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 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吞酸""纳呆"等病范畴.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同,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迚展综迩如下:
-
降气益胃汤治疗胃病的临床体会
目的:研究胃病之胃失和降治疗中降气益胃汤的临床疗效并得出体会.方法:从胃失和降患者中选取74例出来,以每组各37例的标准使74例患者形成治疗组、对照组.以降气益胃汤进行对治疗组的治疗,以甲氧氯普胺、雷尼替丁、摩罗丹进行对对照组的西药治疗,研究方式各异情况下分别产生的疗效.结果:降气益胃汤对治疗组的治疗疗效与甲氧氯普胺、雷尼替丁、摩罗丹对对照组的西药治疗效果相比较好,分别86.5%、64.9%(P<0.05).结论:降气益胃汤在治疗胃病之胃失和降方面颇具疗效,值得推广并应用.
-
小半夏汤治疗胃失和降证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半夏汤治疗胃失和降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半夏汤对胃失和降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比较普遍和高发的一种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经方辨证治疗,方简且疗效快,经济实用.慢性胃炎中医常诊断为胃脘痛,又称胃痛,主要症状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伴有腹胀、反酸、呃逆、纳呆、便秘或便溏.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各种原因引起受纳腐熟水谷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不通则通,即可发生胃脘部疼痛.
-
镇肝熄风汤新用治验1则
安某某,女,85岁.1999年2月22日初诊.呃逆3月余.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3月前劳累后血压升高,经治疗后血压渐至正常.但此后呃逆不止,经多方诊断为“膈肌痉挛”.曾服用胃复安、吗丁啉、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等多种中西药物未见效果.现症见:呃逆连连不止,不甚剧烈,饮食正常,大便干,舌质红苔少中后薄黄腻,脉弦细,寸关偏强,尺弱.证属肝肾阴虚,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治宜滋补肝肾,平冲降逆.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先下),生龙牡各24g(先下),白芍30g,山萸肉18,天冬15g,玄参24g,甘草12g,茵陈6g,生麦芽12g,川楝子6g,丹参30g,半夏15g,黄连9g,瓜蒌30g.
-
运用通降法论治胃脘痛兼便秘述要
六腑为传化之腑,传化物而不藏,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与大肠相连,共为糟粕传输之通道,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可影响胃气顺降。胃失和降则不能降气至大肠,可致大肠气机阻滞,不能降逆下气,而致大便秘结不通。胃肠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
-
应验和胃汤治疗气滞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作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常兼有胀满、嗳气、呕恶、纳差等症状.临床虽可分为寒痛、热痛、虚痛、实痛等,但多以气郁寒滞为主.因病邪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作者在临床上针对这一病机特点应用舒肝和胃,温散通降法,治疗脘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闪罐合膈俞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呃逆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患者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轻者可自行缓解,重则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临床称持续24小时以上呃逆为顽固性呃逆.自2003-2006年,笔者采用闪罐合膈俞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上消合剂为主治疗食管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体会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临床常见两种类型,即酸性反流物引起的消化性食管炎和碱性反流物所致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1] .反流性食管炎病机的关键是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酸水上泛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脾胃[2].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动力药.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具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性反应、增进食管和胃的蠕动等功能,并且可以减少复发[3].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笔者以上消合剂配合西医治疗因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后胃食管吻合术后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3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食管炎用青黛治疗有效
食管炎多因感受邪毒或因刺激性饮食以及长期胃气上逆、胆汁或胃酸反流浸渍食管,都可使食管受到损伤而引发.临床主要有胸骨后烧灼感或有烧灼样痛,饮酒、吸烟或进食酸饮液可诱发且加重,烧灼感可向颈部及肩胛间放射,如发生反流液体蚀及咽部及声带,可引起慢性咽炎及声带炎等症状.初期多因食管壁炎症,咽下轻度疼痛和阻塞不顺之感觉,进食则食管痉挛多有间歇性咽下梗阻.临床用中药煎剂辨证治疗,可以改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及食不顺下、膈食不通的诸多症状,但食管局部烧灼样疼痛表现较难改善.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应用锡类散加入藕粉糊治疗食管炎有良效,后改用青黛入藕粉糊同样收到较好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返流的体会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78例上消化道返流症患者进行了总结、分析与探讨.方法采取西医注重局部与中医整体调节相结合的治疗思路,78例辨症分为4型治疗.结果显效42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5%.结论对上消化道返流的特征与实质、相关因素、中西医共识,诊治思路及更新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胃脘痛的中成药治疗
胃脘痛以慢性者居多,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多个病种,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但常关系到肝脾,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
治疗慢性胃炎的点滴经验
笔者在多年临床中运用中医医学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一定的见解.现将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 重视饮食和情志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情绪关系密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伤食不节,暴饮暴食,易内生食滞;而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味,可蕴湿生热;此均可损伤脾胃致胃痛、嘈杂、痞满等.故有"百病皆从口入"之说.而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可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肝气横逆犯脾胃,胃失和降,肝脾不和,气机郁滞而见胃痛、嗳气、痞满.
-
中医诊治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上逆,胃失和降,主症肝气郁结证候:胸胁胀满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胃失和降证候:胃脘胀闷或胀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次症胸胁走窜疼痛无定处,乳房胀痛,面色发青,多疑善虑,善太息,胃中嘈杂,呕吐黄绿苦水,干呕,不欲饮食,口苦,口臭.或舌红舌苔薄白,或舌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
自拟"呃逆平汤"治疗顽固性呃逆58例
呃逆是一种中医的病名,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连连、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疾病.综其原由为寒、燥、热之邪犯胃,日久致气郁痰阻,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致.西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常用阿托品、鲁米那等解除平滑肌痉挛,镇静药对症治疗.
-
止呕显效粥膳
呕吐,是一个症状,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均可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药粥有开胃的作用,治疗呕吐有较好的疗效,下列药粥可供选用.
-
白及、蒲公英治疗反流性胃-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反流性胃-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内容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在pH<4时具有水解活性,损伤胃、食管黏膜引起的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改变的疾病.属中医吞酸、呕酸的范畴.其病因为脾胃运化失职,胃失和降而出现喜打呃、烧心痛、胸骨后痛,呕吐酸苦水,甚呕出咖啡样物.几年来笔者采用白及、蒲公英治疗反流性胃-食管炎125例,疗效佳,现报道如下.
-
辨证论治不寐症
不寐症的病因,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
柿蒂蜈蚣饮治疗呃逆
呃逆其病因祖国医学认为系饮食不节、病久体虚或情志不畅而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学则系膈肌痉挛.其临床表现为气逆上冲、气声短促、连续不断或止而复发.轻者不药自止,重者持续不断,难以自止,为顽固性呃逆,则需药物治疗.笔者6年来应用柿蒂蜈蚣饮加味治疗该证46例,均奏捷效.柿蒂降气止呃,蜈蚣息风止痉,二药共起解痉止呃之效.
-
顽固性呃逆治验2则
呃逆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笔者在临床上治疗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收到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