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外囊泡在肿瘤液体活检诊断中应用价值

    作者:范一博;车晓芳;侯科佐;曲晶磊;曲秀娟;刘云鹏

    细胞外胞囊(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由活细胞释放到微环境中的直径30~1000 nm的小囊泡,通过旁分泌等方式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1]。不同来源的EVs由于其携带的分子不同,生物学功能也不同[1-2],如免疫细胞来源的EVs携带的分子,可调节微环境中的免疫功能;肿瘤来源的EVs可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改变肿瘤的微环境、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尽管,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分离肿瘤患者体液中的Evs。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利用肿瘤来源外泌体成分特异性、可无创性获得等特点,将其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预后预测和疗效判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2-4]。本研究根据EVs的分类、功能、提取方法及液体活检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超声微泡介导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顺义;李怡

    载药超声微泡的靶向治疗是当前医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超声微泡破坏技术介导的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方法.超声微泡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超声造影剂增强成像对比度,更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修饰携带各种药物或基因在超声场强破坏作用下进行靶向治疗.超声微泡造影剂靶向治疗包括超声介导载药微泡的治疗及超声介导靶向载药微泡的治疗.本文就超声微泡特性、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机制、超声微泡介导靶向治疗三方面进行综述.

  • 超声及超声微泡联合shRNA质粒对survivin基因的沉默效应

    作者:陈智毅;梁琨;柳建华

    目的:研究超声及超声微泡联合短发夹状RNA(shRNA)干扰技术对宫颈癌细胞(Hela)survivin基因的沉默效应.方法:构建3个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pSIREN/S1/S2/S3)和无关序列质粒(pSIREN/con),对培养的Hela细胞行超声及超声微泡联合处理(US+SO)或脂质体转染,以空白细胞组、单纯超声辐照组、pSIREN/S1组、超声辐照+pSIREN/S1组为对照,应用蛋白质印迹和RT-PCR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及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酶切、测序分析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成功.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表明,3种pSIREN/S均可抑制Hela细胞内surviv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P<0.05),而pSIREN/con无此作用,以pSIREN/S3的抑制效果显著(P<0.05);US+SO组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87.04±1.80)%和(85.94±1.02)%,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survivin可将作为宫颈癌基因治疗的理想靶标,超声及超声微泡联合shRNA干扰技术可显著沉默靶基因survivin的表达.

  •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作者:丁希艳;李威;王一帆;崔敏;杨超;李春;姜立刚;李海平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提高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30例患者行颈动脉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闭塞后,再次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闭塞血管内微泡通过的情况及患者既往有无临床症状,评价颈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稳定性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8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有微泡通过(18/30),其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无微泡通过12例(12/30),其中有10例无临床症状.结论 有微泡通过的患者为不稳定斑块导致颈内动脉闭塞,既往曾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而无微泡通过患者为稳定斑块导致的颈内动脉闭塞,既往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

  •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曹桂秋;刘立志;王贵鹏;宣晓岗;李玲玲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药物干预常规超声造影组(A组),无药物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B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常规造影组(C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D组),每组20只;建立AS模型后,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第8因子相关抗原( FVⅢRAg)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3的蛋白表达;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及微泡造影检查,并采用 ACQ分析软件得到斑块的始增时间( AT)、到达时间( TTP)、峰值时间( PI)以及基础强度( BI),计算增强强度( EI);利用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抗 CD34免疫组化染色法,算出微血管密度( MVD),并与造影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模型高脂喂养后,相对于A组+B 组,C组+D组的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减轻,且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也减少;同时C组+D组AS斑块内VEGF,FVⅢRAg,MMP-3和CD40L的阳性染色面积以及MVB值也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1);另外D组AS斑块E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665,P<0.01),高于C组AS的EI值与MVD值相关性(r=0.401,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AS斑块的作用,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之一,而超声微泡造影剂有助于评价AS斑块新生血管情况。

  •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技术介导小鼠肝癌细胞株JNK1基因表达、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

    作者:王子航;张宇虹;夏稻子;礼广森;武俊;由悦;黄冬梅;薄华颖;胡滨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TMD)技术介导小鼠肝癌细胞株JNK1基因的表达、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的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并筛选RNA干扰效果好的短发夹RNA (shRNA).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ca-F分为正常Hca-F细胞组、shRNA质粒组、脂质体组、超声微泡结合超声辐照组及脂质体结合超声微泡加超声辐照组.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转染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JNK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性,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结果:脂质体结合超声微泡加超声辐照组细胞转染率高于shRNA质粒组、脂质体组和超声微泡结合超声辐照组(均P<0.05),脂质体组和超声微泡结合超声辐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体结合超声微泡加超声辐照组JN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5);脂质体结合超声微泡加超声辐照组细胞活性和平均穿膜细胞数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UTMD技术结合脂质体转染法可以提高小鼠肝癌细胞株JNK1 shRNA的转染效率,增强其对基因表达、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

  • 肝肿瘤造影图像质量与声诺维造影剂用量的关系

    作者:李国政;苑敏;丰立忠;吴子芳;刘增强;刘丽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肝肿瘤患者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3~72岁,平均(54±12.8)岁,病灶直径6~93mm.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Toshiba Aplio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中心频率3.5 MHz,机械指数0.07~0.10.造影剂使用SonoVue(Bracco,Italy),造影微泡为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SF6).

  • 蔗糖酯类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兔肝脏超声造影的实验初步观察

    作者:黄杨;朱小虎;梁艳;苏红;高维;罗丽;李娟

    目的:探索蔗糖酯类超声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造影效果.方法:采用声振法制备蔗糖酯类造影剂,将F68和SE-5按一定质量比称取配置微泡包膜材料,以微泡浓度为指标进行制备优化,将F68和SE-5按1:1质量比称取,将其配置成乳状液置入声振仪,以不同超声功率(200W、400W、600W及800W),不同声振时间(30s、60 s、90 s、120 s、150 s、180 s、210 s、240 s、270 s及300 s)进行声振处理.将F68和SE-5分别按6:1、5:1、4:1、3:1、2:1、1:1、2:1、3:1及4:1的质量比称取制成乳状液,选择佳声振功率与声振时间,筛选佳溶液配比.选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泡,观察兔肝脏造影效果.结果:蔗糖酯类造影剂的佳制备条件为:泊洛沙姆188(Pluronic F68)和蔗糖酯-5(SE-5)的配比为2:1,声振仪功率为600W,声振持续时间为240 s.注射造影剂后兔肝脏超声造影图像清晰,回声强度明显增强.结论: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制备出的蔗糖酯类微泡浓度及直径均符合超声造影要求,具有良好显影效果.

  • 超声微泡介导hVEGF165基因靶向转染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

    作者:范春艳;徐春媚;王璐璐;毕伟;薛晓蕊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微泡破裂法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在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内转柒的作用,评估其转染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建立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动物模型,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观察接受超声及微泡治疗组hVEGF165基因在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内表达,并与对照组相比.同时取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进行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在超声介导微泡破裂组内, hVEGF 165基因表达明显增强(42.87±5.12),与单纯接受质粒治疗组(5.02±1.21)和接受质粒和超声治疗组(8.16±2.4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切片未发现肌组织结构的改变.结论:超声介导微泡破裂法能有效促进外源基因在糖尿病鼠缺血骨骼肌中表达,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超声分子成像:机遇与挑战

    作者:侯利芳;王玲;李硕;郝彩芳;郑敏

    随着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计算机工程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交叉融合,分子成像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研究热点.而超声分子成像随之迅猛发展,近年来超声微泡制备技术的成熟和超声造影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造影不再局限获取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而是逐渐成为特异性的超声分子成像.目前使用超声对比剂研究分子成像和靶向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各种分子成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超声分子成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在挑战背后同样面临着难逢的机遇.超声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分子成像必将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的手段和方法.超声造影剂仍有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像如何延长微泡的半衰期、如何增强微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增强目的基因的表达,如何处理组织损伤和高频超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但是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超声造影在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超声分子成像综述如下.

  • 低频治疗性超声波联合微泡造影剂辅助溶栓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锐;程远;刘丛

    目的 观察体外低频治疗性超声波(ETUS)与超声微泡造影剂(MB)对尿激酶溶栓效果的影响,寻求佳溶栓方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低频ETUS联合微泡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孵化老龄血栓.按照配伍组设计原则分成对照组(NS)、尿激酶组(UK)、超声组(ETUS)、超声联合尿激酶组(ETUS+UK)、超声联合微泡组(ETUS+MB)、超声联合微泡与尿激酶组(ETUS+UK+MB).按实验操作方法进行溶栓20 min,对各组溶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各实验组的血栓溶解百分率分别为:NS组(7.0750±3.0491)%;UK组(15.6610±4.6009)%;ETUS组(8.0000±2.7907)%;ETUS+UK组(18.5420±4.2393)%;ETUS+MB组(29.0430±7.0044)%(与UK组比较P<0.01)ETUS+UK+MB组(50.0810±6.9949)%(与各组比较P<0.01).结论 低频ETUS联合微泡能够明显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栓溶解率.

  • 超声联合声诺维辐照增强GFP基因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转染

    作者:王俊峰;何鑫;高美娟;姜婷;单悦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声诺维微泡辐照对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的转染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实验分为4组:单纯质粒组、质粒+微泡组、质粒+超声组和质粒+超声+微泡组.辐照条件为超声频率1 MHz,声强1W/cm2,辐照时间30 s,占空比20%.按不同实验条件辐照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评估基因转染效率,台盼蓝染色法评估细胞成活率.结果 经超声联合微泡辐照Panc-1细胞后,GFP基因转染效率较其他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组均未发现显著的细胞损伤.结论 超声联合声诺维微泡辐照可显著增强GFP基因在Pane-1细胞的转染效率,为临床胰腺癌基因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非病毒基因转染方法.

  •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输送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皮兆柯;李芳芳;李粤;黄纬键;陈依玲;沈圆圆;陈思平;陈昕

    血脑屏障保护大脑内环境稳定的同时,也阻挡了大部分治疗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严重影响颅内疾病的治疗效果.恶性脑胶质瘤由于高复发率和致死率,是常见且治疗棘手的脑肿瘤之一,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目前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切除后病人容易复发,化疗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疗效不佳,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的方法能够可逆,有效、靶向地开放血脑屏障,为脑部输送药物,给治疗脑胶质瘤提供了很有潜力的途径.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利用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输送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高舒;郭瑾璇;杨细飞;应明;沈圆圆

    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特殊生理结构。它对血液中的物质进入大脑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够阻止绝大多数外源性大分子物质的进入,以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但是它也阻挡了大部分药物分子的进入,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障碍。目前,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的方法能够短暂、有效、局部地开放血脑屏障,为脑部药物输送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途径。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利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 体外超声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吕雪烽;杨明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对心脏疾病治疗研究的深入,超声技术在心脏疾病治疗领域中的应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体外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物理疗法,尤为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体外超声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 胞外囊泡的分离与纯化

    作者:谷振阳;王利;高春记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定义及临床研究价值一、EVs的定义EVs是一种由细胞来源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的球状膜性结构,包括通常所说的微泡和外来体.EVs是一组直径介于40~5 000 nm间的囊泡状小体,多种细胞均可向其生存的微环境中分泌EVs[1-2].EVs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酶、各种生长因子及受体、组蛋白、mRNA、miRNA及起源细胞的分子标志等,并把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由起源细胞转移至靶细胞[3].

  •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促进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宋超;董健;于冠宇;冯翔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影响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变化,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手术获取TA增生进展期、炎症硬化期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期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建立偶联抗体的靶向超声微泡剂,采用20 kHz低频超声辐照150 s后培育24 h进行研究观察.结果:通过超声微泡处理后3组细胞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1);相较其他两组,PTA后再狭窄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反应更敏感(P<0.05),其培养基活性氧(ROS)明显上升(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超声微泡联合处理可能对PTA后再狭窄期的治疗更有效果,超声微泡对TA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与促凋亡的生物学效应.

  • 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现状

    作者:黄楷森;刘微;黄德嘉

    外泌体是一种通过细胞胞吐作用分泌的膜性囊泡样小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以及RNA,实现细胞间物质及信息的水平传递。外泌体可由体内多种细胞分泌,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包括基因转运、免疫调节以及细胞间交流等,在心血管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就外泌体的来源、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它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 超声微泡在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促进作用

    作者:魏武然;张唯力;戴君勇;刘颖;王志刚;冉海涛

    目的 利用超声白蛋白微泡造影剂的"声孔效应"及靶向性,提高前列腺内的药物浓度.方法 1周岁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微泡组、舍尼通组和舍尼通微泡组.建模完成后分别处理和治疗.30d后,取前列腺,检测各组前列腺重量,观察病理学改变,测量前列腺组织IL-1 β、IL-6和TNF-α含量改变.结果 舍尼通组和舍尼通加微泡组前列腺湿重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慢性炎症的病理表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好转,舍尼通微泡组更为明显.前列腺组织IL-1 β、IL-6和TNF-α测定结果 为:舍尼通组和舍尼通微泡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和舍尼通组相比,舍尼通微泡组IL-1 β、IL-6和TNF-α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 利用微泡可有效促进大鼠前列腺局部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对前列腺炎的治疗起明显促进作用.

  • 微泡与肿瘤发展进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新生;李龙江

    大多数类型的活细胞都可以分泌产生微泡,包括肿瘤细胞.细胞微泡是有脂质膜所包裹的直径在40~100 nm之间的膜性囊泡.微泡内含有丰富的mRNA、miRNA、蛋白质分子以及脂质分子,其内所含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来源的细胞种类.微泡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对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微泡在肿瘤生长、侵袭、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以及信息交流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总结近年来的文献,就细胞微泡的性质和生物学作用以及在肿瘤进展中的潜在作用做一综述,并对微泡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做一讨论.

392 条记录 12/20 页 « 12...9101112131415...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