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屏障法在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为了总结枣庄市台儿庄区利用免疫屏障法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中的经验,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
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1999~2000年9月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的进展
截止2000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已基本达到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由各国卫生部在1994年第24届泛美卫生大会上一致通过的。1990在WHO美洲区发生麻疹大流行,共报告病例约25万。1996年麻疹病例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共确诊2 109例;但1997年麻疹发病又有了回升,仅巴西就确诊了52 284例麻疹。1998年麻疹继续流行,WHO美洲区的48个国家中有17个(占35%)国家共确诊了14 332例麻疹,其中主要(71%)来自阿根廷。
-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展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于200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区于1996年开展了地区性消灭脊灰的活动,包括国家免疫日活动(NIDs)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虽然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在阻断脊灰病毒传播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特别是战乱国家仍有脊灰地方性流行.本文总结了1999年1月~2000年3月该地区消灭脊灰的进展.
-
非洲地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展(1998.1~1999.6)
尽管非洲地区从1995年就加快了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速度,但到目前为止仍是全球脊灰野病毒传播的"病原体库"(reservoirs)之一.
-
巩固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成果发展我国免疫预防事业
2000年10月29日,在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证实会议上,WHO西太平洋区办事处主任尾身茂博士,根据WHO西太平洋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提交的“WHO西太平洋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成员判定,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确认本地区实现无脊灰”的结论,向出席WHO西太平洋区无脊灰证实会议的近千名代表郑重宣布,本区域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传播,实现了无脊灰目标。这是继美洲区之后WHO第二个区域实现该目标,这是广大计划免疫人员向新世纪的好献礼。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WHO西太平洋区实现无脊灰目标,无疑是全球终消灭脊灰的重要进展,而且对于仍有脊灰流行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消灭脊灰目标是一个很大鼓舞,也增强了全球早日实现消灭脊灰目标的信心。WHO西太平洋区在宣布实现无脊灰目标的同时,指出本区域实现无脊灰的成就是脆弱的,目前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距离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必须将所有的努力持续到全球消灭脊灰的庄严时刻。 我们今天祝贺WHO西太平洋区免除脊灰危害的成功,并不表明消灭脊灰工作已大功告成,只要一天全球不消灭脊灰,就不能放松工作,必须稳定现有的计划免疫机构和队伍,继续开展现有的各项消灭脊灰的常规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巩固有效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网络。要继续提高免疫预防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免疫人员素质;要深入进行免疫预防的相关立法、政策的调查研究,制定新世纪初期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以推动免疫预防工作的持续发展。
-
中国急需加强对西尼罗病的研究
西尼罗病毒感染是世界性流行的疾病西尼罗病毒于1937年首先在非洲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从发热患者血清分离到,因此得名,并因为该病毒可以引起发热而称西尼罗热.此后发现,库蚊、伊蚊、按蚊等40余种节肢动物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引起疾病,输血和器官移植等也可以造成传染.
-
低出生体重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应答的反应
有研究[1]表明,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保护效果达到70%~90%.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婴儿出生后立即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0.5 ml,同时换部位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0 μg[2].
-
儿童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流感遵循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由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经飞沫吸入的直接途径或经飞沫污染的手、玩具、用具、衣服等间接途径将病毒传给易感者.经飞沫吸入传播为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虽未经证实,但推测感染者可能需吸入小至1~5 μm直径的病毒颗粒,一开始便沉积在下呼吸道,导致早早地出现咳嗽和支气管炎等典型的流感临床特征.因流感病毒在空气中仅存活不到30 min,故小儿流感经间接途径传播的可能性较小.另外,目前已从抗原研究中证实动物(猪、马、鸟)流感病毒与人类流感病毒同源,人流感病毒传给猪已被公认,而动物流感亦可传至人类.因猪与人和禽关系密切,已有一些事实表明,当前猪群中流行的猪流感病毒偶尔会感染一些缺乏免疫力的人.但多数学者认为动物流感病毒是人群流感流行初期的启动因素或在远距离传播上起一定作用.
-
HIV-1基因分型及其在追踪病毒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在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体中,艾滋病病毒(HIV)显示了高度的遗传变异性.HIV酶蛋白合成的变异性使其在逃避机体免疫监测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同时,能保持其功能不变.HIV的高度变异性给疫苗研制带来了困难,然而HIV的高度变异性也为研究人群中病毒的传播和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流行病学的针对HI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分析HIV病毒的传播以及其流行模式和线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治疗新进展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RRP)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气道结节性良性上皮肿瘤,病毒传播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症状及体征存在个体差异.
-
2003-2012年北京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
输血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艾滋病流行已经进入“增长期”,HIV感染数量急剧增加[1]。防止HIV经血传播是采供血机构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对献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中HIV 感染的情况做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该区域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健康征询提供信息和事实依据,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从源头上保障血液的安全性,报告如下。
-
在捷克西Bohemian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实验流行情况
目的:评价1976-1997年乙肝病毒的趋势.材料和方法:对在870000人群中报告的2568例乙肝病毒回顾性分析已完成.也对实际免疫接种计划作了评价.
-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206名学生乙肝5项指标血清学模式分析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病毒性疾病,它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学校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而且学生又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对较低,再加上课业负担、劳累、天气变化等原因,更容易被传染上疾病.因此,对在校学生,尤其是新招生的学生,要做好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预防工作,我们学校的措施是每学期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乙肝5项指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乙型肝炎病毒在学校的传播.本文对2005年9月我校新入学的3个班级共206名学生的乙肝5项指标血清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
发热中心设备隔离与信息共享的实现
在SARS疫情的早期阶段,各医院都成立了发热中心,收治发热患者.由于对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认识不足,造成医护人员感染.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长,传播途径广泛,目前尚未研制出预防疫苗,因此发热中心的严格隔离成为阻断冠状病毒传播、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
-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Syndrome)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为严重。
-
咨询问答二则
病毒传播究竟有多快?
编辑同志:
同事感冒了,远离他就安全了吗?在办公室,病毒传播究竟有多快?湖南:哈伊伊
哈读者:一项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在经常被触摸物体上(例如门把手、桌面)放了示踪病毒,在2耀4小时内,办公楼内40%耀60%的物体上都能够检测到这种示踪病毒。当你听到隔壁有人咳嗽,大概第二天病毒就会到你的办公室。因此,实验人员介绍说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注意双手卫生,就能够减少80%耀99%的病毒传播。 -
女性的"健康圣经"13条
1.经常使用抗菌产品会有反作用.洗手用肥皂和水就足够了,用太多抗菌产品不仅无法预防感冒和流感(这些疾病是由病毒传播而不是细菌),而且可能会影响人体内的菌群平衡,让更为强势的细菌处于支配地位,并使对健康有益的细菌难以生存.
-
围生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护理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肝炎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称为母要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母婴传播引起的HBV感染在我国约占婴幼儿感染的1/3[1].母婴垂直传播包括产前经胎盘宫内传播、产时新生儿暴露于污染的母亲体液、产后密切接触三条传播途径.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措施是预防HBV母婴传播安全有效的措施,但即使采取了这种免疫接种措施,仍有5%~10%的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孕妇所生的要儿感染HBV,且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携带者的几率也越高[2].
-
一次性医用负压体液收集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持续切口负压引流是乳腺癌手术后的一种常用技术,目前医院常用的负压引流装置在实际操作中既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感染[1].尤其在肝炎、HIV和梅毒等病毒传播日增的情况下,我科对体液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的传统方式已逐步淘汰.将一次性医用负压体液收集器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持续切口负压引流中,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中心负压表,一次性连接管2根,一次性医用负压体液收集器包括一个可重复使用带精确刻度的计量硬罐、支架和一次性使用废液收集袋.
-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方法探讨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HBV感染可导致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目前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每年有100万~15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我国有1.2亿HBV携带者,每年有6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