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含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关则兵;叶昌雄

    目的 探讨含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对比效果.方法 1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含多柔比星化疗方案.结果 (1) 实验组CR率和有效率略好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2) 毒副反应方面:实验组在脱发(x2=4.349,P<0.05),心肌酶谱改变(x2=17.811,P<0.01) 和肝功能损害(x2=7.745,P<0.01) 等方面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含吡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如意金黄散加利多卡因外敷治疗多柔比星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作者:韩艳明;张冬青;张桂兰

    目的 分析研究如意金黄散加利多卡因外敷治疗多柔比星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和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发生静脉炎的4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静滴多柔比星,观察组应用如意金黄散加利多卡因外敷治疗.结果 如意金黄散加利多卡因外敷治疗多柔比星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率高于50%硫酸镁.结论 如意金黄散加利多卡因外敷治疗多柔比星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能减少化疗药物对于病人血管的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 吡柔比星、多柔比星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王芳;魏伟

    目的:了解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科2007年7月~2010年6月收治并确诊的NHL患者85例,将其随机分为吡柔比星组48例接受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多柔比星组37例接受以多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吡柔比星组化疗的有效率为83.3%,多柔比星组为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柔比星组发生较多的心脏毒性反应,吡柔比星组则未发生心脏毒性反应,吡柔比星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低.结论:与多柔比星为主的方案相比,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NHL的疗效更佳,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小板生成素对大鼠多柔比星亚急性/慢性心脏损伤的影响

    作者:陈芾珩;李回军;苏永忠;谭凤娇;刘元生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多柔比星(DOX) 亚急性/慢性心肌损伤模型来观察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多柔比星心肌毒性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DOX组、DOX+TPO组.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其余各组给予DOX 1 mg/kg腹腔内注射,每周5次,共3周;TPO干预组则给予TPO 5 μg/kg,每天1次,共21 d.实验第8周处死大鼠,测定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I(cTNI) 、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应用超声心动图记录大鼠心脏功能参数(HR、LVDEE、LVESD、CO);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利用电子显微镜了解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心肌细胞DNA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表达情况,计算累积光密度(IOD)及8-OHdG index.结果 (1) TPO干预组CK-MB、cTNI其活力较DOX组明显下降(P < 0.01);(2) 与DOX组比较,DOX+TPO组SOD及GSH-Px较高(P < 0.01),而MDA较低(P < 0.01);(3) TPO干预组心功能参数LVDEE、LVESD较DOX组对应值减低(P < 0.05),而CO则明显增加(P < 0.01);(4) 电子显微镜下DOX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明显,给予TPO后变化减轻;(5) TPO干预组心肌细胞IOD和8-OHdG index较DOX组明显下降(P < 0.01).结论 TPO通过抗氧化损伤来拮抗大鼠多柔比星所致的亚急性/慢性心脏损害.

  • PI3K/Akt通路介导自噬在七氟烷后处理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研究

    作者:武旖旎;李东丽;余小燕;陈德源;韩新;樊理华

    目的 评价七氟烷后处理对阿霉素大鼠心肌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通路和自噬的影响.方法 培养H9c2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C组)、阿霉素损伤组(Dox组)、七氟烷处理组(Sev组)、LY294002抑制剂组(LY组)、溶剂对照组(DMSO组)、3-MA抑制剂组(3-MA组).除C组外,其余5组建立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C组与Dox组不做处理,Sev组、LY组(暴露前培养基中加入LY294002)、DMSO组(加入DMSO)、3-MA组(加入3-MA)2.4%七氟烷暴露2h后,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cTnI和Caspase-3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 3-Ⅱ)、总Akt(t-Akt)及磷酸化Akt (p-Akt)的表达.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5组p-Akt表达降低,LC3-Ⅱ表达、cTnI和Caspase-3浓度升高(P<0.05);与Dox组比较,Sev组p-Akt表达升高,LC3-Ⅱ、cTnI和Caspase-3浓度降低(P<0.05);与Sev组比较,LY组p-Akt表达降低,LC3-Ⅱ表达升高,cTnI和Caspase-3浓度升高(P<0.05);3-MA组LC3-Ⅱ、cTnI和Caspase-3浓度降低(P<0.05);DMSO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后处理可减轻阿霉素性心肌细胞损伤,与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自噬过度激活有关.

  • 多柔比星致心肌毒性中能量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彭献华;阳冠明

    多柔比星(ADM)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具有抗瘤谱广,抗瘤作用强等特点,但ADM心肌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研究发现,ADM可从多个环节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本文从脂肪酸β-氧化、葡萄糖代谢、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量转运和调节的环节系统综述了ADM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发生机制的新进展.

  • 奴卡菌致多发脓肿1例

    作者:胡建森;金建荣;马校军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因“左臀部、右上臂疼痛半月”于2013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臂及左臀部疼痛,无畏寒、发热、局部皮肤红肿、咳嗽、咳痰,当时未予重视,无特殊处理,然而疼痛无明显好转,局部皮肤红肿,伴局部肿块突出。询问患者得知,21个月前其因“发现右腹股沟肿块2年余”于我院行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考虑T细胞性),予以3次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目前长期服用泼尼松片15mg,1次/天,另口服阿米替林片12.5mg,1次/天。

  •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反应

    作者:袁芳;徐志;余友杰

    蒽环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已40余年,导致的不良反应中以心脏毒性尤为突出.我院自1999年以来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方案治疗血液及实体肿瘤患者36例,发生心脏毒性反应6例.其中早期短暂心电图异常5例;延迟性进行性心脏病1例;所用蒽环类药物为柔红霉素(DNR)、多柔比星(阿霉素,ADM)、米托蒽醌(MITX)及吡柔比星(THP-ADM),其心脏毒性发生率依次为20%、33.3%、0%及11.1%,前二者心脏毒性远大于后二者,同国内学者报道相符[1,2].多柔比星导致的中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属亚急性剂量限制性且不可逆性化疗毒副反应,病死率可达30%~60%[3].现就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副反应1例报告如下,结合文献谈谈防治体会.

  • 脂质体介导的TK/GCV系统联合多柔比星对骨肉瘤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研究

    作者:王军;吕智

    目的 研究脂质体介导的TK/GCV系统联合普通化疗用于治疗骨肉瘤细胞的可行性,初步研究GCV联合常用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订购重组质粒pIRES-EGFP-tk,培养和转染骨肉瘤细胞株mg-63,流式细胞仪分析和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观察GCV与多柔比星联合应用对mg-63的杀伤作用.结果 成功将tk导入mg-63,并能稳定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g-63(tk+)呈现绿色荧光.GCV(10mg/L)可明显抑制mg-63(tk+)的生长,多柔比星低有效浓度为(1mg/L);联合应用GCV5mg/L与多柔比星0.25mg/L,即能表现出对mg-63细胞生长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TK/GCV可对骨肉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与多柔比星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多柔比星对转化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这将为骨肉瘤的新辅助化疗做出贡献.

  • 多柔比星的心脏毒性研究

    作者:范捷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蒽环类药物是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目前还在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代表物多柔比星(Dox)及其衍生物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等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然而其心脏毒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多柔比星的急性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律失常,慢性毒性可表现为扩张性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和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心脏保护药物的开发和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的扩大其应用范围。

  • 生脉注射液预防多柔比星相关性心脏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秀丽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多柔比星(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59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0例,在以ADM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天予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周一疗程;对照组29例,于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VitE每次100mg,每日两次,辅酶Q10每次20m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 在本组ADM化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虽然EF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EF、FS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是预防和减轻ADM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的较为理想的药物,对慢性心脏毒性发生的减轻也有益.

  • 多柔比星的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常灿;吴少玲;刘松林;王晓霞;姚如永

    多柔比星是一种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因其具有抗肿瘤谱广、活性强等特性,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1].多柔比星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对乳腺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对机体可产生广泛的生物化学反应,随着药物累积剂量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多柔比星具有多种生物毒性,本课题组利用中国知网和Pubmed等数据库输入相关关键词查到相关文献,将多柔比星的毒性研究新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指导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伊曲康唑联合多柔比星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静;许晓军;周睿卿;郭坤元

    目的 研究伊曲康唑(ITC)单药及联合化疗药多柔比星(ADM)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ITC、ADM单药及ITC(2、6、15 μmol/L)联合ADM(0.30、0.75 μmol/L)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α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ITC持续处理的KG1 α细胞,分别于7、14、21 d观察对集落克隆形成的影响;ADM 0.75 μmol/L、ITC 6 μmol/L及二者联合作用KG1α细胞48 h后,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周期阻滞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hh和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系物1(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 ITC及ADM对KG1α细胞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且ITC可降低KG1α克隆形成能力,均呈剂量依赖.Weeb系数检验,ADM0.75 μmol/L与ITC 6 μmol/L两药联合时,细胞实际存活率≤70%细胞预估存活率,有协同效应;联合组与对照组和单药组相比,KG1 α细胞形态变化更为明显.ADM 0.75 μmol/L与ITC 6μmol/L联合诱导KG1α细胞48 h的凋亡率为31.72%±1.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TC单药组和ADM单药组(4.17%±0.74%、4.33%±1.12%、9.53%±1.15%,均P<0.0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中,联合组的低红色荧光细胞(P3)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ADM和ITC单药组(18.80%±0.96%比5.00%±0.38%、9.70%±0.43%、7.10%±0.77%,均P<0.01).ADM 0.75 μmol/L与ITC 6 μmol/L联合组与对照组及单药组比明显阻滞细胞于G2期(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Shh和Gli1的表达水平随着ITC浓度增大而下降.结论 ITC与ADM合用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增加KG1 α细胞凋亡率、线粒体的损伤及细胞G2期的阻滞;ITC可以抑制Shh信号通路.

  • 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徐鸿洁;魏大军

    化学治疗在治疗实体及血液学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使患有癌症的人群看到了可能治愈的希望.以多柔比星、伊达比星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在化疗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此类药物发挥疗效的同时,也伴随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在可导致心包炎、心律失常及左心功能不全,这一不良反应限制了此类药物更有效地应用.如何在保证其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需要肿瘤专家及心血管医师的共同关注.本文阐述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主要机制及治疗进展,从而寻找预防和治疗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肌损伤的有效方法.

  • 小檗碱对多柔比星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宋霞;程滨;刘谋治;金鑫;姜远英;曹永兵

    多柔比星是临床治疗中有效的抗肿瘤药,但其严重的心脏、肝脏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小檗碱是从黄连属植物分得的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对痢疾、真菌感染、糖尿病、肿瘤等都有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小檗碱不仅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来增强多柔比星的抗肿瘤活性;还可以通过改变多柔比星引起心肌病的相关指标来降低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肌细胞的损伤;另外,小檗碱对多柔比星引起的肝脏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综述了小檗碱对多柔比星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这种发现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对多柔比星临床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肿瘤靶向药物载体的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作者:刘鉴峰;刘金剑;王德芝;贺欣;徐宏艳;褚丽萍

    目的 研究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细胞摄取性能.方法 以丁二酸酐为手臂将SP5-52多肽共价结合到第4代聚酰胺-胺(PAMAM)型树枝状高分子材料(G4)上,荧光分子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检测探针,以SP5-52多肽连接G4制备靶向药物载体G4-FITC-SP5-52,以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载体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比较连接SP5-52前后细胞对载体的吸收情况,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对载体及药物的吸收情况.结果 经乙酰化修饰的靶向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4 μmol/L浓度下24 h的细胞存活率高于8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靶向载体对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游离SP5-52多肽可以抑制载体的靶向性;靶向载体可以通过物理包埋的方式载阿霉素,并对阿霉素的释放具有缓释作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靶向载体可以使阿霉素更大量的进入肿瘤细胞.结论 G4-FITC-SP5-52体外展示出了良好的肿瘤靶向性,有可能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载体.

  • 草酸铂联合吡柔比星和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

    作者:华东;吴小红;郁皓;陈晓萍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2年内有50%~60%的患者出现转移,联合化疗依然是晚期和复发转移患者主要的选择.我科2002年6月-2003年6月采用草酸铂联合吡柔比星、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和转移性胃癌31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吡柔比星治疗恶性血液病致心肌损害的分析

    作者:邵维维;周笳;安晓彤;付蓉;李桂珍;邵宗鸿

    吡柔比星作为一种疗效肯定的抗恶性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作为一种蒽环类药物,其心肌损害也不容忽视.现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含吡柔比星方案化疗后出现的心肌损害情况.

  • 黄芪注射液对阿霉素中毒性心肌损伤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GSH的影响

    作者:梁丽英;陈晶;贺毅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阿霉素中毒性心肌损伤模型(ADR)小鼠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影响.方法:取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大、中、小3个剂量组)、阿霉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建立ADR,实验结束24 h后处死小鼠,测定心脏系数和心肌组织中GSH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检测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黄芪注射液各剂量组心脏系数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黄芪注射液各剂量组分别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GSH含量均增高(P<0.01);黄芪注射液各剂量组间心脏系数和G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黄芪注射液各剂量组较阿霉素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黄芪注射液各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减轻小鼠心脏肿大,提高心肌内GSH含量,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心肌细胞发生异常凋亡来实现其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 泼尼松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海军;张秋枫;田迎春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8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泼尼松对其影响.方法:2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0mg/kg(用生理盐水溶解至0.5 mL),观察组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0 mg/kg及泼尼松2 mg/kg,用蒸馏水溶解为0.5mL,用灌胃器注入胃内,1次/d,至实验结束.分别于第8天、第14天取血测白细胞介素-8浓度,并于第14天处死动物,每组随机取两只大鼠的肾组织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对照组、实验组和观察组血浆白细胞介素-8浓度第8天分别为(0.41±0.15)μg/L、(0.69±0.15)μg/L和(0.53±0.11)μg/L;第14天分别为(0.45±0.12)μg/L、(0.605±0.095)μg/L和(0.477+0.050)μg/L;3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5.456和3.923,P<0.01).实验组肾组织电镜下改变主要为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观察组电镜下病理改变轻于实验组.结论:泼尼松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减轻肾脏的病理损伤.

537 条记录 7/27 页 « 12...45678910...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