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作者:陆奇志;曾嵘;李俊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2000 ~2012年中国知网《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内收录的50例利奈唑胺不良反应患者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常在用药第1周(46.43%)、第2周(30.36%)发生;50例患者中70岁以上高龄患者占66%;不良反应多为对血液系统的影响(86%),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76%),64.10%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低至50×109/L以下,低值4×109/L,其他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再次为血乳酸水平升高、血压升高等.结论 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注意加强用药监护,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 1例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定植规律研究

    作者:郑金鑫;李玲慧;李多云;邓向斌;刘晓军;陈重;邓启文;余治健

    目的 研究1例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突变以及定植特点.方法 从1例反复发作肺炎(1年内反复发作5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0株粪肠球菌株,菌株的MIC值通过E-test测定,经PCR扩增细菌4个拷贝23S rRNA基因V区基因,测序分析突变位点,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观察分离菌株同源性.结果 患者5次肺炎发作从气管分泌物中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株均为利奈唑胺不敏感株(4株为中介耐药株,6株为耐药株),通过PCR和测序发现4株利奈唑胺中介耐药株含有1个拷贝23S rRNA基因V区G2424U突变,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同时含有G2424U和G2576U双突变.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株具有同源性.通过肉汤稀释法鉴定这些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导致反复感染.

  • 一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较

    作者:郑金鑫;董琨;陈重;潘伟光;李多云;刘晓军;邓启文;余治健

    目的 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并探讨与其它肠球菌序列的差异.方法 从1例男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粪肠球菌株Deng1(Eecalis Deng1).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和Roche454 FLX+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high-throughput whole-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基因组Contigs和scaffolds通过Newbler汇编软件分析.基因组gap closures通过Sanger测序法确定.通过Phred/Phrap/Consed软件构建圆环型的基因组图,并通过软件Prokaryote Genomes Automatic Annotation Pipeline (PGAAP)进行基因组注释.参考序列和粪肠球菌Deng1基因组之间的系统发育分析(phylogenice analysis)通过muscle软件分析.结果 E.fecalis Deng1圆环形基因组包含2,961,043碱基对,GC含量37.5%.基因组含有2 854个编码序列(CDS),62个tRNA的编码基因,以及4个完整的rRNA基因编码的操纵子.E.fecalis Deng1基因组共有443个毒力因子.E.fecalis Deng1基因组致病岛(PAI)约170kb,含有编码溶细胞毒素、肠球菌表面蛋白Esp和Gls-24-样蛋白等的毒力因子,E.fecalis Deng1含有对链霉素高水平耐药的氨基糖苷类6-腺苷酰转移酶基因(aadK),以及与抗生素耐药相关的emea,lsa和tetM基因.结论 完成了一株粪肠球菌完整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加深了对LZD耐药流行菌株的认识.

  •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粪肠球菌中介耐药及机制研究

    作者:郑金鑫;马桂红;潘伟光;李多云;陈重;刘晓军;邓启文;余治健

    目的 研究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中介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多步诱导法对4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值,采用PCR测序法检测粪肠球菌4个23S rRNA V区基因的变异.结果 4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和质控菌株均诱导出中介株和稳定耐药株,在中介株和耐药株中均检测到了G2576U、G2505A和C2424U变异,2株中介株和耐药株还同时存在G2576U和C2424U变异.结论 利奈唑胺可体外诱导粪肠球菌产生中介株和稳定性耐药株,粪肠球菌中介株即可出现23S rRNA V区基因变异.

  • 利奈唑胺与卡泊芬净药物合用致肝损害研究

    作者:应盈

    目的:对利奈唑胺、卡泊芬净合用损害肝功能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患者用药前后的相关情况,对药源性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利奈唑胺、卡泊芬净合用无疑是导致患者肝损害加速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药物说明中却并未涉及此方面内容.结论:不宜进行卡泊芬净和利奈唑胺的联合使用,并且禁止这两种药物与二甲双胍同时使用.

  • 四联抗结核药物联合利奈唑胺 、莫西沙星对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细胞学 、NSE和NGF及其受体的影响

    作者:胡清亮;张绿浪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分别联合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对患者细胞学脑脊液(CSF)细胞学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脊液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 、内皮素及其受体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 ~2017年12月期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均予以四联抗结核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利奈唑胺,对照组则联合应用莫西沙星,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CSF细胞学 、NSE、NGF及其受体 、内皮素及其受体和CRP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CSF细胞学指标 、NSE、NGF及其受体 、内皮素及其受体和CRP水平相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氯化物 、葡萄糖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蛋白质 、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GF及其受体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内皮素及其受体 、CRP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四联抗结核药物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奈唑胺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效果更好,有效改善脑脊液细胞学指标,调节脑脊液NSE水平,恢复NGF、内皮素及其受体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 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显峰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的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我院于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100例革兰阳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行利奈唑胺治疗.对照组50例,行万古霉素治疗.两组均治疗10d,治疗后随访15~3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开始治疗第10天后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第1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清除率为88%,不良反应发生率10%,均分别优于对照组的80%、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利奈唑胺治疗对革兰阳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显著提高疗效,增强病菌清除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56株M RSA防耐药变异浓度的比较

    作者:李静;赵建宏;刘晓雷;强翠欣;张庶民

    目的 比较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两种药物对56株临床分离M RS A的防耐药变异浓度(M PC).结果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临床56株MRSA的MPC90分别为4μg/mL、20.5μg/mL;MPC90/MIC90分别为2、10.25μg/mL.结论利奈唑胺防MRSA菌株耐药突变的能力强于万古霉素.

  • 呼吸道感染纹带棒状杆菌1例

    作者:杨晓波;周璐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2月18日本院急诊接收1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抢救后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自主呼吸微弱。白细胞(WBC)18.6×109/L,中性粒细胞(NEU)79.2%,谷草转氨酶116 U/L,乳酸脱氢酶358 U/L,肌酸激酶797 U/L,肌酸激酶同工酶99 U/L,D-二聚体1.8μg/L,肌钙蛋白307.1 pg/mL,肌红蛋白大于3000 ng/mL,脑钠肽839.7 pg/mL。随即入住心肾内科,2013年12月20日送检痰培养结果为阴性,2013年12月22日起送检痰培养结果培养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此时 WBC 12.2×109/L, NEU 82.6%,谷草转氨酶81 U/L,肌酸激酶348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61 U/L,D-二聚体1.6μg/L,肌钙蛋白24.44 pg/mL,肌红蛋白314.1 ng/mL,脑钠肽555.7 pg/mL。2013年12月24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013年12月25日送检痰培养结果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阴沟肠杆菌(ECL)。2013年12月29~31日,共送检4次血培养和3次静脉导管培养,均培养出阴沟肠杆菌(ECL),提示该患者的菌血症是导管相关性感染所致。2014年1月3日上午送痰标本1份,体温38℃,WBC 18.7×109/L,NEU 77.0%,谷草转氨酶,6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 U/L,肌钙蛋白48.6 pg/mL,肌红蛋白80.9 ng/mL。2014年1月5日培养出纹带棒状杆菌,临床选用利奈唑胺,3 d 后患者体温37.1℃,WBC 10.1×109/L,3次痰培养均无纹带棒状杆菌生长。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情况,2013年12月24日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2013年12月25日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2013年12月26日改用亚胺培南;2014年1月4日选用利奈唑胺。

  • 监测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朱明;朱磊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及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患者各类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鉴定,按湖北地区监测网统一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CLSI2009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97株,其中MRSA 116株.分离出MRSA的标本以痰标本为主,其次为分泌物和血液.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林敏感率为100%;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敏感率大于80%;对青霉素、苯唑西林100%耐药;对其他药物敏感性较低.结论 MRSA对大部分抗菌药物仍维持较高的耐药率,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林一样是为数不多,仍然对MRSA表现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之一.

  •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作者:黄斌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病历查询系统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脑脊液指标等变化评价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前、后颅内感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利奈唑胺使用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脑膜刺激征、体温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无效患者2例,临床总有效率93.33%。用药后1周,脑脊液白细胞为(93.24±23.74)×106/L ,多核白细胞比例(11.25±1.46)%,葡萄糖(4.14±2.19)mmol/L ,白细胞介素‐1(3.23±2.88)μg/mL ,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

  •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合并G+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金慧燕;邓美玲

    目的:探究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合并G+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老年白血病合并G+球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平均用药治疗时间为(8.17±2.11)d ,对照组平均用药治疗时间为(12.03±2.32)d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应用于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合并G+球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不良反应少,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患儿利奈唑胺使用情况调查

    作者:麦志慧

    目的:调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住院患儿使用利奈唑胺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0年至2011年该院住院患儿使用抗生素医嘱共822 279条,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使用利奈唑胺医嘱1 930条(0.23%);用于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占治疗病种的53.94%,不符合适应证;单用医嘱与联用医嘱分别占利奈唑胺医嘱的70.00%、30.00%;无预防用药;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该院儿科利奈唑胺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为用于治疗化脓性脑膜炎不符合适应证要求,仍需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促进其合理使用.

  • 利奈唑胺治疗严重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

    作者:王晓蕾;孙海滨;王昌林;李雅雯;郁敏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尽管早在200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但其在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应用的经验有限.现将我科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报道如下.

  •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儿童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田超;孟瑶;赵紫楠;王晓玲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在儿科感染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7月.纳入利奈唑胺治疗儿科感染患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RCT文献,包括815例患儿.对照组为万古霉素等其他抗革兰阳性菌有效的阳性对照药物.有效性研究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性[OR=1.39,95% CI(0.98,1.98),P=0.07]和微生物有效性[OR=1.12,95% CI(0.61,2.03),P=0.7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OR=1.20,95% CI(0.18,7.92),P=0.85]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OR=1.05,95% CI(0.48,2.30),P=0.90]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研究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腹泻[RR=0.86,95% CI(0.51,1.45),P=0.58]、恶心[RR=1.31,95% CI(0.54,3.18),P=0.55]、呕吐[RR=0.56,95% CI(0.25,1.22),P=0.14]和中性粒细胞减少[RR=1.34,95% CI(0.73,2.49),P=0.3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目前的RCT研究,利奈唑胺治疗儿科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较好,但与其他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无显著优势,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 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静;秦侃;李磊;凡小燕;王焱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征和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和结论:利奈唑胺未被完全批准用于新生儿,但多项研究显示出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尤其是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疗效相当。在新生儿中,利奈唑胺的给药可根据疾病、出生时体质量、胎龄和日龄等因素选择给药方案。新生儿中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万古霉素低,但由于会引起骨髓抑制,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全血细胞计数。我国尚需大样本的研究用于评估利奈唑胺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利奈唑胺 (linezolid,PNU- 100766)系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口恶) 唑烷酮类 (oxazolidinone)抗菌药,在英、美等国已相继获准上市.

  •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李娜;乔逸;丁选胜;王婧雯;杨志福;文爱东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1日-2016年8月29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因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培养结果等指标,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39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49%.治疗后,患者的体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脑脊液白细胞及脑脊液蛋白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前进行了脑脊液培养,且8例(29.6%)结果呈阳性,其中6例(75.0%)培养出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且安全性较高.

  •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对比分析

    作者:杨洁;陈晴;王磊;王婧雯;党欢;张维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通过病历查询系统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1月52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使用万古霉素(31例)或利奈唑胺(21例)抗感染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培养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脊液检测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抗菌药物治疗总有效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抗菌药物总费用.结果:共20例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8.46%(20/52),且两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治疗无效的患者,两组总有效患者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万古霉素组的抗菌药物总费用显著低于利奈唑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革兰氏阳性菌所致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利奈唑胺相当,经济性优于利奈唑胺;患者若无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过敏等情况,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 参附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劲松;陈继军;朱涛;巫兴阳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62例MRSA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案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 mg,ivgtt,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首次静脉注射60 mL,随后以20 mL/h的速率持续静脉泵入60 mL,q12 h.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为72.00%,对照组患者为64.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前降钙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可有效改善MRSA重症肺炎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抗炎效果,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755 条记录 31/38 页 « 12...28293031323334...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