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肠埃希菌AcrAB-TolC外排泵表达水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红霞;马述清;刘玉堂;伞治豪

    AcrAB-TolC外排泵的过量表达是引起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AcrAB-TolC外排泵的表达水平主要受其正向调节因子、负向调节因子以及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等调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crAB-TolC外排泵调控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

  • 细菌多药外排系统及其研究方法的进展

    作者:贾蓓;黄文祥;黄爱龙

    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多药外排泵可将多种结构无关药物排出.本文综述了细菌主要外排泵包括初级和次级转运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外排蛋白结构与药物识别和转运上的关系;同时总结了对外排蛋白进行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的主要的方法,包括定点诱变、螺旋空间排列和结晶等.

  • 2006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回顾

    作者:李显志;凌保东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在多方面有重要的发现,如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泵的药物转运结构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发现新的药物泵或新的泵调控表达机制,发现了喹诺酮类药物修饰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对金葡菌耐药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发现新型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的platensimycin,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多重耐药岛的发现,新型β-内酰胺酶的继续出现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开始从食用动物或宠物分离的细菌中证实.本文还讨论了2006年中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继续提示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多种耐药保护机制及细菌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与可移动性使其能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机制以适应抗菌药物的作用.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及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刘忆霜;肖春玲

    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医疗问题,而多种类型细菌外排泵(efflux pumps)的存在是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因此寻找有应用前景的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目前已经发现外排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分为;(1)干扰外排泵组装;(2)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3)阻碍底物通过外排通道;(4)机制未知.本文按照作用机制对已经发现的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的特点进行分述.

  • 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

    作者:周云;凌保东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该菌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或外排泵介导的抗菌药物主动外排与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研究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重点.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s)的研发有助于克服细菌主动外排机制导致的多重耐药性,为逆转细菌的多重耐药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鲍曼不动杆菌8种RND外排泵介导替加环素耐药表型的研究

    作者:张驰;杨羚;凌保东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中8种RND外排泵基因的分布与替加环素耐药表型间的关系.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PCR扩增8种外排泵及调控基因.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利用5种外排泵抑制判定外排泵表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筛选出替加环素耐药菌8株,对18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其中6株为广泛耐药菌;3种外排泵抑制剂CCCP、PAβN及维拉帕米的表型阳性率分别为50%、37.5%和12.5%.耐替加环素菌株除ACICU 02904和ACICU_03412基因外均为阳性;替加环素敏感菌中外排泵(adeAB C-ade RS、adeFGH-adeL和adeIJK-adeN)基因检测率为38.4%,新近发现外排泵(ACICU_00143、ACICU_03066和ACICU_03646)基因检测率为50.9%,然而,ACICU_02904和ACICU_03412基因检出率为0.9%.在转录水平上,替加环素耐药组的adeB相对表达量是敏感组的23.5倍.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中adeB相对表达量伴随菌株对替加环素MIC值增加而升高,主动外排泵表达活性增加是替加环素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 定量RT-PCR检测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MexAB-OprM外排泵

    作者:程小平;邓香根;万腊根;彭卫华;聂益军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所涉及耐药机制相当复杂,包括抗生素灭活酶或修饰酶的生成、外膜低渗透性、外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膜形成和主动外排等[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内存在着多种主动外排系统[2],MexAB-OprM是在PA中发现的第一个RND家族外排系统,在PA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固有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MexAB-OprM是迄今为止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外排系统.本研究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鉴定的多药耐药和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泵MexAB-OprmM mRNA的表达量.

  • 外排泵基因在白念珠菌生物膜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作者:杨继君;陈兴平

    目的 观察白念珠菌在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及外排泵基因在生物膜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96孔微量培养皿进行白念珠茵生物膜的培养,用MTT法检测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并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CDR1、CDR2及MDR1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白念珠菌生物膜在较早期(2h)对氟康唑仍然敏感(2~4μg/mL),随着白念珠茵生物膜的不断成熟,其耐药性不断增高;CDR1及CDR2基因在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期及成熟期的表达明显上调,尤其早期的高表达更为明显,而MDR1基因的表达只在生物膜形成早期有明显的高表达.结论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性随着其结构的成熟而不断增高;CDR1,CDR2及MDR1基因在生物膜形成早期有明显的高表达,但与生物膜耐药性的增加并不一致.因此,生物膜的耐药性可能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

  • 非多重耐药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及其表达

    作者:刘泽世;呼瑞;张毅;陈正立;耿燕;薛丽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及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on-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N-MDRAB)的外排泵表型、基因型和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K-B法将120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成MDRAB 96株和N-MDRAB 24株两组;参照Sylvia Valdezate方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外排泵表型,即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观察加入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前后其MIC值的变化,筛选出加入泵抑制剂后MIC值比原值降低1/4倍或以上的菌株为AB外排泵表型阳性;PCR法扩增外排泵蛋白基因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96株MDRAB对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6.04%~92.71%、73.96%~97.92%、40.63%~42.71%、92.71%~98.96%、93.75%~98.96%、98.96%、79.17%、0.24株N-MDRAB对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6.52%~20.43%、11.22%~15.65%、0、17.83%~18.26%、20.43%~23.39%、14.78%、19.57%、0.外排泵抑制检测结果显示,96株MDRAB有34株外排泵阳性,外排泵基因检测有33株adeB、32株adeR、33株adeS、33株adeJ、0株adeE和33株abeM,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7.06%、94.12%、97.06%、97.06%、0、97.06%;24株N-MDRAB未检测到外排泵阳性菌株,但外排泵基因检测有12株adeB、20株adeR、16株adeS、18株adeJ、0株adeE和16株abeM,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0%、83.33%、66.67%、75%、0、66.67%.对adeB、adeR、adeS、adeJ、abeM基因进行测序,经比对,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 外排泵基因广泛存在于MDRAB中,但在N-MDRAB中亦可以发现主动外排泵基因的存在.

  • 外排泵介导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申晓冬

    目的 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该菌外膜上外排泵过表达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机制.详尽地研究多药外排泵的机制以及寻找阻断其功能的外排泵抑制剂,将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本文就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着重描述多药外排泵RND家族的耐药谱特征及其表达调控机制,同时,还阐述了MFS和MATE家族外排泵的研究进展.

  •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明德松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方法应用K-B法检测135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 应用多底物-多抑制剂协同法检测、推测其耐药机制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①在本组135株菌耐药6株(6/135,4.4%),非多耐菌耐药3株(3/59,5.1%),多耐菌耐药3株(3/62,4.8%),RCPA,全耐药菌和无耐药菌.②RCPA和全耐菌耐药机制涉及各种碳青霉烯酶2株、外排泵10株和D2通道缺乏10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低,不同耐药程度的菌株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程度相似;多粘菌素B耐药机制独特,与目前主要的耐药机制关联不大,需进一步研究.

  • 全耐菌及其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明德松;朱焱;吴一波;谢尊金

    目的研究全耐菌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机制.方法应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鉴定条鉴定细菌,应用多底物-多抑制剂协同法检测13株全耐菌临床分离株,推测其耐药机制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在本组13株菌中,存在6种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株、不动杆菌属、普罗威斯登菌属和黄杆菌属各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弗劳地枸椽酸杆菌各1株等六种细菌.其耐药机制及分布分别为多种β-内酰胺酶13株、单纯D2缺乏5株、外排泵5株、不明机制2株.结论全耐菌菌种分布广,耐药机制为多重机制.

  •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协同阴性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明德松;吴一波;朱焱;谢尊金

    目的研究协同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机制.方法应用多底物-多抑制剂协同法检测39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PA临床分离株,推测其耐药机制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在本组菌,存在5种表型,头孢他啶敏感/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耐药、头孢他啶敏感/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敏感、头孢他啶耐药/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耐药、头孢他啶敏感/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中介、头孢他啶耐药/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敏感,其耐药机制及分布分别为不明机制23株(59.0%)、单纯D2缺乏8株(20.5%)、AB泵+D2缺乏4株(10.3%)、EF泵+D2缺乏3株(7.7%)、AmpC酶+D2缺乏1株(2.6%).结论 PA至少存在5种表型,D2缺乏是主要机制之一,且多为多重机制;部分菌耐药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153 条记录 8/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