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

    作者:魏丽;卢永义;华益民;周开宇;叶强华;王川;王晓;严淞;刘菊芳

    目的 观察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心电图变化.方法 纳入21例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且术后早期出现CLBBB的患儿,同时以性别、年龄及封堵器大小进行1:1配对,纳入同时期术后未合并任何心律失常的单纯膜周部VSD的患儿2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30 d心电图左室电压、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心率校正的JT离散度(JTcd)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左室电压、JTcd随手术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0.05);左室电压及QTd变化存在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效应(P<0.05);CLBBB组与对照组的J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BBB组与对照组的左室电压在术后3 d和术后5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有无CLBBB者早期心电图指标左室电压和JTcd有差异,其中JTcd可能对预测术后早期CLBBB的发生有参考作用.

  • 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与经胸小切口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比较

    作者:张欢;周小燕;张露丹

    目的:研究分析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与经胸小切口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ASD合并PAH患者13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70)和对照组(n=67),研究组采取经胸小切口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医疗费、封堵成功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肺动脉压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与经胸小切口术用于治疗ASD合并PAH安全性高,临床效果确切.经胸小切口术的成功率较高且能够避免X线辐射、适应症广;而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且费用较低、美容效果好.

  • 30例房间隔缺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

    作者:赵艳坤;姜莉;赵智慧;吴晓萍

    目的 研究并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在指导ASD介入封堵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进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CASD)治疗的继发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以及RT-3DE检查,分别测量二维及三维图像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将其与手术中使用的封堵器型号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例ASD患者介入封堵手术不成功术中转为外科开胸手术,其余29例ASD患者均封堵成功.将二维测量大值与三维测量大值分别与介入封堵器型号作相关性分析并计算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r =0.925和f=0.968.结论 RT-3DE能准确测得ASD的大小,对ASD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过程的指导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定性和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变化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作者:陈妍汶;杨勇;邹艳

    目的 通过检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探讨血清NT-proBNP浓度与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病情程度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成功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20例表观健康者为对照组.依据肺动脉平均压将观察组分为三组:无PAH组(n=52)、轻度PAH组(n=18)、中重度PAH组(n=36).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全肺阻力.同时测定患者术前术后血清NT-proBNP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行封堵手术前,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为中重度PAH组>轻度PAH组>无PAH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组的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收缩压和全肺阻力与血清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00)、0.921(P=0.000)和0.844(P=0.000).在行封堵手术后,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浓度可以作为PAH的诊断、反映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的管理

    作者:边燕;杨玲;金萍

    目的:探讨抗凝药物服药监测和随访机制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家属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服药监测和随访机制。术后半年,比较两组阿司匹林认知程度及服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干预组阿司匹林认知程度和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设计并应用药物服用监测记录表,完善并增加电话随访和复诊,可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

  •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误诊一例

    作者:韩新巍;丁鹏绪;刘子伦;吴刚

    患者,女,8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无呼吸困难及紫绀.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正位片显示:两肺血增多,左心腰部突出,主动脉结偏小.彩超检查显示:左心稍大,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分叉处可见一管状结构,宽7 mm,长8 mm,CDFI显示,左向右分流,呈双期连续频谱,分流速度4.6 m/s;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胸外科拟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于左腋中线第三肋间开口进胸后,触及左肺动脉震颤但未发现左锁骨上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疑为右位主动脉弓而被迫关胸结束手术.术后复查彩超证实为右位主动脉弓,后行主动脉降部造影及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术中造影显示主动脉弓向右弯曲走行,位于升主动脉的右侧,降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右侧为右降主动脉;对比剂经降主动脉,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入右肺动脉,未闭的动脉导管起始部呈瘤样扩张.封堵后再次造影未见对比剂流入右肺动脉.

  •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早期的心律失常

    作者:朱少辉;孙芸芸;钱明阳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73例心电图资料,了解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的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分析封堵器类型、缺损大小及有无膜部瘤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率33.0%(90/273),其中传导阻滞占68.9%(62/90).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组的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缺损小于5 mm组和不小于5 mm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5.8%、49.4%(P<0.05).结论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以传导阻滞为主.室间隔缺损大小和有无膜部瘤是影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 阿司匹林抑制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

    作者:潘港;蒲晓群;徐细平;郑昭芬;李传昶;陈晓彬;莫龙;邓金华;孟霜媛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各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 mg/kg组和5 mg/kg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日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①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②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 mg/kg组与5 mg/kg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或VSD封堵术后即刻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加,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明显减弱,口服3 mg/kg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类似5 mg/kg.

  • 改良肺静脉释放法在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慧深;钱明阳;张智伟;曾少颖

    目的探讨改良控制肺静脉释放法(双盘张开顺序法)操作技术经验在常规方法无法顺利堵闭的小儿房间隔缺损(arterial septal defect,ASD)病例中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当遇到房间隔缺损较大,边缘条件不佳时,应用改良控制肺静脉放置双盘装置封堵器法堵闭儿童ASD病例182例,男70例,女112例,年龄2~14(3.8±1.6)岁,体重9~48(22±11)kg.释放封堵器时先将左心房伞在左上肺静脉轻轻伸出,在左心房伞受肺静脉血管限制未完全张开时,迅速将右房伞在右心房侧打开,使左心房伞受重力和牵拉作用自动滑入左心房张开,左、右心房伞在房间隔两侧迅速成型站稳.堵闭术后1,3,6个月和1,3,5年进行持续临床追踪及随访,用超声复查.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为98.4%(179/182),而改良前组成功率为68%(11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超声复查:肺静脉高流速术前为:(0.5±0.2)m/s,术后:(0.6±0.2)m/s(P>0.05),堵闭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术后X线胸片无肺淤血改变.结论本项技术改良能明显提高介入治疗小儿ASD操作成功率,扩展手术适应证.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等并发症.

  • 小儿VSD封堵术50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陈娇;张雪芳;陈新梅;叶敏

    1999年Amplatzerk推出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国外临床试用取得了较好和治疗效果[1].2002年新的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膜周部及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我科自2002年开始应用美国AGA公司Amplater室间隔封堵器及我院与深圳先健公司研制的国产室间隔封堵器为VSD的患儿进行了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现将2002年至2003年我科50例VSD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

  • 婴儿心脏介入治疗后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作者:龙元;张勇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1岁4个月.因"发现动脉导管未闭1年"入院行经皮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既往史:出生时诊断有蚕豆病;5个月时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平素有反复肺炎病史.入院后血液分析示血小板197×109/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8 s,当天晚上复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示44.4 s.入院当天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降主动脉前向血流加速.入院第2天行经皮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左侧股动脉穿刺伤口止血困难,予以压迫止血2 h,止血敏、维生素K静脉滴注后渗血好转,予以加压包扎.术后患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残余分流,腹股沟伤口恢复好,术后4d出院.出院7d后患儿左侧腹股沟区出现蚕豆大小包块,家属未在意,后包块逐渐增大,3d后增大至鸡蛋大小,质硬,伴压痛,遂来院就诊,再次收治入院.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反复发生肺栓塞1例

    作者:尹秋林;李林锋;黄勤;王洪;洪浪

    患者,女,36岁,因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1周,胸闷、胸痛、心悸、气促1 d于2008年8月12日收入院.患者于2008年8月5日因PDA在我科行介入封堵术.术前体格检查:血压120/65 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可,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管型)缺口大小约18 mm.行左侧位主动脉弓造影显示:未闭导管口径约20 mm,呈管状.

  • 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对策

    作者:徐慧青;陈粤燕;曾瑞兰;谢小筠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护理特点,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成功施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59例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施行介入术均获得成功,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安全康复.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并发症极少且成功率高,术前和术后的正确护理对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介入术后影响

    作者:姚玮;高印生;王庆凯;王旭初;巩祥胜;韩文忠;褚国华;王庆海;冯娜娜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介入封堵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介入封堵治疗的PAD伴中重度PAH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各31例.分别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6分钟步行距离(6MWT)、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血浆内皮素-1(ET-1)及PGI2(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Iα浓度)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6MWT及6-Keto-PGFIα浓度较术前增加(P<0.05),阿托伐他汀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5),2组患者mPAP及ET-1较术前均减少(P<0.05),阿托伐他汀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中重度PAH在介入封堵术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血浆ET-1水平、增加PGI2及6MWT,改善心功能.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护理

    作者:蔡花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的原因以及防治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17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术后发热情况分为发热组与未发热组,其中发热组80例,未发热组9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手术类型、手术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对术后发热的影响.结果 VSD、ASD与PDA三组手术与发热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患儿在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可能与全麻、麻醉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术后发热的发生.

  • 介入封堵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t-PA和PAI-1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世德;伍伟锋;俸勇强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t-PA、PAI-1水平.所有CHD患者分别于介入封堵术前1d、术后24h、1、3、6、12个月检测血浆t-PA、PAI-1水平.结果:介入封堵术前,CHD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CHD组血浆PAI-1水平开始逐渐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血浆t-PA水平在术后1个月升高,术后3个月始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介入封堵术可通过改变血浆t-PA、PAI-1水平而改善小儿CHD患者的内源性纤溶功能.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作者:古勇霞;陈丽媛;黄春燕;苏毅梅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将380例行先心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先按先心病病种分为室间隔缺损组、房间隔缺损组及动脉导管未闭组,对比分析各组间的发热情况,及组内发热与患儿体重关系;然后再分为发热组及无发热组,分析麻醉方式、手术所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情况对发热的影响.结果 室间隔缺损组、房间隔缺损组及动脉导管未闭组的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内患儿发热的发生率在体重<15 kg中较体重≥15 kg的更高(P<0.05);发热的发生率在全麻组高于局麻组(P<0.05);各组内患儿发热的发生率在手术时间<45 min中较手术时间>45 min的更低(P<0.05).结论 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可能主要与低体重、手术时间长、全麻、脱水、哭闹等有关,护理上针对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可降低术后发热的几率.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发生传导阻滞高危因素探讨

    作者:覃晓波;孙中波;黄颖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传导阻滞的类型及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45例,术中4例及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对引发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5例VSD患者43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56%;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除Ⅱ°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因出现时间较晚未恢复外,其余传导阻滞均在14 d内恢复.年龄(<4岁)、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 mm)、VSD直径(≥10 mm)、穿刺成功后A-V轨道建立时间(≥60 min)与传导阻滞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传导阻滞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了解VSD的特殊解剖结构、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传导束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是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 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封堵术128例护理体会

    作者:杨春萍;林素清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封堵术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28例的护理,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6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53例,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128例CHD介入治疗,成功126例,2例封堵未成功,成功率为98.4%.结论 CHD介入治疗封堵术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加强术后监护,是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 1例小婴儿主-肺动脉窗介入封堵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丹;曹雅楠;马丽

    主-肺动脉窗(APW)又称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主要是由于胚胎早期动脉干间隔发育不完全,不能将动脉干完全分隔为主动脉和肺动脉,但两组半月瓣正常[1,2,5]。症状体征类似于动脉导管未闭,但血液从升主动脉经过缺损到肺动脉,其左向右分流量大,肺动脉血流明显增多,容易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早期即可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后期则发展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若不及时手术,肺血管结构出现不可逆改变则丧失手术机会[1,4]。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1]。该病既往只能通过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均有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报道[4]。我院于2016年8月收治了一例 APW患儿,并为其实施了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无并发症。

235 条记录 9/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