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推拿改善兔椎动脉型颈椎病血供时效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观察推拿改善推动脉血流量时效性的特点,以及基于NPY、ET-1探讨这种时效性的物质基础.方法:将50只6月龄体质量为(2.0±0.5) kg,雌雄各半的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推拿10 min组、推拿20 min组和推拿30 min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行注射硬化剂法制备CSA家兔模型,推拿10、20、30 min组行相应时长的推拿治疗,每日1次,连续10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PeriFlux 5000激光多普勒仪检测各组家兔椎动脉血流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NPY、ET-1含量.结果: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变化方面比较:模型组(0.009±0.775) PU与推拿10 min组(5.117±0.712) P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推拿20 min组(11.634±0.999) PU、30 min组(11.831±0.992) P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10 min组与推拿20、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20 min组与推拿3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PY含量变化方面比较模型组(-0.327±0.863)pg/ml与推拿10 min组(24.518±6.027) 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推拿20 min组(46.141±8.196) pg/ml、推拿30 min组(47.091±10.699) 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10 min组与推拿20、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推拿20 min组与推拿3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1含量变化方面比较模型组(0.300±1.109) pg/ml与推拿10 min组(3.283±13.385) 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推拿20 min组(36.701±8.928) pg/ml、推拿30 min组(37.719±7.320) 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10 min组与推拿20、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推拿20 min组与推拿3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治疗CSA家兔需要达到20 min时才可以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量,但是继续延长推拿时间则无明显效果,推拿这种时效性特点的物质基础与血清中NPY和ET-1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
丹参对子痫前期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分泌NO及ET-1的影响
目的 探索丹参对妊娠期高血压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丹参溶液(0、1 00、200、300 mg/L)预孵育脐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8例,正常孕妇血清对照组(正常组)14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清观察组(观察组)14例.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NO)及血管内皮素-1(ET-1).结果 观察组NO含量低于对照组及正常组,ET-1含量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P<0.05).观察组丹参200 mg/L血清组的NO较丹参0 mg/L血清组增加(P<0.05),丹参300 mg/L血清组NO 比丹参0、100、200 mg/L血清组皆增加(P<0.05).观察组丹参300 mg/L血清组ET-1比丹参0、100 mg/L血清组减少(P<0.05).结论 丹参能使经子痫前期血清诱导的离体脐静脉的内皮细胞产生更多的NO,减少ET-1的分泌.
-
ET-1和VEGF-D表达与喉癌组织淋巴管生成及预后关系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与喉癌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相 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T-1和VEGF-D在45例喉癌和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5’-核苷酸酶染色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VD),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喉癌组织中ET-1和VEGF-D的表达较声带息肉组织中显著增加,ET-1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M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分期有关.ET-1和VEGF-D表达正相关(r=0.373,P<0.05),ET-1+/VEGF-D+阳性表达与生存率负相关.结论 喉癌组织中ET-1过表达可能通过上调VEGF-D表达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ET-1及VEGF-D表达可成为判断喉癌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对PDW、ET-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对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孕酮(P)、血红蛋白(Hb)、PDW、纤维蛋白原(FBG)、瘤坏死因子-α(TNF-α)、ET-1、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Hb、PDW、FBG水平高于对照组,E2、TNF-α、ET-1、NO水平低于对照组,但F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减少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性激素水平和血小板活性,降低月经量和ET-1水平,且安全性高.
-
系统性硬化症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心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 共101例SSc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及血清血管内皮素-1测定.对45例有心脏损害的SSc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Sc心脏损害累及瓣膜、心肌、心包、传导系统.SSc合并心脏损害甲襞微循环管襻形态积分、血流状态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与SSc无心脏损害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心脏损害的SSc患者ET-1水平高于无心脏损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c伴心脏损害者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及监测疗效,甲襞微循环检查及血清血管内皮素-1测定可能有助于早期判断SSc有无心脏损害.
-
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BNP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PHD)患者血浆脑钠素(BN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PHD患者40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对照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各组的BNP、血管内皮素-1(ET-1)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计算肺动收缩压(SPpa),各组进行比较.结果:(PHD)组两期BN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浆BNP水平与ET-1、SPpa呈正相关,与PaO2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BNP参与了PHD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判断是否由PHD引起的呼吸困难.
-
偏头痛患者颈静脉血血小板活化能力和血管内皮素及镁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能力、血管内皮素(ET-1)及镁(Mg2+)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4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歇期颈静脉血血小板活化能力、ET-1及Mg2+含量,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偏头痛组发作期血小板自聚力、血小板内游离Ca2+及血浆ET-1含量均增高,血清Mg2+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间歇期相比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偏头痛患者颈静脉血血小板活化能力、ET-1及mg2+在发作期、间歇期的水平明显不同,这种变化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种因素.
-
复方蒌薤合剂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蒌薤合剂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将6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复方蒌薤合剂100 mL 2次/日,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并与40名健康者作比较.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ET-1较对照组升高(P<0.05),经复方蒌薤合剂治疗后,ET-1下降明显(P<0.05).结论 复方蒌薤合剂具有恢复内皮功能,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复方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120例确诊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稳斑汤加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NO及ET-1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O及ET-1均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绞痛症状及中医证候,调节NO及ET-1水平.
-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 1,ET-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分为普通组39例、重症组60例与危重症组21例.观察并对比三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清ET-1、CRP、IL-6水平变化.结果 危重症组患儿比较普通组和重症组年龄偏小、血糖偏高、心率偏快.危重症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高于普通组;重症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均较普通组显著升高.危重症组患者血清中ET-1的水平与其它两组比较明显升高.重症组患儿入院1、3、7d时CRP、IL-6因子与普通型相比水平明显升高;危重症组患儿入院1d、3d、7d时CRP、IL-6;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和重症型.多因素分析发现,ET-1、CRP、IL-6均是病情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IL-6、CRP以及ET-1水平的检测可以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起到辅助的作用.
-
白癜风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素-1水平测定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素-1与白癜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2例白癜风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素-1水平.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内皮素-1水平低下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
-
喉癌中血管内皮素-1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素-1(ET-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密度(LVD)、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喉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以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上述组织中ET-1、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计数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喉癌组织中ET-1和VEGF-C的表达均高于良性病变组织,且ET-1和VEGF-C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在喉癌组织中ET-1的表达与瘤内LVD和瘤周L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临床分期呈正相关,ET-1+/VEGF-C+、VEGF-C的表达与生存率呈负相关,其中ET-1+/VEGF-C+组具有高危死亡率.结论:ET-1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转移,ET-1信号途径和VEGF-C信号途径可能对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有协同促进作用,联合检测ET-1和VEGF-C的表达可成为独立判断喉癌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血管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喉癌 淋巴管生成 预后 -
阿魏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注射液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魏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血浆NO和ET-1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 (P<0.05);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改善显著(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2组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1),ET-1水平显著降低(P<0 01),且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可显著升高血浆NO表达水平和降低ET-1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浆NO、ET-1水平的影响
随着社会老年化的趋势,因脑血管病致残成了危害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中医学研究认为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瘀血阻络",通心络胶囊是根据络病理论而研制的复方中药制剂,有益气化瘀通络,改善脑组织血供等作用[1].
-
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影响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 (ET-1)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 95 例发病 24 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7 例和对照组 48 例,观察组除依达拉奉治疗外加用法舒地尔 30 mg/次、2 次/日,两组治疗前及治疗 14 d 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血浆 NO 及 ET-1 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浆 NO 水平明显升高,血浆中ET-1水平均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23、13.21、8.24,9.27、10.95、12.32,P均<0.05).观察组血浆 NO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ET-1 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32、12.10、7.96,P均<0.05).结论 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可有效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并发雷诺现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NO、ET-1、vWF测定分析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0)、血管内皮素-1(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并发雷诺现象(R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继发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并发RP的SLE女性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并用无RP的SIE女性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30名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NO、vWF浓度及血浆ET-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并发RP的SLE患者NO、ET-1及vWF浓度均明显高于无RP的SLE患者,后者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NO、ET-1及vWF水平的升高可能加重血管病变并诱发RP的发生.
-
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神经系统功能、脑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及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0只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作高脂血症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脂血症对照组(正常组)15只、高脂血症假手术组(假手术组)15只、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组模型组(模型组)20只、治疗组20只,饲养第7周开始,治疗组予化痰通络方1.330 g/(kg·d)灌胃处理,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4周,每天1次.饲养第9周模型组、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手仅分离不结扎血管.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饲养11周时,评定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计算脑梗死体积比.饲养11周时取各组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结果 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63±0.20)、(3.11±0.22)分,二者比较,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分别为16.82% ±7.18%、32.97% ±9.86%,二者比较,P<0.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价,模型组脑组织ET-1和vWF含量增加(P均<0.05),治疗组脑组织NO、ET-1和vWF含量增加(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组织NO含量增加、ET-1和vWF含量均降低(P均<0.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脑组织VEGF和CD34阳性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脑组织VEGF和CD34阳性表达量增加(P均<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其机制可能为促进脑组织NO、VEGF、CD34表达,降低ET-1和vWF含量.
-
氯吡格雷对偏头痛患者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及其对偏头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血管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急性发作时加服麦角胺咖啡因片1片/次;口服尼莫地平40 mg/次,3次/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粒/次,1次/d,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75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监测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伴随症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测定PAR、LPA、ET-1.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178,3.9720,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的PAR、LPA、ET-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8.1816,5.2797,4.4709,P<0.01)和对照组(t=6.7543,2.4861,2.0546,P<0.01或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66,P>0.05).结论 偏头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PAR、LPA及ET-1水平密切相关,在常规治疗偏头痛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显著地提高疗效,降低PAR、LPA及ET-1水平,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
血清尿酸及血管内皮素-1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及血管内皮素水平-1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69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观察组)与7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分为单纯记忆障碍无其他认知障碍者30例(单纯组)与记忆障碍伴其他认知功能障碍者39例(复杂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尿酸及血管内皮素-1水平,分析其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尿酸水平(285.50±72.71)μmol/L低于对照组(340.08±87.l0)μmol/L(P<0.01),血管内皮素-1水平(88.52±21.49) ng/L高于对照组(73.18±23.60) ng/L (P<0.01);复杂组血清尿酸水平低于单纯组(P<0.05),血管内皮素-1水平与单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与血管内皮素-1水平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8,95%CI:1.313~7.056;OR=1.667,95%CI:0.319~2.583).结论 低尿酸、高血管内皮素-1水平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尿酸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素水平可降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及进展.
-
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血管内皮素-1(ET-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0例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以后均给予适当的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化瘀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天分别进行NIHSS检测,同时测定血清hs-CRP、ET-1和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s-CRP、ET-1和TNF-α水平及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ET-1和TNF-α水平及NIHSS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hs-CRP、ET-1、TNF-α水平和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hs-CRP、ET-1和TNF-α水平及NIHSS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法舒地尔通过降低血清hs-CRP、ET-1和TNF-α水平,从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了急性脑梗死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