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体会

    作者:刘佳;张绍庚;魏炜明;唐荣;乐羿;陈小刚

    目的 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自2006年6月-2011年1月收治的7例I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6例诊断为IPH,1例误诊为隐源性肝硬化;后均经病理证实为IPH.7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2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远端脾肾分流术,1例行脾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3年,仅1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术后1月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彩超对IPH的诊断有较高提示作用,但确诊均需病理证实;手术治疗IPH效果确切,对于伴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及巨脾的IPH患者,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灵;肖渝清;陈矢明;张志刚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14次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例患者剖腹探查无法手术,其余13次手术中,分流手术5次,断流手术8次,对于再出血时间的对比分析,断流手术发生再出血时间长,并与断流的彻底性有关.结论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方式以彻底的断流术为佳,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食道下段+胃底切除再吻合术.

  •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11例临床分析

    作者:万盛华;李香莲;张双红;罗丽娟;万宏;刘岚

    目的 分析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2年3月确诊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男女之比为7∶4,年龄3岁2个月~10岁5个月,病程2 d~4个月.临床表现无任何症状3例,呕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8例;脾脏肿大11例,肝脏均无肿大;出现腹水1例.11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海绵样变、脾脏肿大,其中1例CT增强扫描示门静脉海绵样变.8例有呕血、黑便的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均示食道静脉曲张.3例无任何症状者未行任何治疗;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予制酸、止血、输血等处理,呕血止、贫血纠正后转外科治疗.结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和超声医师应增强对本病的认识;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诊断,诊断明确后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CT、MR诊断价值

    作者:杨蕊梦;许乙凯;赖胜圣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CT、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6例)或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9例)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①3例患者行脾切除,余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脾脏体积增大;②7例原发性肝癌中5例可见明显门脉癌栓;③15例患者CT及MR平扫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失去正常形态,边缘呈波浪状;④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影像学变化较平扫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可于肝脏实质边缘区见到异常带状密度增高影,而肝门区密度相对较低(肝脏异常灌注);⑤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显示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走行区域内可见数个扭曲扩张的静脉血管影像.结论:CT、MR具有无创、快速、可重复的优点,对诊断CTPV有较大的价值.

  • 脾静脉在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左支搭桥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中的应用

    作者:梁杰聪;温哲;宋俏莉

    目的:研究脾静脉在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左支搭桥术(MLPVB)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MLPVB治疗CTPV的患儿67例,记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接受胃底注射硬化剂治疗的CTPV患儿67例,记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治疗效果及监测部分生理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达到55.22%(37/67)、94.03%(63/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2% (24/67)、82.09% (55/67).两组在治疗前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治疗6个月及1 2个月后观察组门静脉主干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并且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血管流速以及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而门静脉主干宽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脾静脉作为分支实施MLPVB治疗儿童CTPV能高效缓解门静脉高压现状,手术后儿童各项生理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在临床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

  • 12例重症胆道炎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外科治疗

    作者:高林;倪家连;刘晓明;张建平

    目的 探讨重症胆道炎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时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穿刺、胆囊管造影或胆道探子等确定胆总管位置及走向,采用两边纵行缝扎中间切开的方法,沿胆道长轴纵行切开.结果 本组12例,一期手术治愈11例.经3~72个月随访,9例无任何症状,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3例于手术后29、31、40个月复查发现胆总管有结石存在,经十二指肠镜取石后服用消炎利胆药物等,B超检查未再发现结石.结论 这是一种基本有效的方法.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门静脉畸形门静脉海绵样变致门静脉高压

    作者:杨树海;唐兴俊;黄乾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反复黑便、呕血8年,再发3 h入院.入院前8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呕血,曾在四川华西医院住院,彩超:门静脉畸形,门静脉海绵样变,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考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诊断"肝前性门脉高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行脾切除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前3 h患者出现解黑便1次(量不详),呕血2次,量共约500 ml,伴头昏,心慌,小便量少,门诊以"消化道出血"于2012年6月28日收入我科.

  •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6例诊治分析

    作者:秦长江;孙嵩洛;李诗杰;郑立;马万里

    目的: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既往已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者再次断流后行限制性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6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限制性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4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2例脾切除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人工血管架桥术,1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16例患者均获随访,除1例手术再次复发出血外,余15例患者术后情况均稳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首选的诊断方法,脾切除+断流联合分漉术是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首选术式.

  • 门静脉海绵样变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韩兴发;柴琛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主要引起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反复消化道出血等,超声或门静脉造影可确诊.CTPV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及肝移植术,临床应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考虑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本文就CTPV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儿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改良脾肺固定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姚素贞;李慧东

    小儿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是小儿科较常见的疾病,常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传统的外科手术种类繁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公认的较好的治疗方法.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进的由Akila创立的脾肺固定术[1],治疗小儿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9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诊疗新进展

    作者:魏卫卫;李岽健;杨镇

    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复杂多样,深入理解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有助于正确治疗和积极预防其并发症.我们分别介绍了门静脉血栓的定义、分级、分型、发病机制和急、慢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着重阐述了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肠梗死的治疗和急、慢性PVT 治疗的进展情况.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致肠坏死一例报道

    作者:杨万军;方放;许建伟

    患者:女, 22岁。因脐周阵发性疼痛3 d,加重伴持续性疼痛4 d。于1998年5月2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在当地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药物治疗。1周后出血停止。出血期间早产1死婴。2年前反复上消化道出血5年,脾肿大,在当地行脾切除术。否认慢性肝病史。体检: T38.8℃, P 120次/min。贫血貌。腹部稍隆起,全腹压痛,肌紧张,以右侧脐旁为著,腹水征阳性,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抽出淡黄色混浊液。辅助检查:血WBC 33×109/L, N 0.90, Hb 90 g/L,出血时间3 min,凝血时间1 min。肝、肾功能正常。血清总蛋白55 g/L,白蛋白27 g/L,球蛋白28 g/L。腹部平片:中腹部可见少量积气。腹部B型超声检查:肝脏未见异常,脾缺如,中等量腹水。入院后经补液,抗感染治疗14 h腹痛加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2 000 ml淡黄色混浊液,距屈氏韧带120 cm以下200 cm长肠管发白,肠壁肿胀,无弹性,其边缘动脉无搏动,此段肠管中央约50 cm肠管呈紫红色。小肠系膜高度肿胀增厚,厚处达3 cm。扇形切除肠系膜见静脉腔内广泛大量血栓形成。切除呈紫红色肠管包括其上、下端各10 cm,共70 cm。见两切端肠壁无活动性出血,继续切除直至切端有活动性出血。切除约220 cm长肠管,端端吻合。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应用脉通、川芎嗪1周。口服复方丹参1个月。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术后行上消化道造影: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Doppler超声: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门脉高压症。  讨论:本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其原因为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门脉高压症致肠系膜上静脉淤血,血流缓慢。切脾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1个月前使用止血药物,宫内死胎致早产。以上均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导致血栓形成。本病发病呈亚急性经过,起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肠壁、肠系膜水肿,逐渐发展到肠系膜动脉痉挛,小动脉闭塞,肠管坏死。本病临床表现不一,不具备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腹部隐痛,阵发性绞痛,逐渐表现为持续性剧痛。可伴有腹胀、呕血、黑便、腹水等。对于患有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使用抗凝制剂的患者,出现急性腹痛时应高度怀疑本病。早期可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示动脉期延长,门静脉系统不显影,即可确立诊断。可试行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全身抗凝治疗。对于术前不能确诊,患者存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若发现肠管、肠系膜肥厚、水肿,肠壁呈红紫色,肠系膜静脉大量、广泛血栓即可诊断。我们在术中对本病坏死肠管的判断不是以肠壁呈紫红色、紫黑色为标志,而是以切除肠管断端有无活动性出血为标志。应避免切除不足造成肠管继续坏死、吻合口漏,而致再次手术。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灵;肖渝清;陈矢明;张志刚

    1989年10月至2001年10月,我们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vein,CTPV)患者15例,其中6例由于无临床症状,给予观察随访;另9例予以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利用左肾上腺静脉行门体分流术的研究

    作者:王琪;戈小虎;马志刚;朱兵;卢军

    目的 观察幼龄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模型左肾上静脉直径的变化,以及经左肾上静脉行门体分流术后,左肾上腺静脉血栓对左肾上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只幼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CTPV模型,结扎左肾上腺静脉法复制术后左肾上腺静脉血栓的模型.结果 (1)术后6周形成CTPV和左肾上腺静脉血栓的大鼠模型;(2)CTPV组术后6周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压力升高[(15.05±1.55) cmH2O,P<0.05]及左肾上腺静脉直径增粗[(0.21±0.02) mm,P<0.05];(3)左肾上腺静脉血栓组肾上腺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CTPV模型大鼠左肾上腺静脉均增粗,提供了经左肾上腺静脉行门体分流术的条件.(2)左肾上腺静脉血栓不会影响左肾上腺功能,且左肾上腺病理未见明显变化,该术式合理、可行.

  • 楔入法门静脉造影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珍银;温哲;蒋贻洲;申刚;陈昆山;谭小云;黄晓明;夏杰军;邓海浪

    目的 探讨经肝静脉楔入法门静脉造影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中的应用价值与介入操作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岁2个月~8岁,平均年龄5.6岁,术前Child-Pugh分级8例均为A级;主要临床症状为脾大,呕血,黑便等.8例患儿均行经肝静脉楔入法门静脉造影.结果 本组8例患儿中7例楔入法造影显示肝内门静脉走行规则,形态纤细,Rex隐窝与门静脉左、右支及分支显影清晰,该7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左支旁路分流术(Rex术),手术顺利,术后随访3~12个月,影像学检查示吻合口通畅,未见狭窄;另1例患儿造影显示肝内门静脉Rex 隐窝及左、右支均未见显影,末端分支显影清晰,术中证实门脉左支闭塞,改行脾肾静脉分流术(Warren术),本组8例CTPV患儿术前楔入法造影显示门脉左支是否通畅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 经肝静脉楔入法对CTPV儿童进行门静脉造影能准确诊断患儿门脉左支是否通畅.,且能获得良好的肝内门静脉各级分支及Rex隐窝解剖位置及形态大小的图像,对CTPV儿童Rex术前评估意义重大.

  • 脾-左肾上腺静脉分流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状样变二例

    作者:张正筠;陈其民;徐敏;褚珺;严志龙;洪莉;顾松;胡明

    例1:男,8岁.因腹胀4年收入我院.患儿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并于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后呕吐鲜血,量约200 ml.于外院就诊发现"脾肿大",后转入我院诊治.查体:左腹部明显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 cm,质软,表面无结节,无叩痛,脾高度肿大,下缘位于脐下1指,脾右缘-2 cm,斜径10 cm.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示三系下降,WBC2×109/L、GR%61.5%、RBC3.1×1012/L、Hb 98 g/L、PL,T 84×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胺和电解质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腹部CT血管成像(CTA):肝门区正常门静脉结构消失,代之以迂曲、扩张的团块状血管影,肝内门静脉左右分支显示不清,肝门周围见蜂窝状侧支血管影,呈海绵状.肝脏正常、脾肿大,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增粗,脾静脉扩张呈团块状,粗大的侧枝血管形成(图1),考虑门静脉海绵样变、门脉高压.消化道钡餐:胃底食管静脉中度曲张(图2).血管B超:胰腺后方及脾门处脾静脉内径约11 mm,扭曲,左肾上腺静脉增粗,内径约15 mm,脾静脉与左肾上腺静脉间距约23 mm.DSA检查可见增粗的左肾上腺静脉(图3).

  • 介绍一种新的门体分流术式

    作者:李桂生;黄奕华;程纲;刘钓澄;徐哲;方锦标

    笔者近对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儿治疗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术式,即用胃右静脉或胃冠状静脉与肝左静脉分支吻合的方法,操作方便,分流效果好,介绍如下.

  • 门静脉海绵样变影像诊断

    作者:欧陕兴;李兴耀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m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它的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其周围形成扩张的侧支静脉血管或阻塞后不全性血管再通现象,为了保证肝脏血流量和肝功正常运转,机体的一种代偿性病变.它是一种特殊非肿瘤性占位病变,一般归结于特殊类型综合征.

  •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螺旋CT表现

    作者:漆锐;周翔平;宋彬;杨恒选;严志汉;黄娟;李真林;杨敏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栓塞后侧支开放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搜集5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栓塞病例(其中门脉主干完全栓塞27例,不全栓塞23例),另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2例合并肝癌,但未出现门脉栓塞。结果门脉完全栓塞组中,胆囊周围侧支(胆丛)开放者15例(55.6%),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21例(77.8%),胃小弯侧支开放者20例(74.1%);不全栓塞组上述侧支开放分别为5例(21.7%),8例(34.8%)及11例(47.8%)。对照组胃小弯侧支静脉开放者36例(72%),未见胆总管周围及胆丛侧支开放。结论 (1)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为门脉栓塞后特有的一组侧支循环途径,而胃小弯侧支在单纯门脉高压及门脉栓塞后均可出现,不具特征性。(2)门脉栓塞是形成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形成与阻塞程度有关,阻塞越重,发生机会越大。

  • 自体静脉移植"H型"肠一腔分流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症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郑智慧

    2004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应用自体静脉移植"H型"肠一腔分流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症18例.本文分析小儿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特点,总结自体静脉移植"H型"肠一腔分流术围手术护理的重点及要点.

81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