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下颈夹脊穴埋线层次与得气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文善;楚宁宁;封燕婷;王余民;马伊磊;姜国芳

    目的:探讨埋线针感与埋线层次深度的关系,以提高埋线进针和线体植入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健康成年人,在超声影像下观察颈部夹脊穴的结构,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埋线,采用二维成像方式观察颈部夹脊穴的解剖结构以及埋线时进针过程,应用高频超声采集颈部C5夹脊穴影像,测定从皮肤表面到达夹脊穴各层次结构的深度,同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进针夹脊穴不同组织层次时患者的针感进行评分,并连续随访记录夹脊穴局部持续感觉时间.结果: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晰显示颈部夹脊穴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层次,从表皮到达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和椎弓的平均深度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进针过程中不同组织层次感觉明显不同,得气感在斜方肌层、头夹肌层、头半棘肌层、颈半棘肌和多裂肌层次均可出现,在肌筋膜胀痛感为显著;按照常规进针深度约2.5 cm,埋线针可达多裂肌层,埋线后局部针感持续平均时间为(72.0±10.2)h.结论:超声引导下颈部夹脊穴埋线层次清晰,可以实现进针和植入线体材料的可视化,明确得气与进针层次的关系,同时提高微创埋线治疗颈椎病植入层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浅谈针感、气至与得气

    作者:张芳;王鸿度

    现行规划教材《针灸学》认为针感、气至与得气含义相同,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故引用《内经》和古今知名注家的注释、论述及研究认识,对其含义进行思辩.针感是医者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及自觉反应;气至是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使患病机体趋愈达到治疗效果;得气是针灸治疗的终目的.针感、气至与得气并不是同一概念,明确其概念能更好地指导针刺治疗.

    关键词: 针感 气至 得气
  • 经穴-脑相关假说指导下经穴特异性、针刺得气、配伍规律脑功能界定

    作者:赖新生;黄泳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 "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

    作者:刘农虞

    为了探析"筋针"的作用机制,笔者查阅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分析,认为"筋针"诊治疾病主要集中于经筋病变所致的筋性痹病、筋性腔病与筋性窍病.经筋类似于皮下浅深筋膜,与卫气密切相关;筋病乃卫气不足,邪气郁结卫气所致.筋针以浮而浅刺、定向透刺、无感得气为特点,治疗筋病以宣导卫气、疏调经筋为取效关键,使卫充邪去,从而实现治疗筋病的目的.

  • 大陵透刺鱼际为主治疗急性踝扭伤

    作者:陈建国;朱玉林;邵建祥

    笔者自2005年5月以来运用大陵透刺鱼际为主治疗急性踝扭伤6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6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5~80岁,平均36.5岁;病程1~15天.均为一侧损伤,其中外踝60例,内踝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局部明显肿胀及皮下瘀血,关节活动受限.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对侧大陵透鱼际;配穴:外踝扭伤取患侧昆仑透太溪,内踝扭伤取患侧太溪透昆仑.操作:嘱患者掌心向上半握拳放松,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25 mm×60 mm一次性针灸针避开浅静脉,先直刺5~10 mm,得气后再退至皮下,针与皮肤呈30°~45°角向鱼际斜行进针约40~50 mm,要求针在大鱼际肌纤维间行进,患者有较强的酸、胀、麻等针感,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先小幅度,后逐渐增加活动度,后嘱患者在扶持下行走,直至伤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30~40 min.

  • 基于得气理论的中医古籍研究

    作者:赵妍;鲁凌云;孙路强;张树森;周思远;李瑛

    从古至今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本文基于中医类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重点查阅医经类、针灸推拿类等,通过搜索“得气”“气至”,摘录有关电子原文,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分析,发现得气不仅是评价传统针刺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还体现在调整机体寒热虚实,指导补泻手法,决定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出针及判断预后等多个层面,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古籍研究
  • 近10年基于fMRI的得气研究概况

    作者:张壮;王亚峰;孙俊俊;胡妮娟;吴桂雯;胡尚卿;王培;赵珉一;马良宵;朱江

    目的:总结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得气的中枢机制领域的研究内容,探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经验教训.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有关fMRI得气研究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试验设计、受试者纳入、穴位选取以及得气评价方法)上进行分析.结果:终纳入18篇以fMRI技术研究得气中枢机制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2个不同方向的得气中枢机制研究:得气研究以及得气感研究.得气研究多为比较得气与否在脑功能活动上的差异,以总结得气的中枢响应模式;得气感研究则是将得气状态下不同得气感及得气感强度在中枢反应上的特点进行比较,来归纳不同得气感成分及强度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近10年该类研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试验设计较为多样,以随机对照试验及配对试验设计较多.研究的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研究的穴位以单穴居多,研究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外关、合谷等.得气评价方法以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得气与否及不同得气感对脑功能活动影响的研究.当前研究可证实得气与否及不同得气程度具有显著不同的脑功能活动,且不同腧穴得气有其特异性激活.得气感程度与脑区激活程度呈正相关.刺痛感不属于得气感成分.结论:当前的得气fMRI研究的数量及质量有待提升,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得气fMRI研究得到的结果多为得气反应于中枢层面的现象,而亟需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得气与中枢效应的本质联系,揭示得气的作用机制.得气对脑功能活动的特异性影响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 试析古籍著述中的调"得气"之法

    作者:郝杰;朱江;张鹏;齐丹丹;胡妮娟;林驰;王培;赵珉一;胡尚卿

    以从《内经》《难经》时期始至清末的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脉络,分析其流变,进一步了解相关古典文献对调"得气"之法的论述.查阅至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注述本,参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10余种典籍为据,并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发现《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调得气中得气与取气凉热、调气中的气至病所、得气与调气补泻、得气即泻的思想.认为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一直延续着探析调得气之法,然各家观点不尽相同.

  • 得气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效应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

    作者:王亚峰;孙俊俊;张壮;曹卉娟;王培;赵珉一;胡妮娟;吴桂雯;胡尚卿;朱江

    系统评价得气对原发性痛经(PD)患者经穴效应的影响.检索国内外10个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 CENTRAL)、MEDLINE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联合补充医学文献数据库(AMED)、护理学及医疗相关文献累计索引数据库(CINAHL Plus)、精神医学信息数据库(PsycINFO),补充检索5个临床试验注册库、论文后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网站OpenGrey.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8月,没有语种和发表状态限制.收集单纯针刺经穴得气对比不得气或不同得气要素治疗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s).研究质量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评价.若研究间临床异质性小且I 2≤75%,采用RevMan 5.3.5进行定量综合,否则进行定性综合.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645例患者.因临床异质性大只进行定性综合,①针刺经穴得气或不得气均具有缓解疼痛和焦虑的效应;得气时缓解疼痛的效应优于不得气时或与不得气时相当,得气时缓解焦虑的效应与不得气时无差异.②得气程度越高、穴位数越多,针刺经穴在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和减少疼痛时间方面的效应越好;③得气率越高,针刺经穴缓解焦虑的效应越好,但缓解疼痛的效应无变化;④得气出现越快并且气至病所,针刺经穴缓解疼痛的效应起效越快;⑤有温热得气感或有传导放射至病所的温热得气感,针刺经穴缓解疼痛和症状的效应越好.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质量不高以及潜在的偏倚,故还不能明确得气对PD患者经穴效应的影响如何.本研究方案已在PROSPERO平台注册:CRD42016038518.

  • 关于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影响的探讨

    作者:李静;刘玉祁;李春华;苑鸿雯;张鹏;林驰;辛思源;郭峥嵘;马良宵

    目的:探讨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对30篇针刺得气的机体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机体因素在针刺得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体质、病症类型、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特异性、耐受性、心理因素,应引起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结论:机体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肯定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得气的机体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寻求针刺得气科学而客观化的指标,从而提高针刺治疗及临床研究水平.

  • 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思考

    作者:胡妮娟;林驰;李静;张鹏;苑鸿雯;齐丹丹;郝杰;辛思源;刘玉祁

    得气在针灸临床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但得气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阐明.为进一步了解得气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刺得气文献的研读,认为得气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得气感及循经感传均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建议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系统全面地揭示得气对疗效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得气的机制研究奠定临床基础.

  • 浅议"揣穴"在针刺操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芬;方晓丽

    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与临床操作体会,提出揣穴在针刺操作中有以下作用: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进针疼痛;固护营卫气血;辨别气机的变化,控制针感的走向.要发挥揣穴的这些作用要求医者必先治神.在针刺操作中,不但要重视右手的操作,更要重视左手揣穴的作用,做到左右密切配合,以提高针刺疗效.

  • 关于“气至”之思辨

    作者:屈红艳;牛文民;王瑞辉;殷克敬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 陈日新教授"悬灸得气"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夏七新;谢丁一

    得气源于《内经》,是判断取穴定位准确与否及决定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针灸学教材中论述了针刺得气的相关内容,但未明确阐述悬灸得气的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悬灸得气的概念、悬灸得气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三方面内容,旨在阐明陈日新教授"悬灸得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情况.临床实践表明,悬灸得气的特征是在施灸部位产生透热、扩热和传热等非局部或非表面的热感,甚至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悬灸必须产生热敏灸感现象才能提高灸疗疗效.

  • 浅谈针灸的治神与得气

    作者:张艳杰;靳端阳

    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在于针灸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作用,而达到阴平阳秘之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治神是手段,得气是关键,调阴阳是目的.针灸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针灸 治神 得气
  • 针灸治疗呃逆75例临床观察

    作者:邱瑜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把呃逆分为5种证型,分别主穴配穴配伍,运用0.25X40mm毫针.毫针刺入穴位后,提插捻转得气,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每5次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93.33%.结论:针灸治疗呃逆疗效显著.

  • 针刺为主多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于彦平

    目的:观察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30例治疗组使用针刺、火罐、TDP,牵引、和腰部功能锻炼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并与30例单纯针刺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总有效率96%.针刺组愈显率62%,总有效率88%.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选穴上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针刺手法上强调"得气".结论: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 灸疗贵在得气

    作者:董善京;周柏仁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临床中艾灸的疗效与得气有着密切关系。施灸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患者产生与疗效正相关的灸感体验,有助于增强疗效。

    关键词: 艾灸 灸感 得气
  • 读古籍,品"得气"

    作者:雷红;黄光英;王伟;黄冬梅;张莉娟;陈镇燕

    针灸临床非常强调"得气",根据"气"含有物质和功能两方面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理解"得气".1 狭义"得气"概念即我们常说的"针感",包括医者的针感和患者的感觉.

  • 针刺机器人在针刺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徐天成;卢东东;韩旭;杨晓媛;贾卜宇;孙建华

    针刺疗效在国际上存在争议,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针刺刺激量的不确定性.国内已有关于针刺刺激量的定量研究,但由于影响针刺刺激量的相关因素很多,且针刺刺激量的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目前研究尚未能形成针刺定量的相关标准.在分析国内外针刺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针刺机器人,可实现对快速进针和捻转操作及在限制位置停止的要求,且有多重措施来保证进针位置的准确.该针刺机器人具有精确化定量控制的特点,更适用于动物实验,可有效提高针刺操作客观性及针刺研究的可重复性.认为其是促进针刺标准化,尤其是针刺实验研究标准化的可行方案.

187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