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克罗恩病肠外皮肤表现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寄文;徐治中;孙桂东;陈红锦;杨柏霖

    克罗恩病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可以影响整个消化道,还可以影响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肤、肝脏、关节,这些对其他器官的影响称为肠外表现.约1/3克罗恩病患者发生皮肤病变,是其常见的肠外表现.克罗恩病肠外皮肤表现通常被分为3类:(1)克罗恩病特异性病变,皮肤病变与潜在的胃肠病变组织病理学相同.(2)克罗恩病反应性病变,也是炎症性病变,通常伴随潜在的消化道疾病发生,但炎性损伤与胃肠病变组织病理学不同.(3)克罗恩病相关性皮肤病变,由人类白细胞抗原或慢性炎症引起的后遗症.随着克罗恩病的治疗方式不断进展,一些与克罗恩病治疗相关的皮肤病变被称为治疗相关性病变.治疗相关性病变与疾病自身存在的某些皮肤病变密切相关,两者重叠,难以区分.

  • 克罗恩病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原;任建安;吴秀文;黎介寿

    近年来随着我国克罗恩病发病率的攀升,临床医师开始逐渐认识并重视该疾病.目前暂无根治克罗恩病的有效手段,且其并发症种类繁多,准确诊断后早期治疗干预疾病的进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多种因素限制,诊断延迟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确诊年龄< 40岁、女性、存在回肠病变、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吸烟史、肠外症状等因素是克罗恩病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而诊断延迟可使克罗恩病患者的并发症,尤其是肠道狭窄和接受相关手术的风险明显增加.诊断延迟问题亟待全社会,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患者和临床医师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诊断和早期干预,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 克罗恩病并发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骁盟;任建安

    克罗恩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道的自身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亚洲地区急剧上升,而结直肠癌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了解克罗恩病癌变的现状与机制,加强对患者的癌症筛查与监测,对于降低克罗恩病患者的癌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克罗恩病并发结直肠癌的倾向和分子机制,以及目前国际上对克罗恩病患者结直肠癌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克罗恩病伴结肠胃瘘一例

    作者:李德春;张刚;吴萍

    肠瘘是克罗恩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处理复杂化的重要因素[1].结肠胃瘘临床罕见,现报道1例.患者男,33岁.因间断便血、腹痛1个月,发热半个月,于2007年1月3日入院.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兰平;刘炫辉;吴现瑞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IBD治疗方法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主要解决并发症,干细胞治疗IBD及其并发症逐渐被指南认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上皮重建作用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应用于IBD及其并发症治疗.笔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就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IBD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BD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MRI检查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挂线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深度愈合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梦慈;乔立超;祝新;竺平;谷云飞;李静;杨柏霖;陈红锦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IFX)联合挂线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深度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16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行IFX联合挂线治疗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18例;年龄为(24±9)岁,年龄范围为14~58岁.57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MRI检查.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临床愈合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 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将P<0.1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随访情况:57例行IFX联合挂线治疗克罗恩病肛瘘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0±24)个月.57例患者随访期间,临床应答24例,临床长期愈合33例.24例临床应答患者中,术后MRI检查示均有T2加权成像(T2WI)瘘管高信号.33例临床长期愈合患者中,16例术后MRI检查示T2WI瘘管高信号消失,被纤维化组织替代,达到深度愈合;17例虽无临床症状,但术后MRI检查示T2WI仍存在瘘管高信号,未达到深度愈合.(2)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瘘管范围是影响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相关因素(x2=4.312,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瘘管数目为单条且有分支,IFX维持治疗≤3次是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4.377,4.296,95%可信区间为1.124~ 17.043,1.158~ 15.940,P<0.05);瘘管范围位于肛提肌下方是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独立保护因素(比值比=0.182,95%可信区间为0.041~0.815,P<0.05).结论 IFX联合挂线治疗克罗恩病肛瘘,临床长期愈合的患者并未全部达到深度愈合,需经MRI检查进一步评估其愈合情况.瘘管数目为单条且有分支,IFX维持治疗≤3次是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瘘管范围位于肛提肌下方是克罗恩病肛瘘深度愈合的独立保护因素.

  • 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周杰;刘得超;周智洋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28例合并外科并发症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小肠造影(CTE)、MR小肠造影(MRE)、肛管MRI及X线检查,完善检查后行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克罗恩病术前并发症临床特点:克罗恩病术前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并发症与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的相关性.(2)CTE、MRE以及肛管MRI检查诊断克罗恩病术前并发症及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准确性.(3)克罗恩病术前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二次手术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3月.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术前并发症与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的相关性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诊断指标特征以敏感度及特异度表示.结果 (1)克罗恩病术前并发症临床特点:128例克罗恩病患者均合并术前并发症,包括肛瘘或肛瘘合并肛周脓肿71例,肠瘘26例,肠梗阻24例,腹腔脓肿23例,消化道穿孔3例,肾结石1例,肾积水1例;其中12例患者为肠瘘合并腹腔脓肿,1例肠瘘合并肠梗阻,3例肠瘘合并腹腔脓肿及肠梗阻,1例肠瘘合并消化道穿孔,1例肠瘘合并肾积水.克罗恩病病变位置与并发症类别有一定相关性,51例回肠型克罗恩病患者中35例发生狭窄或穿透型病变,狭窄或穿透型病变与回肠型克罗恩病相关(OR =6.23,95%CI:2.86 ~ 13.61,P<0.05);77例结肠型及回结肠型克罗恩病患者中56例发生肛瘘,提示并发肛瘘与克罗恩病出现结肠病变相关(OR=6.40,95%CI:2.92~14.01,P<0.05).(2) CTE或MRE及肛管MRI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以患者术中探查结果为标准,CTE或MRE检查诊断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4%和95%.肛管MRI检查诊断克罗恩病肛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为100%和100%.(3)克罗恩病术前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①71例肛瘘患者中,65例表现为2个以上内口或瘘管的复杂性肛瘘.内口为瘘管发出的起始点,肛管MRI增强检查示肛管黏膜下-括约肌间的点状、细条状或小圆形异常强化灶.瘘管表现为水平或垂直走行的管状、索条状结构,肛管MRI检查T2加权成像示瘘管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检查示瘘管呈明显较均匀强化或管壁强化、管腔无强化.38例合并肛周脓肿患者肛管MRI检查T2加权成像示脓肿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呈环形强化,内部无强化.②26例肠瘘患者中,17例出现肠间瘘.CTE增强检查示多段肠壁增厚,较正常肠管强化明显,肠管互相纠集、粘连,呈网状连接,形似花瓣样改变.14例患者出现肠-皮肤瘘(其中6例合并肠间瘘,1例合并肠间瘘及肠-膀胱瘘),4例出现肠-膀胱瘘(其中2例合并肠间瘘、1例合并肠间瘘及肠-皮肤瘘),1例出现肠-阴道瘘,CTE或MRE检查示病变肠管肠壁增厚,显示管道影与腹壁、膀胱、阴道的直接相通,管状影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呈管壁强化;部分肠管与脏器空间位置近,无管道直接沟通,仅显示邻近器官的异常强化或局部积气.③肠梗阻CTE检查示增厚的肠壁管腔变窄,合并近端肠管扩张.增厚肠壁强化方式不一.24例肠梗阻患者呈3种不同的强化方式:12例表现为肠壁黏膜层强化,黏膜下层及肌层无强化;4例表现为肠壁黏膜层及肌层强化,黏膜下层无强化;8例表现为肠壁全层均匀或不均匀强化.④23例患者并发腹腔脓肿,其中15例同时合并肠瘘.CTE或MRE检查示腹部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包块,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周围系膜出现炎性渗出,内部为液性成分,增强见边缘环壁强化,内部脓液无强化.⑤3例患者合并消化道穿孔,其中l例同时合并肠瘘.CTE和X线片检查示肠旁系膜或腹腔膈下出现游离气体影.⑥2例患者分别合并肾结石和肾积水.肾结石X线检查示肾盏内多发边缘锐利的致密影沉积,肾积水CTE检查示输尿管壁炎性增厚并近端管腔扩张.(4)治疗及随访情况:128例患者均成功行手术治疗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7个月.10例患者因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7例肛瘘复发肛管MRI检查示既往病变部位的瘘管或脓肿愈合不全或进展,病灶形态及位置与术前大致相仿.2例吻合口狭窄CTE检查示肠壁增厚,吻合口近端梗阻扩张.1例吻合口瘘CTE增强检查示金属吻合环旁不规则腔样灶,病灶内部积液,可见边缘强化.其余11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CTE或MRE检查未见肠瘘、肠梗阻并发症.结论 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以肛瘘多见,肠瘘、肠梗阻及腹腔脓肿相对多见.术后早期并发症以肛瘘复发多见.克罗恩病病变部位与并发症类别相关.CTE、MRE及肛管MRI检查对克罗恩病合并的不同并发症表现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其在评估克罗恩病腹腔及肛周并发症上具有重要价值.

  • 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综合治疗

    作者:胡健聪;何晓生;曾杨;练磊;吴小剑;兰平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33例克罗恩病合并肛瘘或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活动程度及病变范围,本研究采用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以及外科联合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方式包括肛瘘挂线术、肛瘘切除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以及肠造口术.针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病变选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TNF单克隆抗体等药物进行内科治疗.治疗后采用门诊治疗和电话方式随访至2012年8月.术前及术后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肛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DA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 33例患者中,22例行外科联合内科治疗,7例行单纯外科治疗,4例行单纯内科治疗.首次治疗后18例患者肛瘘瘘口愈合(其中3例行单纯内科治疗),愈合时间为(3.2±2.6)个月(1 ~12个月),其中8例瘘管减少、症状改善;4例瘘口持续未闭;6例出现肛瘘复发或再发,复发或再发时间为首次治疗后(35±56)个月(5~ 148个月).33例患者术前CDAI和PDAI评分分别为(166±100)分(7~ 361分)和(9.2±2.6)分(5~16)分,经治疗后(包括手术及药物治疗)CDAI和PDAI评分分别为(83±53)分(0 ~212分)和(2.7±3.1)分(0~11分),患者治疗前后CDAI和PD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8.92,P<0.05).12例首次治疗肛瘘未愈合患者再次治疗后,3例愈合,9例未愈合.6例患者出现复发或再发,其中5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4例愈合、1例症状改善),1例仅接受内科治疗瘘口未愈合.直至随访结束,30例患者中20例肛瘘愈合,10例肛瘘未愈合.结论 目前尚无统一的克罗恩病合并肛瘘治疗标准,外科联合内科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疗效较好,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 腹部MSCT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探析

    作者:杨少民

    目的 探讨腹部MSCT在克罗恩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疑似克罗恩病并有完整MSCT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46例,将MSCT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腹部MSCT在克罗恩病诊断上的临床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1.30%.结论 腹部MSCT在克罗恩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的临床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 从误诊病例谈克罗恩病的临床诊疗思路

    作者:张丹;夏志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主因腹部疼痛、消瘦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无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为剑下及脐上阵发性胀痛、隐痛,与进食无明显关联,时有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非喷射性,量较少,后又排黑便,每日1~3次,成形或不成形,时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无发热,伴乏力、消瘦,体重下降约10kg,未能明确诊断.但经予抑酸、抗炎、对症等治疗后患者腹泻有所好转.目前排黄稀便,余症状无改善.此次腹痛再次加重,以剑下为主.MRI示:胆总管轻度扩张,既往体健.为进一步明确诊治收入院.

  • 炎症性肠病

    作者:杨勇;刘作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icerative colitis,UD)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CD又称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es)、节段性肠炎,也有称为肉芽肿性结肠炎.

  • 克罗恩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周单;邢智浩;杨翔;楼建荣;丁洪亮;戴观荣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肠病.由于生活环境、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变化,近20年来我国克罗恩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关于克罗恩病的病因、临床表征、诊疗技术、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于克罗恩病的认识,也推动了克罗恩病的诊疗技术的更新换代.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克罗恩病的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供医疗和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 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在克罗恩病诊断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戴观荣;周单;丁洪亮;杨晓强

    目的 探讨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在克罗恩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同严重程度克罗恩病(CD)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MILLIPLEX MAP Kit 试剂盒的要求,利用Luminex 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分析C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除IL-17A外,CD组IL-2、IFN-γ、TNF-α、IL-4、IL-6、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患者血清IFN-γ、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轻度活动期C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CA水平在C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CA阳性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ASCA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IL-6在CD患者的炎症发生和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测定血清TNF-α、IL-6的水平可反映克罗恩病的病情程度.细胞因子水平动态变化与CD病情进展相关,对CD疾病检测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对比研究

    作者:阿娜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迪丽努尔

    目的:对比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将诊断为UC和CD的181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验室与临床资料,比较其镜下及组织学表现的不同。结果:经过结肠镜下比较发现,病变部位、分布状态、纵行溃疡、环形溃疡、阿弗他溃疡、结节样增生、肠腔狭窄及鹅卵石征等项目在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其差异显著,而其他类型则无差异。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比较发现,炎症侵犯肌层、绒毛状结构增生、隐窝炎或脓肿、非干酪性肉芽肿、隐窝扭曲、杯状细胞减少以及潘氏细胞化生等项目组间差异显著。结论:根据UC和CD的病理学特点,在诊断UC和CD时需要将内镜下和显微镜下结肠病变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 四君子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克罗恩病临床观察

    作者:孙柱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观察.方法: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7例.两组均给予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加用四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炎症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4.12%、对照组58.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AI评分及ESR、CRP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克罗恩疾病活动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君子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克罗恩病疗效显著,可降低CDAI评分及ESR、CRP和IL-6水平.

  • 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发低位单纯性肛瘘3例

    作者:郑福保;张婷婷;张锋

    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同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中医亦称痔瘘或肛漏.其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组成,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1].尤其是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基础性疾病的肛瘘患者,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

  • 克罗恩病中西医诊治概况

    作者:陈珊;韩树堂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rohn病,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阶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等肠外损害.本病在西北欧、北美多见,其发病率约为5/100000人口,患病率约为50/100 000人口[1],我国发病率为(6-10)/100 000人[2].

  • 克罗恩病合并肛周脓肿治验1例

    作者:彭位俊;朱琼;唐学贵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可并发肛周病变,如脓肿、肛瘘、溃疡、肛门直肠狭窄等,如果肠道症状不典型或缺乏则容易误诊.近期我们收治克罗恩病合并肛周脓肿1例,

  • 以大量便血为首发症状的克罗恩病1例报告

    作者:张东伟;杨长青

    探讨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克罗恩病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总结.采用输血、支持疗法和手术疗法,明确诊断克罗恩病.当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克罗恩病的首发症状,而肠道症状不典型或缺乏时,紧急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可行手术治疗.为防止术后再次发生出血,可首选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 克罗恩病腹部闭合性肠破裂1例

    作者:王晓辉;曹乃华

    1 案例资料吴某,女,28岁.某日在超市与他人因纠纷打架,过程中腹部被对方持购物篮砸中后倒地不起,遂被送往医院急救.查体:神清,痛苦貌,腹部皮肤未见损伤,肌抵抗,压痛(+),反跳痛(+),右腹部触及肿块,腹腔穿刺抽出少许红褐色液体,其穿刺液中白细胞(+++).X线检查:膈下多发性游离气体.以"消化道穿孔、急性腹膜炎"收住入院.即日行"剖腹探查、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回肠末段见一处破裂及直径约2.0cm的肿物,取材病理检验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非干酪性肉芽肿(图1、2).切开肠壁,见回肠末段肠壁粘膜呈铺路石样改变,伴散在溃疡.切除病变肠段.术后诊断为克罗恩病,急性肠穿孔.

2040 条记录 99/102 页 « 12...9495969798991001011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