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HCV垂直传播婴儿转归观察
我们曾报告丙型肝炎病毒(HCV)可经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感染HCV后转归如何,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3例母婴垂直传播感染HCV的婴儿进行了转归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呈隐匿性和多样性,现行的血培养阳性率低,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耗时较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因此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成为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实验室所使用的炎症反应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都是非特异性的,都不能为及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提供依据,容易延误诊断与治疗.因此寻求一项快速而有效的实验室方法和测定指标诊断新生儿感染十分有必要.
-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价值
新生儿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新生儿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降钙素原(PCT)作为判断感染的指标之一,可在多种持续性、重症心源性休克或持续性器官灌注异常等非感染情况下增高,给临床评估其意义带来困难.本研究检测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PCT的水平,探讨PCT在鉴别SIRS中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来源的意义.
-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新生儿感染患者、60例非感染新生儿患者,分别检测血清的PCT水平,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感染组PCT水平以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组中全身感染患儿与局部感染患儿PCT水平及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CT测定有助于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评估
-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与分析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80例,根据临床医学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为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患者,对照组为胎膜早破没有出现新生儿感染患者,比较与分析两组的胎膜早破和新生儿感染的关系.结果:在破膜到胎儿分娩时间上,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在胎膜炎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有效降低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率上,对感染征象综合判定之后适当延长孕周并对妊娠适时终止以及对生化指标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DTI在CMV感染所致听力损伤的研究价值
人类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都已成为人类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国外报道10%~15%无症状CMV感染患儿、30%~60%的有症状的感染患儿会出现先天性或迟发性听力损伤,大多数会出现渐进性恶化 [2].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感染CMV被认为是听力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就DTI技术在听力损伤的听觉通路的细微脑白质病变及可行性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奥平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近年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炎(BV)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由于BV是由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以及支原体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故使上行感染率增加,盆腔内生殖器感染率随之上升,常引起异位妊娠及不孕症.妊娠合并BV可引起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炎,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为提高妇女健康水平,预防和降低BV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BV很有必要.笔者对263例BV患者分为两组进行药物疗效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与产房内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与产房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给予前者产房舒适护理,后者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助产质量与产房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产妇感染率与新生儿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开展产房舒适护理,能够有效缩短产妇总产程,降低产房内感染率,大幅提升分娩质量.
-
妊娠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及其与新生儿感染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及其与新生儿感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中心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妊娠胎膜早破分为对照组(正常组)和研究组(妊娠胎膜早破组),各100例,对照组足月分娩,研究组采用羊水补充疗法治疗并适时引产,分析妊娠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效果,并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探讨胎膜早破与新生儿感染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羊水补充疗法治疗后引产,胎儿均顺利降生,未发生胎儿死亡;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为22%,而同期对照组仅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补充疗法治疗并适时引产能够显著提高产妇分娩质量,降低胎儿死亡率,同时胎膜早破为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直接影响其预后,临床应予以密切关注.
-
检测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感染中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2015年9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新生儿感染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分为两组,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每组各34例,另外选取同期的32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进行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分析3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 重症感染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13.42±3.63)mg/L与降钙素原(25.74±4.59)ng/L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2.19±0.99)mg/L、6.62±0.61)ng/L]和对照组[(0.51±0.13)mg/L、6.62±0.61)ng/L],且局部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111,26.4402,22.7579,26.4402,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早期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对新生儿感染患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
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10月收治新生儿156例,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86例,其中重症感染组(32例),局部感染组(54例);非感染组7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细菌感染时,血清PCT和CRP质量浓度升高均有显著性,但PCT显著性更高。PCT≥2μg/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RP。结论:与CRP相比,PCT是一个更早、更敏感、较好反映新生儿全身细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利于指导临床早期用药。
-
血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重症患儿100例,按照是否感染分为两组,检测两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降钙素原的灵敏度高于C反应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灵敏度较高,有助于新生儿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感染是新生儿期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1].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
克霉唑联合咪康唑霜治疗妊娠中期念珠菌性阴道炎
近年来,随着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的上升,妊娠期妇女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由于部分患者对本病的危害认识不够,且妊娠期害怕用药,因而使病情得不到控制,影响妊娠及分娩,以致新生儿感染,本文旨在通过克霉唑联合咪康唑霜治疗妊娠中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
663例待产孕妇生殖道感染病原体检查
妇女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s)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妊娠妇女合并RTIs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胎膜早破、早产、低体重儿、甚至流产和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也可经垂直传播使胎儿宫内感染、胎儿先天性疾病及新生儿感染等发生[1].为了解待产孕妇RTIs的流行情况,以便于围生期采取相应适当的措施,对入住本院的部分待产孕妇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滴虫、念珠菌、阴道加德纳菌(gardherella vaginalis)、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om a virus,HPV)、衣原体、支原体和淋球菌检查,现报道如下.
-
108例自然流产者TORCH感染
妊娠期感染TORCH不仅危害母体,还可对胎儿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流产、死胎或胎儿生长迟缓、畸形、甚至新生儿感染及青春期发育障碍,称为TORCH综合征[1],近年来受到产科和儿科的高度重视.
-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5~10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325名,随机分成观察组162名,对照组163名.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9例,感染率5.56%;对照组发生感染36例,感染率22.09%.2组在感染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1.4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的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新生儿细菌感染的监测现状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道,在1992-1993年间新生儿死亡率为5.3/1000活产儿.而新生儿感染是导致其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连年来稳定的居于新生儿死因的第6~10位,在黑人新生儿中还有上升趋势[1-3].在某些医疗中心,感染居于新生儿死因的第5位[4],甚至于第3位[5].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400万新生儿死亡,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估计每年有30万死于新生儿破伤风,有46万以上的新生儿死于其他细菌感染[6-8].在住院的新生儿中感染性疾病有非常高的发生率[9].
-
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体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加,巩膜、皮肤、粘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除生理性黄疸外,还有母乳性黄疸,ABO溶血、新生儿感染等.严重的可引起核黄胆,造成严重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蓝光治疗作为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是通过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光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易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而退黄的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性传播疾病.儿童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受害者之一,而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从艾滋病的概念、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