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非活动型大动脉炎颈动脉新生血管2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发性、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导致管腔节段性狭窄甚至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好发于年轻女性。按受累血管部位不同,临床分为4型: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和混合型。临床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常规超声检查多着眼于对内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情况的观察,而对病变部位新生血管的观察则受限,有研究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并进行分期,较少有报道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观察病变部位的新生血管情况,本文报道两例应用SMI技术观察混合型大动脉炎非活动期的新生血管情况,同期行超声造影进行验证。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logicS6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对2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病变段血管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分析其声像图、血流及频谱特征.结果:病变段动脉内-中膜弥漫性增厚,回声减低,管腔内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狭窄区血流束变细,频谱示血流加速,少数血流速度减慢.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直观、准确地判断病变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的程度,对早期大动脉炎的诊断优于血管造影,且简单、无创,可作为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首选方法.
-
多发性大动脉炎致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49岁,主因反复发作胸痛2个月入院.入院前曾于外院行冠脉造影示:L始部95%狭窄,LAD中段80%狭窄,遂在两病变处各置入1枚支架.术后规律服用药物,但仍反复发作心绞痛,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疗效差.入院后测量血压:左上肢120/70mmHg,右上肢118/73mmHg,左下肢208/62mmHg,右下肢205/70mmHg.化验血沉(29mm/小时)轻度增快,CRP(10.5mg/L)轻度升高.复查冠脉造影示:LM近段开口支架内增生50%,LAD中段100%支架内再狭窄,D2近段90%狭窄.
-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的超声表现评估
目的:评估超声在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5年4月 ~2017年4月收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3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成像并记录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进行对比.结果:管壁改变主要表现为颈总动脉及其周边动脉受累,其中72条颈动脉受累共57条为颈总动脉受累,发生率(79.17%);7条为颈外动脉受累,发生率为9.72%,共8条发生颈内动脉受累,发生率为11.11%.另外,在57条颈总动脉受累患者中,诊断出53条出现了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发生率为92.98%;另外4条表现为局限性增厚,发生率为7.02%.其中1条疑似形成动脉瘤.结论:多普勒彩超在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检查中具有积极作用,可明确显示患者血管狭窄和血流速度情况,正确诊断颈动脉受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辨证论治体会
文章介绍了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辨证论治体会,认为可采用散寒祛湿、益气活血;清热化湿、活血通脉;清热凉血、解毒通脉;益气涤痰、开窍通络;温阳散寒、化瘀通脉;健脾补肾、温阳通脉;补肾益精、养血通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回本扶元、气血双补等方法论治多发性大动脉炎.
-
翁维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经验
多发性大动脉炎属中医"脉痹"范畴.导师翁维良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血脉瘀滞,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注重温阳益气、调畅气机.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活动期及迁延期.活动期多属热毒内结,瘀血阻络证;迁延期多见气血亏虚,瘀血阻络之证及阳虚寒凝血瘀之证.遣方用药同时,多配合藤药及风药,疗效显著.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60例疗效观察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中医“脉痹”、“血痹”等范畴.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病西医认为与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非特异性炎症有关.若其活动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容易使受累大动脉病变处出现管腔狭窄,甚则完全闭塞,引起严重后果.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主要以激素、麦考酚酸酯、环磷酰胺等为主,但毒副作用多,疗效不稳定.我们自2008年以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
多发性大动脉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展望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占我国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第3~4位.
-
头臂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颅内动脉及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
目的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研究头臂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TA)患者颅内动脉及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状况.方法 用TCCS检测21例头臂动脉型TA患者颅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和眼动脉(O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1例头臂动脉型TA患者患侧MCA、 ACA、 PCA、 OA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TCCS能较准确地实时评价头臂动脉型TA患者颅内动脉、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以解释头臂动脉型TA患者的头晕、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对评估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与分析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的外周动脉血管及心脏病变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检查外周血管及心脏.结果 5例患者中, 2例头臂动脉型,其中1例合并心脏病变;1例腹主动脉型;1例股总动脉型;1例肾动脉型.超声表现为病变血管内中膜增厚不均匀,管壁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1例左房、左室扩大伴左心功能减低( EF42 %).结论大动脉炎累及多的血管为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其次为腹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同时可累及心脏.
-
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超声与临床表现1例
患者女,16岁.主因颈部不适1周来诊.患者于1周前出现颈部不适,不伴其它任何自觉症状,超声检查:甲状腺未发现异常.但发现颈总动脉管壁异常增厚,遂对双侧颈部动脉、腹主动脉及较大分支动脉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与中段、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右侧头臂干、右颈总动脉起始段、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腹主动脉的腹腔动脉开口水平以上段、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血管壁明显增厚,厚处达0.37 cm,以中层增厚为主,回声均匀偏低,内膜光滑呈细线状无增厚, 连续完整.管壁增厚节段性明显,局部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增快,阻力增高.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病变的超声表现.方法使用Sonos 5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对8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行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大动脉炎患者受累血管分布为头臂动脉7例,其中锁骨下动脉7例,颈总动脉6例;腹主动脉1例、肾动脉1例,病变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1.8~5.6c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结论大动脉炎超声声像图特征是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弥漫性增厚,回声偏低,管腔狭窄或闭塞,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超声造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
CEUS能够直观显示动脉管壁滋养血管灌注情况,既有助于早期、有效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TA),又为TA分期及评价临床药物疗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CEUS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超声影像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评价超声对受累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大动脉炎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其中病变累及颈总动脉22根,锁骨下动脉病变20根,腹主动脉5根,肾动脉3根.结果:病变段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弥漫性增厚,回声偏低,管腔狭窄,狭窄程度为30%~96%.有2根颈总动脉、4根锁骨下动脉闭塞.超声对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为95.5%(21/22),对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0.0(18/20),二者与血管造影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动脉炎声像图特征是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弥漫性增厚,回声偏低,管腔狭窄或闭塞,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地判定动脉狭窄程度.
-
多发性大动脉炎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症.晚期导致动脉多发性狭窄、阻塞或扩张,引起肢体及器官的血压升高和缺血表现.现就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进展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由日本学者Takayasu于1905年首先报道并进行科学的描述[1].该病命名较多,在我国黄宛、刘力生等于1962~1963年提出了大动脉炎这一概念.TA是一种好发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全动脉炎,病因不明,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多为5~45岁,平均22岁,国外、国内文献报道男女比例分别为1: 1.58~9[2]和1: 1.9~4.9[3].目前本病的分型方法尚不统一,但比较多的学者采用Lupi-Herrera分型法[4],将本病分为四型: Ⅰ型为主动脉弓型,Ⅱ型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型,Ⅲ型为Ⅰ、Ⅱ混合型,Ⅳ型为上述任何一型加肺动脉受累.TA临床表现随受累动脉部位和阻塞程度而异,临床上分无脉前期和无脉期[5].无脉前期仅出现发热、疲劳、肌肉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较难诊断.无脉期,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出现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异性表现.
-
9例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术后监护
多发性大动脉炎头臂型患者以脑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相继开展了该病的手术治疗.为确保手术的成功,对9例行升主动脉与颈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者进行了重点监护.术后监护3~6天,经Doppler超声和脑血流图证实,9例人造血管均通畅,病情稳定转出监护室.术后10~14天出院.
-
影像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形态学和功能性评估
肾动脉狭窄( 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是引起难治性高血压(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RVH)和肾功能衰竭(缺血性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有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RAS( ARAS)。临床上表现为高血压的进行性加重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及时治疗可产生多种其他不良后果,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猝死以及脑卒中等,肾功能受损,约12%~18%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治疗可作为主要疗法[1],但透析费用昂贵,且病死率高[2]。 RAS的其他疗法有药物治疗、支架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 RAS患者如能尽早得到诊断及有效治疗,则可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有望获得纠正或痊愈[3]。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判断RAS的程度及了解肾功能状态对临床诊疗计划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各种影像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肾血流量及肾功能状态做了研究,下面仅就影像技术在形态和功能方面对评估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多发性大动脉炎伴左肾先天发育不良并发羊水栓塞一例
患者女,27岁,工人.因发现高血压8年,孕35周,干咳、咽痛2 d,于2008年9月10日收住院.8年前患者偶因鼻出血测血压220/160 mm Hg,但无自觉症状.当时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超声检查示左肾萎缩,并服用硝苯地平10 mg/次,3次/d,血压维持在(140~160)/(85~95)mm Hg.2006年8月患者前往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混合型)伴腹主动脉瘤,右肾动脉发育异常及左肾先天性发育不良.2008年患者在首次妊娠12周后开始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测血压180/100 mm Hg,但无颜面水肿、少尿等症.随后开始每日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血压未见明显下降.2008年9月8日因受凉后出现干咳,咽痛,低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性大动脉炎并继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及G1P0孕35周头位待产,收入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治疗.
-
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成形术合并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患者女,71岁,因"反复眩晕1年"于2009年3月17日收入我院.患者1年来间断眩晕,多在活动中出现,卧床休息后好转,偶有恶心,无呕吐,近来发作逐渐增多,影响日常生活,无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障碍等.20年前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5年前出现一过性失语和右侧肢体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