其无创、无痛、简便、高效的优点得到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广泛认可.现将皮试仪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试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抗生素过敏反应与皮肤试验

    作者:

    1 青霉素等抗生素诱发过敏反应的机制是什么?答:大多数抗生素结构简单,但其本身或代谢产物等使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进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人体致敏后,当再次与同种或同类药物接触后,即可产生过敏反应.

  • 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感染对粪类圆线虫病血清学和皮肤试验的影响

    作者:

  • 脑囊虫病误诊24例临床分析

    作者:付德才;刘宝奎;于春艳

    脑囊虫病因猪囊尾蚴寄生脑组织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种多样,极易与其他脑部疾患混淆,以致误诊误治。临床资料1996年6月至1998年6月我院收治24例被误诊的囊虫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2岁至67岁,均为我地区常住人口,均有吃生拌菜习惯。该24例患者经颅CT及MRI检查,均未见典型囊虫病灶,仅14例发现小点状或小圆形或小脓肿样病灶。皮肤试验阳性22例,ELISA抗体检测阳性18例,血清囊虫循环抗原检测阳性23例,阴性1例,该例脑脊液抗原检测呈弱阳性。其中误诊为癫痫12例,腔隙性梗塞5例,神经衰弱综合征3例,血管神经性头痛2例,脑动脉硬化1例,精神障碍1例。误诊为癫痫病的12例患者中,8例呈大发作(其中1例误诊时间长达18年),每次大发作可持续40 min;1例表现为发作性痴呆,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对周围人群无反应;1例被误诊为腔隙性梗塞的病人,病初表现为左侧肢麻,一个月后嗜睡,给予扩管溶栓治疗所致;2例表现为一过性失语。

  • 158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的文献分析

    作者:黄毅婷;阳丽梅;黄旭慧

    目的:了解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报道的青霉素皮试阴性后所致过敏反应,对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过敏史、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在158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中,女性的构成比高于男性;21~40岁年龄段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为常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皮试阴性的病人使用青霉素治疗也应严密监护,以保障用药安全.

  • 过敏性哮喘患者蟑螂抗原皮肤反应性调查

    作者:王金德;许以平;曹兰芳;尹洪云;汪玮弛;姚苏航

    目的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12例有14种抗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总结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皮内试验)结果。结果有皮试资料的212例患儿中,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1例,阳性率28.7%,占14种抗原皮试结果的第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均为89.6%)之后,居第3位;34例成人患者中,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结论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 高校学生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人群异烟肼预防10年效果分析

    作者:林存智;姜文洁;王丽君;王海荣;朱新红

    目的 分析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强阳性大学生异烟肼预防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青岛市4所高校一、二年级学生8 896名,采用TST筛查结核病患者及强阳性人群,并对强阳性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排除结核病人群进行随机分组: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采用异烟肼,300 mg,1次/天,疗程10个月;对照组无任何治疗,两组人群随访10年.组间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阴性4 704名,一般阳性及中度阳性3 876名,强阳性316名,发现结核病患者11例,结核病检出率0.12%(11/8 896).两个年级中强阳性人数差异(x2=47.925,P =0.000)以及农村和城镇学生BCG接种率差异(x2=201.938和230.861,P=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0年内预防组153名有5例发病,3名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累积发病率3.33%(5/150),失访8名,失访率5.33% (8/150);对照组152名有14例发病,累积发病率9.21% (14/152),失访12名,失访率7.89%(12/152).两组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9,P=0.03),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1,P=0.371).预防组服药完成率98.04% (150/153),不良反应发生率1.96%(3/153),10年内保护率63.84%.随访3年内,预防组150名有2例发病,累积发病率1.33% (2/150);对照组152名有9名发病,累积发病率5.92%(9/152),两组人群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7,P=0.033),3年内保护率77.53%.第4~6年内,预防组失访3名,145名有2例发病,累积发病率1.38%(2/145);对照组失访6名,137名有3例发病,累积发病率2.19% (3/137),两组人群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948).第7~10年,预防组有5名失访,138名有1例发病;对照组有6名失访,128名有2例发病,两组人群累积发病率异性无统计学意义(x2 =0.004,P=0.948).结论 TST强阳性人群采用异烟肼化学预防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年内预防效果明显.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患者局部皮肤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结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邱秀兰;曾秀玉;张华平;翁月萍;林丽玲;陈夏容

    目的 观察75%乙醇消毒、生理盐水擦拭与直接注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结果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成年住院患者,随机分3组,采用乙醇消毒、生理盐水擦拭及直接进行皮试3种预处理方法. 结果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采用不消毒直接进行皮试的方法,假阳性率低且未发生皮试相关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采用不消毒直接进行过敏试验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硫喷妥钠诱导并发急性肺水肿一例

    作者:于会坤

    患者,女,58岁,56kg,拟全麻下行左乳癌根治术。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术前用药为苯巴比妥钠0.1g。入手术室后BP 135/90mmHg、HR 92次/分、SpO2 98%。麻醉诱导依次静脉缓注芬太尼0.1mg、氟哌利多2.5mg和2.5%硫喷妥钠。于后者注药至14ml时,病人头颈、前胸及腹部呈现大面积荨麻疹,口鼻腔涌出粉红色泡沫痰,双肺闻及干、湿NFDA3音,立即静注琥珀胆碱100mg,后插入气管导管,并在醚瓶内倾注75%酒精10ml,行间歇正压通气。此时BP 75/60mmHg、HR 160次/分、SpO275%。相继静脉缓慢注入西地兰0.4mg、地塞米松20mg、吗啡10mg和呋塞米20mg,30分钟后自主呼吸恢复,泡沫痰基本消失,BP、HR和RR渐恢复正常,SpO2 99%。1周后于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经过顺利。 讨论硫喷妥钠所致过敏反应尤其并发急性肺水肿者甚为少见。我们对该病人事后分别作芬太尼、氟哌利多、琥珀胆碱和硫喷妥钠皮肤试验,结果仅硫喷妥钠出现局部风团和潮红,其他药物均阴性。硫喷妥纳可致组胺释放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其对心肌的直接抑制作用,可使左房压和肺动脉压升高,诱发急性肺水肿,临床应用中应予重视。

  • 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

    作者:陈颖炜;邬玉美;施若非;郑捷

    报告1例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患者女,22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2年余,伴有明显灼热感.皮损一般在经期前3~5d加重,月经过后逐渐减轻.黄体酮皮试阳性,而雌二醇皮试和生理盐水对照试验为阴性.

  •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对照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小芳;黄秀英;冯林;宋志强;钟华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是收集受试者的自体血清做皮内试验(皮试),观察是否引起风团、红晕.

  • 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三疣梭子蟹过敏原研究

    作者:路晓琳;陈官芝;王国英;李振兴;苏磊;王宗岭

    目的 探讨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三疣梭子蟹过敏原.方法 对入选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血清蟹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或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者进行三疣梭子蟹口服食物激发试验,选择出对蟹过敏的患儿33例,留取血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留取血清作为对照组.选择新鲜的三疣梭子蟹,提取总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检测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蟹过敏原.结果 三疣梭子蟹蛋白粗提液可见条带有11条,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4 000、70 000、58 000、49 000、36 000、34 000、32 000、27 000、21 000、19 000、17 000.能引起实验组免疫反应的条带有4条,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0 000、58 000、49 000、36 000,实验组阳性率分别为93.9%、45.4%、39.4%、100%;对照组无阳性条带.将实验组相对分子质量70 000、58 000、49 000及36 000免疫条带阳性率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x2分别为55.483、17.898、14.891、63.000,均P<0.05.结论 70 000、36 000蛋白是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三疣梭子蟹主要过敏原.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相关抗体与发病的关系

    作者:孙丽伟;李杰;康尔恂;韩春玉;闫丽萍;金外淑;夏秀娟

    目的 探讨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抗体、抗IgE抗体、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的关系.方法 设(CIU)组、急性荨麻疹(AU)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00例受试者.每例受试者均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过敏原,血清总IgE、抗FcεRI抗体、抗IgE抗体、抗HP抗体、TGAb水平及阳性率,将CIU组与AU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CIU组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率为53%,AU组为12%,健康对照组未发现阳性者.CIU组和健康对照组过敏原检测均为阴性,而AU组能检测到食物或吸人物过敏原,阳性率为86%.CIU组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水平均高于AU组和健康对照组(P< 0.05); CIU患者IgE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190.00,P<0.05),而AU组Ig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26.00,P<0.0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CIU患者抗FcεRI抗体水平较阴性患者高(T=101.73,P< 0.05),抗IgE抗体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和阴性CIU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2.04,P>0.05);CIU组、AU组、和健康对照组抗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9%和23%,TGAb阳性率分别为18%、15%和11%,抗HP抗体和TGAb阳性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P抗体阳性的CIU患者中,抗FcεRI抗体阳性率较AU患者和健康人高(P<0.01);抗IgE抗体阳性率与AU患者和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Ab阳性的CIU患者中,抗FcεRI抗体阳性率较AU患者和健康人高(P<0.01),抗IgE抗体阳性率与AU患者和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U存在抗FcεRI和抗IgE自身抗体,可能在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自体全血注射治疗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曙光;翟志芳;宋志强;冯林;黄秀英;周晓芳;游弋;钟华;王欢;程良金;向明明;郝飞

    [目的]评价自体全血注射治疗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在临床病史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及ASST;选择ASST阳性且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阴性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规则口服氯雷他定片,并尝试逐渐减量至可控制症状的小服药量;治疗组同时接受每周1次的自体全血注射治疗,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后的第3和6个月评价所有患者荨麻疹疾病活动程度(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每月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UAS、DLQI、累计抗组胺药物总量以及治疗前后ASST诱导的风团/红晕直径行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时的UAS分别为5.73± 0.51、1.57±1.42、0.69±0.92;对照组分别5.32±0.79、3.65±1.53、2.65±1.61,经秩和检验,两组在治疗前U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较,治疗后第3和第6个月,两组UAS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UAS改善程度分别为69%和35%;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81%和5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抗组胺药物平均月需量(第3个月平均8.63片,第6个月平均3.83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分别为16.85片和15.27片).[结论]自体全血注射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可有效改善ASST阳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UAS和DLQI,且可显著减少患者对抗组胺药物的总需求量.

  •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易;蒙金秋;严煜林;曹存巍;刘栋华;梁伶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白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等位基因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144例广西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按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62例,阴性组8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患者组和199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DRB1基因在3个组中的分布.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DRB1*01、*1401、*16等位基因频率在阳性组、阴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2,Pc=0.03;x2=35.34,Pc<0.01;x2=12.69,Pc=0.03).进一步在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仅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组与对照组间(RR=17.09,Pc<0.01)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间(RR=7.2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B1*1401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的易感基因或与其连锁.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吴黎明;黄珊珊;苏明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的影响,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应和机理.方法 采用非随机、开放性临床试验,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3例),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 ml肌内注射隔日1次)联合咪唑斯汀(10 mg/d)治疗,对照组单用咪唑斯汀(10 mg/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周后对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10.0软件,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用x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SPT阳性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SRI(0.92±0.33)明显高于对照组(0.74±0.35),两组比较,t=2.39,P<0.05.观察组治愈50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74.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5.62,P< 0.05).观察组85例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7%(21例阳性)和17.6%(15例阳性),治疗后分别为9.4%(8例)和5.9%(5例).对照组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1%(20例)和16.9%(14例),治疗后分别为24.1%(20例)和15.7%(13例).SPT阳性率在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P<0.05);治疗前后SPT阳性率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较单用咪唑斯汀疗效好,并能降低患者SPT阳性率和对致敏原敏感性.

243 条记录 7/13 页 « 12...45678910...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