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A在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中的作用

    作者:陈磊;王玉海;何建青;朱军;张春雷;陈军辉;蒋冰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外伤性脑梗死(PTCI)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判定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PTC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头部CT及CTA动态检查。结果伤后CT诊断PTCI 10例,查出时间为伤后(49.5±9.2)h;CTA诊断PTCI 20例,检出时间为(27.7±5.3)h;两者检出时间差异显著(P<0.05)。按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 CTA示动脉闭塞14例中,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CTA示颅内动脉穿支减少8例中,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CTA示静脉闭塞8例中,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5。结论CTA可用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PTCI的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

  • 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及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俊强;熊元元;李威;李曦;周维;谭龙;杨立坚

    目的 探讨早期(伤后1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及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1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以及入院时GCS评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和外伤性脑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中27例伤后1周出现外伤性脑梗死;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78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4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s、D-二聚体>0.4 mg/L、DIC评分≥5分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早期PTC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同时,它们也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 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是帮助.

  • 兔外伤性脑梗死模型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磊;王玉海;蔡学见;王剑超;杨理坤;朱军;高泽勇;孙呈国

    目的 建立兔外伤性脑梗死(TCI)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TCI的发生机理、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将1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硬膜外球囊注生理盐水法制作急性TCI动物模型,实验组按加压大小及持续时间再分12个亚组,每组10只动物.对照组球囊内不注入水.各实验组颅内压维持到预设时间后快速一次性减压,减压12h后使用头颅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各组模型建立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在对照组及颅内压20 mmHg持续的不同时间的各亚组动物,头颅CT、MRI、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及组织学检查均无异常.颅内压30 mmHg维持120 min组8只模型制作成功,MRI检查见梗死区脑组织弥散成像为高信号,TTC染色可见异常表现.颅内压40 mmHg维持120min组死亡5只,5只建模成功,颅内压50 mmHg各组动物均在加压后60 min内死亡.结论 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颅内压为30 mmHg维持120 min可以建立TCI模型.采用该法建立TCI模型与颅内压大小及维持时间有关.

  • 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

    作者:郑新安;孙玉英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本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 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直径小于3 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直径3~5 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直径5 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药物治疗30例,疗效: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 认真观察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

    作者:胡子玉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外伤性脑梗死采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8例头颅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横断位的CT检查.结果 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低密度区33例、大面积梗死患者15例.结论 对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和枕叶以及大脑颞叶;并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发生.采用CT检查能够将不同范围的低密度影像进行显示.

  • 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分析

    作者:范克博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鉴定的要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平均分成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分析方式,研究组使用法医临床学分析,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分析准确效果与鉴定质量对比状况.结果:在准确率方面,研究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鉴定质量方面,研究组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伤性脑梗死判断需考虑多种因素,在鉴定过程中应引起法医临床鉴定者的重视.

  • 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析

    作者:李平

    本文通过参阅相关的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患者入院开始,按照诊治的先后顺序整理出一套针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流程,希望借此为此类疾病的护理提供参考.

  •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

    作者:唐宇

    目的:结合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李亚群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TCI)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51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GCS评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疝、手术、颅底骨折、低血压和脱水剂使用等因素对发生TC1的影响.结果 低血压、l-SAH、脑疝、GCS评分3~8分、年龄<14岁或>60岁和脱水剂的过量使用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TC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应关注中重型颅脑伤患者继发TCI的危险因素,通过预见性的病情观察、保持正确体位、有效控制血压、缩短手术准备时间和保持出入量等护理措施,维持有效脑灌注压,避免血液高黏状态,尽量减少TCI的发生.

  •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作者:戴建明;吴振宏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与结果全部患儿予行头颅CT平扫,4例MR血管成像检查,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纳络酮等治疗.2例合并脑挫伤,1例合并左颞硬膜下血肿予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部患儿均治愈或好转出院,预后良好.结论 外伤后脑的微循环障碍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CT扫描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扩溶剂,扩血管药,脑细胞活化剂及活血化瘀的中药联合应用纳络酮治疗,对本病治疗效果良好.

  • 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诊治体会

    作者:王森林;王晓斌;崔晟华;梁日初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方法 .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该种病例30例以及采取的相应诊治措施. 结果恢复生活自理12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 结论 提早预防、及时诊断、恰当有效的治疗,可降低伤残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selectin和vWf的影响

    作者:宁学权;张荣军;于峣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seleetin和vWf的影响.方法:将5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常规治疗,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格拉斯格恢复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COS)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selectin、vWf治疗前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后两组患者P-selectin、vWf水平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seleetin、vWf水平升高,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selectin、vWf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损害.

  • 早期外伤性脑梗死的MRS及MRI临床分析

    作者:陈云鹏;李在雨;杨正月;颜杰浩

    目的 探讨MRI及MRS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对51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行影像学(MRI及MRS)检查,并检测其外伤性脑梗死区内一些代谢物(如NAA,Cho,Lac等)的含量变化,然后对其代谢物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三组病例头部MRI平扫/增强、DWI检查梗死区及其周围范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信号变化,提示梗死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缺血现象.MRS检查示外伤性脑梗死中心区,NAA下降明显,Cho上升明显,Lac上升明显,出现Lac峰,而脑梗死中心周边的缺血半暗带区,NAA轻度降低,Cho轻度上升,Lac上升不明显/不上升.结论 MRI及MRS检查可对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有效价值,并可初步判断其治疗预后.

  • 11例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孟凡刚;吴承远;朱树干;刘玉光;杨扬;王云彦;苏万东;刘仍利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指发生于颅脑外伤后的梗塞灶大于4cm或超过大脑半球平均面积的2/3的梗塞,可位于一个或多个脑叶,也有人认为这类梗塞灶累及到基底节才够诊断标准[1].它是颅脑外伤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颅脑损伤导致局部脑血流供应改变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有报道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0.53%[2].现总结我院收治的11例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并报告如下.

  • 外伤性小脑梗死5例报告

    作者:林宜生;漆松涛

    外伤性小脑梗死较少见,现将我们1993年1月至1999年1月收治64例外伤性脑梗死中经CT、MR证实的5例(7.8%)外伤性小脑梗死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1、39、45、60、62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车祸3例,堕落伤1例,头枕颈部硬物击伤1例。着力部位:颞枕部2例,顶枕部2例,后枕颈部1例。脑梗死发生于着力部位同侧小脑半球3例,双侧小脑半球2例,其中1例合并基底节区脑梗死。

  • 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赵朝辉;蔡勇;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

    目的 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住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86例PADBS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病情对部分患者予去骨瓣减压术及血肿清除术,术后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n=43)术后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采取PICCO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 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n=43)术后则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依据传统的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目标性地控制脑灌注压在50~70 mmHg时的颅内压为(14.36±2.82)mmHg,与对照组[(18.58±2.2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87±1.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8±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外伤性脑梗死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率(11.6%、18.6%)较对照组(25.6%、34.9%)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76.7%)较对照组(60.5%)明显提高,死亡率(9.3%)较对照组(18.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基础上联合PICCO监测能有效地控制好PADBS患者的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减少外伤性脑梗死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森源;赖润龙

    外伤性脑梗死(PTCI)是颅脑损伤的一种严重继发性损伤,其发生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并增加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PTCI的临床分型、危险因素、诊断与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早期CT复查在外伤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杨春华;吴恒义

    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对403例脑外伤患者伤后或术后进行了定期CT复查,并观察了其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张玉芳;赖素勇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TCI)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51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GCS评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疝、手术、颅底骨折、低血压和脱水剂使用等因素对发生TCI的影响.结果 低血压、t-SAH、脑疝、GCS评分3~8分、年龄<14岁或>60岁和脱水剂的过量使用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TCI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护理人员应关注中重型颅脑伤患者继发TCI的危险因素,通过预见性的病情观察、保持正确体位、有效控制血压、缩短手术准备时间和保持出入量平衡等护理措施,维持有效脑灌注压和避免血液高黏状态,尽量减少TCI的发生.

  • 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效果分析

    作者:张林涛;韩愈;徐增良

    目的 探究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及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P<0.01),且联合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58.3±8.4),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9.2±6.5),与对照组[上肢(40.9±8.1),下肢(27.9±5.8)]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改善(P<0.01),且联合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10.2±2.5)和日常生活能力(75.3±16.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13.5±2.9)及日常生活能力(63.8±15.7) (P< 0.01).结论 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219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