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在脑疝术后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秋全;王洪峰;刘同义

    目的:探讨MS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分析71例脑疝术后发生脑梗死患者的MSCT征象与临床表现.结果:大面积梗死44例;小灶性梗死27例,其中多发梗死25例.结论:MS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可对脑疝术后脑梗死作出明确诊断.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23例治疗分析

    作者:罗日向;兰晓艳;丘宇;李次发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治疗,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参照格拉斯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预定,结果显示术后恢复良好14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8.3%。结论及时诊断及治疗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预后的关键。

  • 中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miRNA-124与miRNA-210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永红;肖小平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NA)-124和miRNA-210表达在中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商洛市中心医院和西安市第八医院住院治疗的57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及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分为梗死组22例,未梗死组35例,并设立对照组(2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RT-PCR)技术检测血清miRNA-124和miRNA-210的表达.比较分析血清miRNA-124和miRNA-210的变化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血清miRNA-124和miRNA-210在梗死组、未梗死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0.90±0.18,0.39±0.07,0.18±0.03)和(0.95±0.20,0.42士0.10,0.21±0.04).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iRNA-124和miRNA-210在未梗死组和梗死组的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9,23.67,均P<0.01;t=35.37,36.93,均P<0.01).两标志物在梗死组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7,25.12,均P<0.01).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在梗死组、未梗死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流速分别为(36.9±7.6,45.3±8.6,33.9±5.5)cm/s,(60.3±7.9,79.2±12.7,49.6±7.2)cm/s,(51.3±7.7,70.5±11.9,43.1±6.9) cm/s.ACA,MCA及PCA在未梗死组的平均流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13.10,13.16,均P<0.01).ACA,MCA和PCA在梗死组的平均流速分别与未梗死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12.67,12.09,均P<0.01),(t=11.37,11.52,11.09,均P<0.01)].miRNA-124和miRNA-210在梗死组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629,均P<0.01),它们分别与梗死组ACA,MCA和PCA的平均流速具有负相关性[(r=-0.653,-0.620,-0.613,均P<0.01),(r=-0.679,-0.656,-0.637,均P<0.01)],而与未梗死组ACA,MCA和PCA的平均流速则具有正相关性[(r=0.640,0.596,0.607,均P<0.01),(r=0.676,0.625,0.638,均P<0.01)].结论 检测血清miRNA-124和miR-NA-210的表达可预测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判断其危险程度,估计病情的发展状况.

  • 6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臧帆

    目的:在经过对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病历的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进行治疗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症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通过临床治疗研究得出,患者病情状况、梗死部位及面积、救治是否及时以及病症的早期诊断均对外伤性脑梗死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得出,外伤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常常源于患者的外伤疾病史,具体表现在患者神经系统病理特征与临床具有的表现出现严重不符现象,因此当发生该疾病时,及时合理的救治,能够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增强治愈率。

  • 外伤性脑梗死48例的临床治疗

    作者:杨葵花;王波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法:针对颅脑损伤后脑梗死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法(GOS)评分显示:其中良好16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3例。结论: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诊断和有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 60例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王秀

    目的:针对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展开研究和分析。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所选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梗死部位、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措施等,结果:外伤性脑梗死的预后与疾病早期的诊断以及救治措施等因素相关,可按照格拉斯哥标准对于病患进行效果评价。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减少外伤性脑梗死的关键手段。

  •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卯殿杰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通过CT诊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脑梗死CT诊断案例,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在轻度外伤患者检查结果中多表现病灶集中在基底节及其邻近区域,严重病患则集中在基底节、脑叶区域的病灶,以及颅脑受损征象,如果梗死面积较大,则会有脑疝的合并情况,致死率较高;其中病灶边缘清晰者为17例,边缘模糊者为23例;轻度梗死者为42.5%,严重梗死者为57.5%。结论 CT诊断外伤性脑梗死可有效的确定梗死部位和严重程度,操作便捷,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进行。

  • 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后脑梗塞1例诊治体会

    作者:刘军;范高阳;苏春海;冯雷;陈剑

    虽然外伤性脑梗死是相对比较少见的脑外伤并发症,但是急情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后脑梗塞发病急,其意识不清与颅脑损伤的意识障碍易混淆,此类容易延误诊治时机,导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成人外伤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脑损伤重,比如存在脑疝、严重挫伤、伴发大血肿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严重移位等的患者。本文报道1例酒精中毒后颅脑损伤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的病例,通过此例患者的诊治,分析酒精中毒合并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
      1病例资料
      男,60岁,因头部外伤后昏迷不醒约3h于2013年05月10日入院。入院前3h,饮酒后骑电动车意外摔倒,伤后即昏迷,小便失禁,呕吐多次,急诊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叶多发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013年05月10日)。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未服降压药物,否认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病史,无不良嗜好。无家族史。入院时查体:BP170/100mmHg,昏迷状态,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瞪圆,D=3.0mm,光反射灵敏,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型强直,刺痛可见痛苦表情,无刺痛定位,双侧巴氏征可疑阳性。入院后查血象、血糖、血脂、肾功、尿常规均未见异常,转氨酶轻度升高,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入院后9h查体:神志较前无变化,查体不配合,右侧肢体可见自主活动,左侧肢体刺痛未见活动,左侧肢体肌张力明显增高,嘴角右偏,左侧鼻唇沟稍变浅,左眼闭合不全。 MRI(2013年05月11日)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大小不等片状短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左侧脑组织外可见稍短T1长T2异常信号影。建议予以手术减压治疗,家属拒绝,予以纳洛酮、甘露醇、神经节苷脂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II级出院。

  • 外伤性脑梗死40例治疗体会

    作者:廉晓宇;刘晓霞;王浩岩;宣兆博;杨福义

    目的通过收治的4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4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不同病情分别予保守及手术治疗,观察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非手术治疗31例,去骨瓣减压9例.按GOS标准评价,3例死亡,重残7例,中残10例,良好20例.轻瘫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以及外伤后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及脱水药物使用等均可导致外伤性脑梗死,除常规使用脱水剂、激素、脑细胞活化剂、抗炎外,对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王继跃;张士刚;吕明;杨凤海;孙学礼

    我院从1992~1998年共收治疗外伤性脑梗死38例.我们采用高压氧(HBO)治疗3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52岁,平均2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落伤3例,平地跌倒2例,打伤3例.本组患者均行头颅CT、MRI检查确诊.1.2 治疗方法①个别大面积脑梗死引起中线移位明显者,先行手术治疗;②常规治疗: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镇静剂及输液扩容、解痉、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神经细胞营养药物等治疗,并加上肢体功能锻炼;③高压氧治疗:采用YC2270型高压氧舱,空气加压,面罩吸氧,治疗压力为0.25mPa,升高25分钟,速率0.006mPa/min,稳压60分钟,戴面罩或头盔吸纯氧25分钟,休息10分钟,再吸氧25分钟,减压25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少数可达5个疗程.

  • 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酮ⅡA 磺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少君;康维洁;董鑫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 TCI)联合神经节苷脂( GM)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运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前3周对所有患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 NDS)、卒中量表( 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 ADL)进行相关临床信息的评估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和NDS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均P<0.05);在治疗后的第2周末和第3周末,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和NDS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周、第3周的ADL评分情况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3周试验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愈率(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6.7%)(χ2=9.692,P<0.05),对照组患者有效率(72.9%)则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97.9%)(χ2=11.092,P<0.05)。结论在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联合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神经节苷脂能够取得比单纯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更好的疗效。

  • 30例急性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于长久;杨佳勇;杨春水;郝建中;王尔天

    外伤性脑梗死较少见.随着头颅CT、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颅脑疾病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脑外伤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梗死的出现加重了原来脑损伤的病情,对其治疗及转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笔者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30例,经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外伤性脑梗死41例

    作者:谭新杰;胡长林

    外伤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特指颅脑损伤后继发的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有了一定的提高.笔者对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41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

  •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12例报告

    作者:宋元滨;杨忠才

    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深穿动脉供血区,而皮质动脉供血区较少,脑梗死不到12 h,CT难查出,伤后24 h内亦多无阳性表现.我院自1997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小儿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12例,现报告如下.

  • 1例外伤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

    作者:王爱枫;张玲莉;柯技

    1 案例资料周某,男,32岁,农民.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史.2005年5月25日因邻里纠纷被人用拳击伤眼部、头颈部.受伤当时感头昏,无意识障碍.伤后约10min,自觉吐词不清,右侧肢体发麻,30min后症状消失.2005年5月28日晚6时左右(伤后3天),突发右上下肢无力,嘴歪.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血压16.6/12.0kPa(125/90mmHg),右颞部肿胀,皮下瘀血.双眼球结膜下出血.面部左右不对称,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右上、下肢生理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左侧肢体正常.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新鲜脑梗死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临床诊断为外伤性左基底节区脑梗死.

  • 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姚青松;宋一璇;祝家镇

    目的 观察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与脑挫伤的鉴别。方法 从81例重型颅脑损伤中选出15例符合继发性出血坏死标准的脑标本,另选15例脑挫伤标本作对照,两者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分别作冠状、矢状及水平切面,用肉眼与光镜观察。结果 外伤性脑梗死常见于5个部位,即基底节(3例)、扣带回(2例)、对称性枕部楔叶回(2例)、枕颞外侧回(6例,5例合并有中脑桥脑出血)和枕回(2例);梗死均不在直接受力点或其对冲点,范围明确局限,呈楔形或类楔形,且与脑疝密切相关。镜下见梗死区高度淤血、出血及坏死;水肿,并有白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反应。大脑各叶的梗死,严重者累及全皮层与蛛网膜下腔,未见软脑膜破裂;神经细胞缺氧或缺血性病变明显。脑挫伤的案例,见受力点或对冲部位的皮质及皮质下髓质处出血,挫伤处脑回顶部的软脑膜多破裂,挫伤的脑组织可有挫烂。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在法医学上习惯称为继发性出血坏死;它是由于脑疝和水肿压迫颅内血管而形成。外伤性脑梗死和脑挫伤,根据其与脑疝的关系、病变部位、软脑膜是否完整,以及其它组织学改变,二者不难鉴别。

  • 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分析

    作者:范克博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鉴定的要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平均分成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分析方式,研究组使用法医临床学分析,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分析准确效果与鉴定质量对比状况.结果:在准确率方面,研究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鉴定质量方面,研究组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伤性脑梗死判断需考虑多种因素,在鉴定过程中应引起法医临床鉴定者的重视.

  • 38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常红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 病人
  • CT灌注成像和CTA,DSA在诊断早期外伤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晓滨;李德康;杨安强;李平;吴珂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早期外伤性脑梗死(P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PI和CTA,DSA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3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结果:7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中,74例发现灌注异常,4未见异常,敏感度为94.87%(74/78).74例患者脑梗区表现为局部脑血容量(CBV)、获得局部脑血容量(CBF)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明显延长;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CBV、CBF轻微降低,MTT、TTP有所延长.74例患者脑梗区与对侧镜像区CBV、CBF比值分别为:(0.43±0.09)、(0.19±0.05);脑梗区与对侧镜像区CBV、CBF比值分别为:(0.47±0.12)、(0.21±0.06).CTA诊断结果显示72例头颈部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19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8例,颈动脉狭窄12例,颈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远端狭窄5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DSA诊断结果显示71例出现动脉狭窄或闭塞145支,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为86支、59支.单纯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6例、30例,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能够发现早期缺血脑组织及其血流异常灌注情况,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同时直观显示供血动脉形态,明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DSA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的金指标,可检查颅外及颅内主要分支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程度、范围、侧枝供应情况及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情况,3种方法为急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对指导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案及观察疗效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9 条记录 1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