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主动外排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静萍;朱婉;褚云卓;田素飞;陈佰义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及双组分调节系统编码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水平的影响程度,以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胞膜主动外排系统的关系.方法 PCR方法 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及双组分调节系统编码基因adeR和adeS.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5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亚胺培南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观察在含25μg/ml利血平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程度.结果 5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deB、adeR及adeS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94%、96%及92%.以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49、50、50和46株菌在含25μg/ml利血平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或4倍以上,呈现明显的外排作用.结论 主动外排机制是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进展

    作者:宁永忠;王辉;张捷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是一类广谱、强效的化学合成抗细菌药物.长期以来,细菌通过染色体介导的靶位点改变[1]、蓄积减少[2](包括孔蛋白缺失、主动外排增加)等机制逐渐对其形成耐药.

  • 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的检测及其耐药特征

    作者:应华永;徐瑞龙;胡付品;徐晓刚;朱德妹;王明贵

    自1998年Martínez-Martínez等 [1]发现第一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ur(现名为qnrA1)以来,有关qnr基因的研究日益成为细菌耐药领域的热点.由qnr基因编码的qnr蛋白可保护细菌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免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攻击,从而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qnrB [2]、qnrS [3]等新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陆续被报道,其相应的基因型别亦不断增加.以往研究显示 [4-5],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主要由靶位改变及主动外排2个机制所致,2者均由染色体基因突变所介导,该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被认为不具有水平传播性.qnr基因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认识 [6-9].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耐药的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

    作者:许飞;段德卿;林耀广

    目的探讨主动外排机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特性及对策.方法将金葡菌标准株ATCC25923及对喹诺酮类敏感的临床株接种于含4×低抑菌浓度(MIC)氧氟沙星的Muller-Hinuton(MH)琼脂平板上(含或不含20 μg/ml的利血平),观察利血平对诱导耐药株出现的抑制作用,并测定诱导耐药株对溴乙啶、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MIC(含或不含20 μg/ml的利血平),观察利血平对诱导耐药株MIC的影响,并使用溴乙啶与金葡菌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后的荧光增强特性,观察其在菌体内的积聚,用利血平抑制试验法测定临床上耐喹诺酮类金葡菌中主动外排机制的流行性.结果通过利血平对菌体内溴乙啶的影响,显示耐二代喹诺酮的金葡菌存在主动外排机制,利血平可降低喹诺酮类药对金葡菌50%的诱导耐药率,降低诱导耐药株的MIC,减少菌体对溴乙啶的外排.结论主动外排是金葡菌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重要机制之一,利血平可抑制其主动外排作用,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协同作用,为临床提供了克服金葡菌耐药的新思路.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颜英俊;糜祖煌;刘华;杨洋;张凯;杨明清;黄文方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及其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酶烯酶相关基因(IMP、VIM、GIM、SPM、OXA、GES)、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采用Etest试验观察氰氯苯腙(CCCP)对亚胺培南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研究细胞内主动外排机制.结果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外,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48.0%~54.0%,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差,敏感率为3.0%~29.0%;对美罗培南29.0%敏感,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检测到IMP阳性率17.6%,oprD2阳性率2.9%,其余耐药基因未检测到;当CCCP存在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4个浓度梯度,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占11.8%.结论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阿米卡星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内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但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不是铜绿假单胞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 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耐药的关系研究

    作者:金正江;彭少华;李从荣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方法以亚胺培南为代表,应用逆转录(RT)-PCR方法并设置内参照,分别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和亚胺培南敏感株的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中OprM的结构基因OprM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耐药组OprM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组. 结论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的表达水平增高或异常增多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密切相关.

  • 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外排机制研究

    作者:曹敬荣;沈定霞;白立彦;宋海英;周光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诱导作用及诱导耐药的外排机制.方法:多步诱导法对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诱导耐药试验,对诱导出的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加与不加外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的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PCR法检测外排泵基因oprM和mexB,并扩增mexR基因进行DNA测序.结果:3株菌均诱导出稳定的耐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的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比较分别增加了16倍~64倍和2倍~16倍,加外排泵抑制剂后左氧氟沙星的MIC值降低了4倍~8倍;3株菌诱导前后均扩增出外排泵基因oprM和mexB,mexR测序结果与GenBank U2376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22位(C→T),氨基酸序列(CTG→TTG)均为LEU,为无义突变,核苷酸序列第436位插入1bp(A)移码框.结论: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可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主动外排相关.

  •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宝;宋诗铎

    肠球菌是多重耐药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和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其作用靶位是细菌的Ⅱ型拓扑异构酶,包括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广泛应用,肠球菌对其耐药性迅速增长.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主要为靶位改变和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的细胞内药物积聚减少.

  •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及质粒介导耐药机制

    作者:王明贵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迅速.研究发现,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主要为靶位改变及主动外排,两者均为染色体介导,近年发现了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且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菌株中得以证实.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主动外排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高晓览;刘宝;金魁;程君;李家斌;周树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状况,探讨MRSA的主动外排机制.方法 从ICU 10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筛选出80株MRSA,检测其低抑菌浓度(MIC).设计norA、qacA、qacB、qacJ 4种主动外排基因的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用奥美拉唑进行协同抑制试验,分析试验前后药敏结果的变化.结果 MRSA的检出率为78.4%;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性均为100.0%,而对其他19种抗生素(苯唑西林、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奇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耐药.norA、qacA、qacB、qacJ 4种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67.5%(54/80)、15.0%(12/80)、21.2%(17/80)、11.2%(9/80);奥美拉唑与左氧氟沙星合用较单用左氧氟沙星可降低MIC值.结论 ICU患者感染MRSA严重且呈多重耐药;MRSA存在norA、qacA、qacB、qacJ主动外排基因,奥美拉唑可抑制其主动外排作用.

  • 主动外排系统acrAB在志贺菌中分布和表达

    作者:杨海燕;段广才;郗园林

    目的研究志贺菌患者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机制.方法检测志贺菌中有无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结构基因acrAB-tolC在临床分离菌株中的分布;Northern-blors测定acrAB-tolC mRNA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志贺菌分离株染色体中均发现有acrAB-tolC基因,未发现acrAB-tolC基因缺失株;发现4株多重耐药株acrA基因实变,1株敏感野生tolC基因突变,未发现acrB基因突变株.多重耐药株acrA基因mRNA水平显著高于敏感野生株(P<0.05),acrB基因和tolC基因mRNA水平与敏感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外排系统acrA基因高表达导致临床分离志贺菌产生多重耐药性;acrAB-tolC的表达可能受多种耐药操纵子调控.

  • CI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两种分子耐药机制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爱武;蒋月婷;卢启君

    目的 探讨环丙沙星(CI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主动外排药物与gyrA、par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联合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和CIP对CI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主动外排阳性株和阴性株的筛选,并对这些菌株的gyrA,parC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结果 57%(55/97)的CIP耐药菌株小抑菌浓度(MIC)可被逆转,gyrA单基因突变率为65%,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率为35%,未发现parC单基因突变的菌株.主动外排阳性组与阴性组gyrA、parC基因突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CIP的耐药机制中,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上调与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可能是并存的两种相对独立的机制.

  • 主动外排机制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

    作者:陈敏;王跃;刘明方

    目的 探讨细菌主动外排机制在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测定经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处理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deB及其表达水平.结果 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并存在药物的主动外排.所有临床分离的菌株均能检测到adeB基因,但多重耐药株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株(P<0.01).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与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机制密切相关.

  •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佰侠;徐元宏

    外膜渗透性降低及主动外排作用是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大肠埃希菌的细胞外膜上存在多种通道蛋白(主要是OmpF和OmpC),其丢失导致药物的内渗减少,从而产生耐药;而大肠埃希菌的主动外排机制是由多种外排蛋白系统介导的,与常用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染料、去污剂及金属离子的多重耐受密切相关,且外排系统具有能量依赖性、底物广泛性、系统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该菌的外膜低渗和主动泵出系统在耐药过程中的作用和表达的调控.

  •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

    作者:曾焱华;吴移谋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包括靶位(核糖体)的改变,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动外排,细菌产生灭活大环内酯的酶等.本文就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并根据其耐药机制,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修饰和主动外排抑制剂的应用等方面讨论了控制耐药性的策略.

  •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ERIC-PCR菌种分型及其主要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张勇;刘爱胜;文艳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源性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标本946份,分离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耐药菌株同源性分析;筛选其金属β-内酰胺酶并测定主动外排系统表型来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结果共检测出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 同源性分析显示75株菌株共分为8个型别,其中 A 型占34.7%(26株)、B 型占22.7%(17株);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3株为产酶株,产酶率为17.3%;外排泵抑制剂 MC207110可以使34株美罗培南耐药株的低抑菌浓度(MIC)较单药时下降4倍或以上,占63.0%。结论本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有两种类型,产生碳青霉烯水解酶和外排泵机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 屎肠球菌临床株对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玉宝;宋诗铎;刘德梦;祁伟;高永明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屎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FQs)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应用多重耐药泵抑制剂利血平前后,6种FQs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5株屎肠球菌的MIC;PCR扩增耐药株和敏感株parC和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测序.结果 应用利血平之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35株屎肠球菌MIC下降1/2或1/2以上的株数依次为35、29、1、0、6、2.随机挑选了1株FQs敏感菌和5株FQs耐药菌进行parC基因和gyrA基因QRDR序列分析.5株FQs耐药株全部具有parC和gyrA双靶位突变,ParC氨基酸替代类型为Ser-80→Ile(4株)或Arg(1株),GyrA为Ser-83→Ile(1株)、Glu-87→Lys(2株)或Gly(2株).敏感株的QRDR没有氨基酸的改变.结论 靶位改变和主动外排共同构成屎肠球菌临床株对FQs的耐药机制.

  • 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基因检测与序列分析

    作者:余泽波;姚成;肖永红;蔡素芳

    目的: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伤寒沙门菌敏感株275及其第2代诱导耐药菌OM2、182 acrB主动外排基因并分析序列.方法:参考伤寒沙门菌基因库序列(No. AL627267)设计引物,对伤寒沙门菌275、OM2、182 PCR扩增acrB基因,以证实acrAB外排系统的存在,并对3株伤寒沙门菌扩增所得的acrB测序并分析其序列.结果:伤寒沙门菌275、OM2、182 PCR均扩增出449 bp的产物带,序列分析示伤寒沙门菌275、OM2仅2处碱基与参考序列不同(同源性99.55%),推定编码的氨基酸相同(同源性100%),伤寒沙门菌182除2处碱基不同外,另有2处存在碱基插入,因其序列已被打乱,无法进行氨基酸推测.结论:伤寒沙门菌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产生高水平耐药及多重耐药的基础.

  • 主动外排系统acrAB在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和表达

    作者:章建立;姚航平;周建英;刘敬东;马亦林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有无类似大肠埃希菌主动外排系统AcrAB的结构基因acrAB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rAB基因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ATCC 10031)中分布,用逆转录(RT)-PCR 测定其mRNA表达水平,并对PCR扩增的ATCC 10031的acrAB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同大肠埃希菌acrAB基因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在所有被检的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和ATCC 10031的染色体中均发现有类似大肠埃希菌的acrAB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菌株acrAB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敏感野生株和耐药谱不同的菌株,而耐药谱不同的菌株仅略高于敏感菌株;PCR扩增的ATCC 10031的acrAB基因片段同大肠埃希菌acrAB基因相应片段,在核苷酸序列上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在肺炎克雷伯菌中有类似大肠埃希菌的acrAB基因存在,其表达水平决定了多重耐药表型.

  • 铜绿假单胞菌多药主动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曹敬荣;沈定霞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主要感染医院内免疫力低下患者[1].PA对多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呈现明显的固有与获得性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一旦感染,临床治疗十分困难.自Geroge等[2]提出主动外排是细菌耐药的一个基本机制后,外排机制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新的药物外排系统不断发现,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随着主动外排在临床主要病原菌耐药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被揭示和认同, 主动外排系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也是目前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中的新热点.本文将对近年PA中各类外排泵的研究情况和进展做一综述.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