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探究

    作者:康建勋;刘立业

    目的:分析和探讨外科临床上全麻手术治疗患者体温变化对于麻醉后苏醒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6例全麻情况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常规处理组和手术保温组,分别给予常规处理及保温手术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鼻咽温度。结果:保温手术组患者术中鼻咽温度、平均体温高于常规处理组,保温手术组麻醉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短于常规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保温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3.77%(2例),低于常规处理组的18.87%(1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全身麻醉患者的临床手术操作可以显著提高体温,缩短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率,值得临床应用。

  • 全麻病人术后体温变化的护理体会

    作者:赵立文;王晶鑫;吴丽霞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通过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功能维持体温的恒定.麻醉可使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丧失,单纯依赖体温调节中枢调控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不足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所以围术期普遍存在体温失衡的现象.无论体温升高还是降低都会对人体的内环境、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药物的代谢速率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本文通过对两年来全麻开腹患者术后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提醒围术期体温保护的重要性.

  • 精氨酸加压素V1受体阻断剂对毒死蜱降温效应的阻断作用

    作者:杨永录;Christopher J.Gordon

    精氨酸加压素(AVP)能够降低致热原性和非致热原性的发热效应,精氨酸加压素V1受体阻断剂(AVP V1受体阻断剂)可以阻断其作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杀虫剂毒死蜱(CHP)可以引起体温降低.目前认为CHP引起的降温效应与体内乙酰胆硷(Ach)含量增加有关,因为Ach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我们考虑既然AVP有参与体温调节和降温过程,那么CHP的降温作用是否与AVP有关,所以本研究观察了AVP V1受体阻断剂对CHP引起的体温变化的影响.

  • 发作性睡病患者自发性体动及体温昼夜特征分析

    作者:徐兴;吴惠涓;庄建华;赵忠新

    目的 探讨发作性睡病患者自发性体动及深部体温昼夜节律特点.方法 共1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和14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体动记录仪连续监测自发性体动1~2周并每日记录睡眠日记,于昼夜20个时间点测量深部体温.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发作性睡病组患者夜间卧床时间增加(P=0.008),睡眠效率降低(P=0.001),入睡后觉醒次数增加(P=0.000)、觉醒时间延长(P=0.000),易出现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SOREMP,P=0.002);MSLT试验中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P=0.000),SOREMPs次数增加(P=0.000);夜间总活动量和活动度增加(均P=0.000),白天总活动量和活动度减少(均P=0.000),夜间与白天总活动量和活动度比值升高(均P=0.000).两组受试者深部体温呈现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其中值、振幅和峰值相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7,0.730,0.488).结论 尽管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觉醒节律和自发性体动的昼夜节律紊乱,但其对深部体温的影响并不显著,提示发作性睡病患者体温中枢的调节能力相对保留.

  • apelin-13侧脑室注射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发热的缓解作用

    作者:杨艳杰;王丽君;叶文凌;吕双瑜

    目的 探讨侧脑室注射apelin-13对小鼠体温的作用及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发热的解热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50、150 ng组,apelin-13 3、10 nmol组,脂多糖150 ng+apelin-13 3 nmol组和脂多糖150 ng+apelin-13 10 nmol组.药物或生理盐水以10 μL/min的恒定速度侧脑室注射,注射体积为4uL.给药后0.5、1.0、1.5、2.0、2.5、3.0、3.5、4.0 h分别监测记录各组小鼠的体温,计算各组小鼠在各时间点体温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150 ng组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引起发热效果明显,因此选择注射150 ng脂多糖作为模型组.侧脑室单独注射3、10 nmol apelin-13对小鼠温度变化没有明显影响.侧脑室注射3 nmol apelin-13在1.5h降低150 ng脂多糖引起的发热(P<0.05);而10 nmol apelin-13在1.5、2.0、3.0h均降低150ng脂多糖引起的发热(P<0.05).与脂多糖150 ng组比较,脂多糖150 ng+apelin-13 10 nmol组体温AUC显著减少(P<0.05);脂多糖150 ng+apelin-13 3 nmol组体温AUC虽然减少,但是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枢apelin-13对小鼠的体温没有影响,但侧脑室注射10 nmol apelin-13能够明显降低脂多糖引起的小鼠体温升高,具有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发热作用.

  • 体温与发热

    作者:孙廉

    每个人都因发热而看过病,发热就要量体温,但笔者临床所见,患者真正对体温变化和发热比较了解者很少,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这方面的常识.一般所称的体温,是指肌体内部或深部体温而言.不管外界气温怎样变化,人的温度都一直保持在37℃左右,我们称为恒温.恒温是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如人体的代谢过程或同化或异化,或合成或分解,都要借助体内千万种酶的作用,而这种酶又很“娇气”,它们作用适宜的温度是在30~40℃之间,体温过高过低都会使酶发生变性而失去作用,新陈代谢就会终止,生命也就会完结.高烧到42℃的病人,生命极易发生危险,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 养生路上『三不走』

    作者:美珠

    不要跟着感觉走人到老年身体各系统、各器官逐渐老化,机体的感觉也会变得迟钝,尤以痛觉、味觉、嗅觉、体温变化为明显.这种变化使老年人患了严重疾病后也自觉症状不那么严重,以致延误病情,失去及时诊治的时机.

  • 复方麝香注射液对急性脑卒中所致意识障碍患者体温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作者:李广强;王小洁;卢开林

    目的 观察复方麝香注射液对急性脑卒中所致意识障碍患者体温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急性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单盲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复方麝香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40例予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以入院时所测体温的平均值为基础值,观察每日体温增长情况;治疗前后统计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结果 2组治疗第1 d和第2 d体温增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 d后,治疗组体温增长且呈递减趋势,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有效控制体温;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所致意识障碍可起到控制体温,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 加温输液联合参附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赵荣忠;魏丽丽

    目的 观察输注加温液体及参附注射液对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的复苏效果.方法 将25例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的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14例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常规快速补液、保暖措施.治疗组1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加温输液及参附注射液治疗.2组患者均行连续心电、血氧和血压监测,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体温、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变化及患者复苏达标时间、30 d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就诊后10 min内体温继续下降,之后体温缓慢回升;治疗组患者就诊后体温快速回升,且就诊后10、20、30、40、50 min内体温高手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就诊后平均动脉压均缓慢回升,但治疗组就诊后第20、30、40 min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就诊后休克指数均缓慢下降,但治疗组就诊后第20、30、40、50 min休克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苏达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30 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常规补液相比,加温输液联合参附注射液有助于缩短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复苏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不同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围术期体温变化的影响

    作者:高素兰

    目的 探讨患者手术中使用不同保温措施后对其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 按数字法将全麻下拟行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充气式加温毯(42~46℃电热毯)+37℃的腹腔冲洗液的方法保温,对照组采用常规棉被覆盖+37℃的腹腔冲洗液保温措施,分别监测术前30min、术中、术后患者核心温度变化.结果 与术前入室温度相比,2组术中、术后患者温度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术后10min、30min、60min分别为(35.9±0.68)℃、(36.4±0.33)℃、(36.6±0.12)℃,体温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围术期低体温发生8例,发生率为44%,观察组低体温发生3例,发生率为17%,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围术期采用充气式加温毯(42~46℃电热毯)+37℃的腹腔冲洗液的方法保温,能达到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降低术中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 1例硫酸镍中毒继发肾功能损伤患者的护理

    作者:夏春娟;王伟;李连芳;许伟;董靖;张莉莉;蒋奕

    1例硫酸镍中毒继发肾功能损伤患者的护理
      夏春娟;王伟;李连芳;许伟;董靖;张莉莉;蒋奕
      doi:10.3969/j. issn.1672-9676.2016.07.077
      镍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成人每天通过食物摄入镍约600μg。硫酸镍常用于电镀、镍电池、催化剂以及制取其他镍盐等。它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易溶于醇和氨水。人体主要吸收途径有呼吸道和消化道。呼吸道吸入后,对气道有刺激性,易引起哮喘和肺嗜酸细胞增多症,可致支气管炎。大量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和眩晕。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湿疹,常伴有剧烈瘙痒,称之为“镍痒症”[1]。在接触镍后,尿镍可增高,轻度中毒者尿镍不超过25μg/L,迟发症状者尿镍250~500μg/L,严重者尿镍高于500μg/L[2]。2014年10月我科收治1例误服硫酸镍溶液后引起肾功能损伤的患者,经解毒、保肝、消炎等对症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症的发生[3]。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发现上述指标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密切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尿镍、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2.2呼吸道的管理患者误服硫酸镍溶液,入院后感胸闷、咳嗽、咳大量黄白色黏液痰,体温37.5℃。遵医嘱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3 L/min。正确指导患者雾化吸入方法。雾化治疗前后,患者要漱口,避免因雾化药液残留而致口腔霉菌感染发生[4]。雾化后协助患者拍背,拍背时应自上而下,从边缘到中央,手呈勺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易于咳出。教授患者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嘱其半坐位,先做2~4次深呼吸,用膈肌尽量深吸气后抑制呼气,连续进行轻咳,使痰到咽部附近时,再用力将痰咳出。观察患者痰液的性质及颜色。每日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 综合保温护理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各时间段体温变化及疗效的观察

    作者:王雪静;张海霞

    目的 探讨综合保温护理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各时间段体温变化及疗效的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保温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段体温变化情况,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体温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20 min、胸腔冲洗后、术毕时体温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麻醉清醒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综合保温护理可有效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控制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缩短患者术后麻醉清醒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芳;王越夫;石佳;李立环

    目的 筛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41例,年龄14 ~ 70岁,性别、身高和体重不限.根据术后8h患者的膀胱温度分为高温组(≥38℃)和常温组(<38℃).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术前血压、心率、射血分数、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呼吸功能检查、术中体外循环、激素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毕血压、心率、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和术后镇痛情况.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 690例患者发生术后早期体温升高,发生率73.3%.l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呼吸功能异常、术前射血分数≤50%和体外循环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呼吸功能异常、术前射血分数≤50%和体外循环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全麻下核心及体表温度的变化

    作者:康孝荣;王保国;王恩真

    目的 探讨全麻后核心和体表温度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全身耗氧量和产热量变化对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9例全麻下行择期开颅手术的病人,以鼓膜温度为核心温度,足背和指尖温度为体表温度,臂-指温度差为外周血管舒缩指标,连续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2h、3h、停药时、停药后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和60min的各温度变化及吸入麻醉药浓度、耗氧量、产热量变化.结果 随着麻醉加深,全身耗氧量、产热量和鼓膜温度显著降低,足背和指尖温度明显升高,臂-指温度差降低由>0℃变为<0℃;麻醉停止后,全身耗氧量、产热量、鼓膜温度和臂-指温度差显著增加,足背和指尖温度显著降低.结论 全麻引起核心温度降低,与外周体表温度升高和产热量降低有关;全麻终止后核心体温升高,与外周体表温度降低和产热量增加有关.

  • 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立新

    目的:通过术中体温干预与监测,观察比较保温组与非保温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变化.方法:接受体温监测病人80例,随机分为非保温组和保温组;保温组患者在非保温组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盖充气式保温毯,将温度调节至36-40℃,术中使用静脉液体及冲洗液均加温至37℃.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开始时和手术中每隔15min测量体温.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至结束时,非保温组患者体温下降明显,存在发生低体温的危险;保温组患者体温在手术开始30min后维持在正常水平略有升高.结论:对全麻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体温管理,可以有效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作者:张志勋

    目的:探讨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行全麻手术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麻醉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体温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血压情况,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表现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及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低于对照组的59.1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患者体温下降会造成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延长,且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加强对麻醉患者的体温护理.

  • 临床分析患者体温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作者:吴坤;吴新海;王明玲

    目的:对患者麻醉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全麻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血压和心率、寒战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后患者体温正常,有助于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脑卒中急性期体温与预后关系214例分析

    作者:王子峰;赵玉环;毕双梅

    于1995年2月~1998年11月笔者对214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程早期体温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作了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 服药也讲究时辰

    作者:乔洪涛

    由于人体的生理变化具有周期性,在生物钟的调节下,人体的基础代谢、体温变化、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如肝脏合成胆固醇的时间多在夜间;胃酸、激素分泌有昼夜规律等.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性往往也受到机体节律性的影响,同一种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用药其疗效也会有差别.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患者体温变化的观察

    作者:张宿迪

    目的 通过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患者体温过高或者过低的观察,了解维持正常体温的重要意义.方法 观察80例患者术中体温变化,探讨理想体温范围.结论 手术室护士要对手术时间长、基础体温低、血氧饱和度低患者予以关注和保温防护.

163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