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王玉宁

    目的:观察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基本治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37例患者,基本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外伤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常坚;岑远光;江南凯;叶少武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甘露醇、吡拉西坦、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法舒地尔3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显著提高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外伤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松;吴海春;兰杰

    外伤性梗死是颅脑损伤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梗死范围小者增加了致残率,而大面积梗死者将大大增加了死亡率和重残率;原发脑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掩盖了脑梗塞的症状及体征,尤其是昏迷患者,很难及时发现脑梗塞,在临床救治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我科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 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死10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秀辉

    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特指颅脑损伤后继发的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可称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梗死的出现加重了原来脑损伤的病情,对其治疗及转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对我院自2000年至2006年收治经CT检查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10例进行临床分析.

  • 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24例综合治疗体会

    作者:刘道斌;魏建功;王锡铭;宋同均;王世强;董世节;黄汉文;张琦辉;黎志迪

    目的 总结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综合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4例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恢复良好6例,中残11例,重残3例,死亡4例.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是儿童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予以手术减压、注重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障脑灌注,除常规应用甘露醇脱水外给予大剂量白蛋白、尼莫地平、神经营养药物,合理应用亚低温治疗等治疗措施,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死22例

    作者:李洪普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比较少见,近年来随着 CT、 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确诊率明显增高.其重症者若治疗不及时,常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了儿童健康和生存质量.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进能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与治疗组32例,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 川芎嗪与葛根素合用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刚;李桂云;杨凯;刘军

    目的:观察川芎嗪与葛根素合用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静脉滴注川芎嗪100 mg联合葛根素400 mg,每日1次;对照组44例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500 mg,每日1次.10d为1疗程,一共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能力状态、脑梗死发生率、昏迷评分标准(GC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生活能力状态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运动功能的改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单纯外伤性脑梗死(TCI)的疗效优于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的TCI患者(P<0.05).结论:川芎嗪与葛根素合用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好,且用药安全,对单纯TCI患者的疗效好于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的TCI患者.

  •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血小板计数对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作用

    作者:夏坤伟;陈礼刚;张苓;孟桃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肘静脉血小板计数(PLT计数)与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颅脑损伤保守治疗患者387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1、2、3、5、7d和14 d对患者行TCD检查测量所得的VmMCA值,同时采集患者肘静脉血测量所得的PLT计数,伤后24h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值.将伤后治疗过程中14 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列为梗塞组,14 d内未出现脑梗死者列为对照组.如果梗塞组患者于14 d内某时刻出现了脑梗死则将不再继续测量比较,剩余患者(终在14 d内某时刻均已发生脑梗死)继续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梗塞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14 d内各时段(1、2、3、5、7d和14 d)测量所得的VmMCA、PLT计数,分析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与伤后各时段Vm MCA、PLT计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者及两者结合对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作用,以及伤后第1天VmMCA、PLT计数与伤情严重程度(GCS评分)关系.结果 梗塞组VmMCA较对照组快(Z=-5.302,P<0.01),梗塞组PLT计数较对照组低(Z=-6.702,P<0.01),伤后第1天的VmMCA值越高,PLT计数越低,GCS越低,伤情越重.结论 颅脑损伤后VmMCA增高、PLT计数降低与伤后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将两者联合对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作用,伤后1 dVmMCA、PLT计数对伤情严重程度有评估作用.

  • 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及机制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忠斌;时国兵

    为了探讨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现对本院2004~2006年158例颅脑外伤患者从年龄、性别、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类型,有无脑疝发生等因素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 外伤性脑梗死15例诊治分析

    作者:余政;王剑波;田劲;王良池;罗代伟;张入丹

    外伤性脑梗死指颅脑外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死,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生,常见于青年和儿童,以往认为较少见.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普及,外伤性脑梗死的检出率逐渐增多,现将我院经治的15例外伤性脑梗死分析如下.

  • 外伤性脑梗死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孟桃(综述);李小刚(审校)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指颅脑损伤引起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产生局灶性或广泛性,不可逆性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是颅脑外伤后较常见但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脑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机械性压迫等多种因素间相互综合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迟发性外伤性脑梗死83例临床与CT分析

    作者:高正今;吴宗萍;郑西;吴志红;徐明阶;范汝雄

    迟发性外伤性脑梗死(Delayed traumatic cerebralinfarction,DTCI)临床上并非少见,而且常对颅脑损伤的救治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带来不利影响,但因首次CT未发现病灶而易被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忽略.我院1994-08~2002-08,经CT复查确诊者83例,现对其临床表现和CT征象进行分析,以引起同道重视.

  •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预防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彭涛;李定君;徐宏;邹兴军;唐渊;张袁汇翼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248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采用依达拉奉30mg,2次/ d,静脉滴注,连用7d;对照组128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对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和3个月后的 GOS 评价,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3%(10/120)和18.8%(24/1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可减少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数量。

  • 外伤性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作者:汤秉洪;覃宗明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近5年诊治的1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按Jennett&Bondy预后分级:Ⅰ~Ⅱ级2例,Ⅲ~Ⅳ级6例,Ⅴ级10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的预后与脑梗死部位及面积有直接关系,早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恰当处理,可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 5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作者:周军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观察5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根据其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法医学鉴定意见。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24例钝器伤患者和11例高空坠落伤患者被鉴定为重伤一级3例、重伤二级6例、轻伤一级12例,不宜进行损伤程度鉴定只说明因果关系14例;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15例交通事故伤患者被鉴定为I级伤残2例、Ⅱ级伤残3例、Ⅲ级伤残4例、Ⅳ级伤残2例、Ⅴ级伤残2例、Ⅵ级伤残1例、Ⅶ级伤残1例。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影像学检查能为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 依达拉奉用于防治创伤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焕波;肖哲

    目的:分析探究依达拉奉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创伤性脑血管痉挛(posttraumatic cerebral vasospasm,PTCV)的防治作用,为其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172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疗法和依达拉奉滴注疗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PTCV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86例患者PCTV发生的例数24例(27.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6例(53.5%),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PTCV患者的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TCV患者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比率(58.7%).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明显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PTCV以及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适合临床上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 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分析手术时间窗对脑疝术后脑梗死程度的影响

    作者:王洪峰

    目的:探讨手术时间窗对脑疝患者术后脑梗死程度的影响.方法:以MSCT技术(多层螺旋CT)为基础,观察71例脑疝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手术时间窗分为≤3h组和>3h组,比较两组病例间梗死灶范围、数目及发生梗死时间早晚的差异.结果:>3h组梗死灶的数目增多,梗死面积增大,发生梗死的时间提前.结论:手术时间窗越长,脑疝术后脑梗死的程度越重.应早期及时手术,术后警惕梗死发生.

  • 多层螺旋CT在脑疝术后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洪峰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早期CT表现及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64例经手术治疗外伤性脑疝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合CT征象与临床表现共同分析,研究MS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结果:MSCT平扫诊断52例,行CT血管造影术检查发现脑循环异常并复查证实脑梗死19例.结论:MSCT平扫结合CTA,并联系临床表现,可较早对脑疝术后脑梗死作出诊断,及时提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应作为脑疝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 手术时间窗对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发病率的影响

    作者:徐有学;孙立华;林秋全

    目的:探讨手术时间窗(手术时间窗定义为自瞳孔散大开始至术中剪开硬膜为止,可较准确地反应脑疝对颅内血管的压迫时间)对外伤性脑疝手术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病率的影响.方法:观察我院近6年手术治疗外伤性脑疝病人26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时间窗进行分组,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手术时间窗对术后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GCS3~5分,手术时间窗≤2h脑梗死发生率16.39%,>2h组发生率或43.24%;GCS6~8分,手术时间窗≤3h组脑梗死发病率10.84,>3h组发病率43.48%.各组教据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CS3~5分手术时间窗>2h或GCS6~8分>3h,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术后应高度警惕,提前预防.

219 条记录 10/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