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的MR表现及特征

    作者:邓先琴;金甜

    目的:通过分析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的MR表现及特征,探讨癌栓继发CTPV的MR诊断思路及评估CTPV程度的方法.方法:临床已证实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海绵样变病例22例,逐个分析各病例在各个MR序列中的影像学表现,并计算血管面积以分析其与海绵样变程度关系.结果:肝门部开放的静脉丛中其中粗大的一支静脉的横断面面积与门脉癌栓闭塞程度及本身门脉高压程度具有正相关趋势.结论:MR检查能够准确直观的诊断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并评估门脉海绵样变发展程度,可作为评估门脉癌栓海绵样变程度的检查方法.

  • 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联合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吴开明

    目的:分析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联合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病理检查排除HCC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B超、血清AFP检测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肝占位病变B超直径、血清AFP值均比对照组高(P<0.05);B超诊断的灵敏性60.00%、阴性预测值64.80%均比血清AFP(31.30%、56.70%)、B超联合AFP(21.30%、55.00%)高(P<0.05);B超联合AFP的特异性96.30%、阳性预测值85.00%均比B超(73.80%、69.60%)、血清AFP(90.00%、75.80%)高(P<0.05).结论:腹部B超与甲胎蛋白诊断肝细胞癌的差异明显,一致性差,单用腹部B超诊断HCC的灵敏性较高,联合腹部B超、甲胎蛋白诊断HCC的特异性更好.

  • MRI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对肝细胞癌和肝良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石光耀;李冬平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对肝细胞癌和肝良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患者52例进行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后,分为研究组:患有肝细胞癌症患者,比较组:肝良性肿瘤患者,各26例.两组患者皆采取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诊断.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AUC).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研究组患者的Ktrans、Kep、iAUC定量参数皆高于比较组,两组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V e两组对比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MRI动态增强定量参数进行肝细胞癌和肝良性肿瘤鉴别,拥有高诊断准确率以及诊断效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作者:王梓鹏

    目的:探讨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CH)与肝细胞癌(HCC)的CT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例HCH患者(15个病灶)和40例HCC患者(45个病灶)进行CT诊断,观察其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值(AV)、动脉期密度增加值(EV)、动脉-门静脉(A-P)分流、假包膜出现率.结果:HCH和HCC的CT鉴别诊断在病灶大小以及平扫AV上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HCH的动脉期EV、A-P分流显著高于HCC,HCH的假包膜明显少于HCC,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的HCH和HCC采用C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诊断效率明显提高,建议在临床上应用.

  • 肝脏肿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征

    作者:柳堤;柳少光

    肝细胞癌肝癌破裂出血可由肿瘤内少量出血发展为肝包膜下血肿,终肝包膜破裂致腹腔内积血.由于包膜下血肿致肝包膜急性张力增高,临床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上腹痛、低血压及肝脏增大.59%~90%的患者可出现休克,60%~100%的患者出现腹部膨隆或腹膜炎表现,多数患者出现腹腔内积血,腹腔穿刺阳性率可达86%.

  • 亚虎保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80例临床观察

    作者:朱熔;王宇静;余泽云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除酒精外和其他明确的损伤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及相关肝硬化.NAFLD除直接或通过促进并存的其他肝病的进展,导致肝衰竭、肝细胞癌(HCC)和移植肝复发外,还参与2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病,已成为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

  • 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变的早期筛查与诊断

    作者:唐韬;秦春宏

    肝细胞癌是多数慢性肝病终的死亡原因.肝细胞癌是所有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死亡率高,早期发现对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过去的十多年里,各种肝细胞癌变的病因学危险因素及促进因素被发现,使肝细胞癌变早期筛查的有效性大为提高.西方国家当中,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检查;中国等亚洲国家中,肿瘤标志物同样也被用在肝细胞癌变的诊断中.肝癌的诊断需要建立在现代影像学的基础,例如:CT、MRI.如果进行如上2个检查后仍无法确定.则需要用到组织活检这样一个诊断金标准,组织学对肝癌的诊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 海门市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发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

    作者:郁新森;黄培新;秦健;王兰萍;钱雪峰;江建华;唐锦高;林文尧

    目的 探讨海门市发性肝细胞癌(HCC)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CC防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1993年在HCC高发区海门市建立了一支83 794人的HCC研究队列,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作相关检测,每年随访1次,至2001年终止.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BsAg、肝炎感染史、结果 HCC家族史、职业史、饮酒史、饮茶史、吸烟史、饮水类型、主食类型等9个变量在HCC发生中的作用作了分析.结果 HBsAg(+)是海门市HCC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男性HR=22.3,女性HR=37.2).结论 HBV感染,HCC家族史及职业均为HCC高发的危险因素.

  • 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隋义松

    目的:分析MRI、CT单独应用或是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之中具备的诊断价值.方法:本院选取在2015年7月 ~2016年7月间所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共42例作为分析对象,采取MRI、CT单独扫描与联合扫描,分析诊断效果.结果:对42例临床患者诊断检出病灶共71,MRI、CT单独扫描的灵敏度低于MRI、CT联合扫描,予以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P<0.05);MRI、CT与联合扫描获取的阳性检测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CT联合扫描具有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高于MRI、CT单独扫描,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微波消融术联合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

    作者:王德忱

    目的:探索微波消融术(MWA)联合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20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单一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行微波消融术联合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成功率、生存率等.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术与肝动脉介入栓塞术联合应用于肝细胞癌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应用MSCT评价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临床预后情况

    作者:陈少华;王东旭;张杰;丁国旭;王余广

    目的:应用MSCT评价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临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医生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方法:收集整理经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及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肝细胞癌患者63例,记录患者的AFP值、CT图像特点及有无微血管侵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AFP值、肿瘤大小;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肿瘤包膜情况及强化方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血管侵犯组31例,无微血管侵犯组32例,血清AFP值与微血管侵犯无关;肿瘤大小、有无包膜、肿瘤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与微血管侵犯有关.结论:可以通过CT图像特点来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

  • 比较CT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高大海

    目的:研究CT诊断在鉴别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胆管细胞癌患者18例,78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和B超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在诊断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符合率均比B超检查高(P<0.05),两种疾病患者之间对比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别(P<0.05).结论:CT检查能够有效的将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鉴别出来,联合并发症影像学结果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 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特点

    作者:张杰;王东旭;解明;丁国旭;王余广;冯立民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肝癌多层螺旋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CT图像,根据病理有无微血管侵犯分成两组,比较两组CT表现(大小、强化模式、内部结构)及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强化模式、内部结构(马赛克征)方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肝癌CT表现为肿瘤≥5cm,慢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及马赛克征.

  •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王晓红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53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肝细胞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组,两组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MTT、RT、TTP、PI、超声造影检查阳性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肝细胞癌组RT短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组,MTT、TTP、PI长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组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组超声造影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4%,82.61%,χ2=3.431, P<0.05);两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诊断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肝细胞癌的RT较短,MTT、TTP、PI较长,临床上可根据这一特点区分肝细胞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

  • 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孟炜;陆鸿雁;蔡如琳;江峰;姜庆五;林文尧;沈福民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模式,探讨本病的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Penrose法、简单分离分析和Falconer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队列中的100例原发性肝癌家系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先证者样本来自同地区9万名8年随访队列人群,分析遗传模式并将队列中家系样本发病情况分别与队列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计算遗传度.结果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肝癌发生率为4.0%,高于一般人群发生率(0.44%),也高于队列人群的肝癌发生率(1.03%).HBsAg阳性在先证者家系中存在聚集,且HBsAg阳性与肝癌的发生有强相关(OR=8.44,95%CI:3.37~20.06,P<0.001);应用Penrose法计算,同胞肝癌发生率/一般人群肝癌发生率(s/q)接近1/q1/2;简单分离分析提示不符合单因子遗传模式;与一般人群遗传度相比(59%±7%),队列人群遗传度h2=42%±6%,P<0.05.在控制了HBsAg后,一般人群遗传度下降为47%±7%,队列人群遗传度下降为29%±8%.结论肝癌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为一多因子疾病,受遗传与环境的综合影响.

  • 肝癌家庭成员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建军;牟振云;刘勖;张普洪;王金全;郭荣芹;郭文瑞

    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密切相关,并已证实HCC存在 遗传易患性,提示HCC发生是慢性HBV感染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丙型肝炎病 毒(HCV)与HCC的关系,也正在深入研究.为了解HCC家庭成员HBV、HCV感染的机会是否与一 般人群有差异,我们对肝癌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进一步筛选危险因素,以此来探讨HCC的发生与HBV、HCV感染的关系.

  • JAK/STAT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谢佳新;殷建华;张琪;蒲蕊;张玉伟;鹿文英;曹广文

    目的 探讨宿主JAK/STAT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质谱法对367例诊断明确的HBsAg阳性HCC患者(HCC组)和性别、年龄匹配的367例对照的IL-6(rs1800796,-572C>G)、STAT3 (rs744166,+26312T>C; rs3816769,+42240T>C; rs6503695,+40980T>C)、EGFR(rs11543848,+142530A>G)、mTOR(rs7211818,+170278A>G;rs9674559,+196983A>G;rs11653499,+65678G>A)进行多态性检测.单因素分析确定各位点多态性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IL-6、STAT3、EGFR、mTOR的8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在HCC组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层后,在女性中,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STAT3 +26312CC、+42240CC、+40980CC基因型个体患HCC的危险性降低(OR=0.192,95%CI:0.047 ~ 0.784;OR=0.180,95%CI:0.045 ~ 0.725;OR=0.198,95%CI:0.049 ~ 0.806).与AA基因型相比,EGFR+142530(AG+GG)基因型降低女性患HCC的风险(OR=0.422,95%CI:0.179~ 0.994).结论 IL-6 (rs 1800796)、mTOR(rs7211818,rs9674559,rs116534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无关;女性携带STAT3 (rs744166,rs3816769,rs6503695) CC基因型及EGFR(rs11543848) (AG+ GG)的个体患HCC的风险降低,但还需更大样本验证.

  • 广西地区人群IL-6及IL-1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相关肝癌关联研究

    作者:仇小强;贝春华;余红平;曾小云;钟秋安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人群IL-6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相关肝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381例肝癌患者为病例组,340例HBsAg携带者及35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对IL-6基因-572位点,IL-10基因-819和-59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携带不同基因型人群罹患肝癌的风险.结果 IL-6基因-572位点G/C等位基因在病例组、HBsAg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基因型相比,携带GG基因型个体慢性HBV感染危险性增加(OR=2.171,95%CI:1.068-4.415).IL-10基因-819位点T/C等位基因在三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基因型相比,携带TT基因型健康个体罹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OR=2.791,95%CI:1.326~5.874).携带TT基因型的HBsAg携带者罹患肝癌的风险也增加(OR=3.522,95%CI:1.707~7.266).IL-10基因-592位点A/C等位基因在三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基因型相比,携带AA基因型健康个体罹患肝癌的危险性降低(OR=0.389,95%CI:0.173-0.875),携带AA基因型的HBsAg携带者肝癌的罹患风险也降低(OR=0.336,95%CI:0.154-0.734).结论 IL-6基因-572位点SNP与广西地区人群慢性HBV感染有关,IL-10基因-819位点TT基因型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IL-592位点从基因型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降低.

  • PTPRD rs2279776及其与HBV变异的交互作用对肝细胞癌风险的影响

    作者:邓阳;张琪;张玉伟;韩雪;曹广文

    目的 探讨PTPRD遗传多态性rs2279776及萁与HBV变异的交互作用和肝细胞癌(HCC)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对101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990例非肝细胞癌HBV感染者(非癌HBV感染组)及1021例乙型肝炎后肝细胞癌患者(HCC组)进行PTPRDrs2279776多态性检测,应用PCR测序法分别测定HBV核心启动子区及前S区变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2279776、HBV变异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HCC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结果 rs227977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HCC组与对照组之间、HCC组与非癌HBV感染组之间以及HCC组与非癌组(非癌HBV感染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rs2279776GC基因型与HBV变异T1753V和preS缺失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女性HBV感染者患HCC的风险.rs2279776 GC基因型与HBV G1896A变异的交互作用可以降低HBV基因型B感染者患HCC的风险;CC基因型与HBV A1652G变异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基因型CHBV感染者息HCC的风险.结论 PTPRD rs2279776与HCC易感性无直接相关性,但可通过与HBV变异的交互作用对HCC发生风险产生影响.

  • DNA修复基因XPD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

    作者:曾小云;仇小强;纪龙;余红平

    目的 探讨XPD基因751、31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TaqMan MGB荧光定昔实时PCR分析方法对病例组300例肝细胞癌患者和对照组312例非肿瘤患者进行XPD基因751和312位点的基因型分析.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以及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XPD基因751位点3种基因型AA、AC、C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携带XPD751野生纯合子AA基因型者比较,携带XPD751AC或CC基因型者患肝细胞癌风险无显著增加(P>0.05).XPD基因312位点3种基因型GG、GA、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携带XPD312野生纯合子GG基因型者比较,携带XPD312 AA基因型个体罹患HCC的风险是携带XPD312 GG基因型的2.67倍(OR=2.67,95%CI:0.431~16.5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至少一个XPD312A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2.62倍(95%CI:1.626~4.2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XPD基因751位点多态性与吸烟、XPD基因312位点多态性与吸烟、XPD基因312位点多态性与HBsAg阳性之间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交瓦作用,交互作用的OR值分别为4.291、5.341、7.348.结论 DNA修复基因XPD312A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南部地区人群肝细胞癌的危险等位基因,XPD基因多态性与吸烟、HBsAg阳性之间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能增加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5760 条记录 3/288 页 « 12345678...2872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