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期梅毒少见皮疹2例报告

    作者:刘业强;曾凡杞;涂亚庭

    例1,女,38岁,已婚.因右腋下及颈项部出现结节状皮损2周就诊.无痛微痒.患者于出现皮疹前3个月有2次婚外性行为,2个月前躯干部出现散在暗红色斑疹,无痛痒,1周后部分皮疹自行消退,2周后右腋下出现2个小结节,颈项部出现1个类似小结节.就诊前未接受任何治疗.无外阴溃疡史.皮肤科情况:右腋下可见2个红色小结节,半球形,黄豆大小,质地柔软,无压痛,表面附着细微鳞屑,周边隐约可见一些斑丘疹 .右颈项部可见1个与右腋下类似的小结节,右耳廓可见红斑上细微粘着性鳞屑,呈脂溢性皮炎样表现 .掌跖部可见铜红色浸润性丘疹性梅毒疹.躯干部、外阴部及肛周未见明显皮疹.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1∶32,梅毒螺旋体抗体微量血凝实验(TPHA)阳性.诊断:二期梅毒.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治疗2周后皮疹几乎完全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后失访.

  • 两种巢氏PCR方法检测二期梅毒血液标本的比较

    作者:肖勇健;刘卓然;李蓓;刘斌;彭菁

    目的 比较两种巢氏PCR方法在检测二期梅毒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价值. 方法 针对tpp47和polA,分别建立两个巢氏PCR扩增全血中的梅毒螺旋体DNA. 结果 在353例梅毒阳性全血中,nPCR-tpp47和nPCR-polA分别检出142例(40.2%)和132例(37.4%),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P<0.05);两种巢氏PCR在血清学试验高滴度(RPR≥1:8或TPPA≥1:2 560)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滴度组(RPR<1:8或TPPA< 1:2560). 结论 在检测二期梅毒全血标本Tp DNA时,nPCR-tpp47优于nPCR-polA;巢氏PCR方法可作为梅毒血清学试验的补充试验.

  • 2005-2010年广东省育龄妇女人群中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作者:任旭琦;杨立刚;陈永锋;刘凤英;洪璇;杨斌

    目的 对广东省2005-2010年育龄妇女(15~49岁)人群中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方法 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梅毒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流行趋势:广东省育龄妇女人群隐性梅毒发病率自2005年的17.37/10万(病例数3300例)增加至2010年的49.79/10万(病例数10100例),平均年增长率为24.55%,x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呈快速递增状态(x2=4.85,P=0.028);而二期梅毒呈轻度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2.42%(X2=3.31,P=0.069).(2)年龄分布:主要以25~35岁人群发病率较高,达85.45/10万~98.75/10万.(3)疫情上报医疗机构构成比:以综合医院为主,占60.86%;其次为妇幼保健院(14.26%)、皮肤病防治机构(10.32%);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仅占1.66%.结论 广东省育龄妇女人群中二期梅毒呈轻度下降,而隐性梅毒则呈快速增长趋势,提示应加大在育龄妇女中的梅毒筛查力度,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梅毒筛查能力建设,以控制育龄妇女人群中梅毒疫情的上升及母婴梅毒的传播.

  • 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土茯苓、金银花治疗二期梅毒的疗效分析

    作者:詹庆霞;解士海;黄荣云

    目的:考察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土茯苓、金银花治疗二期梅毒的疗效及对血清Foxp3、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及广东省惠州市皮肤病医院收治确诊为二期梅毒的患者109例,按就诊时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6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为正常组.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Foxp3 mRNA表达、IL-6、IL-8、TNF-α含量及CD3+、CD4+、CD8+、CD4+/CD8+、NK细胞和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土茯苓与金银花联合应用可通过降低Foxp3、IL-6、IL-8、TNF-α和改善T细胞亚群治疗二期梅毒,并预防复发.

  • 46例二期梅毒临床分析

    作者:郭小平;孙乐栋;周再高;江丽芬

    为探讨二期梅毒的临床特征,现将我科诊治的资料完整的46例二期梅毒报告如下.

  • 儿童二期梅毒1例

    作者:邓宝清;梁瑞;黄志明

    报道儿童二期梅毒1例.患儿男,2岁9个月,因“掌跖红斑10天,肛周扁平湿疣5天”于2016年4月19日来我科就诊,查TRUST 1∶128,TPPA(+),19s-IgM-TPPA(+),抗HIV抗体(-),予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65万U,每周1次,连续3周.1年后复查TRUST 1∶2,TPPA 1∶160.母乳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感染可能为本例患儿感染梅毒的途径.

    关键词: 二期梅毒 儿童
  • 二期梅毒合并HIV感染1例

    作者:刘小平;王瑞艳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学生,因面部、躯干部丘疹1月,加重伴发热、淋巴结肿大1周,于2012年6月入院.1月前,患者面部、躯干出现散在黄豆大小丘疹、脓疱疹,无瘙痒及疼痛等自觉症状.外院诊断为"痤疮",口服罗红霉素,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病情无明显好转.

    关键词: HIV感染 二期梅毒
  • 二期梅毒误诊为银屑病1例

    作者:周春红;李希清;席丽艳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67岁.因阴囊、双下肢红斑、脱屑伴痒2个月,于2005年12月8日就诊.患者两个多月前双下肢曾接触过农药,后出现红色丘疹,散在,未治疗,丘疹渐增多增大,融合成斑块,伴脱屑,痒;阴囊也出现弥漫暗红斑,轻度脱屑.皮肤科情况:枕部虫蛀状脱发(图1);双下肢米粒至花生米大的红斑、丘疹,边界清,表面附有白色鳞屑,刮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图2);两颊、耳前、阴囊见类似暗红斑(图3);双掌跖未见皮疹.

    关键词: 二期梅毒 银屑病
  • 足底部二期梅毒疹2例

    作者:孙健莉;邓仲明

    我院门诊曾诊治2例以足底玫瑰疹为独立表现的二期梅毒,现报告如下.

  • 二期梅毒误诊为过敏性皮炎1例

    作者:刘林才

    患者女,26岁,四川籍.主诉:双手起皮疹4月,全身起皮疹20天.病史:4月前双手起红斑,脱皮,有时微痒.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应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治疗后皮疹变淡,停药后皮疹明显增多.近20天在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均出现皮疹,遂来本院门诊就诊.患者发病前1月曾在小阴唇有约0.5 cm大小的无痛性结节,后破溃,经外用红霉素软膏后消退.起病前1月有婚外性生活史.体查: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玫瑰色红斑,边缘清楚,双手掌及足部密集性红斑,部分有皮屑.实验室检查: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阳性,滴度1:16.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诊断:二期梅毒.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治疗后全部皮疹消退,USR滴度1:4,追踪8月未见复发.

  • 早期梅毒误行手术治疗2例

    作者:常功贤;刘玲玲;王孝国

    例1,男,34岁.因阴茎包皮系带处溃疡20余天,于1999年6月12日在某院外科以"包皮过长"、"包皮系带外伤后感染"而行包皮环切术.术时系带处尚有1.0 cm×0.6 cm溃疡未愈合.术后曾服氟哌酸,未行其它抗生素治疗.术后3日出院,当时包皮肿胀,原有溃疡及包皮切口处未愈合.于7月8日患者因阴茎包皮持续肿胀及阴囊部皮疹1周,由我院外科转治于我科.查体:面及躯干部散在分布指甲大小深红色斑丘疹,掌跖部铜红色鳞屑性斑疹.包皮切口及原有溃疡已愈合,但包皮高度肿胀,硬如橡皮.龟头粘膜干燥、皱缩、呈污褐色.阴囊皮肤轻度肿胀,可见7~8个0.8 cm~1.0 cm大小红褐色环形丘疹.双侧腹股沟可触及5~6个杏核样淋巴结,中等硬度,相互之间无融合,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TRUST)甲苯胺红试验(+),滴度1:16,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追问病史患者有婚外性生活史.诊断:二期梅毒.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共3周.皮损于2周内消退.治疗结束1月后复查,TRUST,滴度降为1:2,9个月后转阴.

  • 22例二期梅毒患者误诊分析

    作者:刘水萍;范春颖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皮肤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就诊的22例二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梅毒性脱发可发生于头顶、颞侧和枕部,如虫蚀状,易与斑秃、脂溢性皮炎混淆;全身性梅毒疹易与花斑癣、玫瑰糠疹等混淆;扁平湿疣易与肛门和阴囊湿疹混淆.结论: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减少梅毒漏诊与误诊的关键.

  • 二期梅毒

    作者:张晓辉;柯吴坚;王柳苑;梁春梅;刘晗;陈征宇;杨立刚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掌部红斑及外阴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2个月来,掌部红斑颜色逐渐变暗,外阴肿物逐渐增大,数量增多,累及肛周。曾于外院妇科就诊,诊断不明,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近1年来,无外生殖器及口腔黏膜溃疡史,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关键词: 扁平湿疣 二期梅毒
  • 父子梅毒黏膜斑1例

    作者:王新琼;柳志文

    梅毒黏膜斑是二期梅毒特征性损害,其正确诊断对梅毒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梅毒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直接接触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此外,也有通过间接沾染而传播.本文报道父亲和儿子均以梅毒黏膜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梅毒病例.

  • 伴有中枢神经损害的二期梅毒2例报告

    作者:谢惠芳;方志荣

    近年来,对早期梅毒的临床诊治报道较多,而对二期梅毒的报道较少,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例神经梅毒报告如下.

  • 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的检测

    作者:严军;黄晓中;李涛

    目的 探讨IL-2、IL-4和TNF-α在二期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 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 IL-2、IL-4和TNF-α表达上调可能是二期梅毒发生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主要原因.

  • 二期梅毒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42例

    作者:胡荣欣;卢斯汉;李英;杜健群;钟活麟;汤琳

    目的:总结二期梅毒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对驱梅治疗后血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2例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者进行病史资料采集、临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皮疹特征和治疗后血清滴度的变化。结果: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传播方式均为性接触传播,男男同性传播有27例(27/42,64.3%),为主要感染方式。临床表现以躯干四肢皮肤玫瑰疹为主,共有30例(30/42,71.4%)。接受 HAART 治疗的11例患者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滴度下降快于未接受 HAART 治疗的31例患者。结论: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高危人群,二期梅毒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同时接受 HAART 治疗有利于梅毒 RPR 滴度的降低。

  • 二期梅毒误诊1例

    作者:王李云

    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皮疹伴轻度瘙痒2个月,皮疹加重7 d于2007-04-29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双下肢出现皮疹,为形如米粒样丘疹,以小腿及跟腱部为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予炉甘石洗剂、地塞米松霜外搽及口服赛庚啶等治疗,未见明显无好转.7 d前病情进一步加重,皮疹面积扩大至大腿内侧,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示皮疹以双下肢明显,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之暗红色斑丘疹,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略凹,较少融合,部分皮损上覆盖细薄银白色鳞屑.躯干及双上肢皮诊轻微,掌跖部未累及.双侧腹股沟触及数个直径约1 cm的淋巴结,中等硬度,活动度尚可,无触痛.生殖器及肛周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

  •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作者:唐秀生;姚婉玉;蒋远文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3岁,因肛周皮疹3个月就诊.患者自诉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肛周有2粒米粒大小的苍白色扁平丘疹,界限清楚,无明显瘙痒,当时未予重视.而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表面无破溃、糜烂、出血,伴恶臭,感轻度瘙痒,无明显疼痛,曾多次在当地诊治(不详),疗效不佳.

  • 男童二期梅毒1例报告

    作者:梁明贯;吴钟琼

    1 临床资料患儿,男,4岁.因肛周皱褶部位湿性丘疹无痛微痒3周左右.于2002年5月来本所求治.此前患者曾在海府地区二家医院诊治.先后拟以"疥疮结节"及"皮炎"经静脉补液及口服抗组胺,维生素类药物,外用固醇类药膏,皮损未见消退反而增多增大.治疗1周后,双腋窝出现鲜红色肉芽肿样斑块损害.近2周来,所有皮诊继续增大增多.

258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