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TNF抗体药物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白哲;周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通常所指的是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终导致的免疫异常被公认为在IBD的发病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粪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磊

    炎症性肠病(IBD)是主要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1].IBD是欧美常见病,但近年来我国IBD报道的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2].

  •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方法评价

    作者:卢舜飞;吴勤动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误诊原因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近6年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文献报道,分析本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结果: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变侵犯胃肠道任一部位,呈节段性分布,以小肠和结肠多见.腹痛、腹泻为主要肠道症状,但尚有低热、消瘦、贫血、皮肤及肛周疾病等多系统症状.内镜下有跳跃性分布的溃疡、息肉、狭窄或卵石样、铺路石征,活检肉芽肿检出率为53.8%.误诊原因为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肠道病变多部位性、临床症状多样化、过于强调病理学检查及肉芽肿的诊断意义.结论:本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在排除肠结核、肿瘤、肠道慢性炎症基础上,内镜联合活检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

    作者:曾锐;欧阳钦;胡锦梁

    目的:探讨肠结核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临床、内镜、病理表现方面的差异及抗酸染色法对于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肠结核和25例克罗恩病,分别比较二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内镜下表现、病理表现,同时进行抗酸染色镜检.结果:①并发症:腹腔脓肿在CD更加常见(P<0.05)②内镜:肠腔狭窄、卵石征和节段性改变在CD更加常见(P<0.05);③病理:肉芽肿,尤其是干酪性肉芽肿和肉芽肿的融合在肠结核中更加多见(P<0.05);④抗酸染色镜检在肠结核的阳性率仅为20%,而在CD中无一例检出.结论: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两病在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方面均存在很多相似性,二者的临床鉴别诊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综合各项指标并仔细加以鉴别,也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

  • 儿童炎症性肠病病原菌分析

    作者:张金东;张庆朝;雷丽敏

    目的 分析某院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bowel Disease,IBD)儿童患者粪便中的菌群分布,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讨儿童IB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8月在该院确诊的IBD患儿共101例作为调查对象;同时选取该院同一时间段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收集调查样本新鲜粪便,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优势菌群的数量情况,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克罗恩病(CD)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各优势菌种的数量差异.结果 根据菌群定量检测结果发现,拟杆菌属在3组人群中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48,P>0.05),UC组及CD组双歧杆菌、缠绕杆菌、乳酸菌、脆弱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比对照组显著减少(F值分别为15.331、17.453、21.479、18.521,27.658,P值均<0.05),UC组及CD组肠球菌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F=23.457,P<0.05).结论 儿童肠道优势菌群与IBD的发生具有关联性,但优势菌群分布与IBD发生的因果关系还需要今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肥大细胞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谢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和免疫、遗传、感染、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现其发病与肥大细胞也密切相关.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的相关性

    作者:裴继华;俞俐琴;夏宣平;夏盛隆;林秀清;金捷;蒋益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75例CD患者和495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VEGF基因rs699947和rs3025039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结果 CD组与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VEGF基因rs699947和rs3025039位点的变异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层分析发现,结肠型CD患者中rs699947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CA+ AA)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95% CI:1.143~2.234;P=0.005,95% CI:1.203~2.900).与对照组相比,回肠受累(回肠末段型十回结肠型)的CD患者中,rs699947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CA+AA)频率偏低(P=0.033,95%CI:0.524~0.974;P=0.043,95%CI:0.481~0.989).此外,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中rs3025039纯合子变异基因型(TT)频率低于对照组(0.62% vs.4.85%,P=0.036,95%CI:0.016~0.870).结论 VEGF基因rs699947位点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结肠型CD的发病风险,但在回肠受累的CD患者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VEGF基因rs3025039位点的纯合子变异基因型(TT)携带者中非狭窄非穿透型CD的发病风险可能降低.

  • 岩藻糖基转移酶3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作者:郭茂东;闵小彦;夏宣平;林秀清;姜利佳;金捷;丁然;蒋益

    目的 探讨岩藻糖基转移酶3基因(fucosyhrasferase 3,FUT3)的多态性及单倍型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89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274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及492名正常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UT3基因的rs28362459、rs3745635和rs3894326 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UC组和C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3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远端结肠炎患者FUT3 (rs3745635)的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 AA)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05% vs.13.41%,P<0.01;33.77% vs.25.20%,P<0.05).在回肠受累(回肠型+回结肠型)的CD患者中,FUT3 (rs28362459)的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TG+ GG)以及rs3745635的突变等位基因(A)的频率亦均高于对照组(30.35% vs.23.58%,P<0.05;53.18% vs.41.67%,P<0.01;18.21% vs.13.41%,P<0.05).此外,狭窄型CD患者rs28362459的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高于对照组(32.28% vs.23.58%,P<0.05).经Haploview4.2软件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存在紧密连锁[rs3894326/rs3745635(D'=1.0,r2=0.017);rs3894326/rs28362459(D'=0.937,r2=0.311),rs3745635/rs28362459(D'=0.944,r2=0.448)],但UC组、C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各单倍型的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UT3基因rs3745635位点的突变可能增加远端结肠炎的发病风险.rs28362459和rs3745635位点的突变可能增加回肠型和回结肠型CD的发病风险,且rs28362459位点的突变还可能与狭窄型CD的发病相关.

  • 死亡受体DR4和DR5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的相关性

    作者:林心心;金玲湘;潘陈为;郑淑姿;章达冠;林秀清;丁然;姜利佳;蒋益

    目的 探讨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4和DR5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95例CD患者和490名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DR4(rs13278062和rs20575)及DR5 (rs1047266)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C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对C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采用Haploview 4.2和R语言软件包进行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构建基因-基因交互模型,分析上述3个SNP是否对CD具有协同影响.结果 CD组中DR4 (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GT+TT)频率均高于对照组(37.12% vs.32.04%,P=0.040,95%CI:1.010~1.550;62.71% vs.54.90%,P=0.032,95%CI:1.028~1.855),而DR4 (rs20575)和DR5 (rs1047266)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患者按"蒙特利尔分型标准"分层,经两两比较校正检验水准后(P<0.0125),与回结肠型CD相比较,结肠型和回肠末段型CD中DR4 (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GT+TT)频率均显著偏高[(结肠型/回结肠型:41.04% vs.25.64%,P=0.002,95%CI:0.315~0.778;66.04% vs.41.03%,P=0.001,95%CI:0.196~0.655);(回肠末段型/回结肠型:41.44% vs.25.64%,P=0.002,95%CI:0.311~0.762;74.77% vs.41.03%,P<0.001,95%CI:0.126~0.437)].与穿透型CD相比,狭窄型CD中DR4 (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突变基因型(GT+TT)频率均显著降低(32.29% vs.48.91%,P=0.007,95%CI:0.300~0.828;57.29% vs.86.96%,P=0.001,95%CI:0.078~0.520);非狭窄非穿透型CD中DR4 (rs13278062)的突变基因型(GT+TT)频率亦显著降低(58.82% vs.86.96%,P=0.001,95%CI:0.086~0.536).单倍型分析发现DR4 (rs20575)-DR4 (rs13278062)构建的单倍型CT在CD组中的频率高于对照组(37.1%vs.31.8%,P=0.029,OR=1.279,95% CI:1.022~1.600).基因-基因交互模型分析显示DR4(rs13278062)的突变基因型(GT+TT)与DR5 (rs1047266)的突变基因型(CT+TT)可能对CD具有负交互影响(B=-0.483,OR=0.617,P=0.030).结论 DR4 (rs13278062)基因突变不仅可能增加CD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影响CD患者的疾病部位和疾病行为.DR4 (rs20575)和DR4 (rs13278062)两个SNP位点构建的单倍型CT可能是CD的危险因子.DR4 (rs13278062)和DR5 (rs1047266)两个SNP位点的基因突变可能对CD具有负交互影响.

  • 克罗恩病诊治进展

    作者:顾清;杨正兵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炎症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

  •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对克罗恩病肛瘘手术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陆蔚;张苏闽

    目的 探讨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对克罗恩病肛瘘手术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收治的克罗恩病肛瘘手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硫唑嘌呤口服,观察组给予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瘘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有助于克罗恩病肛瘘手术患者瘘口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抑制患者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 粪便钙卫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α对炎症性肠病不典型增生的影响

    作者:陈思宇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对炎症性肠病不典型增生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确诊群体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196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15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粪钙卫蛋白及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粪钙卫蛋白水平、TNF-α水平、粪钙卫蛋白阳性率、TNF-α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不典型增生者粪便钙卫蛋白与TNF-α显著升高,有望作为癌前病变的辅助检测指标,降低漏诊率。

  • 拆除引流挂线后局部注射高浓度葡萄糖对克罗恩病肛瘘的疗效初探

    作者:徐民民;王浩;竺平;谷云飞;陈邑岐;陈红锦;李悠然;曾莉

    目的 探索引流挂线+英夫利昔单抗(IFX)+高糖局部注射治疗克罗恩病(CD)肛瘘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于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住入院的30例CD肛瘘患者,分为试验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试验组患者接受拆除引流挂线+IFX+高糖局部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拆除引流挂线+IFX治疗.于治疗前,以及IFX治疗第6、14、22和30周为观察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并评估BMI、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CDAI)、肛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PDAI)及临床疗效.结果 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计数及血红蛋白(Hb)水平]、BMI、CDAI及PDAI的组间效应和组别及时点的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时点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是在试验组还是在对照组,相比于治疗前,第6周的WBC计数、CRP水平、ESR、PLT计数、CDAI及PDAI均降低,之后几个时点变化不大;而Hb水平和BMI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在第6周时增高,之后维持在一定水平.IFX治疗第14、22及30周时,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拆除引流挂线的同时局部注射高糖治疗CD肛瘘的效果不明显,有待进一步验证.

  • 单中心139例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徐民民;竺平;王浩;陈红锦;谷云飞;曾莉

    目的 总结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住院的139例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9例患者中男女比约为3.3:1.0,诊断年龄(28±8)岁,47.5%患者的肛瘘出现先于CD诊断.有肛周手术史和药物治疗史的患者分别占64.7%和74.1%.病变部位中回结肠型占49.6%;疾病行为中炎症型(B1型)和狭窄型(B2型)分别占51.8%和41.0%;复杂肛瘘占90.6%;31.7%的患者合并肛门直肠狭窄.46.0%的患者存在腹泻的症状,单纯肛周病变占29.5%.54.0%的患者的BMI异常,64.7%的患者的CD活动指数(CDAI)处于活动期,94.2%患者的肛周病变活动指数(PDAI)处于活动期.53.2%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正常值.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诊断年龄和CDAI评分是CD肛瘘伴发肛门直肠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D肛瘘患者的发病年龄轻,男性多于女性,以回结肠型、炎症型和狭窄型多见,肛瘘症状常先于肠道症状出现,腹泻为常见的肠道表现.患者常有肛周脓肿和肛瘘手术史,容易合并肛门直肠狭窄,肠道炎症多处于活动期,部分患者的实验室炎症指标异常.此外,诊断年龄越大、CDAI评分越高,CD肛瘘合并肛门直肠狭窄的风险越高.

  • 克罗恩病致肠梗阻行手术治疗1例报道

    作者:李亮;唐晓勇;刘强光;朱晓铭;傅毓

    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因"腹泻、腹胀伴腹痛4个月"入院.入院前4个月出现腹泻,呈清水样便,7~8次/d,带少量黏液,脓血,在当地医院就诊,未作出明确诊断.因进食后腹胀、腹痛明显,患者惧怕进食,至消瘦明显,体重减轻约10 kg,故来我院就诊.

  • 克罗恩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报道

    作者:张春秋;刘宏;王国华

    患者,男,14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2年,腹胀伴呕吐16 h"入院. 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右下腹疼痛,低热,均按"阑尾炎"行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此次门诊仍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

  • 炎性肠病肠道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超;宋海峰;王光陆

    目的 总结有关炎性肠病肠道免疫学领域的新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免疫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炎性肠病的两种主要类型,两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免疫学的研究表明,易感个体对肠道微生物“过激”的炎症反应以及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炎性肠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果包括发现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 NOD2)基因、自体吞噬基因、微RNA、白细胞介素23/Th17通路等.肠道细菌、肠上皮、肠道免疫细胞以及肠道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在炎性肠病的病程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被用来治疗炎性肠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对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免疫基础和分子网络调控的研究,将为炎性肠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炎性肠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又可为炎性肠病治疗提供更多的基因治疗靶点.

  • 20例克罗恩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体会

    作者:刘江文;熊先泽;陆德林;程南生

    目的探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5~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20例克罗恩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后,该20例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无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营养支持是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重要治疗手段,适时合理地应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手术疗效.

  • 结直肠癌与炎性肠道疾病

    作者:兰平

    炎性肠道疾病与结直肠癌均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病,在美国普通人群,结直肠癌是第3位导致死亡及第2位引起肿瘤人群死亡的疾病,在我国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氏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均有癌变的危险性,已被定义为癌前病变.炎性肠道疾病的癌变及不典型性增生可以通过筛查等监测手段预防,医务人员应重视对该疾病的诊断、随访及癌变筛查.

  •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MSCT表现及其临床改变对比分析

    作者:曾涵江;张笑;徐忠孜;黄子星;张丽芝;陈冬冬;罗艺;李学明;余建群

    目的 对比分析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及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8例CD及13例ITB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MSCT表现特点,比较两者的异同点.结果 MSCT征象对比结果显示:①CD以肠管均匀增厚为主;ITB以不均匀增厚为主(P<0.05).②CD以肠腔不规则狭窄为主;ITB以肠腔同轴狭窄为主(P<0.05).③ITB较CD更易出现肠周淋巴结增大和强化,系膜血管增多、迂曲(P<0.05).CD与ITB均可表现出腹痛、腹泻、发热、贫血、便血、消瘦;实验室检查中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白蛋白降低以及肠道并发症;其中CD便血更多见,肠结核更常合并肺结核(P<0.05).结论 CD和肠结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MSCT表现二者各有一定特点,综合分析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2040 条记录 94/102 页 « 12...91929394959697...1011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