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究高血压患者血糖异常与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相关性及对IMT的影响

    作者:李斌;胡文斐;王芙蕊;李博;胡晓敏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糖异常与内皮祖细胞 CD34+水平相关性及对 IMT(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收治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80例,经血糖检测,分为 EH 并发血糖调节异常组(n=54例)和 EH 并血糖正常(NBG)组(n=26例),健康组选择21例健康人,经全自动流式细胞仪监测各组EPCs CD34+水平,采用统计SPSS20.0分析组间EPCs CD34+水平差异。结果:高血压血糖异常组CD34+显著低于高血压血糖正常组和健康组(P<0.05);高血压血糖正常组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内皮祖细胞CD34+与冠状动脉IMT具有明显负相关(P<0.05);血糖异常程度与冠状动脉IMT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冠状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异常时,PCs CD34+水平会明显下降,血糖异常与IMT异常无显著关联,而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与IMT变化呈负相关性。因此,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可作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的评定指标,可能能够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

  • 硝酸酯类联合降压降脂治疗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影响

    作者:袁章顺;李湘君;简丽华;袁克;肖振军

    目的观察硝酸酯类和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伴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及大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 96例老年ISH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硝酸酯三联组(A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和非诺地平治疗;辛伐他汀二联组(B组):给予辛伐他汀和非诺地平治疗;对照组(C组):单用非诺地平治疗,疗程均为12周.于试验期间观察血压、血脂及大动脉结构等变化.结果 A组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 P<0.01),A组与B组的降脂效果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变化均优于C组( 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能降低老年ISH患者的收缩压,使脉压减小,而对舒张压影响不大;他汀类药物可干预、延迟大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进程,两药合用,有益于控制老年ISH.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崔艳凤;王新民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日益增高.DM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死亡.目前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是动脉造影,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经典的冠脉造影只能在冠脉发生严重狭窄时才会出现阳性表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nal medial thickness,IMT)的测定则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 降脂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艳秋;王斌;戴春梅

    临床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与血压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1],在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病的患者中,都可以发现血管功能异常.因此,血管功能异常可能是高血压病与血脂异常间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环节[2].控制血脂、血压对改善血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降脂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内脂素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傅绪栋;范桂红;郭健飞;王海彦;翟魁敏;刘运芳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内脂素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分析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AS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的7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或病程在1年以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分组.IMT≤0.9 mm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非AS组;另外IMT >0.9 mm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亚临床AS组;并以同期30名本院体检中心非糖尿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SAA和内脂素的浓度,并分析二者与亚临床AS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非AS组、亚临床AS组血清SAA浓度分别为(4.21±1.29)、(8.12±6.08)、(13.96±8.58) mg/L,内脂素浓度分别为(24.45±8.04)、(35.43±9.22)、(45.91±10.03) μg/L;与对照组相比,非AS组、亚临床AS组血清SAA、内脂素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非AS组相比,亚临床AS组血清SAA、内脂素显著升高(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SAA、内脂素为亚临床AS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3、2.11、1.86、2.30,95% CI分别为1.02 ~2.03,1.52 ~2.68,1.14 ~2.31,1.86 ~ 3.05;P值分别为0.0012、0.0003、0.0109、0.0117).结论 血清SAA、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AS密切相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含丹参腹膜透析液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作者:王永业;李若福;王成燎

    目的:观察丹参对维持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38例CA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透析)和治疗组(常规透析加丹参),分别测定各组基础以及透析6月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结果:①两组患者IMT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血压、血脂均已达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D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普遍存在动脉硬化,丹参可延缓患者动脉硬化的进程.

  • 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的影响

    作者:巴根;王奇金;缪雄;丁长花;冯正康;黄勤;邹大进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39例(2002年),将患者分为一种、两种、三种口服降糖药物单用组(SING、DOUB、TRIP)和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组(NONE)及对照组.对比分析随访第6年(07年)和第8年(09年)各组颈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的IMT值与斑块发生率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 TRIP组09年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与07相比略有降低.(2)TRIP组09年动脉IMT与07年相比有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动脉IMT值显著升高(P<0.05).(3)TRIP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低于同期其他各组对应的动脉斑块发生率(P<0.05).(4)口服降糖药物联用种类与动脉斑块发生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5)本研究证明INS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餐后2h血糖(2hPG)和INS为髂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三种口服降糖药联用的三联疗法能控制胰岛素升高,延缓甚至逆转脉内膜增厚进程并且能够抑制动脉斑块发生,是较全面的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综合疗法.

  • 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东豪;刘慧;苗雅;钟远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99名65岁及以上住院老年患者,并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以及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收集空腹静脉血的HCY及其他相关指标,并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HCY<15 μmol/L)和高HCY组(HCY ≥ 15 μmol/L),比较2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颈动脉斑块数、斑块厚度、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IMT.结果·2组的颈动脉斑块数(P=0.015)、斑块不稳定患者的比例(P=0.013)、斑块厚度(P=0.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因素后,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偏相关系数为0.133,P=0.049)、斑块不稳定性(偏相关系数为0.046, P=0.023)、斑块厚度(偏相关系数为0.119,P=0.024)间呈正相关.而2组间颈动脉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血浆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厚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 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王迎新;李爱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的差异,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男性和52例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按性别分别分为A、B、C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IMT的男性患者之间,年龄、病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MT的女性患者之间,年龄、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病程为男性T2DM患者发生CA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年龄、UA水平为女性T2DM患者发生CA的危险因素(P<0.01).

  • 阿托伐他汀联合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秦娴;冯秋婷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收集高血压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卡托普利片单独给药治疗,每日1次,每次1片,疗程为6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片,每日1次,每次1片,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SBP、DBP、颈动脉IMT、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等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SBP、DBP、颈动脉IMT、血清hsCRP、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更能有效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同时可以改善颈动脉IMT、抑制炎症反应.

  • 2型糖尿病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hs-CRP、ET-1关系的研究

    作者:周晓春;李雪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将62例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胫后动脉IMT分为两组,分别测定hs-CRP、ET-1,同时测定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hs-CRP、ET-1均明显增高(P<0.05,P<0.01);在糖尿病组中,胫后动脉IMT≥1mm组hs-CRP、ET-1均明显高于IMT<1mm组(P<0.01).结论:hs-CRP、ET-1是影响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小明;许亮;包凌云;石俊华;马晨霞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FA-IMT)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高频超声测定CA-IMT、FA-IM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以CA-IMT和FA-IMT均≤0.10 am者为IMT正常(21例),CA-IMT或FA-IMT>0.10 cm者为IMT增厚(35例).结果:IMT增厚者高切变率全血黏度160s-1(BVH)、低切变率全血黏度10s-1(BVL)、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均较IMT正常者有明显增高(P均<0.0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CA-IMT、FA-IM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独立正相关(P<0.05).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VH、BVL、Fib与CA-IMT和FA-IMT关系密切(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良好相关性.

  • 阿托伐他汀对新诊断血脂正常2型糖尿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胡朝晖;刘加和;何冬娟;万金星;刘香兰;王春霞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入选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在饮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共1年.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测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降血糖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以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防治新诊断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有积极作用.

  • 阿托伐他汀对新诊断血脂正常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影响

    作者:胡朝晖;刘加和;何冬娟;万金星;刘香兰;王春霞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新诊断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IMT)厚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门诊及住院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时间为1年,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监测两组血糖、血脂及IMT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TC、LDL-C及IMT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两组治疗后FPG、PPG及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降血糖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丁调脂治疗可以显著抑制动脉硬化的进展.

  • VEGF和IMT测定对OSAS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慧;钟定;李莉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OSAS患者的关系.方法 选取男性OSAS患者30例和体检正常者25例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评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缺氧时间、低血氧饱和度差异.同时,检测外周血中的VEGF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分析其差异及与睡眠监测指标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S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缺氧时间、IMT、VEGF较明显增高,低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VEGF与AHI、夜间缺氧时间正相关(P<0.05),与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P<0.05).颈动脉IMT与AHI正相关(P<0.05),与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P<0.05).结论 VEGF可能在OSAS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早期预防OSAHS患者心血管合并症提供新思路.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半胱氨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艳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Hcy、MMP-9水平,高分辨超声测定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分析Hcy、MMP-9与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血清Hcy、MMP-9水平均显著增高,IMT显著增厚(t=4.52,4.78、4.19,均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增高,IMT逐步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均P <0.05).血清Hcy、MMP-9与IMT呈正相关(r=0.352、0.326,均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Hcy、MMP-9水平与IMT正相关,提示Hcy、MMP-9参与了EH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且Hcy,MMP-9水平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有关.

  • 高血压MMP-9基因多态性与心脏及血管重构的关系

    作者:徐振兴;刘蕊;赵乾;张俊圣;朱世明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心脏及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53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患者上下肢血压并计算踝臂指数(ABI).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的C-1562T基因多态性.结果 MMP-9基因的C-1562T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无相关性(P>0.05);携带T等位基因的高血压人群的IVSTd、LVPWTd和颈动脉IMT较不携带T等位基因高血压人群明显增厚(P<0.05);携带T等位基因的高血压人群均较不携带T等位基因高血压人群的ABI低;高血压患者的C-1562T基因多态性与IVSTd、LVPWTd和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与ABI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血压患者年龄愈高其ABI愈小.结论 MMP-9的TC基因型是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脑及血管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 血压晨峰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蔡战友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216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arotid intimal-medial thickness ,IMT)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血压晨峰及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中血浆hs-CRP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血浆hs-CRP、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 P<0.05)。结论:血压晨峰和血浆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陈四喜;侯循亚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TIA组或合并CI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斑块检出率和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二试验组(TIA组与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H患者合并TIA和CI的脉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有关.上述指标可为疾病的诊断和观察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

  • 2型糖尿病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作者:赵占胜;高丽华;田晖;吴冰洁;贾丽梅;王绵;邓永贵;周红;张力辉;苏胜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37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36例;分别测定其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分析两者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高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P<0.01).2型糖尿病组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低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脂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脏脂肪厚度、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脂联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胰岛素抵抗指数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内脂素、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内脂素增高及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痛患者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