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辛毅;刘小希;赵伟;刘飒;李娜;许秀芳;黄益民;罗毅;张宏家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蛋白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用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MSC和EPC的增殖能力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能力,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免疫原型以鉴定MSC;细胞吞噬功能特异性地摄取Dil-ac-LDL及FITC-UEA-1,并结合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鉴定EPC,并计算其纯度.结果表明,经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在早期贴壁细胞24 h换液时即可见明显集落形成,8d后达80%融合,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排列;2次贴壁细胞经EGM-2MV培养基培养,第3天开始伸展,约8d可融合近80%,细胞呈多角形,出现条索状结构;2种细胞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均在90%以上,传至第2代后,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MTT法检测显示,细胞生长d3至d5时光密度值变化较明显;MSC G0-G1期为(93.32±1.65)%、EPC G0-G1为(93.05±1.95)%,2种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早期贴壁细胞FCM检测CD90、CD44阳性率为(99.7±1.12)%、(99.1±2.33)%;CD14、CD45、CD79a阳性率分别为(4.8±0.38)%、(6.8±0.49)%及(0.4±0.08)%,经体外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鉴定为MSC;2次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经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82.1±3.4)%,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2±3.2)%、(64.7±4.3)%及(43.5±1.5)%,鉴定为EPC.结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可培养出高纯度的MSC,2次贴壁细胞经纤连蛋白预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体外诱导可培养出增殖能力较强的EPC,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 骨髓源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

    作者:韩振霞;时庆;汪大琨;李栋;吕明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 同步对比骨髓活检与涂片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林金盈;任咏薇;曾维平;闭艺芳

    为了解骨髓涂片及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地位及其对疗效判断的价值,分析了71例在我院住院的全血细胞减少症病人,所有骨髓活检标本经处理后塑料包埋,切成3μm厚切片,HGF染色.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了常规检查.结果表明:骨髓活检增生度高于涂片(u=3.0966,P<0.05);误诊率(4.76%)低于涂片(35.71%)(χ2=7.0791,P<0.05);9例治疗好转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其骨髓活检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比涂片正常时间早约4周;而白血病的病人骨髓涂片提示缓解的时间要早于活检,多数第一次缓解的病人骨髓活检中仍可见到成堆或小片状分布的幼稚细胞.结论:骨髓活检更能正确地反映骨髓组织的真实情况,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疗效判断方面的价值优于涂片.

  • 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黄科;周敦华;黄绍良;梁舜华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研究探讨MSC生物学特点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寻找合适供体,迅速获取所需MSC提供实验依据.骨髓供体按年龄分为4组:A组(胚胎)、B组(0-20岁)、C组(20-40岁)和D组(40岁以上).观察各组骨髓MSC的生长、增殖、分化特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的水平;进行核型分析及成瘤试验;评价不同年龄段供体骨髓MSC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各组骨髓均可培养出MSC,各组MSC表面标志无显著差异;各组MSC均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原代培养B组骨髓MSC含量较多,贴壁时间早,传代时间短,P0至P1时间为5.5天,传至P10需33天,8×106MNC培养至P10时MSC数达(5.19±2.15)×1010;A、C、D组P0至P1时间分别为15、7和13天,传至P10分别需50、60和72天,8×106MNC培养传代至P10时MSC数分别为(4.98±2.08)×1010、(1.86±0.47)×1010、(0.64±0.22)×1010.A组MSC较细长,细胞融合后生长无接触抑制,P15增殖速度开始减缓;B、C、D组MSC形态相似,有生长接触抑制B组P10开始增殖减缓,C、D组P8开始增殖减缓;B组MSC培养上清中SCF、FLT3-L、IL-6及SDF-1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细胞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核型分析均为正常核型,成瘤实验为阴性.结论:MSC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根据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0-20岁年龄组骨髓是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细胞数的理想供体,分泌HGFs水平亦占优势;0-20岁组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各组,可以作为MSC的供源.

  •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体外扩增胚胎及成体造血干/祖细胞的差异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那晓东;王绮如;赵自平

    本研究比较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mBMEC-CM)联合FL和TPO对卵黄囊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取卵黄囊和骨髓单细胞悬液,对照组中加入合10%FBS的DMEM,实验组分别加入10%mBMEC-CM,FL(5 ng/ml)和TPO(2 ng/ml),10%mBMEC-CM复合FL和TPO培养24小时后进行集落培养,计数CFU-GM和HPP-CFC的集落数.应用Atlas cDNA Expression Array对卵黄囊和骨髓造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BMEC-CM能扩增卵黄囊和骨髓CFU-GM和HPP-CFC,其与FL和TPO联合后扩增能力明显增强;mBMEC-CM扩增骨髓CFU-GM和HPP-CFC的能力明显强于其扩增卵黄囊CFU-GM和HPP-CFC的能力.检测到小鼠卵黄囊及骨髓造血细胞存在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卵黄囊造血细胞表达PDGF-Rβ,PDGF-Rα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而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未检测到上述受体的袁达;在骨髓造血细胞中表达的IFN-γR,GM-CSFR,多巴胺D2受体和卵泡刺激素受体则未在卵黄囊造血细胞中检测到mRNA的表达.结论:mBMEC-CM能支持卵黄囊和骨髓造血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其与FL和TPO联合后扩增能力明显增强;mBMEC-CM对骨髓造血祖细胞表现出更强的扩增作用.检测到卵黄囊和骨髓造血细胞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提示mBMEC-CM对胚胎及成体造血细胞扩增中存在的差异可能与两种造血细胞存在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有关.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前景

    作者:史春梦;邹仲敏;罗成基;粟永萍;郭朝华

    除造血干细胞以外,骨髓中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这类细胞可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纽织特别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和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和培养扩增,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在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的缺陷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原子力显微镜对骨髓CD34+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刘美莉;蔡继业;杨龙江;孟凡义;王小燕;梁志红;李凌松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骨髓CD34+造血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对比正常人与白血病患者CD34+造血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形态学差异.将免疫磁珠分离仪富集的CD34+细胞滴至新鲜剥离的云母片上,在空气中干燥后用AFM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利用AFM附带软件IP2.1的线分析及面分析功能,得到正常人与白血病患者CD34+造血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几何参数,经比较,白血病患者CD34+造血细胞的高低差Rp-v、均方根粗糙度Rrms、平均粗糙度Ra、平均高度Z 4个几何参数值均明显大于正常人.结论:AFM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到CD34+造血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并同时获得其膜表面特征几何参数,可为临床白血病的快速诊断、HSPCT移植物筛选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 不同氧浓度培养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马怡然;任思婳;和予馨;王林林;金丽;郝一文

    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 - c-kit+ Sca-1+ 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 - c-kit+ Sca-1+ 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 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吴波;卢正茂;王尧;罗天航;薛绪潮;毕建威;康俊升;方国恩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细胞吞噬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48小时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33(+),CD34(+),Ⅷ因子(++),KDR(++);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133的阳性率为(18.23±7.12)%,CD34的阳性率为(47.71 ±14.85)%,CD31的阳性率为(71.61 ±13.51)%,KDR的阳性率为(87.24 ±11.40)%.细胞吞噬功能鉴定说明超过80%的贴壁细胞都特异性地摄取了Dil-acLDL和FITC-UEA-1.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

  • rhG-CSF体内应用对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上CXCR-4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翔宇;常英军;黄晓军

    为了观察rhG-CSF动员对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上CXCR-4表达的影响,应用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动员前后骨髓和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G-CSF动员显著增加了外周血MNC及骨髓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骨髓MNC及外周血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无变化,稳态骨髓(SS-BM)中CD34+细胞比例与G-BM、G-PB中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与采集到的骨髓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公斤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G-CSF体内应用后CD34+细胞上CXCR-4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动员机制的一部分,CXCR-4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MNC的植入,SS-BM中CD34+细胞的含量可作为动员效果好坏的预测指标.

  • 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组织胞浆菌病二例

    作者:杨思俊;王继美;李起伟;陈国伟

    组织胞浆菌病是稀有病种,常易被误诊或漏诊.为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把我院近两年发现的2例病人病史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探讨.

  • 氧浓度、活性氧和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生物特性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任思婳;和予馨;马怡然;金晶纯;康丹

    目的:模似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中PBHSC所经历的氧环境,探讨氧浓度和活性氧对骨髓HSC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测定、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迁徙实验、亚致死量射线辐照NOD/SCID小鼠CFU-S和归巢黏附分子表达测定以研究氧浓度及活性氧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氧浓度低于常氧,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ROS的产生,扩增更多Lin-c-kit+ Sca-1+ BM HSC,更有利于各系集落(BFU-E、CFU-GM、CFU-Mix)的生长,更多地表达归巢黏附分子(CXCR4、CD44、VLA4、VLA5、P-selectin),因而更好地维持了HSC的迁徙能力,并明显促进亚致死量射线辐照NOD/SCID小鼠移植后的脾集落(CFU-S)生长;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BM 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特征和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PBSCT中BM HSC的ROS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高低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浓度氧产生高水平的ROS,高水平的ROS不利于BM HSC生物学特性的保持.在PBHSCT移植前后和体外扩中有目的地应用抗氧化剂和在恒定的浓度较低的氧环境下培养可能对BM HSC移植更有益.

  • 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

    作者:旷文勇;周新伏;张广森;刘利华;陈绍芳;李睿娟;肖乐

    本研究旨在检查4种不同培养液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人BM-MSC的方法,为BM-MSC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Ficoll Paque细胞分离液从16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分别用含10%脐带血血清、胎牛血清、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和MesenCult培养液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以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种培养液都能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但均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4种不同培养液能够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含有脐带血血清的培养体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特征比较

    作者:徐曼;刘元林;陈晨;廖丽;张毅;陈虎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为临床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羊膜贴壁细胞,并从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MSC与人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的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即细胞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并具有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结果显示,脐带羊膜来源MSC高表达CD73、CD90、CD105,而骨髓来源MSC表面标志CD34、CD45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和CD86等为阴性.其诱导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两组细胞均可向成脂肪、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证明,两组MSC均可抑制异体T细胞的增殖,且随MSC数量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RT-PCR检测显示两组MSC表达相同的免疫相关因子.结论:人脐带羊膜来源的MSC可以替代成人骨髓MSC,可作为满足实验和临床需要的MSC重要来源.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研究

    作者:季健玲;徐美玉;黄锋;刘红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MV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VD都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VD值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VD与血管简单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缺陷可能导致或加重骨髓造血障碍.

  • 二甲亚砜、吐温80对小鼠骨髓来源细胞体外生长和活力影响的量效关系分析

    作者:韩大良;刘克清;郭少三;朱海林;黄畅;汪保和

    本研究观察二甲基亚砜、吐温80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粒-巨噬系祖细胞(CFU-GM)和内皮细胞系细胞(BMEC)体外生长和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其量效关系.分别设置不同终体积分数二甲亚砜与吐温80的细胞培养体系及其对照,检测成纤维细胞形成单位(CFU-F)和CFU-GM的集落生成率,用MTT比色法和台盼蓝排斥试验测定BMSC和BMEC的细胞活力和活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二甲亚砜为2%、吐温80为0.005%-0.01%时,CFU-F、CFU-GM集落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或<0.01).二甲亚砜为0.5%-1.0%、吐温80为0.002%-0.005%时,BMSC和BMEC的细胞活力和活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低(P<0.05或<0.01).随着二甲亚砜、吐温80在上述体积分数上增加,各相应检测指标的减低率递增.结论:二甲亚砜,吐温80在细胞培养体系中达一定含量时,对小鼠骨髓BMSC、CFU-GM和BMEC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或)细胞毒性作用,含量增高则效应更显著.

  • 复方皂矾丸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MVD、VEGF的影响

    作者:杨方方;王康玮;向琪;王顺清

    目的:本研究观察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我院76例确诊的CAA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采用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组2在组1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两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检测骨髓MVD和VEGF水平.20例正常骨髓蜡块作对照组.结果:CAA患者治疗前骨髓MVD、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两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2治愈率、缓解率(44.7%)较治疗组1(15.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治疗前骨髓MVD、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无差异,治疗组2治疗后骨髓MVD、VEGF表达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较治疗组1治疗后进一步升高.结论: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加雄激素治疗CAA能进一步提高骨髓MVD、VEGF水平,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 剔除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Smad4不影响小鼠造血稳态的维持

    作者:兰雨;谭晓红;翁土军;刘兵;杨晓

    体内证实,成骨细胞作为造血干细胞(HSC)niche的组成部分是随着基因修饰小鼠模型的建立而实现的,成骨细胞构成了HSC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重要微环境.Smad4基因在成骨细胞的特异性剔除可导致小鼠成骨细胞数量的下降和骨内膜面积的减少.为了阐明体内成骨细胞的减少是否影响小鼠骨髓的造血活性,本研究对成骨细胞特异性Smad4基因剔除小鼠的骨髓和髓外造血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骨髓和肝脏、脾脏成熟血细胞的比例;用集落培养技术、脾结节形成实验和LSK细胞分析检测不同阶段造血前体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条件剔除小鼠的骨髓造血稳态维持正常,没有髓外造血的表现,特别是其不同阶段的造血前体细胞比例正常,而单位体重的细胞数量反而增加.结论:体内成骨细胞数量的减少不是导致骨髓造血活性下降的决定性因素.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作者:曹燕然;邵宗鸿;刘鸿;赵明峰;何广胜;施均;白洁;付蓉;涂梅峰;王化泉;邢莉民;崔振珠;孙娟;贾海蓉;杨天楹

    本研究比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和正常人骨髓中性粒细胞GPI锚定蛋白CD16b、凋亡受体Fas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以了解PNH细胞是否存在凋亡异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NH患者和正常对照骨髓中性粒细胞GPI锚定蛋白CD16b、凋亡受体Fas和凋亡增殖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水平,比较它们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有无差别,以及CD16b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间有无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骨髓中性粒细胞表面CD16b的表达率,PNH患者为(20.36±9.05)%,正常对照组为(71.34±26.80)%,PNH患者明显降低(P=0.01);②骨髓中性粒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率,PNH患者为(62.83±32.11)%,正常对照组为(48.00±38.52)%,二者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NH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表面CD95表达与CD16b的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③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内Bcl-2的表达率,PNH为(8.64±5.40)%,正常对照组为(16.82±15.39)%,二者的Bcl-2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NH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内Bcl-2表达与CD16b的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④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内Bax表达率,PNH患者为(30.47±22.15)%,正常对照组为(48.47±15.99)%,PNH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二者的Bax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NH患者骨髓中性粒细胞胞浆Bax表达与CD16b的表达无显著相关.结论:PNH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的Bcl-2以及凋亡受体F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无差别,这提示PNH细胞在骨髓内的消长可能不涉及凋亡蛋白表达异常.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3表达下调的发病学意义

    作者:宋永平;房佰俊;张龚莉;林全德;汪萍;买玲;魏旭东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Smad3的表达下调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 取20例重型再障患者骨髓MSC,分离制备出Flk1+CD34-MSC后进行以下试验:①体外定向诱导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成脂分化情况,油红O染色法鉴定脂肪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化过程中脂蛋白酯酶(LPL)基因的表达;②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SC中TGF-β1及Smad3的表达,用ELISA检测MSC分泌TGF-β1的能力;③观察不同剂量(0、5、10、15、20 ng/ml)TGF-β1对再障患者骨髓MSC成脂分化和增殖的影响.以7名健康成人的骨髓MSC相应检测为对照.结果 再障患者骨髓MSC经4 d培养后即分化为脂肪细胞,而健康成人骨髓MSC中仅见少量细胞出现脂肪滴.再障患者MSC培养4和8 d时LPL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091±0.028、0.142±0.033,均高于健康成人骨髓MSC(分别为0.021±0.011及0.049±0.010,均P<0.01);而TGF-β1及Smad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成人骨髓MSC,TGF-β1分泌水平(3.4 μg/L±0.9 μg/L)也明显低于健康成人骨髓MSC(11.6 μg/L±1.2 μg/L,P<0.01).在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仅加入5 ng/ml的TGF-β1即可明显抑制再障患者骨髓MSC向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同时促进其增殖.结论 再障患者骨髓MSC中TGF-β1及Smad3表达水平的显著下调可能参与了再障的部分发病环节.

3150 条记录 9/158 页 « 12...6789101112...1571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