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流式微球法检测vWF活性及其在评估脑卒中预后中的应用

    作者:闫彬;何杨;陆士奇;徐梦乔;王琪;赵益明;阮长耿

    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FCIA)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GPⅠbR)的方法,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预后评估的应用.方法:包被抗人血小板糖蛋白Ⅰbα(GPⅠbα)单克隆抗体SZ151 IgG的微球与重组GPⅠbα孵育,加入待检血浆和瑞斯托霉素,终与FITC标记的绵羊抗人vWF IgG多抗反应,上流式细胞仪检测.联合应用vWF抗原(vWF∶Ag)、vWF∶GPⅠbR活性和vWF胶原结合活性(vWF∶CB)检测,分析脑卒中患者的vWF状态.结果:流式微球法批内差异和批间差异分别为7.7%和13.5%;其与经典的ELISA法有较好的相关性(r=0.813,P<0.001),两种方法的偏倚为9.95%.与ELISA法相比,流式微球法有更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P<0.05).脑卒中患者vWF∶Ag、vWF∶GPⅠbR和vWF:C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H值分别为7.8、6.4、6.2)(P<0.001).脑卒中患者vWF∶GPⅠbR与vWF∶Ag、超敏CRP、Autar评分和住院天数呈较好的正相关.结论: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vWF∶GPⅠbR简单可靠,特异度高,准确性好.vWF∶GPⅠbR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并能够用于预测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预后.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域的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高维强;沈飞;苏健;白霞;阮长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蛋白酶,与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IPTG从pET28a(+)-vWF-cp/MD质粒中诱导表达了vWF-cp的金属蛋白酶域,重组蛋白经Ni-NTA柱纯化,复性后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稳定分泌抗vWF-cp金属蛋白酶域抗体的细胞株,进一步对其单克隆后,收集细胞接种于小鼠腹腔产生腹水,鉴定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同时,利用单克隆抗体确定vWF-cp在组织细胞中的位置及其在各种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占菌体总蛋白的28%.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3株抗vWF-cp单克隆抗体,对其中2株单克隆抗体作了进一步的鉴定.免疫双扩散和竞争ELISA结果显示,它们均属IgG1亚类,腹水中的含量约为4 mg/ml,效价达1×10-5,而且识别vWF-cp金属蛋白酶域不同的表位.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结果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重组蛋白和正常血小板中200 kD的蛋白.在组织细胞中,2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蛋白位于细胞胞质内,而且在多种正常组织如肝、前列腺和卵巢等组织中表达,但脑组织中无该蛋白的表达.结论:本研究为了解vWF-cp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进一步研究该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并且可用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vWF-cp抗原的检测方法.

  • ADAMTS13在血栓前疾病状态中的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彩凤;刘国强;赵霞;韩芳;徐敏;邢健;刘娟

    目的:检测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活性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同时分析ADAMTS13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C-反应蛋白(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因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病例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败血症等患者共260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两组血浆中TSP1和vWF蛋白水平,同时对病例组血浆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水平等与ADAMTS13活性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P1及vWF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DAMTS13活性与TSP1、肌酐、血糖、血压、D-二聚体及CRP呈负相关(r=-0.25至r=-0.54,P<0.05),与血脂、血型、血小板数目、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ADMATS13活性降低,提示ADAMTS13的减少与血栓前状态疾病的发病相关.检测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有助于对血栓前疾病的诊断.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以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作者:马珍妮;凌婧;沈飞;谢丽倩;殷杰;苏健;阮长耿

    目的:构建并鉴定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经标准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应用免疫印迹技术确定单克隆抗体与全长ADAMTS13的识别能力;观察单克隆抗体对ADAMTS13水解vWF的影响.结果:终获得6株抗ADAMTS13的单克隆抗体,克隆号分别为1Gll、2Fll、6G3、9El、10A8、10B4.经ELISA鉴定,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IGll和2Fll的效价高,与截断型ADAMTS13-T7蛋白结合能力比较,明显高于全长ADAMTS13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个单克隆抗体都能与全长ADAMTS13结合,其中1Gll和2Fll条带亮.功能实验表明,在变性条件下1Gll和2F11能够明显抑制ADAMTS13水解vWF,并随着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结论:成功获得针对ADAMTS13的单克隆抗体,其中两株为抑制性功能抗体.

  • 人vW因子A2区基因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作者:苏健;白霞;高维强;阮长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血管性血友病(vwD)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受血浆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调节.本研究表达vwF中的A2区蛋白,并研究ADAMTS-13对其裂解活性.首先,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vwF-A2区蛋白,经纯化、复性获得重组蛋白(rvWF-A2),并与正常人以及TYP患者血浆进行反应,分析rvWF-A2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载体pQE-30-vwFA2在大肠杆菌M15中得到高效表达,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2%,Ni-NTA agrose柱层析纯化后,其纯度为98%,经复性的rvwF-A2可作为ADAMTS-13良好的酶解底物,可被枸橼酸钠抗凝的正常人血浆切割,其切割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EDTA抗凝的正常人血浆以及TTP患者血浆无法切割此蛋白.结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rvWF-A2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建立定量测定ADAMTS-13活性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vWF基因A1381T和-1793G/C多态性对中国裕固、藏及汉族人血浆vWF水平的影响

    作者:傅玉;朱平;卜定方;张英;王明英;龚艺文;白德成

    本研究旨在探讨vWF基因A1381T(rs216311)和- 1793G/C( rs796623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裕固族、藏族、汉族之间的异同及其对血浆vWF浓度的影响,了解3个民族对vWF相关疾病的易感性.抽取322位裕固族、399位藏族及120位汉族正常人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vWF基因A1381T、- 1793G/C SNP,测序验证.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浆vWF水平.结果表明,vWF基因A1381T位点和- 1793G/C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中均有差异(P<0.05),其中A1381T位点中的GG基因型在裕固族中占69.9%,远高于藏族和汉族中的56.6%及53.3%(P<0.01),A1381T AA型表达vWF水平较低.- 1793G/C中CG型在裕固族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汉族,CC型基因型表达较高vWF水平.血浆vWF水平随民族和vWF基因多态性的不同而明显不同.结论:vWF基因A1381T和- 1793G/C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在中国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中有明显差异;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vWF表达水平;裕固族和藏族血浆vWF水平比汉族高,这与环境和生活习惯因素也有关系.

  • 恶性血液肿瘤中ADAMTS13活性与TSP1水平改变

    作者:孙彩凤;赵霞;韩芳;贾琦;王椋;鲁光;丁慧芳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水平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2例恶性血液肿瘤(包括20例急性白血病,48例恶性淋巴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5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血浆中的vWF抗原和TSP1水平,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2组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水平.结果:初发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2.31±21.82)% (P<0.05);vWF抗原水平和TSP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发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低于治疗后缓解组(89.84±20.70)% (P <0.05);初发组vWF抗原水平高于治疗后缓解组(P<0.05).在82例初发恶性血液肿瘤中有25例合并感染,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49.80±18.44)%明显低于无感染组(73.82±21.41)%(P<0.05);感染组vWF抗原水平与TSP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5).治疗过程中有8例发生了血栓事件,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较无血栓组明显降低(P<0.05);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1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降低和TSP1水平升高,而发生感染及血栓事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进一步降低.检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和TSP1水平有可能更好地预防感染及血栓事件的发生.

  • 人外周血来源的过度生长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殷杰;马珍妮;赵小娟;阮长耿

    与内皮干细胞相比,外周血来源的过度生长内皮细胞(blood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BOECs)富含血管新生和细胞黏附所需的蛋白,生物学特性更像内皮细胞;同时它克服了成熟的人脐血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量少和表型易发生改变的缺点,成为一种研究血管异常相关性疾病的新工具.本研究旨在建立从人外周血中体外培养、扩增BOECs,并进行鉴定的方法.采集外周血,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接种于胶原铺板的细胞培养皿上,EGM-2培养4周.观察BOECs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分析BOECs上清vWF多聚体分布,荧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细胞内vWF的贮存及vWF的刺激分泌.结果表明,体外诱导培养4周左右,出现克隆性生长的细胞集落,BOECs呈现“铺路石”样外观.经过3周左右的扩增后,过度生长的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EPCR阳性,CD14、CD45、CD133阴性.收集BOECs上清,进行vWF多聚体分析,与正常血浆相比vWF多聚体分布无差异.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BOECs内贮存vWF,加入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细胞内vWF增加,细胞表面可见vWF丝状结构.结论:本研究运用该实验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BOECs的体外培养、扩增及鉴定.该方法可以为血管性血友病病人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天然的细胞模型,并可能为病人基因治疗提供新工具.

  • 尖吻蝮蛇毒PCA对HUVEC活性的影响

    作者:桑金凤;张根葆;周淑艳;季娜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超微结构及其合成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 (ET-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CA的抗血栓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DMEM液)、脂多糖(LPS)组(LPS 0.1 μg/ml)、PCA组(PCA 1 μg/ml)、PCA+ LPS组(1μg/mlPCA+0.1 μg/ml LPS),加药作用12 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内质网、线粒体形态及自噬体数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TF、vWF、ET-1含量;RT-PCR检测细胞内vWF、ET-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T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组的HUVEC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膜不光滑、出现凸起样改变,并发生线粒体、内质网肿胀,自噬体数量增多等超微结构的改变,PCA组HUVEC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与LPS组相比,PCA+ LPS组的HUVEC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消失,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F、vWF、ET-1的含量及细胞内vWF、ET-1基因、TF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PCA组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3种物质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LPS组相比,LPS+ PCA组HUVEC培养上清及细胞内TF、vWF、ET-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1μg/ml的PCA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超微结构的改变,也可抑制LPS对HUVEC的TF、vWF、ET-1分泌量的增加作用.

  • vWF、P-选择素、SOD、MDA与心功能不全关系的研究

    作者:黄健;汪晓云;王惟;廖贵红;鲁玉明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9例CHF患者用ELISA法测定vWF、P-选择素,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水平并与3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F患者组与健康组比较,vWF、P-选择素、MDA显著增加(P<0.05),SOD显著降低(P<0.001),随着心衰的加重而愈显著.结论:CHF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氧自由基代谢紊乱.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心内膜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活化在左心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志强;来永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是导致左心房血栓形成为常见的原 因,血栓脱落常可导致脑及外周动脉的栓塞,引起重要脏器的缺 血甚至梗死,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研究表明,二尖瓣狭窄患 者左心房内膜组织存在损伤和结构异常[1] ,血小板活化、凝血功 能亢进及纤溶功能紊乱,左心房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浆P-选择 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多种内皮源性因子在二尖瓣狭 窄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左心房血中浓度明显升高,可能是左心 房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机制[1-2] .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 行综述.

  • 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分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作者:谢飞;王鸿利;王学锋;丁秋兰;方怡;戴菁;蔡晓虹;王振义

    目的 建立系列的血管性血友病(vWD)筛查、诊断和分型的方法.方法 以Ⅲ型胶原包被微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兔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IgG为检测抗体,建立vWF胶原结合试验(vWF∶ CB);通过垂直式琼脂糖电泳、电转印和化学发光法对vWF多聚体进行分析.对可疑vWD患者测定血小板、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FVⅢ∶ C、vWF∶ Rco、vWF∶ Ag、vWF∶ CB,并进行多聚体分析.结果 所建vWF∶ CB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所建多聚体琼脂糖电泳分析方法安全、敏感、解像度高.10例可疑病例血小板均正常,大部分出血时间延长、APTT延长、RIPA反应低下、FVⅢ∶ C降低;vWF∶ Rco、vWF∶ Ag含量和vWF∶ CB均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患者vWF∶ Ag/vWF∶ CB比值>2,中、高分子量vWF显著缺如.8例患者可明确诊断为vWD,其中1型2例、2A型4例和3型2例.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推荐的组合实验适合于绝大多数vWD患者的诊断和分型需要.

  • 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作者:谢英;张维君;赵瑞祥;温绍君;李曦;文杰;张妍;程秀琴;王龙华;周玉杰

    目的 了解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 1.5~2.5)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月和12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内皮素(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进行前后比较分析.对可能影响ET-1、vWF和6-k-PGF1α水平变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血小板数、肌酐、尿酸、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前水平和抗栓药物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随访中观察有无脑血管和外周血管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 (1)治疗后阿司匹林降低ET-1[(111.2±79.3)比(56.7±14.6)ng/L],华法林也有同样降低ET-1作用[(128.2±78.8)比(65.4±30.8)ng/L](P均<0.05),并保持到12月.治疗后两组的vWF水平均无显著变化.阿司匹林降低6-k-PGF1α[(193.0±106.2)VS(144.6±101.1)ng/L](P<0.05),华法林对6-k-PGF1α水平无影响.(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ET-1和vWF的变化幅度均与各自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ET-1水平(P=0.001)和vWF 水平(P=0.004)是影响治疗后该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3)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阿司匹林150 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 1.5~2.5)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 不同危险度的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陈明;胡申江;张健;张新满;周永列

    目的根据"内皮-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链的病理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高血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其中低中危组32例,高极高危组22例,对照组30例.采用超声测量3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然后采用氨氯地平或氨氯地平+卡维地洛治疗,12周以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下,3组间肱动脉内径、流量无明显差异;压迫后高极高危组内径扩张程度低于对照组(6.6%vs 12.1%;P<0.01),低中危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10.2%vs 12.1%;P>0.05);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高极高危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低中危组与对照组相似(P>0.05);经氨氯地平和卡维地洛治疗12周,血压下降,肱动脉超声内皮功能和血液内皮标志物均有改善.结论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与血压增高和伴随的靶器官损伤有关.降压治疗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 氯沙坦和阿替洛尔对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作用比较

    作者:刘靖;孙宁玲

    目的 比较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和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氯沙坦组和阿替洛尔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氯沙坦50 mg/(次·d)或阿替洛尔50 mg/(次·d),共治疗8周.每4周随访1次,4周时血压如不达标(BP<140/90 mm Hg)则加用双氢克尿噻12.5 mg/(次·d).治疗前后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检测,并计算PAI-1/tPA作为纤溶参数,同时测定血浆vWF的含量.结果 两组的基线血压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及8周时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无差异.同治疗前相比,氯沙坦组治疗8周时血浆PAI-1和vWF水平下降(P值分别<0.05及<0.01),PAI-1/tPA也有显著下降(P<0.05),而tPA则无显著变化(P>0.05);阿替洛尔组治疗8周时血浆PAI-1和vWF水平及PAI-1/tPA均无显著变化,而tPA则有所上升(P<0.05).治疗后血浆vWF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氯沙坦治疗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纤溶系统并降低血浆vWF,而阿替洛尔则未见有此作用.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低血氧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关系研究

    作者:刘虹;杨宇;罗荧荃;陈珑珑

    目的观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夜间低血氧与血浆vWF浓度的关系,以探讨OSA患者内皮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根据夜间低血氧饱和度水平,将94名患者分为四组.ELISA法检测血浆vWF浓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组间log10vWF差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氧饱和度与log10vWF的关系.结果各组间log10vWF值有显著性差异(F=3.765,P=0.014),且随夜间低血氧加重而升高.一元线性回归模型(F=6.259 P=0.014)分析显示log10vWF与低血氧饱和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浆vWF浓度随夜间低血氧加重而升高,提示存在缺氧介导的内皮功能失调.

  • 晚期恶性肿瘤伴高血压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

    作者:王日雄;张帆;姚娜;谢贤和

    目的 观察晚期恶性肿瘤不伴和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入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化疗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9.5(29~76)岁,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晚期恶性肿瘤伴高血压组(n=60)和不伴高血压组(n=60),以同期门诊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晚期恶性肿瘤不伴高血压和伴高血压组vWF[(151.3±14.7)%、(195.1±9.4)%比(113.0±10.0)%]、P-选择素[(16.4±0.9)、(19.6±0.8)比(12.0±1.0)ng/L]、纤维蛋白原[(3.6±0.2)、(5.1±0.3)比(2.8±0.3)g/L]、D-二聚体[(0.28±0.03)、(0.39±0.04)比(0.18±0.04) mg/L]明显增高;晚期恶性肿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压与vWF(r=0.37)、P-选择素(r=0.42)、纤维蛋白原(r=0.46)和D-二聚体(r=0.39)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伴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和纤溶指标存在明显变化.

  • 心肺复苏后72 h内监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景霞;齐丽敏;程瑞年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 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 h但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 24 h、48 h及72 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 24 h VWF、D-D、PT及APTF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 48 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 72 h 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 高血糖和高血酮状态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郭昆全;杨坤

    144例糖尿病病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酮症酸中毒病人血浆vWF又明显高于糖尿病酮症及非酮症糖尿病病人.说明糖尿病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了病人血管内皮损害.

  • 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的观察

    作者:张倩倩;叶小珍;蒋荣;马健;杨翠华;严仍娜;杜宏

    目的 观察AG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株中分别加入AGE、牛血清白蛋白(BS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情况. 结果 HUVEC经AGE处理7d后,AGE组α-SMA表达较BSA组增强[(27.04±0.05)vs(20.12±0.02),P<0.01],vWF表达较BSA组降低[(29.66±1.44)vs(55.28±1.77),P<0.01]. 结论 AGE可体外诱导HU-VEC表面标志物发生改变,该转分化机制可能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431 条记录 2/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