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咪唑斯汀与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比较

    作者:王爱和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与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病人98例,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和赛庚啶组.其中咪唑斯汀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33±13岁)给予咪唑斯汀10mg,口服,每晚1次,赛庚啶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32±12岁)给予赛庚啶2mg,口服,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咪唑斯汀组和赛庚啶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和64%(P<0.01).结论: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并不明显高于赛庚啶,但不良反应轻微.

  • 依巴斯汀联合赛庚啶、多塞平长疗程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张静娴;刘晓春

    目的:评价依巴斯汀联合赛庚啶、多塞平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20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采用依巴斯汀联合赛庚啶、多塞平递减疗法;对照组103例采用依巴斯汀连续服用方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及停药4周后复发率分别为76.1%、10.4%和43.5%、22.8%。两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巴斯汀联合赛庚啶、多塞平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佳、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与单用依巴斯汀相似。

  • 地氯雷他定联合赛庚啶治疗老年瘙痒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姚根红;梅震

    2010年9月~2011年4月采用地氯雷他定和赛庚啶联合治疗老年瘙痒症,并与赛庚啶单用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将76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52.3岁;病程7天~1个月,平均25天.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49~73岁,平均55.1岁;病程4天~1.5个月,平均27天.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噻吗灵的不良反应

    作者:陈世旺

    变态反应杨桂芳等报道1例60岁女性患者,因咳嗽、心慌、憋气数日,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予呋塞米、氨苯蝶啶、氨茶碱、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治疗,3天后把氨苄青霉素改为噻吗灵1.0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2次/日.连续使用3天,患者上肢出现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全身出现散在性小红丘疹,不痛,甚痒.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过敏性药疹.即停用噻吗灵,予赛庚啶2mg外用止痒洗剂,3天后患者全身瘙痒明显好转,丘疹退色并消失.

  • 依巴斯汀治疗性荨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代莹莹

    目的 观察探析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采用赛庚啶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依巴斯汀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有8例患者病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6%,观察组有4例患者病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8%,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 地氯雷他定联合赛庚啶治疗老年瘙痒症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培莉

    目的 分析地氯雷他定联合赛庚啶治疗老年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 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瘙痒症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单用赛庚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氯雷他定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瘙痒症状积分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地氯雷他定联合赛庚啶治疗老年瘙痒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瘙痒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家兔扣带回前部痛单位的电活动及其受体机制

    作者:莫书荣;黄忠致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方法在清醒麻痹的家兔上探讨扣带回前部(ACC)痛单位的电活动及其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ACC的痛单位占引导神经元数的9.5%;其中,痛兴奋神经元122个,占痛单位的81.3%;痛抑制神经元28个,占痛单位的18.7%.除对照组外,大多数痛单位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均明显受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如酚妥拉明、氟哌啶醇、阿托品、地西泮、赛庚啶等的影响.提示:扣带回前部参与痛信息的管理;外周神经及中枢许多相关核团可能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或组胺等多种神经递质及相关受体共同调制ACC痛单位的电活动.

  • 抗蒿甲醚恶性疟2例

    作者:苏林光;王英;贾杰

      青蒿素类抗疟药已作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药,至今尚少有抗蒿甲醚的恶性疟临床报道,我院于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发现2例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现报道如下。  例1,男,36岁,农民,海南人,住院号240608。因间歇性畏寒、寒战、发热4 d于1998年6月18日入院。患者于4 d前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高达40℃。查体无特殊。厚血片找到恶性疟环状体和滋养体。遂给予蒿甲醚肌注治疗,总量为720 mg,患者仍有畏寒、寒战、发热,血中仍找到恶性疟环状体,改用喹哌、环丙沙星、赛庚啶治疗后治愈出院。  例2,男,42岁,农民,海南人,住院号311766。因发热、头痛7 d,眼黄4 d于1999年6月30日入院。患者于7 d前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每天间歇性发作,体温高达41℃,4 d前出现皮肤黄、眼黄、恶心、呕吐。查体:T38℃,P86次/ min,R24次/min,BP16/10 kPa。神志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 cm,质中、有压痛、表面光滑,脾肋下未触及。尿常规示黄清, PRO+,BLD,URO,RBC 1~5个/HP,血常规WBC 8.12×109/L,N 0.67, L 0.14,M 0.13,E 0.05,B 0.01,RBC 3.04×1012/L,Hb 82.2 g/L,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诊为恶性疟合并黑尿热。经用蒿甲醚治疗6 d,总量1 120 mg,仍发热,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改用磷酸萘酚喹、环丙沙星、赛庚啶治疗,体温正常,血中疟原虫消失,结合输血、补碱、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治愈出院。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抗疟作用,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其敏感性有所下降,乃至出现耐药虫株,值得重视。

  • 以反复呕吐为临床表现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杨丽;杨作成

    患儿女,11 个月.因反复呕吐1 个月于2008 年10 月22 日入我院就诊.患儿于1 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呕吐胃内容物,不伴胆汁,无咳嗽、发热、腹泻,当地诊所诊断为"感冒",服药无好转.此后几乎每天发作呕吐3 ~4 次,每次持续3 ~5 min,且无明显规律性.2008 年10 月12 日入住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周期性呕吐",相继给予阿莫西林、赛庚啶、多潘立酮治疗5 d 后呕吐好转出院.但是后来仍有反复呕吐,无明显规律.

  • 5-HT及其阻断剂脑内微注射和微电刺激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张慧;欧阳守;黄伟锋

    目的:观察室旁核及中缝大核微注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及其各种阻断剂和电刺激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室旁核影响胃肠运动的中枢地位.方法:注射5-HT及其各种阻断剂和电刺激家兔室旁核,然后采用胃浆膜双极4导联同步记录,分析其胃体、胃窦部胃电的平均频率、相位差、负相位比率、波形对应率、幅度等指标,考察室旁核及中缝大核微量注射5-HT及各种阻断剂和电刺激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室旁核注射2μg 5-HT后,除胃体3外胃电频率均加快,其中胃体2差异显著(4.44±0.09 vs 4.24±0.09,P=0.034),再注射5μg丹司琼后胃电频率均减慢,其中胃体2、3差异显著(P=0.032,0.043);室旁核注射2 μg 5-HT再注射5μg赛庚啶后,胃电频率加快,胃体2差异显著(P=0.044);室旁核电刺激后,除胃体2外胃电频率均减慢,胃体1和胃体3差异显著(P=0.03,0.029);中缝大核注射10μg 5-HT后,胃体2胃电频率明显减慢(4.13±0.11 vs 4.33±0.09,P=0.021),再注射10μg赛庚啶后,胃体2胃电频率则加快(P=0.034);注射10μg 5-HT再室旁核电刺激后,除胃体1外胃电频率均减慢,胃窦部位差异显著(3.93±0.14 vs 4.46±0.14,P=0.006).结论:室旁核微量注射5-HT对胃电活动主要为激动作用,可能是通过5-HT3受体途径发挥作用:而中缝大核注射5-HT则为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5-HT3受体途径发挥作用;中缝大核微量注射5-HT的同时室旁核电刺激对胃电的抑制似具协同作用,进一步证实了中枢同时存在"下行性抑制"和"下行性兴奋"两个系统共同调控消化道功能的概念.

  • 第325例--闭经泌乳、反复溃疡、意识障碍

    作者:姜晓华;陆洁莉;李小英;宁光;赵咏桔;金晓龙;洪洁;李宏为;张圣道;陈家伦

    入院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3岁.因垂体瘤、胃多发溃疡,右甲状旁腺腺瘤术后,出现反复意识障碍6年,于2004年6月2日入院.1987年患者产后出现泌乳、闭经,多次查血催乳素(PRL)升高,高达200 μg/L,诊断为催乳素瘤,予溴隐停、赛庚啶治疗,效果不佳.

  • 赛庚啶与维脑路通联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钱羲凯

    目的 讨论赛庚啶与维脑路通联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前来就诊的9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实施尼莫地平治疗方案)与研究组(实施赛庚啶+维脑路通治疗方案),评判标准: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93.48%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26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8.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0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尼莫地平治疗方案相比,赛庚啶+维脑路通治疗方案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偏头痛病症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较小,值得推广.

  • 利湿散冲剂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对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

    作者:莫秀梅;黄咏菁;陈达灿;池凤好

    目的评价利湿散冲剂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湿疹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0例,口服利湿散冲剂;西药对照组38例,口服赛庚啶.共同外用复方蛇脂软膏,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分值及血清总IgE水平.结果中药利湿散组临床症状分值改善在治疗第三周后优于西药对照组;但中药组的总有效率92.5%与西药组的8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均显著减少,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中,中药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报告,西药组3例出现嗜睡现象,1例出现轻度恶心.结论中药利湿散的临床总有效率与西药相当,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IgE水平,其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而且副作用少.

  • H1受体拮抗剂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梁燕华;张学军;杨森

    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

  • 蜂螫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高萍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2岁.上唇"三角区"处被蜂螫伤,1 min 后肿胀从上唇开始,迅速扩散至整个头面部,进而漫延全身,闭嘴、睁眼受限,全身皮肤见大片状风团,皮肤凹凸不平,呈桔皮样,并感头晕、心悸、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表情淡漠.血压:0,脉搏:130/min,呼吸:32/min.立即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10 mg,苯海拉明20 mg,10 min 后,血压:12/7.5 kPa(90/56 mmHg),仍感胸闷、气憋,予地塞米松10 mg 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 中静滴,3 h 后除上唇稍肿外,其他症状及体征均消失.为巩固疗效,予赛庚啶4 mg,每日3次,口服,2 d 后痊愈.

  • 葛根素注射液静滴致过敏反应4例

    作者:王凤;韩红杰;刘万群;江红

    例1男,61岁.有高血压、冠心病史2年,因突发性头晕、2d内发生3次晕厥来院就诊.测BP140/90mmHg,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电图示:轻度异常.初步诊断: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遂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滴.第1d静滴结束后,患者感觉口唇周围发麻、面部及两臂发痒,并有烧灼感.第2d静滴结束后,除上述症状加重外,面部及两臂出现片状米粒大淡红色皮疹,眼睑及面部浮肿.停药,口服盐酸西替利嗪(西可韦)10mg,qd;赛庚啶4mg,qd.24h后,症状逐渐消失.

  • 克林霉素磷酸酯静滴致过敏反应2例

    作者:肖文星;宾建平;尚华

    例1女,50岁.因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动过速),于2003年5月12日收入院.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后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在保护心功能以及抗心律失常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福德)抗感染治疗.具体用法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0.6 g,2次/d静滴.5天后因病情需要停用左氧氟沙星,采用头孢哌酮与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联合治疗.5月19日,患者感全身皮肤瘙痒难忍,查见全身皮肤遍布粟粒状丘疹,以胸、背、颈等处明显,部分融合成片,当时考虑头孢哌酮引起,便停用头孢哌酮,并给予赛庚啶、地塞米松等治疗,症状反有所加重,后经停用克林霉素并继续抗过敏治疗,3天后皮疹缓慢消退,瘙痒消失.

  • 赛庚啶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王冰;朱月蓉;杨瑞宁;丁启龙;邱红

    目的:研究赛庚啶在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包括正常组、高与低2个剂量模型组(地塞米松2.5,1.0 mg· kg-1)和高与低2个剂量干预组(赛庚啶5.0,2.0 mg· kg-1),实验共进行14 d。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称体重、肝重,计算肝脂数;检测血清肝功能与血脂指标和血糖、游离脂肪酸、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酮水平。分离大鼠肝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和赛庚啶,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检测培养上清中糖和细胞内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地塞米松可造成大鼠糖脂代谢紊乱,过度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HPA)轴,造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水平升高。而赛庚啶可降低HPA轴的反应性,改善大鼠的糖脂代谢。在大鼠肝细胞模型实验中得到相似的结果。结论赛庚啶可通过干预机体HPA轴,改善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NAFLD。

  • 赛庚啶对大鼠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和钙调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庆伟;康白;高尔;李广宙;李锋杰

    目的研究赛庚啶(Cyp)对SD大鼠生殖系统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 60只SD大鼠依性别各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5 mL*kg-1*d-1), Cyp(2.4, 4.8 mg*kg-1*d-1),共14 d或21 d.放免法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的含量.光电镜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间质细胞、支持细胞、黄体细胞、颗粒细胞等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产物.结果 Cyp可升高雄性大鼠血清LH、T的含量,而对FSH含量无明显影响.Cyp可升高雌性大鼠血清LH的水平,降低其FSH, P, E2的含量.电镜发现,Cyp促进雄性大鼠分泌功能,使雌性大鼠内分泌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结论Cyp对雌性大鼠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 而对雄性大鼠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内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且使终末靶腺的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相应的变化.Cyp促进雄性大鼠睾丸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可能与Cyp促进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内分泌功能有关.

  • 赛庚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钙调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戴功;康白;高尔

181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