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小洁;潘景业;陈洁;吴双华;张近波;王卫;沈晔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舒洛地特和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血栓调节蛋白和尿微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作者:方明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和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血栓调节蛋白和尿微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病人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同时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舒洛地特和洛沙坦常规剂量治疗,6周后测定两组病人空腹血糖(FBG)、血清果糖胺(Fs)、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果糖安、血栓调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p<0.05),血β2微球蛋白则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洛地特和洛沙坦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

  • 血栓调节蛋白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王鲁伃;刘素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血栓形成及新生血管形成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均可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抑制纤溶活性,促进凝血,参与血管生成,增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等,终导致DR.所以研究TM和PAI-1在DR中的作用机制对DR及时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C反应蛋白和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金超;王发亮;薄爱华

    炎症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由肝脏产生并分泌,是评价炎性反应的一项敏感指标.C反应蛋白在血液循环中的含量和活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某些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浓度存在正相关,成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

  •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

    作者:王保岚;张曼华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血栓调节蛋白(TM)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时,二者水平均显著升高,因此它们作为反映内皮损伤的分子标记物.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DN)时,二者水平显著升高.测定vWF和TM水平对早期识别DN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D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栓调节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作者:白晓丽;刘素筠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内玻璃样物质增生、内皮细胞损伤与激活.DN患者肾脏局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增多,抑制了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导致ECM进行性堆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DM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DN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TM)水平显著升高.内皮损伤伴随DN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的出现甚至早于DN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测定PAI-1、TM水平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N有重要临床意义.

  •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作者:谭锋;段军仓;张望强;任宏强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PCI)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前后,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方法:比较PCI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TM变化.结果:PCI组术后5 min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较术前TM的浓度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TM的升高可能与PTCA+支架植入术中内膜机械撕裂及斑块挤压破裂有关.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丽红;郭民;侯纯荣;孟眷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CAG证实为CHD患者(CHD组,n=56)的TM浓度,且与CAG结果正常组(对照组,n=30)的血浆浓度比较,分析两组间TM浓度的关系及CHD(AP、UAP、AMI)组中TM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AP组、UAP组、AMI组TM浓度依次增高,分别为(20.24±7.09)、(50.14±8.92)、(69.18±8.12)、(90.19±10.32)pg/L;CAG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者,其浓度亦依次增高,分别为(50/14±8.92)、(71.34±8.18)、(91.16±9.14)pg/L.结论:CHD患者TM浓度明显升高,且随病变程度加重及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升高.

  • 肝硬化血栓调节蛋白、抗凝系统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冬磊;郝建宇;杨宁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 血栓调节蛋白在紫癜性肾炎患儿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作者:刘沛;王富贵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蛋白在紫癜性肾炎患儿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紫癜性肾炎患儿160例,其中有69例合并有肾脏损害,作为过敏性紫癜肾炎组,其余91例不伴有肾脏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择本院健康体检患儿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清血栓调节蛋白.结果 三组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测定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有助于了解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损害情况和肾脏损害程度,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越高,肾脏损害越严重.

  • 2型糖尿病患者TM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张国平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与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97例糖尿病患者,把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血浆TM水平,并对血浆TM与冠状动脉病变作相关分析.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M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加重,血浆TM水平可能相应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严莺程度可能有一定意义.

  • 糖尿病患者血浆TM和TAT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翠玲;李金玲;谭红香

    为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我们对患者血浆TM(血栓调节蛋白)、TA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进行了测定.

  • 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干预性治疗的研究

    作者: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参附注射液在CPB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6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3)与对照组(n=33),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对症支持处理;实验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参附注射液2 ml/kg,而对照组预充液中不用参附注射液,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30 min,开放升主动脉5min、15 min,停机2 h,共5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栓调节蛋白(sTM)、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表达值.结果两组患者TNF-a、sTM、sP-selectin水平在CPB后均显著升高,与麻醉诱导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或P<0.01).结论CPB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参附注射液对CPB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陈聿峰;罗骏超;覃方生;韦曙平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81例CHD患者(CHD组)均在我院确诊;5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HD组及对照组均来自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住院患者及门诊体检者.CHD组男性48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8.2±7.2)岁;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3.9±6.9)岁.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浆TM水平,比较两组TM水平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对TM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TM水平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M对CHD诊断价值.结果 CHD组TM为(53.99±15.39)μg/L,对照组为(48.11±12.09)μg/L,CHD组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M水平与动脉硬化指数存在正相关(r=0.28,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596,面积的95%CI0.498~0.694,TM判断CHD无显著意义(P=0.056).结论 CHD患者TM水平明显升高,但单独TM升高对判断CHD无显著意义.

  •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宗军;李改霞;管洪在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22例,多发性骨髓瘤11例)治疗前后血浆TM,D-D含量的变化.结果 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血浆TM、D-D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509~6.077,P<0.01).缓解后,血浆TM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t=5.099,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t=3.509~13.676,P<0.01).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 烧伤犬休克期切痂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会堂;朱清海;杨崇志

    目的 探讨休克期切痂对严重烧伤后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犬4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分为休克期切痂组(E组,于伤后 3 h切痂)和非切痂组(C组),分别检测血浆中TM、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伤后3 h两组TM、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伤前(P<0.05),24 h后E组TM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D-二聚体也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欣;陈小风;黄志华

    目的 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的患儿3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38例)、缓解期(30例)及健康对照儿童(20例). 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TM、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也高于缓解组(P均<0.05),伴肾受累组vWF高于非肾受累组(P<0.05),而TM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M、vWF浓度之间呈正相关. 结论TM、vWF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测定对过敏性紫癜尤其是紫癜性肾炎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 ESWT对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GMP-140、TM、OPG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平;杨凯;刘强;郭小波;韩永斌;范晓洁

    目的: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干预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调节蛋白(TM)及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50只,激素造模后随机处死2只验证造模成功,其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24只和冲击波治疗组(B组)24只。干预前,两组随机选取8只兔耳动脉采血测血浆GMP-140、TM、OPG含量;ESWT干预第2、4、8周时A、B组各随机选取8只兔,耳动脉采血后处死,测血浆GMP-140、TM、OPG含量;留取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观察大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股骨头中OPG阳性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ESWT干预2、4、8周后,B组血浆中的GMP-140、TM含量较A组均降低(P<0.05);ESWT干预4周、8周时B组血浆中OPG含量较A组均升高(P<0.05)。ESWT干预2、4、8周时B组股骨头中的OPG阳性表达较A组均升高(P<0.05)。结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ESWT干预可使血浆中OPG含量增高,GMP-140、TM含量降低,局部坏死区OPG表达增强。

  • 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肾炎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的影响

    作者:翟金俊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肾炎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实验室饲养雌性3月龄、24月龄Wistar大鼠各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B,脂多糖诱导模型组A、B,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B,每组12只.于建模成功后12、24、48h分别取大鼠断头取血测定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TM)、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A、B相比较,脂多糖诱导模型组A、B各时间点血浆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因子-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诱导成功;经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B24h及48h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因子-1明显降低,P<0.05.24h及48h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因子-1水平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治疗组B,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肾小球肾炎大鼠的炎性反应,低龄大鼠48h的改善效果佳,低分子肝素的炎症抑制作用明显,增龄可阻碍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炎症的抑制作用.

  • 五项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应用价值评价

    作者:张晓坤;李勰璘;古雅珏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HCY、Cys-C、α1-MG、sTM及CRP等五项诊断指标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将29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95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98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99例,与健康对照组102例平行检测上述五项指标.结果 DM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肾病组血清五项指标水平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并且随着DN病情进展,各项指标随着24h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逐渐增高(P<0.01),且互相之间关系密切,表明其升高与DN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DM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中,HCY、Cys-C、α1-MG、sTM、CRP早出现,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数据.结论 血清HCY、CYS-C、α1-MG水平可作为DN早期肾损伤的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sTM反映高HCY水平的DN 患者的微血管损伤程度;CRP与DN患者病情正相关,可作为DN患者病情检测新指标,五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敏感性及阳性率,全面协助DN肾损伤的早期诊断.

446 条记录 5/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