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多柔比星心肌毒性价值实验室研究

    作者:马英桓;孙岩;薛强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诊断多柔比星(DOX)心肌毒性的敏感性、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DOX心肌损伤模型组、DOX心肌损伤加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组,饲养大鼠,查大鼠血清IMA值变化.建立DOX心肌损伤大鼠模型,应用Western-blot方法观察IMA增高组、心肌酶谱组、肌钙蛋白(cTnT)组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3情况.结果 对3组大鼠心肌组织凋亡指标Caspase-3含量进行分析,提示IMA增高时,立即停止DOX给药的大鼠心肌损伤较轻;DOX心肌毒性产生时,IMA增高,拮抗活性氧产物(ROS)产生,使IMA值下降,提示血清IMA生成与ROS有关.结论 IMA作为DOX心肌毒性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初步实验室基础.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及血红蛋白结合研究

    作者:满爽;金艺;台晶杰;冷向阳;崔文静;鹿秀梅

    目的 研究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及多柔比星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方法 Beagle犬按1.0 mg·kg-1静脉滴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LC-MS/MS法分别测定全血及血浆中药物浓度,应用WinNonlin 6.4计算分析软件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并采用体外方法分别研究游离多柔比星及多柔比星脂质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 Beagle犬静脉滴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后,全血及血浆中药物含量相近.游离多柔比星在质量浓度为0.500和10.0 mg·L-1时,犬平均血红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6.09%和62.35%.多柔比星脂质体在质量浓度为0.500和10.0 mg·L-1时,不与血红蛋白结合.结论 Beagle犬静脉滴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后,在血循环中驻留时间较长.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浆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微弱.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性别差异研究

    作者:刘爽;张亮;金艺;蒋唤;熊宁杰;袁波

    目的 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多柔比星浓度,用于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性别差异研究.方法 雌、雄两组大鼠经静脉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3.0 mg/kg,采用LC-MS/MS法分别测定血浆、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肌肉和骨髓组织中多柔比星质量浓度,应用DAS2.0软件统计矩模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20软件对药动学参数及组织中多柔比星的浓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给药后雌、雄两组大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e、ρmax、AUC0-t、AUC0-∞、MRT0-t、MRT0-∞和CL均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分布结果显示,雌、雄两组大鼠给药后5 min的骨髓组织,给药后24 h的肌肉和肝组织,给药后72 h的肝组织以及给药后120 h的小肠和肺组织中多柔比星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鼠静脉注射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后药动学行为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而药物在骨髓、肌肉、肝、小肠和肺组织中分布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 表面修饰唾液酸的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共载脂质体的制备

    作者:宋艳志;王梦静;时佳;冯瑞;邓意辉

    目的 建立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包封率的测定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共载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以期获得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的制剂.方法 将唑来膦酸配制成铵溶液作为水化介质,使用改良乙醇注入法制备唑来膦酸脂质体,在此基础上通过铵梯度法主动包载多柔比星以实现两种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共载.分别采用G-150葡聚糖凝胶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与阳离子交换纤维微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的包封率,通过对脂质体外水相中唑来膦酸的去除及对水化介质中阴离子浓度的考察,优化脂质体的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 优处方与工艺下制备的共载脂质体粒径约为110 nm,Zeta电位为-0.87mV,其中唑来膦酸的包封率为6.5%,多柔比星的包封率大于90%.脂质体于4℃下避光放置60 d,粒径和包封率均无显著性变化,稳定性良好.结论 唑来膦酸与多柔比星共载脂质体的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

  • 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改良及抗肿瘤药物心肌毒性评价

    作者:李黎;申秀萍;张宗鹏;刘昌孝

    目的 改良心肌细胞培养方法,评价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顺铂(cisplatinum,DDP)和氯法拉滨(clofarabine,CLO)的心肌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双酶依次消化法充分分离心脏组织中的心肌细胞,优化差速贴壁法进行细胞纯化的时长为20 min,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成活率,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心肌细胞纯度,MTS法分别测定多柔比星、顺铂和氯法拉滨对心肌细胞的毒性.结果 较低浓度的多柔比星(0.17 μmol·L-)、顺铂(17.50 μmol·L-1)和氯法拉滨(0.33 μmol·L-1)即能引起与对照组细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药物对心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17±0.28)、(7.90±2.05)和(34.07±14.43) μmol·L-1.结论 与各自对照组细胞相比,3种抗肿瘤药物的心肌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且心肌细胞在药物暴露早期对其敏感性较高,提示临床需警惕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

  • 自噬在紫杉醇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作者:苑博;康劲松;杨晓春;项喜艳;陆玉熊;周家文

    卵巢癌是目前死亡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1].对暂无法施行手术的晚期患者,临床上常使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一线化疗药物多以紫杉醇和铂类药物为主.化疗可使肿瘤缩小,为以后手术创造条件,同时亦可对术后残余癌灶进行杀灭.多数患者的化疗效果较明显,但其产生的获得性耐药已成为卵巢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多种化疗药物能够诱导自噬的发生,包括:紫杉醇、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吉西他滨[2,3]等,但自噬在肿瘤治疗或耐药中的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自噬在紫杉醇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SKOV3/DDP)死亡中的作用.

  • 活性氧物质在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张赢予;耿学军;张国辉;姚勇伟;张馨木;芮涛

    目的 观察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胚胎期心肌细胞H9C2分为对照组、Dox 0.1μmol/L组和Dox 1.0μmol/L组,Dox作用24 h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hibatituric acid,TBA)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含量;血浆三价铁降低能力法(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on capability,T-AOC);DCFH-DA荧光探针染色法检测ROS含量;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OX 1.0 μmol/L组MDA、ROS含量及AI显著上升(P<0.05),T-AOC及△Ψm显著下降(P<0.05).结论 Dox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ROS生成增加,超过了抗氧化体系的清除能力,氧化应激损伤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例美罗华过敏的护理体会

    作者:勾幸生

    非霍杰金淋巴瘤(NHL)是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来源.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诱导B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治疗CD20阳性对化疗抗拒的低度恶性滤泡性淋巴瘤,单药有效率60%,与环磷酰胞+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联合,有效率达到96%.与标准的CHOP方案相比,法国GELA研究结果证明,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P-CHOP)治疗侵袭性大细胞NHL有显著的优势,是治疗侵袭性大细胞NHL的标准一线方案[1].

  • 肾茶联合泼尼松对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核因子-KB、白介素-8水平的干预研究

    作者:王丽敏;穆斯塔凡;王蕾

    目的:通过现察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核因子-KB、白介素-8水平变化,探讨肾茶联合泼尼松对肾病综合征的保护机制.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肾荼组及肾荼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单次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mg/kg来制备肾病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核因子-KB、白介素-8.结果:各组大鼠尿蛋白、核因子-KB及白介素-8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肾荼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尿蛋白、核因子-KB及白介素-8均低于肾病组(P<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肾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肾荼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组可有效降低核因子-KB和白介素-8水平,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核因子-KB和白介素-8表达,从而对多柔比星肾病大鼠起保护作用.

  • 多柔比星诱导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李倩晓;那荣妹;李晓菲;刘百亭;于勤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建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衰大鼠模型,探讨其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选取SPF级雄性近交系SD大鼠85只(8周龄,体质量为240~29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DCM组(n=65)与正常对照组(n=20).DCM组大鼠以多柔比星分6次(1次/周,共6周)进行腹腔注射,每次剂量为2.5 mg/kg,使多柔比星总剂量达到15 mg/kg,而正常对照组大鼠则每次以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代替多柔比星进行腹腔注射.至给药第11周,将正常对照组及DCM组大鼠各取10只处死,进行心肌组织HE病理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光镜下可见DCM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无序,部分正常结构消失,心肌细胞变性、肥大、坏死,细胞核深染,间质水肿,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而正常对照组则心肌纤维排列规整有序,染色均匀,心肌细胞大小、形态正常,细胞核淡染,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腹腔注射多柔比星诱导DCM心衰大鼠出现心肌细胞变性、肥大、坏死,心肌纤维部分正常结构消失等典型的异常组织病理学改变.

  • 内质网应激激活P38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产生耐药

    作者:邢文英;翟文龙;冯若

    目的:在二维及三维细胞培养模式下探讨内质网应激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产生耐药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贴壁培养的胃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内质网应激诱导剂组、多柔比星组及内质网应激诱导剂加多柔比星组的细胞凋亡率;并检测P38通路受阻能否逆转内质网应激诱导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现象.利用前期建立的胃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用流式细胞仪及live/dead assay进一步验证以上结果.结果:在贴壁培养模式下,与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增高,多柔比星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内质网应激诱导剂加多柔比星组;且P38活化受阻可基本恢复内质网应激状态下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在三维培养模式下,流式细胞仪及live/deadassay检测结果与贴壁培养条件下一致.结论:在二维及三维培养模式下,内质网应激均可通过激活P38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多柔比星产生耐药,阻断该通路可基本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胃癌细胞对该化疗药物的耐药现象.

  • 输注多柔比星骨肿瘤患者预期性胃肠道反应的质性研究

    作者:郭真真;马燕兰;郑晓缺

    目的 探讨多柔比星治疗患者预期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与个体认知能力、心理应激状况及认知行为策略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Colaizzi现象学方法 为指导,采用面对面、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及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应对方式等,采取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谈话内容进行归类总结.结果 预期性胃肠道反应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比较严重;且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因缺乏癌症及化疗相关知识,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化疗前对不良反应具有较高预期;不同患者的应对方式因其认知能力和心理应激状况而不同.结论 条件反射在预期性胃肠道反应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预期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与输注多柔比星后的高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对多柔比星的厌恶和化疗的恐惧密切相关.

  • 自制青黛膏治疗多柔比星外渗性皮肤损伤的效果

    作者:曾元丽;李旭英;谌永毅;刘翔宇;汤新辉

    常规封闭、自制青黛膏冰敷、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外涂均可应用于多柔比星外渗性损伤的防护,但自制青黛膏冰敷因其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方法简便、效果好而易被患者接受.

  • 比较三种药物对多柔比星血管外渗防护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路雪芹;白琴;梁红霞;王蕊

    目的寻找多柔比星(阿霉素)血管外渗有效的防护方法.方法用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3个部位静脉外渗模型,分别用云南白药乙醇膏、硫酸镁湿敷和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各组分别于3 d、5 d和10 d行肉眼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5~10 d后云南白药组表面渗出物明显减少,真皮内少量炎细胞浸润,充血水肿消失;碳酸氢钠组表面大量炎性渗出物附着,伴有毛囊坏死,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充血水肿消失;硫酸镁组表面渗出物附着,真皮内少许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组织变性、坏死.结论云南白药乙醇对多柔比星血管外渗具有良好防护作用,碳酸氢钠次之,硫酸镁效果较差.

  • miR-125b通过下调MCL-1的表达提高肝癌肿瘤干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作者:洪东承;张本宏;龚彬彬

    目的:探讨微小RNA-125b(miR-125b)是否能增强多柔比星对肝癌HepG2细胞系肿瘤干细胞(简称HepG2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活性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用miR-125b、多柔比星及髓细胞白血病-1(MCL-1)质粒作不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肿瘤干细胞比例,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Annexin V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JC-1染色法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目标蛋白[MCL-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多柔比星单独使用能提高HepG2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比例,联用miR-125b后HepG2肿瘤干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iR-125b可显著增强多柔比星对HepG2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活性和凋亡诱导活性。JC-1染色实验结果表明miR-125b可显著增强多柔比星对HepG2肿瘤干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miR-125b可显著增强多柔比星依赖的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MCL-1质粒能明显抑制miR-125b对多柔比星的协同作用,降低二者联合作用对HepG2肿瘤干细胞活力的抑制和凋亡的诱导。结论miR-125b通过下调MCL-1的表达能提高HepG2肿瘤干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 左卡尼汀对老年肝脏恶性肿瘤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王咏梅;徐蕾;王革芳;姜程远;陆海洲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包括多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柔红霉素、米托蒽醌等,对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均有高效杀伤作用.目前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也被广泛用于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等引起的转移性肝癌[1].但是,该类药物有一定的心脏毒性,而动脉灌注药物往往在短时间(5~10 min)内注入,在术中发生心脏事件较多,尤其对老年患者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2].左卡尼汀(左旋肉碱)是一种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营养药[3],实验研究证实,它能有效拮抗多柔比星所致的心脏毒性[4],但该药在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主要观察表柔比星在肝动脉灌注化疗中对老年患者的心脏毒性反应及左卡尼汀的保护作用.

  • 常用紫杉和蒽环类化疗药物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剂量调整

    作者:张显玉;张国强;庞达

    本文就常见蒽环和紫杉类化疗药物:多西他塞、紫杉醇、表柔比星和多柔比星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剂量调整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多柔比星处理HepG2细胞株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懿;倪鎏达;周丰;杨峻;程明亮;傅青春;陈成伟;吴银霞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多柔比星(DOX)处理 HepG2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索核转录因子(NF)-κB p65、Bcl-2在 DOX 单药及联合 GSH 诱导 HepG2细胞凋亡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分4组,空白组:培养液,对照组:培养液+HepG2细胞+RPMl l640培养基,DOX 组:培养液+HepG2细胞+DOX,DOX+GSH 组:培养液+HepG2细胞+DOX+GSH。MTT 法检测 HepG2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NF-κB p65 mRNA 的表达,Western 印迹检测 NF-κB p65及 Bcl-2的表达。结果(1)DOX 组和 DOX+GSH 组作用细胞24 h、48 h、72 h 均能显著抑制 HepG2细胞增殖,DOX 组抑制率显著高于 DOX+GSH 组(P <0.05),且抑制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对照组凋亡率为(0.733±0.153)%,DOX 组凋亡率为(28.400±0.007)%,DOX+GSH 组凋亡率为(15.500±0.006)%;DOX 组、DOX+GSH 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DOX 组与 DOX+GSH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两组在处理细胞24 h 后,DOX+GSH 组 NF-κB p65mRNA 表达显著高于 DOX组(P <0.05)。(4)DOX 组 NF-κB p65、Bcl-2表达较对照组增高,DOX+GSH 组表达较 DOX 组表达增高。结论 GSH 与DOX 联合使用可导致 DOX 化疗效果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进一步上调 NF-κB p65和 Bcl-2的表达实现的。临床上使用DOX 化疗的肿瘤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 GSH。

  •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与多柔比星对Raji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

    作者:施丹;梁辉

    目的: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NC)与多柔比星(DOX)对Raji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aji细胞.分为对照组、rmhTNF-NC组、DOX组和rmhTNF-NC联合DOX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体外实验中不同浓度(0、100、500、1000、5 000、10 000 U/mL)rmhTNF-NC处理的Raji细胞24、48、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均无明显增加(P>0.05):1 μg/mL DOX与10 000 U/mL的rmhTNF-NC联合作用24、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较单用DOX组及单用rmhTNF-NC都明显增高(P<0.05);2 μg/mL DOX与10 000 U/mL的rmhTNF-NC联合作用24、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较单用DOX组及单用rmhTNF-NC都明显增高(P<0.05),2μg/mL DOX联合10 000 U/mL rmhTNF-NC作用于Raji细胞24、48 h后,较单用DOX细胞凋亡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细胞完全死亡率增加(P<0.05),且各浓度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结论:rmhTNF-NC与DOX联合应用可使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增加,并促进细胞死亡,具有协同作用.

  • 缝隙连接蛋白43在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

    作者:袁勇华;何学华;方亦兵;夏晓辉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大鼠左侧心室肌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建立DCM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当时(8周末)、造模4周后(12周末)检测正常对照组、DCM组的LVEF,留取左侧心室肌检测Cx43 mRNA表达和免疫组化观察Cx43的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在8周末、12周末Cx43 mRNA、Cx43平均灰度值及LVEF均明显下降,12周末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x43 mRNA、平均灰度值与LVEF呈正相关(r=0.91、0.89,P均<0.01).结论 DCM大鼠心肌Cx43表达明显减少且分布紊乱,Cx43可能参与了DCM的病理过程.

537 条记录 10/27 页 « 12...78910111213...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