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休克的诊断方法
概述休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只有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想到休克,才能及早发现休克.每当接诊一位可能发生休克病症的病人时,必须警惕休克,如接诊发热病人(如肺炎、流脑、败血症等),腹泻(中毒性痢疾、低容量性休克),晕厥(失血性休克、肺栓塞),消化道出血,创伤,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病人,均可能发生休克;即使是感冒病人,给予退热药,特别是老年病人,出大汗后,亦可能发生休克.
-
蜂刺中毒被误诊为中毒型痢疾1例护理报告
病历资料患儿,女,8岁.以"呕吐数次伴腹痛、抽搐1次"为代诉于6月30日3:00收治.入院查体:T 38℃,R 30次/分,P 110次/分,BP 60mmhg/30mmhg.呼吸急促,脉搏细数,面色萎黄,谵语,劲无低抗感,四肢末梢冰凉.入院诊断:中毒性痢疾(休克型),次日诊断为蜂刺中毒,过敏性休克.行抗过敏、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对症治疗,住院8天康复出院.
-
湖北省首例感染B群脑膜炎奈瑟菌死亡病例报道
患儿,女,2岁,湖北省大悟县人,其父母租住在武汉市.该患儿2007年7月20日来武汉,8月1日凌晨出现烦躁不安、发热症状,8时左右到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就诊,以上呼吸道感染对症处理注射退热针,回家后患儿仍高热40℃,症状未缓解,中午再次到该门诊就诊,医院使用了克林霉素治疗.晚上11点,患儿高热不退并发生惊厥,躯干皮肤出现皮疹,再次送该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病情急剧恶化,全身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高热惊厥,经过院方专家紧急会诊,做出中毒性痢疾或败血症待查诊断,建议转院.
-
南昌地区2002年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新动向,研究其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24例小儿菌痢的流行菌群、细菌耐药、高敏药物、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应用以及中毒型痢疾防范,并与80、90年代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2002年流行菌群福氏志贺菌占95.2%.临床特点:①发病年龄越来越小;②发病不再局限于夏秋季节;③小婴儿菌痢常易与婴儿腹泻混淆.环丙沙星临床选用率54.8%,疗效满意,其中小儿毒痢至今仍占18.6%.结论证实南昌地区自80年代至今,福氏志贺菌是引起小儿菌痢和毒痢的病原菌.根据药敏,选用合理抗菌药物,提倡序贯疗法.环丙沙星用于危重患儿,静脉制剂剂量不宜过大[10~15?mg/(kg·d)],疗程不超过7 d.毒痢患儿应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重视儿科危重病医学的实践和临床研究
危重病医学已成为一门年轻、独立的新兴医学学科,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把它们应用于临床是一个复杂且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决不能简单套用。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把新概念、新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和减少卫生资源消耗的社会效益。我国儿科在20世纪50~60年代对中毒性痢疾所致感染性休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使其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当今借鉴。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危重病患儿的病情与以往相比更为严重和复杂,小儿危重病的疾病谱、临床表现和诊治中存在的矛盾亦有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小儿危重病努力地进行临床实践和研究。下面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新概念的临床实践为例略抒己见。
-
小儿不典型有机磷中毒23例诊断与治疗
在农村儿童接触有机磷农药的机会较多,中毒后因病情重,病史不详,且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误诊,我院儿科1996年6月~2004年8月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其中23例表现不典型,有17例入院时被误诊.误诊为:肺炎合并心衰2例,喘息型支气管炎4例,急性胃肠炎5例,中毒性痢疾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肠道蛔虫症和腹痛原因待查各1例.
-
1例以尖端扭转性室速为突出表现的中毒性痢疾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主因频繁恶心、呕吐6 h,发作性晕厥、四肢抽搐2次入院.患者与人院前6 h感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恶心、呕吐,开始吐胃内容物,后吐胆汁样物,呕吐频繁,量较多.
-
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中的人文特点
认识个体差异性,对临床医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多数教科书或其他专业文献,在介绍某种疾病时,通常主要讲的是"概貌".医生头脑里对一些疾病留下的印象,也主要是它们的典型表现.例如,细菌性痢疾的特点为"腹痛、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肺炎的特点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等等.但在临床实际中,严重的中毒性痢疾可能至死连一次大便都没有;老年人的肺炎也可能发热不明显,咳嗽也不重,而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究其原因,除疾病本身的变化外,患者机体的个体差异性也有很大关系.
-
被忽视了的主要病情
患者男,62岁,因发热20余天,于1975年8月21日入院.患者于1961年(当时48岁)曾患中毒性痢疾于外院住院治疗,昏迷2 d,其后常有肝区痛,肝大曾达右肋缘下4横指(约6 cm);十二指肠引流液见脓细胞满视野,经该院内科治疗7个月未见好转.原拟做胆囊切除术,但肝穿刺发现广泛性肝细胞坏死而未手术.其后出现过三四次高热,伴腹胀及肝区痛.曾由几位著名专家诊治,仍无效.20多天来,反复发热,肝区痛如刀割.数次来门、急诊就医,用过多种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因病因不明,故收入我院诊治.
-
山莨菪碱可改善和治疗SARS伴低氧血症
鉴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莨菪类药治疗中毒性痢疾、爆发型流行性脑炎、重型乙型脑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以及80年代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近年治疗吸入性肺炎伴低氧血症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根据SARS的临床、病理及死因分析,我们认为,在SARS低氧血症时可早期采用山莨菪碱治疗.5月底在北京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及北京防治SARS定点医院佑安医院、地坛医院和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等专家们,对采用山莨菪碱治疗SARS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与赞同,认为山莨菪碱在历史上对危重病的抢救中曾取得很好疗效,减少了病死率,如能在用激素治疗SARS的同时加入山莨菪碱,早期逆转SARS患者低氧血症,疗效肯定会好,可减少插管和切开气管,还可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
-
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毒痢)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起病急,病情凶险,常在肠道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暴发型,临床特征为急起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和呼吸衰竭,以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多见.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005年7月-2006年7月,本院共收治10例中毒性痢疾患儿,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高原中毒性痢疾的护理体会
中毒性痢疾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起病急,病情凶险,常在肠道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合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嗜睡、惊厥、昏迷,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会产生严重后果。
-
头孢三嗪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是小儿临床常见传染病,我国发病率较高.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痢疾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中毒性痢疾已较少见,但普通性痢疾在临床上仍然较为常见,且多为耐药菌株感染.近年来,痢疾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头孢三嗪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效果满意.
-
福氏志贺氏菌X变种引起急性菌痢1例
志贺氏菌是引起人类痢疾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严重时可引起中毒性痢疾,危及生命.福氏志贺氏菌目前仍是我国流行的主要菌群,其主要血清型是福氏2a.而福氏志贺氏菌X变种引起的急性菌痢较少有人报道.2002年笔者从1例小儿痢疾患者便中检出一株福氏志贺氏菌X变种.特报道如下.
-
警惕没有腹泻的痢疾
2001年8月的一天下午,10岁的小明突然高热达40摄氏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继而出现全身抽搐,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由于及时送往医院,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救措施后,终于转危为安.她得的是什么病呢?经过医生仔细的全身检查,并用肛管摄取粪便化验,发现大便内有成堆的红、白细胞,原来她患的是中毒性痢疾.
-
老年人中毒性痢疾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中素性痢疾多见于2~7岁小孩,成人罕见,仅见于年龄较大、体质虚弱、长期患慢性病者.临特点为起急、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有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靡、嗜睡,并迅速出现循环衰竭、呼呼衰竭[1].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抗生素的应用
PICU中应用抗生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①患儿因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从急诊收入或从其它病区转入PICU,包括严重的颅内感染、重症肺炎、重症消化道感染(如中毒性痢疾)、脓毒败血症及上述感染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等.②在PICU中发生的院内感染.由于PICU中患儿长期插管应用人工呼吸机,或长期留置各种有创导管(如动脉内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及导尿管等,以及危重患儿大多免疫功能低下,PICU中的细菌耐药性强,所以在PICU中容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而且经常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PICU医生如何合理正确进行抗生素治疗,是每一个PICU医生需面对的问题.
-
中毒性痢疾的护理
本文对我院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的19例中毒性痢疾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表现中毒性痢疾全身毒血症状严重,但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无腹痛与腹泻.起病较急骤或以普通型开始,但1日至2日内迅速恶化,高热40℃,反复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昏迷,迅速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常需要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采集大便检查发现粘脓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
小儿脑型毒痢的观察与护理
中毒性痢疾(简称毒痢)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多见于2 ~7岁的小儿,临床中以脑型占大多数.该型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可在发病1~2d内死亡[1].因此,细心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处理,显得格外重要.我院自1994年11月~1999年9月收治脑型毒痢61例,经正确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绝大多数痊愈,无1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预防接种中的心因性反应
2005年4月,我国发生一起因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群体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事件的简单经过如下:当年4月中旬,安徽某镇卫生院为中小学生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时,1名12岁女孩在接种后2~3 min,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出冷汗、手脚发麻等症状,经注射肾上腺素后未见好转.之后在学生中陆续出现类似症状,当晚卫生院收治23例.事件传开,引起恐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1周后有1名住院女孩死亡(后诊断为中毒性痢疾可能).这次接种疫苗约2 500人,住院300余例,发病率为12.7%.调查了292人,其中胸闷占55%,头晕占44%,头痛占25%,乏力占23%,肢体麻木占13%.媒体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报道,社会反响极大. 6月底国家卫生部部长亲自率专家组到现场调查,终结论是接种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