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97例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
目的:针对高发病率结肠息肉在病理类型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调查,以期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指导其治疗和预防复发.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电子肠镜检查和有明确病理活检结果的患者606例进行发病率统计,选择其中97例炎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依次为管状腺瘤(62.38%)>炎性息肉(16%)>绒毛状腺瘤(13.87%)>增生性息肉(4.95%)>锯齿状腺瘤(2.81%).炎性息肉发病率男性(61.86%)>女性(38.14%);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20%、33.33%、46.67%;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51%、27.03%、59.46%.炎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瘀阻证(38.96%)>脾肾阳虚证(31.17%)>脾虚夹瘀证(19.48%)>肝郁气滞证(10.39%).湿热瘀阻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54.77%)>女性(45.23%),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9.13%、43.48%、17.39%,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6.84%、34.78%、21.05%.脾肾阳虚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61.11%)>女性(38.89%),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67%、30.43%、56.52%,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4.29%、35.71%、50%.结论: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同一年龄段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湿热瘀阻型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中青年大于老年的趋势.脾肾阳虚型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老年大于中青年的趋势.
-
160例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进行病理检查,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67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幼年性息肉13例、腺瘤性息肉60例、其中管状腺瘤3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结论:结肠息肉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时送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不论大小均应摘除.
-
支气管类癌行右肺下叶切除加中叶袖式吻合一例
1病例患者女,39岁,因“车祸伤及胸部1小时”入院.行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下叶不张,又行支气管镜检查示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见一圆形肿物,光滑,充血,取病理示炎性息肉可能性大.决定性行胸探查术,术中见:自下叶支气管开口处纵行切开下叶支气管,见肿物直径约2cm,带蒂,蒂根部位于距下叶支气管开口处约0.8cm处,自下叶开口处切断支气管,切除有肺下叶,术中病理示支气管类癌,上切缘未累及.决定行中叶袖式吻合,遂自中叶支气管口上缘切断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开口处切断中叶支气管,行端端吻合术.术后5天出院.
-
息肉样节细胞神经瘤合并幼年性息肉一例
患者男,17岁.因大便带血半年于2003年1月外院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2003年7月16日因大便带血1年余入本院,无其他伴随症状.无家族遗传性疾病.体检:血压正常,甲状腺未扪及,无皮肤脂肪瘤或皮赘.肠镜示乙状结肠及直肠广泛息肉样增生;回盲瓣处1个2.5 cm×2.5 cm带蒂息肉,表面欠光滑.组织学检查见该息肉黏膜上皮部分脱落,固有腺体弯曲、扩张,部分呈明显的潴留性扩张,或呈囊性改变,内衬上皮不完整,腔内可见多少不一的分泌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灶性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幼年性息肉伴明显炎性反应.
-
输尿管息肉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30岁.因左肾结石,左肾积水,左输尿管扩张住院.超声检查示:左肾集合系统扩张,肾盂分离2.4 cm.左肾中极可见一大小1.0 cm×0.7 cm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左输尿管上段内径2.5 cm,显示长度5.8 cm,显示段下方可见一约0.8 cmX0.5 cm稍强回声,后方无声影.中下段未见扩张.超声诊断:(1)左肾结石;(2)左输尿管上段稍强回声(占位性病变,炎性息肉可能性大)伴左肾积水,左输尿管囊状扩张.
-
B型超声诊断输尿管息肉1例
患者女,36岁,因反复发作尿频尿急伴肉眼血尿,在外院按泌尿系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入院.超声所见:膀胱充盈下扫查,见膀胱壁毛糙,于右侧输尿管出口处见一内径约1.1cm×0.7cm强光团回声,喷尿时可伸长至1.8cm×0.7cm(图1),尿液从此光团旁流出,喷尿停止时又缩回至1.1cm×0.7cm.超声诊断:输尿管息肉部分向膀胱脱出.手术所见:于输尿管内摘除长约10.2cm×0.8cm肉色带状实体,质软.病理诊断:输尿管炎性息肉.
-
男性前尿道炎性息肉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42岁.阴茎根部触及异物半年,无排尿异常,既往无尿道损伤史.查体:阴茎中隔左侧可触及一条索状结节,表面呈串珠样,质硬,无压痛.超声检查:于阴茎海绵体中段尿道区,可见一范围约19 mm×7 mm低回声区,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遂插入双腔导尿管,充盈尿道后再行超声探查,可见前尿道海绵体部扩张约5.4 mm,其内可见一大小约17.5 mm×4.6 mm低回声团,附着于尿道壁,边缘欠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并可见少许点状强回声.
-
Nd:YAG激光治疗大肠息肉
我们应用Nd:YAG激光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大肠息肉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5~66岁.共计57颗息肉,直径0.5~2.0 cm;无蒂息肉40颗,亚蒂息肉17颗.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管状腺瘤36颗、炎性息肉21颗.
-
热极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疾病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热极治疗对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内镜热极治疗胃炎性息肉(21例)、疣状胃炎(30例).热极温度200℃~220℃,使热极直接接触、压迫病灶,然后对病灶贴扫、滑、点,后对病灶进行加热凝固、烧灼、炭化或气化治疗,使病灶颜色变白、消失.结果 21例胃炎性息肉病灶消失15例,痊愈率71.43%,病灶减少或缩小6例,好转率28.57%;30例疣状胃炎病灶消失23例,痊愈率76.67%,病灶减少或缩小7例,好转率23.33%.结论 热极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疾病具有疗效肯定、安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PLG主要包括胆囊真性肿瘤性病变,例如胆囊癌、胆囊腺瘤,还包括胆囊非真性肿瘤性病变,例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B超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118例经B超诊断的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B超声像图特征,探讨具有定性价值的诊断要点.方法:按常规要求进行,B超胆囊及胆道系统检查,对69例切除胆囊行病理检查,以验证B超诊断结果.结果:本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炎性占52.54%,胆固醇性44.07%,腺肌增生性占1.69%,黏膜增生占1.69%.术后胆囊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10%.在1-6a内B超复查随访中,发现54例(45.76%)胆囊有小结石生成.结论:B超诊断各种类型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敏感性高,简便易行,便于动态观察随访.探索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黏膜增生性息肉3项B超诊断要点,对该病早期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炎性息肉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病例资料
临床上,输尿管息肉比较少见。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不到泌尿生殖系肿瘤的1%,而输尿管息肉等良性肿瘤仅占其中的20%[1]。本院收治1例右侧输尿管下段炎性息肉,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除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 -
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胆囊良性肿瘤的分类
一、胆囊息肉样变(PGL)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组胆囊壁向囊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目前尚无统一的命名.从形态学角度看,由于它表现为局限性隆起,因此,有人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还有人称之为胆囊瘤样病变,但更多的人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2].从病理学角度上看,它是一组性质不同的疾病,它不仅包括肿瘤性息肉(主要是各种腺瘤),亦包括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尽管病理学诊断更科学、更准确,但由于临床应用困难,不宜普及.而临床形态学检查手段(B超,CT,造影等)则应用非常普及,且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并非均为息肉,因而应用息肉样病变这一诊断名词更为合理,目前国内常将其分为以下5类[1-6].
-
巨大食管息肉一例
患者男性,5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半,平卧后气喘半年,呕血1 d,于2004年10月入院.查体:消瘦,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上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层巨大新生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道扩张,考虑为黏膜下病变(平滑肌瘤)?食道内容物?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食管显著增粗,迟缓,黏膜下壁内巨大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食管黏膜下占位性病变,拟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沿右第6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见胸段食管扩张,管壁增粗、饱满.纵行切开食管壁,见食管腔内一约18 cm×7 cm×7 cm息肉(图1)自食管腔内膨出,粗条索形,质软,壁光滑,可触及蒂部位于胸廓入口处,以腔内切割缝合器(型号ETS-45,美国强生公司生产)从蒂部切除息肉.术后行胃肠减压,禁食水,抗炎营养支持治疗,10 d后患者恢复良好,吞咽困难完全缓解出院.病理诊断:(食管)炎性息肉伴糜烂,主要为纤维脂肪组织并伴有黏液变(图2).
-
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阴道穹窿息肉一例
一、病例摘要患者43岁,主因"发现阴道穹窿息肉14年"于2010年12月2日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0年11月22日,量多,无痛经.14年前妇科检查发现后穹窿息肉,外院诊为阴道后穹窿息肉,行息肉摘除术.术后息肉反复复发.分别于1999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09年先后6次行后穹窿息肉摘除术,病理提示炎性息肉.
-
鼻腔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50岁.1998年4月因左侧鼻塞半年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左鼻息肉,给予行左鼻息肉摘除术,术后病理为鼻腔炎性息肉.
-
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消化道息肉311例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其中肿瘤性息肉(例如腺瘤性息肉)可发生癌变,被视为癌前病变,故主张及早切除.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已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内镜治疗胃肠息肉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激光凝固、微波凝固、洒精注射法等.我们医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息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消化道息肉311例.男163例,女148例.年龄25-82岁,平均46.5岁.食管息肉8例(8枚),胃息肉123例(135枚),十二指肠球部息肉5例(7枚),结肠息肉175(196枚)例,总计息肉346枚.其中带蒂型或亚蒂型204枚,广基无蒂型142枚.息肉直径在0.5-2.5 cm.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内镜活检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其中腺病样息肉78枚,余均为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结合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2月间收治99例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患者,就B超检查中特点,PLG中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的关系,及外科手术治疗标准予以讨论。1 临床资料 男32例,女67例,平均年龄42.1岁。胆固醇息肉72例,炎性息肉12例,腺瘤15例,其中6例恶变。32例合并胆囊结石,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合并肝内胆总管结石。绝大多数PLG病人合并不同程度腹部隐痛、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少数病人伴有胆绞痛和黄疸。99例中B超检查确诊率84%(82/99)。全部病人均行胆囊切除,2例恶变累及胆囊床行胆囊床肝脏局部切除和区域淋巴结廓清。4例行T管引流3例行胆肠吻合。2 讨 论 PLG包括胆囊炎性息肉、胆固醇样息肉和腺瘤。其中胆固醇样息肉所占的比例高[1]。通常认为胆固醇样息肉主要由于体内胆固醇代谢障碍,泡沫细胞吞噬胆固醇颗粒后,附着在胆囊壁固有层,胆囊黏膜覆盖后形成。PLG的诊断主要依赖于B超、CT及胆囊造影术[2]。我们对PLG的诊断主要依赖B超检查,本组B超确诊率84%。B超可直接显示PLG大小,形态。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多有细蒂,B超下有摆动和漂浮感。此外胆固醇息肉是强回声,部分有尾声,内部回声密度呈不均匀颗粒状。腺瘤根据大小常表现为粗细不等的蒂,腺瘤样增生常表现为均一回声。 PLG中腺瘤可能恶变已为大家所共识,根据Kozuka提到的组织学腺瘤向腺癌移行,并提出了支持腺瘤为腺癌的癌前期病变六点根据。(1)组织学上存在腺瘤向腺癌的移行;(2)所有原位癌伴有腺瘤样成分;(3)在浸润性腺癌中常常有腺瘤的残存组织;(4)在病变进行中病灶逐渐增大;(5)从良性腺瘤到恶变再到浸润性癌病人的年龄逐渐增大;(6)无论是腺瘤还是浸润性癌女性病人居多。一般认为胆囊腺瘤往往合并胆囊结石,由于结石长期、慢性反复机械性刺激使胆囊组织发生上皮不典型增生,胆囊原位癌发展成为浸润癌的病理过程。本组6例胆囊腺瘤恶变全部合并胆囊结石。因此PLG当合并胆囊结石时恶变危险因素明显增加。
-
乌鲁木齐生产建设兵团地区917例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分析近9年乌鲁木齐生产建设兵团地区917例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显示检查发现病变者635例(69.2%),其中慢性结肠炎47.8%,大肠息肉12.9%,结肠癌5.6%,溃疡性结肠炎3.1%.大肠息肉中男女之比为1.74:1,病理分类上以炎性息肉居多(57.6%),腺瘤性息肉其次(30.5%).结肠癌总检出率较内地略高,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3例(85.5%)的病变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或左半结肠.
-
以顽固性低钠血症为首发症状的肺小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61岁,因"间断腹胀、乏力、头痛10个月,咳嗽3个月",收治我院.10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腹胀、头胀痛,伴恶心、呕吐、便秘,在我院消化科就诊.多次查电解质Na+108~118mmol/1(正常值135~145mmol/1).胃镜示:(1)浅表糜烂性胃炎;(2)食管中、下段小隆起,性质待查(病理示粘膜重度急慢性炎伴表浅溃疡及鳞状上皮修复性增生).肠镜示:乙状结肠多发息肉(病理示炎性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