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额颞颧入路暴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廖旭兴;马廉亭;李俊;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胡军民;张合亮

    目的 利用改良额颞颧弓(FTZ)开颅,结合深部骨质切除对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显露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 利用10例尸头标本行10侧FTZ开颅,借助显微磨钻,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前、后床突及部分岩骨等,用于显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尤其基底动脉、对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同时行10侧标准翼点入路暴露上述结构.结果 改良FTZ入路较常规翼点入路可更好暴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结论 改良FTZ入路可用于处理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动脉瘤,并且是较好的选择.

  • 脑岛的临床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雄伟;曾晖;易书贵;吴胜梅;汪雷

    目的 研究脑岛的临床解剖,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探讨脑岛部位手术治疗的特点及难点.方法 选择成人尸脑40例,在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脑岛,直接测量其脑回的各个价值参数,根据脑图对脑岛的形态进行分类,观察脑岛与周围结构、大脑中动脉的关系.结果 以脑岛短回分布将脑岛分为5回型(33/40)和7回型(7/40).脑岛的血管分布与其脑回的类型相统一,行走于其脑沟内,形成覆盖脑岛皮质的动脉血管墙.结论 脑岛部位的手术极具挑战性,大脑中动脉形成的动脉血管墙是该部位手术入路的大障碍.

  • 岛叶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培义;杨允东;李永强;鲁世永;陈宝

    目的 观察岛叶动脉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 12例(24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半侧开颅显露半球,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及岛叶区,对岛叶动脉及M2段进行观察.结果 岛叶血供均来自大脑中动脉的M2段,M2段起于膝部,终于环岛沟反折处;主分叉位于膝部17侧、膝部前2侧、膝部后5侧;以上、下干起始15侧,上、中间、下干7侧,单干1侧,四分叉1侧.M2段以2干起始15侧;外侧豆纹动脉距岛尖部的距离≤20 mm.结论 大脑中动脉M2段各分支发出的岛叶动脉供应岛叶,M2段的主分叉主要位于膝部、以上下干起始居多.

  • 鞍区显微应用解剖

    作者:熊晖;卢亦成;丁学华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鞍区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大大提高了鞍区肿瘤的手术成功率和肿瘤全切率.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蝶鞍及其骨化结构蝶鞍在蝶骨体的上面,位于颅中窝的正中部;前是蝶骨平台、鞍结节,其间的沟为交叉沟,交叉沟向两侧连至短管状的视神经管通眶.蝶骨体中部有3对向外侧的突起,分别为前、中、后床突.

  • 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的临床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施辉;周辉;李爱民;江伟;孙勇

    目的 通过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指导临床显微切除环池和脚池周围,尤其环池后上部的病变,并避免重要结构的损伤.方法 本项目通过对10例(20侧)国人成人湿颅标本进行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的研究,了解该入路的脉络裂、海马旁回、穹窿带、丘脑等脑组织结构和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滑车神经等结构,以及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一定的测量观察.结果 ①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可在不牵拉颞叶基底面的前提下很好的暴露环池上部.此入路较颞下入路,手术路径明显缩短,且避免了颞下入路颞叶牵拉对Labbé静脉和颞叶的损伤;避免了对视束的损伤风险.②经颞中回是到颞角直、短的路径;经岛叶-脉络膜入路避免了对颞叶的过度牵拉,但对颞干的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学缺陷.③颞下入路能很好的显露环池下部结构,不需在颞叶做皮质切口,但其不适合环池上部病变.Labbé静脉损伤、牵拉颞叶,有颞叶挫伤、静脉梗死或挫伤性血肿的危险.结论 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能够较好地暴露环池周围病变,在认真考虑肿瘤正确位置、与Labbé静脉等结构的关系后,可以达到手术损伤小化、术野暴露大化的目的.

  • 副神经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永强;周立业;娄卫华

    目的为颈部手术提供有关副神经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重点观测上颈部副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副神经穿出二腹肌后腹后下缘处距乳突尖(24.90±4.05)mm;②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深面时距乳突尖(30.11±4.30)mm,其中75%的枕动脉发出胸锁乳突肌支与之伴行,穿入点处两者距离为(5.70±0.78)mm;③副神经走行于寰椎横突的前方.结论寰椎横突、二腹肌后腹后下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是寻找颈部副神经的三个标志,而枕动脉的胸锁乳突肌支对临床帮助不大.

  •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云志;娄卫华;袁林林

    目的:研究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3)下,对15例(30侧)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观测.结果:颈静脉孔位于颞骨和枕骨之间,分为前内侧部和后外侧部.10例标本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鼓乳切迹、茎突可以作为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定位标志.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该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

  • 颈内动脉岩段水平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永强;娄卫华;朱国臣

    目的:为颞骨岩部手术提供有关颈内动脉岩段水平部(HICA)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3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观测HICA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HICA直径为(4.84±0.57)mm,长度为(17.85±2.43)mm;②HICA外膝距耳蜗底周前内侧缘(2.48±0.23)mm;③HICA与岩大神经走行基本平行.结论:①暴露HICA入点可选择在岩大神经沟接近下颌神经外后方;②中耳及颞骨岩尖手术须注意避免损伤HICA.

  • 腓肠浅动脉瓣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姬亚飞;王华;罗运绍;翟理江;李东升;张毅;刘君

    足踝部及胫骨中下段外伤或术后骨外露的皮肤覆盖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较难处理的问题.以往多选用对侧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腹股沟皮瓣及带蒂胫前动脉皮瓣等来处理.这些皮瓣多牺牲主干血管或需行血管吻合,对供区影响大、操作较复杂.1992年Masquelet等[1]经过解剖研究提出了神经皮岛的概念,证实了依靠腓肠神经的血管轴以远端为蒂掀起岛状皮瓣的可靠性.国内贾淑兰[2]、王和驹[2]、肖能坎[4]等自1996年以来,也先后报道了该皮瓣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经验.我院自1997年9月开始应用该皮瓣18例,皮瓣全部存活.现介绍如下.

  • 终板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岱男;金保哲;宋来君

    目的 为经终板入路、终板造瘘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12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终板及其邻近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 终板为一薄层灰质膜,连于前连合与视交叉中部上表面之间,弧形长度(14.4±2.8) mm,大宽度(4.8±1.3) mm,厚度(0.27±0.16) mm.与终板关系密切的血管结构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结论 终板中嵴或中央区膨隆是安全切开终板的重要标志.掌握终板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是安全完成经终板入路、终板造瘘等手术的基础.

  • 颞下岩骨前部入路中颈内动脉岩骨段定位法的改进及解剖学依据

    作者:沈沉浮;袁贤瑞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改进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的定位法.方法:利用显微神经外科解剖技术,对8具(16侧)国人头颅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岩浅大神经沟下内侧,即Glasscock三角内侧,而不是三角中,其外侧有咽鼓管、鼓膜张肌半管.结论:在岩浅大神经沟内侧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不易伤及咽鼓管、鼓膜张肌半管.

  • 岩下窦的显微解剖

    作者:付旭东;宋来君;孙红卫;张智峰;张瑞锋

    目的观察岩下窦(IPS)的显微解剖学特征,防止术中及术后的出血等并发症.方法通过10例(20侧)经过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PS行于颅底内面的岩下窦沟内,即由斜坡和颞骨岩部组成的岩斜裂内,形状不规则.IPS 60%的右侧大于左侧.IPS经颈静脉孔的岩部进入颈静脉孔,4侧经Ⅸ前方(占20%),14侧经Ⅸ与Ⅹ之间穿行(占70%),2侧位于Ⅹ与Ⅺ之间(占10%),16侧汇入颈静脉球,占80%;4侧汇入颈内静脉,占20%,未见同时汇入二者的.并且IPS接收多条属支.结论明确了IPS的解剖特点,为术中处理好IPS,顺利开展岩斜区及颈静脉孔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 经筛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鞠晓华;赵恒珂;王岱君;鞠学红;曹焕军;李光宗;朱世杰

    目的为经筛窦行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0个颅骨用大体解剖学及显微解剖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后筛房可分为后筛窦型、后筛窦型、混合型3类.后筛房向上外可扩展至视神经管上壁,形成视神经上隐窝者占26.94%±20.43%.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25.50%±2.12%.筛孔可分为筛前、筛中及筛后3种孔,根据此3种孔出现情况的组合不同,又可以分为筛前后孔型、筛前中后孔型及筛中孔型3种类型.结论筛窦变异类型较多,经筛窦行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应熟悉筛窦区的结构特征.

  • 睫状后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研究

    作者:杨洪滨;张小宇;张毅;崔浩;张丽琼;于永斌

    目的 研究睫状后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选取30例(60侧)头颅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或硅橡胶,对睫状后动脉的起源、分支、走行及毗邻关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睫状后动脉起自眼动脉第1段、眼动脉角、眼动脉第2段、眼动脉弯、眼动脉第3段.睫状后动脉分支形式分为内外侧和内外上侧2种类型,内外侧型常见.睫状后动脉内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弯,外侧支和上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角.内、外、上侧支的直径分别为(0.71±0.24)nm、(0.69±0.22)mm、(0.63±0.19)mm.结论 睫状后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变异多,掌握睫状后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避免视神经缺血引起的视力丧失.

  • 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作者:付旭东;宋来君;王新军;寿记新;吴建珩

    目的:研究改良经颈静脉孔(JF)入路切除JF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的技术及其暴露范围。方法:用彩色乳胶灌注10例成人带颈头颅湿标本后,显微镜下逐层解剖,研究JF区的血管、神经和硬膜等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以枕下三角和横突为标志可以定位椎动脉水平段;以横突和肩胛提肌为标志可以确定椎动脉C2-C1段及保护后组颅神经、颈内静脉及颈内动脉。头外侧直肌可以定位JF后壁;磨除颈突可以暴露JF后壁;以髁导静脉为标志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JF内侧壁;磨除乳突、岩骨鼓部,以鼓乳切迹为标志轮廓化面神经可以暴露JF外侧壁。结论: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能从内、外、后、下等方向充分暴露JF,同时椎动脉、面神经及听力功能也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切除颅内外沟通型JF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 经颈侧入路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观察

    作者:韩云志;游言文;娄卫华;陈四清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的行程及毗邻关系.方法:对10例(20侧)经体积分数为10%甲醛固定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模拟经颈-乳突人路,观测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的位置、走行及毗邻关系.结果:颈静脉球位于颈静脉孔内,是介于乙状窦和颈内静脉之间的移行部分,兼具2者特点;舌咽神经以单独筋膜包绕经颈静脉孔出颅,与其他3对颅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有一定间距.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 颞骨外段面神经干的解剖学定位

    作者:韩云志;娄卫华;游言文;陈四清

    目的:探讨颢骨外段面神经干的定位方法.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用上颈段侧方入路进行逐层解剖,观测颢骨外段面神经干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颞骨外段面神经干位置恒定、暴露清晰,外耳道软骨尖距离面神经干(9.60±1.64)mm,鼓乳切迹内侧(12.26 4±2.14)mm为面神经干.结论:外耳道软骨尖、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及腮腺后上缘可作为颞骨外段面神经干的定位标志.

  • 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乔鹏;戴刚;谈华;曹东彪;陈坚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为眶上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鞍区和颅前窝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5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进行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下Willis环及其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额骨颧突内板到同侧前床突尖的距离短,为(58.1±2.8)mm;到对侧后床突尖距离长,为(75.8±2.6)mm.额骨颧突内板与同侧后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小,为32.8°±2.1°;与对侧前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大,为49.8°±4.4°.结论:眶上锁孔手术暴露同额下入路,可达鞍区,且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

  • 小脑前下动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作者:张瑞锋;郭电渠;徐国本;付旭东

    目的:为神经外科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 方法:采用15个成人新鲜头颅标本,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灌注朱红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状下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90.0%、13.3%.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小脑前下动脉袢,出现率为83.3%.结论:小脑前下动脉的显微解剖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桥小脑角区手术,避免损伤这些动脉.

  •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

    作者:周国胜;张新中;周文科

    本研究对鞍区的显微解剖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对传统的翼点人路进行改进以避免既往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鞍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翼点入路操作简便,骨瓣复位以后不需固定且不会发生移位;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采用改良翼点人路切除鞍区肿瘤326例,全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该研究结果提示:改良翼点入路操作简便,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人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481 条记录 11/25 页 « 12...891011121314...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