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郑丽萍;康生军

    婴幼儿头部轻度外伤后,偶尔可出现肢体偏瘫,除脑挫裂伤或颅内出血所引起外,亦可由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所致.为提高对后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31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 轻度脑挫裂伤并基底节区外伤性脑梗死3例报告

    作者:胡伟鑫;叶金炼

    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7、34、36岁.均为枕部着地的减速性伤.伤后均有意识障碍5~10分钟,分别于伤后0.5~3小时才出现肢体偏瘫,其中1例右侧肢体肌力0级,1例左侧肢体肌力0级,1例右侧上肢肌力Ⅲ级,右侧下肢肌力Ⅰ级.就诊时间为伤后3小时~2天,入院时神志均清楚,GCS评分15分,生命征均无改变,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感觉检查均正常.

  • 金纳多治疗外伤后脑梗死34例中血浆内皮素、血栓素、前列环素及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作者:陈阳;李红君;陈天明

    外伤后脑梗死是急性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临床所见病例逐渐增多.2000年8月以来,我们在原有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金纳多(EGb 761)治疗外伤性脑梗死34例,并对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TXB2)、前列环素(PGF1α)及血液流变性进行了研究.

  • 外伤性脑梗死28例诊治分析

    作者:李强;胡国庆;顾建华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采取的相应诊治措施.结果:随访6个月~1年,按GOS评分:良好13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综合性治疗,能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

  • 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分析

    作者:唐亮

    目的:对CT诊断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以进行治疗的2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文中所述的标准和方法进行CT诊断.结果:检测结果如文中所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组5例患儿中,脑梗死的发生部位均在基底节区.结论:CT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应注意对其的临床应用,从而大程度的避免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误诊或漏诊现象的发生.

  • 外伤性脑梗死1例报告

    作者:常卫东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8岁.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6 h于2009年5月2日下午7时收入院.入院6 h前左侧身体与车厢碰撞后出现左上肢活动不灵、麻木,左手不能握拳持物,左下肢活动自如.伤后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间断服药治疗.

  • 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阎波;何建;杨瑞和

    外伤性脑梗死指头部外伤后出现偏瘫及语言障碍等体征,并且CT检查发现脑梗死灶,一般受伤在24 h后出现.在CT问世前此病多被诊断为脑挫伤及颅内血肿,随着CT的普及,检出率有增多的趋势,有报道占头颅外伤的1.9%~4.5%[1,2].1 发病特点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中儿童的发生率占外伤性脑梗死的60%~80%[3,4,5].其原因可能有①儿童头部占体重比例大,颈部肌肉不发达,支持保护作用差,颈动脉容易受伤.②儿童颅骨弹性好,受外力作用易变形,当头部受力时外力向头部中心传递,外力消失后颅骨复位瞬间产生负压,中心区域负压大,使靠近脑中部的穿支小动脉容易受损.③儿童血管弹性好,不易完全裂伤,但易造成不完全损伤,如内膜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局灶性缺血性病变.成人发生率较低,但所受暴力强,伤情重,多伴有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5,6].

  •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作者:金东辉;刘乃宇;陈玉军

    头外伤后脑梗死,以往常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自CT、MRI扫描用于颅脑损伤检查以来,已发现一部分病例颅脑损伤后早期即可确诊脑梗死的发生,有的是大面积梗死,有的病情严重,有的自始至终无症状.

  • 外伤性脑梗死7例报告

    作者:王玉波;王善文;杨刚志;曹玉福

    本文报告了7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5-68岁,受伤方式:车祸伤4例,跌坠伤1例,打击伤2例.梗死症状出现时间:均在伤后24小时~3天后出现,合并伤:合并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脑震荡1例.临床表现:无原发性昏迷者2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5例.入院时GCS评分:>13分4例,9~12分1例,5-8分2例,有单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1例,合并头痛或呕吐5例,偏瘫3例,查及偏身感觉障碍者3例,有癫痫发作者1例.CT检查:全组患者在伤后2小时至6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梗死灶,24小时至3天后行头颅CT复查,发现单纯性脑梗死1例,合并脑挫裂伤4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7例患者共9个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5例,其他两例梗死灶分别位于颞叶和枕叶.治疗结果单纯非手术治疗3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清除2例,1例同时去骨瓣减压.另2例分别行微创锥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治疗结果:治愈3例,良好2例、中残1例,死亡1例.

  • 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研究

    作者:陈钢;陈莉

    目的:分析研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本组病例样本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治疗有效率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亚低温治疗能让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显著改善,而且亚低温治疗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蛋白S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耿辉;孙利伟;孙莉莉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与蛋白S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61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蛋白S基因A2148G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蛋白S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G基因型57.38%、GA基因型37.70%、AA基因型6.55%,G等位基因76.23%、A等位基因23.77%;外伤性脑梗死患儿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蛋白S GG基因型发生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对危险高,OR值为3.14.结论 蛋白S GG基因型可能是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易感基因型.开展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蛋白S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对于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寻找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保护基因和易感基因及预防和及时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 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忠;孙立明;顾景辉;李慧

    目的:探讨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0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1例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老年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78.9岁(范围:61~95岁).闭合性脑外伤至外伤性脑梗死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0 h(范围:2~69 h).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8分者2例,9~12分者3例,13~15分者6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3例为1分,1例为2分,3例为3分,1例为4分,3例为5分.中至重度以上残疾发生率为45.5%(5/11),死亡及中至重度以上残疾发生率为72.7%(8/11).结论:老年闭合性脑外伤后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其临床症状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且缺乏特异的有效治疗手段.充分认识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对于预防和及时诊断该病以及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血浆D-D浓度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作者:阮世宏;孙克洪;潘向东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阻塞或痉挛,从而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缺血所致,死亡率高达45%[1- 2].高凝状态是TCI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3].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4].本文检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D浓度,旨在揭示其对TCI的预测价值.

  •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研究及综合治疗

    作者:盛军;席等国;李伯炜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分型及综合治疗.方法 将本院自2005年5月~2010年5月开颅手术中发生脑膨出的66例患者分5型:对侧硬膜外血肿型(Ⅰ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型(Ⅱ型),对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型(Ⅲ型),大面积脑梗死型(型),弥漫性脑肿胀型(Ⅴ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预后,Ⅰ型GOS 1患者7例,GOS 2~3患者1例,GOS 4~5患者6例;Ⅱ型GOS1患者4例,GOS 2~3患者1例,GOS4~5患者1例;Ⅲ型GOS1患者7例,GOS2~3患者2例,GOS4~5患者1例;Ⅳ型GOS1患者9例,GOS 2~3患者2例,GOS 4~5患者1例;Ⅴ型GOS1患者22例,GOS 2~3患者2例,GOS 4~5患者0例.经过Ridit 分析,认为5型之间的预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提高早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儿童基底节点状钙化的 CT 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段丽;孙静涛;张东香;宋佳

    Delacour Virchow 等在1850年就首次报道了基底节钙化现象,但 CT 的出现和应用才使颅内小钙化得以检出。点状钙化是基底节钙化表现之一,是影像学上的一个征象,而非独立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伴基底节点状钙化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但在众多报道[1-4]中与外伤性脑梗死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在近3年多行儿童颅脑 CT 检查2903例中,发现基底节点状钙化者57例。本研究对上述患儿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率、发生机制、CT 表现及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对儿童基底节点状钙化的认识。

  • 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张爱娟;张振兴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一种类型.动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和脑低灌注等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外伤后剧烈头痛或脑循环功能紊乱时,应及时行CT、MRI、MRA或DSA检查,及早确诊.抗凝或手术治疗能预防梗死,减少致残和死亡.文章介绍了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

  •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

    作者:孙玉英;郑新安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9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9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照组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 d、21 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7d、14 d、21 d NIHSS及NDS均显著降低(均P<0.05);第14 d和21 d的ADL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4 d及21 d的NIHSS与NDS均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增高(P< 0.05~0.01).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24.5%,98.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3%,73.5%)(均P< 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 经颅多普勒对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检测

    作者:李敏;许世辉;杜安东;高阳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外伤性脑梗死(PTCI)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检测作用,为PTCI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54例重型颅脑伤患者行动态TCD及头颅CT检查,必要时行头颅MR及CTA检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及MR证实共发生脑梗死29例,且早于CT明确脑梗死前,TCD即提示脑供血不足,TCD参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TCD检测脑血流及时改善者,脑梗死多有不同程度恢复,血流状况无好转者,脑梗死进一步加重.结论 TCD能检测到PTCI发生之前的血流异常及治疗过程中血流的恢复情况,对PTCI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外伤性脑梗死27例临床分析

    作者:瞿鸿义;徐建军;丁华山;徐书源;陈晓雷

    本文就我院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收治的2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 非直接暴力致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13例分析

    作者:阚永和;刁春荣

    婴幼儿非直接暴力所致外伤性脑梗死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发生部位多位于一侧基底节区.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13例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均为非直接暴力损伤,现报告如下.

219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