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浆膜腔积液64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的病理变化为病毒及毒素对血管的直接损害,及有免疫反应参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引起的以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广泛损伤.导致广泛出血及肾功能损害的症候群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浆膜腔积液临床上并非少见,但临床仅见散例报道,为探索其成因、临床特点和分型之间的关系,现对我院2005~2007年问收治的156例流行性出血热中合并浆膜腔积液的64例病人进行分析如下.
-
妊娠合并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妊娠合并出血热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对母婴危害较大.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当,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产后出血、死亡等,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出血热4例,年龄25~34岁,其中孕28周以下3例,临床治愈出院,其中1例孕38周"妊娠合并出血热,重度妊高征,子痫发作",到ICU隔离病房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治疗抢救无效而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保持静脉通路开放的护理
确保静脉通路开放,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必须做好的一项护理工作.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全身小血管受损伤为基本病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危重型出血热常因皮肤出血淤斑,血压下降休克、血管塌陷等因素,造成开放静脉通路困难,继而影响病人抢救给药.近年来,我院共收治了26例FHE病人,其中危重型出血热病人6例,没有1例因静脉通路开放不及时,影响抢救工作.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各级肾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
目的:观察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各级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了40例正常人和51例经血清学证实的EHF患者,测定了病程中各期肾门部肾主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的血流频谱参数。结果:发热期、恢复期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各级肾动脉R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Vd、Vs、Vd/Vs在少尿期、移行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多尿期,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HF病程各期各级肾动脉RI、Vd、Vs、Vd/Vs随病情变化有明显规律性。从少尿期到恢复期RI逐渐降低,Vd、Vs、Vd/Vs逐渐增高。肾动脉血流频谱参数能准确反应EHF病程的变化,对监控病情是有意义的。
-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声像图改变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肾脏等腹腔脏器,旨在探索彩超在流行性出血热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常规二维声像图检查肾脏,观察双肾大小、轮廓形态、肾周围液性暗圈或暗带、内部结构及周围情况;CDFI检测血流信号,压力指数,血流频谱等.结果流行性出血热肾脏肿大肾周围出现特征性液性暗圈或暗带、肾实质回声改变、肝肾隐窝少量积液等;CDFI:少尿期肾内血流信号减少、肾内血流呈低速高阻型、阻力指数明显增大.结论根据肾脏声像图及CDFI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与病理改变对照分析可显著提高诊断复合率,尤其是二维图象出现特征性暗圈或暗带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彩超对EHF的诊断,病情轻重的判定,治疗效果的监测,预测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均可提供可靠的客观指标;对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的EHF患者的诊断尤其有价值.
-
彩超对流行性出血热肾自发性被膜下血肿的图像分析
目的:提高对流行性出血热肾自发性被膜下血肿的认识.方法:应用ATL-3000彩超报告二例,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情况病理学特征及彩色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例均与临床诊断相符,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讨论:流行性出血热可引起肾脏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导致出血后形成肾周血肿,是此病发展演变的病理过程,彩超有其诊断的独特性,尤其是介入超声以及彩色信号的应用,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彩超对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肾脏损害的观察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肾脏损害程度.方法:应用二维超声显像和超声诊断仪检测269例经血清学证实的EHF患者,观察病程中各期肾脏的超声显像.结果:发热期、恢复期肾脏显像基本正常,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肾脏声像明显异常,随病情的加重,肾脏损害越明显.结论:病程各期肾脏损害程度有明显规律性,能准确反映EHF病程的变化.
-
B超对流行性出血热肾脏的观察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农村发病率高.我院自1996年1月~2001年5月对收治的66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进行了肾脏B超观察,现分析如下.
-
流行性出血热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临床意义
目的:为了探清流行性出血热不同时期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特点,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检测102例流行性出血热眼动脉(OA),后睫状动脉(PC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并同正常人参数对照分析,评估CDFI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资料:检测102例门、急诊和住院患者均经抗出血热抗体阳性明确诊断.分两组:单纯出血热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0岁),合并肾病综合征组61例(男性3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32岁).正常对照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平均38岁).方法:使用HP1000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7.5MHz,分别测OA、PCA及CRA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末期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RI和PI.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出血热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组,三组OA血流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C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低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RA的Vmax、Vmean、Vmin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流行性出血热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在流行性出血热组出现明显改变;Vmax降低反映血管充盈度和血流供应强度下降,Vmin降低反映远侧组织供血严重不足,CDFI显示的上述变化,预示视网膜出血,为全身各主要脏器出血的指征之一,系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之征兆.
-
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和少尿期53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休克期和少尿期的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病程与康复指标,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本院采用白蛋白联合右旋糖酐治疗本期病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
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流行性出血热肾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AST水平及血小板数量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疗效.
-
流行性出血热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时常伴发精神障碍,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加强对该类病人的护理,对病人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于2003年成功护理了3例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体会如下:
-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梗死的观察与处理
流行性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为主要表现,流行广泛,我国为重疫区.本病近年病死率为3%~5%,对人民危害极大,各教科书与杂志报道了诸多关于出血热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而关于并发脑梗死的报道则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出血热并发脑梗死的病例报告如下,以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以防患于未然.
-
辽源市近五年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加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效果.方法:2003~2007年我市共有422例流行性出血热,给予相应护理.结果: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无死亡病例,平稳渡过危险期.结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
-
草鱼胆中毒误诊流行性出血热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35岁,因"头痛、腰痛、腹痛、恶心、呕吐3天、少尿1天"于2007年11月10日门诊以"流行性出血热?"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水样物多次,在诊所诊为"急性胃肠炎",曾静点甲硝唑、磷霉素钠等未见好转,进而加重,并伴有少尿,遂来院.
-
儿童流行性出血热误诊2例
1 病例报告例1:男,9岁.因发热5 d,腹痛、呕吐3 d入院 ,以急性阑尾炎收我院普通外科.查体:t38.6℃,BP92/68 mmHg,痛苦面容,面色苍白,面部轻度水肿,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心音低钝,HR6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脐周为著,叩诊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WBC14.8×109/L,RBC4.21×1012/L,Hb113 g/L,N0.56,L0.44,PLT50×109/L.腹部B超:右下腹探及少量液性暗区.尿常规:蛋白(~) .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给予甲硝唑、青霉素治疗,入院后24 h 因出现抽搐、昏迷、呼吸困难转小儿内科,经抗惊、吸氧、强心,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酚妥拉明等综合治疗2 d ,腹痛减轻,病情好转.住院第5天出现多尿,每天尿量4 000~5000 ml,BUN816 mmol/L,出血热病毒抗体IgM( +).遂以流行性出血热转入我科治疗18 d后,尿常规正常,痊愈出院.出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 .
-
静脉注射亮菌甲素注射液致过敏1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1例/癣菌疹误诊1例
-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109例分析
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诊治水平,现将我院近10a来收治EHF误诊109例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确诊EHF 1188例,其中误诊109例,误诊率9.2%。院外误诊72例,门诊误诊37例,男104例,女5例,年龄17岁~66岁,平均49岁。发热期误诊92例,低血压休克期误诊2例,少尿期误诊7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三期重叠误诊8例。3月份~6月份误诊56例,10月份~12月份误诊32例,其他季节散发病例误诊21例。经治疗痊愈96例,死亡13例,死亡率为11.9%。1.2 误诊病种 上呼吸道感染80例,占73.3%;急性胃肠炎6例,占5.5%;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占3.7%;肺炎3例,占2.7%;阑尾炎3例,占2.7%;急腹症3例,占2.7%;急性肾炎2例,占1.8%;流脑2例,占1.8%;败血症2例,占1.8%;感染性休克1例,占0.9%;子宫功能性出血1例,占0.9%;重症肝炎1例,占0.9%;渗出性胸膜炎1例,占0.9%。1.3 误诊原因分析1.3.1 本文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占73.3%,EHF早期是以发热伴三痛症状、三红体征为主要起病特征,酷似上感,接诊医师如果不详细询问病史及系统查体,如流行病学资料、尿量改变、外渗及出血体征等会被忽视,而盲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一般处理而延误治疗。1.3.2 EHF早期表现毒血症症状 恶心、呕吐、周身不适,还可因毒素作用肠道粘膜,致使粘膜充血、水肿、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出现呕吐、腹泻甚至痢疾样大便,首诊医师只注重吐泄局限症状,而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并非罕见。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误诊与对策
不少流行性出血热(EHF),常以某一脏器症状或体征为首发症状,极易造成误诊。笔者收集国内有并文献发表的EHF1142例,误诊589例,误诊率为51.6%。本文就误诊类型、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止误诊的对策。1 误诊类型与分析1.1 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发病,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EHF的早期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部分伴有全身酸痛、精神萎糜、恶心、腹痛、腹泻症状,周围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酷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左竹叶[1]报道1例,因高热、咽痛、咳嗽、周身酸痛,以上呼吸道感染处理无效,于病程第4天出现结膜充血,胸部皮肤出血点,肾区有叩击痛,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伴形态异常,尿蛋白(),EHF特异抗体阳性而确诊为EHF。1.2 以发热、腹痛发病,被误诊为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 EHF时腹腔内大量血浆外渗时,对腹膜有刺激,可致急腹症表现造成误诊。李玉志[2]报道1例,因发热、右上腹痛,B超示胆囊肿大,以急性胆囊炎治疗无效,并出现尿少、血压下降、睑结膜及软腭有点状出血,血小板减少,尿蛋白(),EHF特异性抗体阳性而确诊为EHF。梁乐生[3]报道1例,因高热、持续性上腹痛,血淀粉酶异常,以急性胰腺炎治疗无效,不久于前胸及腋下出血瘀点,周围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EHF特异性抗体阳性,确诊为EHF。
-
组合式血液净化治疗2次感染出血热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体质量112kg,于2011年11月12日13时以“咽疼伴高热3h主诉”入院.既往20年前曾在某县医院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已治愈.患有高血压病十余年,长期服用贝那普利治疗.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及传染病史.查体:体温39.7℃,血压70~80/50~60 mmHg(1 mmHg=0.133KPa),脉搏120~150次/min,休克貌,双侧扁桃体肿大,可见散在的出血性血点及脓点.经过补液、抗病毒、抗感染、输血浆及白蛋白等治疗3天病情无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