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心“心病”变“身病”
性格内向敏感的人更容易发生躯体形式障碍,他们多多少少都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身体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但头痛、腹痛、发热、尿频就是治不好.你的“身病”很可能是由“心病”转化而来的.在医学上,这个情况称为“躯体形式障碍”,是指心理问题以躯体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因压力、紧张、焦虑等引发头痛、腹痛甚至全身器官疼痛,如果找不到心理病根,躯体障碍有可能迁延十几年.
-
针药结合治疗恢复期癔症躯体障碍6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观察恢复期癔症躯体障碍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癔症躯体障碍患者60例,采用中药逍遥散辨证加减联合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的针刺方式进行治疗,6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结果痊愈22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恢复期癔症躯体障碍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
艾瑞克森催眠恍惚状态脑波观察及免疫力改变
目的:了解躯体障碍患者在艾瑞克森催眠的催眠状态下,脑电图(EEG )的变化情况和免疫力的改变。方法:记录8名被试在实施艾瑞克森催眠的催眠前,催眠中和催眠后脑电alpha、beta、theta波出现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并检查被试在催眠前和催眠后的血常规。结果:躯体障碍患者在进入催眠状态时,较之催眠前和催眠后,alpha、beta、theta波均显著性增加(t1=‐36.1,t2=31.4,t3=‐46.4,t4=39.7,t5=‐33.3,t6=27.2;P均<00.5);血常规各项指标和IG A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被试在催眠过程中,皮层脑电出现了显著性的变化。
-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躯体障碍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本院1989~1998年住院患者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91例,有饮酒史5年以上,发现有躯体障碍61例占67.03%,而且随饮酒时间的延长,躯体障碍明显增加,提示饮酒的危害性很大,少饮为优.
-
居家不出老年人5年随访调查
目的:随访社区居家不出老年人5年后转归,分析影响其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老年抑郁评价量表,对5年前在唐山市5个社区调查为居家不出的老年人再次追踪调查。结果147名调查对象中,仍居家不出的占42.1%。是否仍居家不出的老年人中,年龄、是否有配偶、经济收入、住房楼层、与子女关系、社会交往、躯体障碍以及健康自我评价、孤独感、抑郁等因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是一种可逆状态,适当干预可能影响其转归。
-
酒精所致4例小脑萎缩
酒是一种饮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酒者在不断的增加.酒是一种亲神经的活性物质,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饮酒者的严重精神、躯体障碍及家庭社会问题.本文对2001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酒依赖及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95例病例调查,调查的病例符合CCMD-3酒依赖及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ICD-10)将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ersisi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PSPD)定义为,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病程常迁延并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
对有心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价值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整个脑血管病的40%~60%.它不仅会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躯体障碍,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
抗抑郁剂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SARS所致的精神抑郁和焦虑甚为普遍,这既表现在SARS患者和医务人员,也发生在普通人群中.如果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即可使用抗抑郁剂.日常使用抗抑郁剂的患者通常伴有一些躯体障碍,会应用合并治疗躯体障碍的药物.因此,了解抗抑郁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这在过去不太受重视.SARS期间,有必要加强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
疼痛障碍的心理分析及治疗对策
疼痛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患者常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病程常迁延,持续6个月以上。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诉,无反复就医,服用多种药物,有的甚至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因此,探讨其心理活动,并给予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心理障碍及康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负担.发病后因突然的躯体功能障碍及导致的心理障碍,影响病人的康复.如何在治疗躯体障碍的同时,有效治疗心理障碍,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几年来,我科收住脑血管病人近万例,将各种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人们对心身疾病愈加重视,并认识到许多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障碍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糖尿病就是一个正在研究的一种心身疾病.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上发现其发病除生理、病理因素外,其中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越鞠升降汤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轻度伴躯体障碍抑郁症
目的:观察越鞠升降汤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轻度伴躯体障碍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度伴躯体障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越鞠升降汤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越鞠升降汤治疗。2组均以连续治疗6周为1疗程,采用HAMD抑郁量表评分和4级疗效评定法分别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HAMD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躯体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越鞠升降汤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轻度伴躯体障碍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电针配合语言暗示治疗转换型癔症60例临床分析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时间、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或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缺乏持久的精神症状及相应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以精神症状为主者称为分离性癔症,以躯体障碍为主者称为转换型癔症.后者以转换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为多见.在配合语言暗示基础上,本文作者采用电针治疗癔症转换性功能障碍,与药物治疗相对照,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患者共60例,男性9例,女性51例,年龄16~48岁,平均(19.4±5.6)岁;病程平均(3.7±1.8)月.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癔症的诊断标准,并以躯体障碍为主要表现者.②经过相关检查排除相应器质性疾病,无药物、酒精依赖及滥用史.
-
心灵沟通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脑卒中是一种多种原因所致,伴随着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脑血管受损疾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脑卒中不仅造成患者大脑的病损和躯体障碍,还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出现,约占脑卒中患者的50%,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护理调节,就会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增加再次脑卒中的危险性.笔者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心灵沟通护理,取得理想效果,患者负性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为其躯体功能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证明心灵沟通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脑卒中后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
针刺治疗癔症性躯体障碍15例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癔症性躯体障碍的疗效.方法:以人中、内关(双)、涌泉(双)、劳宫(双)、百会、三阴交(双)、太冲(双)为主穴,同时作言语疏导.结果:所治15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3例,2~4次治愈8例,10次治愈4例.结论:针刺治疗癔症性躯体障碍疗效满意.
-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研究进展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CCMD-3),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ersis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PSPD)属于神经症中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人们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拟对该病的相关背景、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做一综述.
-
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心理干预
躯体形式障碍[1]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状.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识别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1],慢性化趋势及精神残疾不仅对患者生活和工作产生危害,同时也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保健资源的过度利用,助长了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认识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
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在脑卒中病人心理和躯体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在脑卒中病人心理和躯体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脑卒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8)及对照组(n=48),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实施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应用Fugl-Meyer评价法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对脑卒中病人躯体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P<0.01).观察组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S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心理状况、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有利于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 心理障碍 躯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