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炎症性肠病的微生物因素及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中的溃疡性结肠炎(UC)和Crohn病(CD)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包括肠道黏膜的原发损害及炎性反应扩大两个阶段.
-
二黄合剂直肠内点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2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为一种疑难杂病.本病可以发生在多个年龄段,尤以中青年多见,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西医多采用偶氮磺嘧啶、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但疗效亦不满意.我科从2000年2月~2003年2月采用大黄、生蒲黄煎剂直肠内点滴的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硫唑嘌呤/6-巯嘌呤治疗炎性肠病前检测硫嘌呤甲基转移酶的临床意义
硫唑嘌呤(AZA)/6-巯嘌呤(6-MP)是治疗炎性肠病(IBD)的重要药物,治疗过程中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6-MP代谢的关键酶,本文综述IBD患者用AZA/6-MP治疗前检测TPMT的临床意义.
-
1例经腹腔动脉灌注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克罗恩病的护理
患者,男性,30岁.2005年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腹痛并腹泻,每日大便3~5次,偶伴有脓血.后经外院治疗大便间断成型,肠镜示回肠末端病变,提示:慢性炎症改变.2005年9月经抗痨治疗半年疗效不佳.此后间断服用柳氮磺胺嘧啶(SASP)、强的松、硫唑嘌呤,疗效不佳自行停药并长期服用中药.2007年9月我院复查肠镜示:回盲部溃疡增生,升结肠以下可见散在溃疡性改变,提示克罗恩病(CD).
-
硫唑嘌呤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硫唑嘌呤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硫唑嘌呤1.5~2mg/(kg·d)口服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80%(24/30).显效12例,良效12例,进步2例,无效4例.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结论 硫唑嘌呤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可作为难治性ITP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 硫唑嘌呤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硫唑嘌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激素依赖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硫唑嘌呤(AZ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SDUC)激素依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5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38例(采用硫唑嘌呤片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强的松片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镜下肠黏膜情况及血清ESR、CPR、ALT、AST数值.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检查观察肠黏膜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血清ESR、CPR、ALT、AST数值均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2例轻微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激素治疗,且安全.
-
硫唑嘌呤引起严重粒细胞缺乏症抢救成功1例
硫唑嘌呤(Aza)是肾移植术后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易造成骨髓抑制,现将我科一例Aza造成严重粒细胞缺乏症病例报告如下:
-
21世纪肝移植走向
1963年3月1日Starzl等首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为1例3岁先天性胆管闭锁症患儿施行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人类肝移植的序幕.但由于当时手术技术还欠成熟,免疫抑制剂也仅局限于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移植效果不理想.
-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肠内营养在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中的临床优势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类克)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为主的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中重度传统治疗无效的CD患者,以类克5 mg/(kg·次)的剂量静脉输注6次,同时加用EN治疗2 mo,服用硫唑嘌呤作为维持治疗.结果:(1)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2)治疗后,患者的CD活动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较前明显下降(P<0.05);12例患者均治疗有效,且其中10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7例患者达到黏膜愈合;(3)随访2-30 mo,1例患者发生恶性淋巴瘤,1例患者自行停服硫唑嘌呤后复发,其余10例患者无复发,结论:对于中重度CD,采取类克、联合EN诱导缓解,后期予硫唑嘌呤维持治疗,可能更多地达到临床有效和/或黏膜愈合,改善CD患者的预后.
-
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治疗
防止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维持治疗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的疗效至今仍是临床上等待解决的难题.奥沙拉秦钠胶囊、柳氮磺胺吡啶对减少复发均有效,但是奥沙拉秦钠胶囊耐受性较好.对大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用药选择,但高危患者和对5-氨基水杨酸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换用其他药物.糖皮质激素无维持治疗效果,在症状缓解后应逐渐减量,尽可能过渡到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维持.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可试用于对上述药物不能维持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患者,但这些药物毒性较5-氨基水杨酸大,疗效并不肯定,因此尚待研制耐受性更好、疗效更佳的药物以维持病变缓解.维持治疗的时间-般不应少于1 a.奥沙拉秦钠胶囊的维持剂量-般为口服1-2 g/d,柳氮磺胺吡啶-般为1-3 g/d.益生菌和其他生物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诱发淋巴瘤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肠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免疫抑制剂在IBD患者中广泛应用,且对于IBD治疗有效,但是这些药物诱发淋巴瘤的发生报道越来越多,尤其以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为甚.AZA治疗IBD是否使淋巴瘤风险增加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对于AZA在IBD临床应用、诱发淋巴瘤发生的可能机制、风险评估等进行讲述.
-
心脏移植术后强的松的应用与撤离
20世纪60年代心脏移植开始临床实践,强的松被作为主要的免疫抑制剂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于临床,但却导致了明显的强的松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80年代环孢霉素的问世,替代了硫唑嘌呤而与强的松联合应用,同时后者的剂量也减少了约50%.随后,硫唑嘌呤又被人们拿回来与环孢霉素和强的松联合应用,从而形成了经典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强的松和环孢霉素的剂量又进一步的减少.近年来,陆续开发出了FK506和骁悉等副作用更小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免疫抑制药物能够单独达到充分免疫抑制同时又可避免较大的副作用,因此联合应用数种药物仍是目前理想的方案.例如一些移植中心开始采用FK506+硫唑嘌呤+强的松,环孢霉素+骁悉+强的松,FK506+骁悉+强的松等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无论在经典的三联免疫抑制还是在新型的治疗方案中,强的松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1例
临床资料患儿女,12岁.出生后6个月因气促、苍白、心脏扩大首次住院治疗.经心电图(ECG)、胸片、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诊断为"婴儿特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给予地高辛及强的松等治疗.5岁时因病情加重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10个月,后又间断用环磷酰胺3年.
-
心脏移植患者肾功能不全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HT)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从阜外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12年5月完成301例HT的数据库中,选取术后存活时间≥6个月的成年患者24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肾功能不全定义为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73m2。所有患者均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术后采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疗法,肾功能不全者加用西罗莫司的同时降低降钙素抑制剂使用剂量。对可能影响HT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术前和术后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并绘制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
长期甲氨蝶呤治疗硫唑嘌呤干预无效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长期甲氨蝶呤(MTX)治疗硫唑嘌呤(AZA)干预无效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选取济宁医学院92例AZA干预无效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予以MTX肌肉注射治疗,持续治疗1年,对照组予以MTX肌肉注射治疗,持续治疗半年,后改安慰剂继续治疗半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分析两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水平,同时了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半年后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045;P>0.05).观察组治疗1年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治疗半年(χ2=11.683,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χ2=17.692,P<0.05).观察组HB、ALB指标在治疗前(t=4.181,4.599)、治疗半年(t=7.950, 9.756)、治疗1年后(t=3.635,5.180),均成升高趋势(均P<0.05),ESR、CRP、PLT在治疗前(t=10.789,16.959,62.326)、治疗半年(t=22.270,23.002,75.209)、治疗1年后(t=16.339, 9.553,11.515)均呈降低趋势(均P<0.05).对照组治疗半年(t=4.465,4.405)及治疗1年(t=3.942, 3.321)HB、ALB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SR、CRP、PLT治疗半年(t=10.743,17.248,61.852)及治疗1年(t=9.670,15.893,60.567)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治疗半年与治疗1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0.496,1.150,1.200,0.233,0.312;均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HB、AL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893,6.240;均P<0.05),ESR、CRP、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7.009,9.971,11.662;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8, P>0.05).结论 长期MTX用于AZA干预无效UC临床疗效佳,并可改善体内营养状况及凝血功能,同时能降低体内炎症反应,缓解病情,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方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方法 选PBC合并SS患者79例,分为3组:单用熊去氧胆酸组(U组,29例)、熊去氧胆酸+泼尼松龙组(UP组,37例)、熊去氧胆酸+硫唑嘌呤组(UA组,13例),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3种方案对PBC合并SS患者的乏力、瘙痒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种方案治疗后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TBil、DBil、IgG、IgM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SS以肝脏受累为主要表现时应以治疗PBC为主,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治疗未发现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
-
风湿病患者硫唑嘌呤代谢酶活性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测定风湿病患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并探讨其与硫唑嘌呤(AZA)耐受性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红细胞TPMT活性.结果200例风湿病患者TPMT活性为0.75~32.35 U/ml RBC,均值(12.04±6.90)U/ml RBC.该酶的活性在风湿病人群中呈正偏态连续分布,未发现酶活性缺乏者.194例患者经使用AZA后随访观察3个月,其中18例出现骨髓抑制,2例为严重造血系统危象,6例合并出现肝功能损害.使用AZA 50 mg/d期间出现骨髓抑制者7例,其TPMT活性范围2.24~5.97 U/ml RBC,均值(3.47±1.21)U/ml RBC;在使用AZA100~150 mg/d出现骨髓抑制者11例,其TPMT活性范围4.01~11.17 U/ml RBC,均值(7.08±2.58)U/ml RBC;使用AZA 150 mg/d在1个月内不出现骨髓抑制者176例,其TPMT活性范围4.47~32.35 U/ml RBC,均值(13.02±6.07)U/ml RBC.3组病人TPMT活性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ZA的造血系统副作用与TPMT活性密切相关.TPMT活性低下者使用常规剂量AZA就可能发生副作用.在用药前检测患者TPMT活性对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
肽聚糖和硫唑嘌呤通过Rac1信号通路调控克罗恩病单核-巨噬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观察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炎症部位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和Rac1信号表达情况,并探讨硫唑嘌呤活性成分6-硫代鸟嘌呤(6-TG)和细菌成分肽聚糖通过调控Rac1信号通路对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诊断为克罗恩病的10例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健康对照者、克罗恩病肠黏膜炎症部位及非炎症部位的肠黏膜活检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凋亡和Rac1信号表达情况.另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CD14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以肽聚糖和/或6-TG、Rac1抑制剂NSC23766分组处理后检测单核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Rac1及相关凋亡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克罗恩病肠黏膜炎症组的肠黏膜中,巨噬细胞数量多于健康对照组和克罗恩病肠黏膜非炎症组,但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巨噬细胞Rac1信号通路下游分子PAK1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克罗恩病肠黏膜非炎症组;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肽聚糖组抗凋亡信号(NF-KB、Bcl-xL和STAT-3)水平升高,而6-TG组则略降低;6-TG和NSC23766可显著抑制肽聚糖诱导的抗细胞凋亡作用[肽聚糖组、肽聚糖+6-TG组、肽聚糖+NSC23766组凋亡率分别为(8.6±3.7)%、(42.0±2.7)%和(58.5±6.9)%,P<0.05].结论 肽聚糖通过活化克罗恩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中的Rac1信号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而6-TG可改善克罗恩病Rac1信号的活化失衡,促进巨噬细胞凋亡,维持免疫稳态.
-
硫唑嘌呤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24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评价硫唑嘌呤(AZA)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4例顽固性UC患者使用AZA治疗的临床疗效、内镜改善和黏膜愈合、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24例患者的中位年龄36岁,中位病程4年,其中中度活动UC 14例,重度活动UC 10例.AZA使用7周~42个月,剂量为(1.23±0.34) ng·kg-1·d-1.根据Mayo活动指数评分判定疗效,治疗3个月、6个月、1年时的有效率分别为73.9% (17/23)、81.8% (18/22)和14/16,缓解率分别为17.4% (4/23)、54.5% (12/22)和12/16.AZA治疗后6个月及1年时的ESR及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9.3±8.9) mm/1h、(10.9±7.3)mm/1h比(22.3±10.7) mm/1h;2.5(1.0 ~ 22.3) mg/L、2.3(1.0 ~ 28.0) mg/L比18.4(3.6 ~ 137.0)mg/L;P值均<0.05].AZA治疗3个月时糖皮质激素撤停率为16/18,1年时为15/16.AZA治疗6个月和1年时,内镜下有效率分别为85.7%( 18/21)和13/15,缓解率为61.9% (13/21)和11/15,黏膜愈合率分别为61.9%( 13/21)和11/15.共有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减少为常见,其次为肝功能损伤、脱发及上腹部不适.结论 小剂量AZA治疗顽固性UC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糖皮质激素撤停、维持缓解和黏膜愈合等方面更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肠炎一例
患者女,27岁,农民.因反复腹痛、排黏液血便5年余,加重16 d入院.5年多前患者出现左下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6~8次/d,间断排黏液脓血便,曾先后到多家医院及我院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予柳氮磺吡啶(SASP)、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病情反复发作.人院前半年因再次排黏液血便,予硫唑嘌呤(Aza)及甲泼尼龙治疗,症状好转后甲泼尼龙逐步减量至停用,Aza 50 mg 2次/d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