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脉血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段博;段学忠;王翔燕;徐静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脉血康胶囊,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清hs-CRP、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血脂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 脉血康胶囊在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钙片,其调脂作用弱于阿托伐他汀钙片.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和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

    作者:董国菊;史大卓;刘剑刚

    目的 回顾性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S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CAS住院患者411例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好发部位、动脉斑块性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2)CAS的斑块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均与血瘀、痰浊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C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痰浊、血瘀和痰瘀互结可能是促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机制.

  • 气血并治方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国菊;刘剑刚;史大卓;王永炎

    目的:观察气血并治方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CA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血并治方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瘀证积分统计,并测定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PGF1α(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气血并治方胶囊可以改善患者血瘀证积分,降低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减少hs-CRP水平,抑制TXB2合成、增加PGF1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气血并治方胶囊能有效地改善CAS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脂质代谢,降低患者血浆炎性因子hs-CRP含量.

  • 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病变与血脂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连成;冯金玉;杜伟;金姗姗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12名,依据其血脂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199名,血脂正常组213名,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血压、体重指数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检出率达19.42%,粥样斑块形成以及IMT增厚合并粥样斑块形成率达31.80%.血脂异常组中受检者的血压、体重指数、IMT以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P<0.05).在血脂异常组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其他类型血脂异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IMT增厚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血脂异常的妇女中发生率更高.

  • 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治疗高脂血症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倪正仙;高怀林;谢传星;裴如弟

    目的:观察并分析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对高脂血症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32例患者给予"金三角"方案(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测定患者晨起空腹血脂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斑块数量、面积.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浆Hcy、hs-CRP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y、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数量、面积、cIMT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金三角"方案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浆Hcy、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

  • 柔脉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及Fg的影响

    作者:靳秀明;郭晓芳;刘侠;宋智慧

    目的::研究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胶囊20 mg,1次/晚口服;治疗组加用参芪柔脉合剂100 mL,2次/d口服;2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减少,血清TNF-α、Fg含量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活血化瘀法对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余文珍;陈实;张永亮;涂春香;陈勇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高脂喂养1个月后,随机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其余大鼠均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成膜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n=8只)、活血化瘀中药方中剂量(临床等效量)组(n=8只)和高剂量(临床2倍量)组(n=8只).从术后第4天开始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假手术组灌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取术侧颈总动脉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捡测wnt、FzD1、AXIN1、GSK-3β、β-catenin、VEGF m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wnt、FzD1、AXIN1、β-catenin、VEGF等mRN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活血化瘀中药方干预后,上述各基因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1);只有GSK-3βmRNA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活血化瘀法可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使损伤血管VEGFmRNA基因表达水平上升,提示该法可保护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

  • 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作者:申伟;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n,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研究

    作者:张丽;张志辰;郝颖;梁晓;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

    目的:探讨房颤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5999例,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对比,观察2组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观察2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房颤组在吸烟、血脂异常方面较无房颤组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较无房颤患者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房颤、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习惯、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等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和血脂异常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更易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房颤组痰湿证、内风证较多出现,但房颤与否并不影响中医证候要素类型及分布.

  • 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梁晓;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蒲黄榆社区、王佐镇、花乡、方庄街道筛查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8 045例,将人群分为有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有无斑块形成组,分别对比2组人群存在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根据吸烟、高血压、糖尿病3个危险因素的有无,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合并1至2个危险因素组、不合并危险因素组,另外斑块形成人群同上分为3组,依次进行危险因素的相互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年龄、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痛、体育锻炼层增厚呈正相关;均与受教育程度、脑卒中家族史、常吃水果呈负相关.另外内膜中层增厚还与TIA呈负相关,与常吃蔬菜呈负相关;斑块形成还与饮酒、常喝牛奶或酸奶呈正相关,与明显超重、瓣膜性心脏病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与年龄、脑卒中、糖尿病痛史、吸烟、体育锻炼呈正相关.另外内膜增厚还与饮酒习惯成负相关,与明显超重成正相关;斑块形成与饮用高度白酒呈正相关.中医症状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分组比较发现多个症状存在差异;中医证型分析:在内膜中层增厚人群的2组比较中,痰湿证、内火证均有差异,而气虚证在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的人群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斑块形成的2组人群比较中,痰湿证和内火证均有差异.结论:吸烟、高血压痛、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形成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可通过控制上述可干预因素达到早期防治脑卒中的目标.

  • 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研究

    作者:史亚楠;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其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纳入的5 99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HHcy组与无HHcy组,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生化化验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HHcy组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无HHcy组,TIA、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无HHcy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HDL、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HHcy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多发斑块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单发斑块或无斑块的比例低于无HHcy组.HHcy组的内火、痰湿证候要素所占的比例较高,无HHcy组的患者内风、气虚、阴虚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HHcy与脑卒中、高血压痛有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年龄、BMI、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

  • 脂肪乳剂灌胃加氮气损伤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作者:王茁伉;彭成;王忠;苟显娜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单纯脂肪乳剂ig和脂肪乳剂ig加氮气损伤(脂肪乳剂按胆固醇∶猪油∶蛋黄粉1∶5∶4配制;同时历时5 min,150 mL· min-1氮气流损伤血管内皮).于实验第4周和第8周,检测动物血脂含量并观察颈动脉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脂肪乳剂手术组大耳白兔4周时已经形成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分别达(17.55±5.36),(13.68±2.67) mmol· L-1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内膜轻度增厚呈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8周时TC,LDL-C含量进一步升高分别达(21.13±3.59),(15.18±3.29) mmol·L-1,内膜明显增厚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及脂质沉积.而上述病理改变未见于空白组、脂肪乳剂组和脂肪乳剂手术组对侧的颈动脉.结论:脂肪乳剂加氮气损伤能有效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通脉温胆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血脂的影响

    作者:吴欣芳;李树斌;谢相智;许国磊;王吉元

    目的:评价通脉温胆汤对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ies,IMT)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名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均医嘱改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通脉温胆汤(配方颗粒)1袋,2次/d,早晚餐后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睡前服用;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睡前服用,疗程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IMT,血脂及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血脂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TC)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trig1yceride,T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眩晕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膈痞满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黏腻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温胆汤能够调节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胆 固醇水平,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

  • 辛伐他汀加通心络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39例

    作者:申新林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加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的血脂、血黏度及颈动脉内膜媒介厚度(IMT)的影响.方法:给予改善生活方式的指导后,采取单盲法给药(门诊病例严格控制干扰因素).对照组予辛伐他汀20 mg,日1次;治疗组予服辛伐他汀10 mg,日1次,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日3次,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甘油三酯(TG)均降低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升高;两组治疗后IMT,Tmax均变薄,Smax均缩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与辛伐他汀等调脂药合用,具有明显降低血黏度,调节血脂,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颈动脉横切面大面积缩小作用.

  • 复方芪麻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作用的机制

    作者:梁文坚;王清海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芪麻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探求其干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复方芪麻胶囊口服,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Reto-PGF1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侧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明显降低,治疗后的血脂水平(TC,TG,LDL-C)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P<0.05);炎症因子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过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面积显著缩小,IMT明显变薄,引起或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推测复方芪麻胶囊可能是通过降脂、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安全性良好.

  •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与血瘀证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李林森

    探讨血瘀证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活性物质的相关性.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组患者及73例对照组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斑块的形态及数目呈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性增高;血瘀证存在颈动脉内径增大、IMT增厚、部分颈动脉狭窄及血流速度改变,在发生脑梗死时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IMT增厚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加重,狭窄支数增多;脑梗死血瘀证与血清MMP-9呈正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基础.

  • 从痰瘀立论探讨分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谢盈彧;张军平;仲爱芹;王爱迪;田立俊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血管的退行性、增生性和炎性病变.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可用来判定AS整体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可能造成颈动脉狭窄,引起颅内血管的狭窄、阻塞或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动脉栓塞、脑卒中的发生,严重威胁着AS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CAS的观察、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CAS的特点,探讨了中医病因病机特点,认为该病的病机核心为“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治疗当以涤痰逐瘀为核心,并根据疾病不同时期各自的病机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系统评价

    作者:伍亚男;张雪淳;符文彬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检索CNKI、万方、VIP、CBM、Pubmed、EMBASE以及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纳入对照组以针灸治疗为主的随机对照试验,截止至2014年10月15日.采用RevMan 5.3、stata12.0进行统计分析,以及GRADEpro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评价.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637例患者,RevMan偏倚风险评价显示文献质量普遍较低.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针灸或针灸综合疗法,在改善IMT、LDC-L、PSV、RI、EDV等方面,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eta结果分别为(MD=-0.21,95%CI[-0.33,-0.08],P=0.001)、(MD=-0.21,95%CI[-0.31,-0.11],P<0.0001)、(MD=0.14,95%CI[0.06,0.22],P=0.0005)、(MD=-0.07,95%CI[-0.10,-0.05],P<0.00001)、(MD=7.76,95%CI[5.63,9.89],P<0.00001).证据分级提示,当前等级为"极低级"至"低级".结论:针灸疗法可能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疗法,但仍需要更高质量证据支持.

  • 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3716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证候要素分析

    作者:杨阳;张允岭;张志辰;高芳;赵晖;张岩;盛雪;郑宏;陈宝鑫

    目的:初步探索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证候要素,为辨证规范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案,按统一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 716例,观察中医四诊信息,通过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结果:因子分析结果得出30个公因子(证候要素),对3 716例患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火占21.3%、阴虚占21.0%、气虚占18.8%、血瘀占14.1%、阳虚占13.0%、痰占6.4%.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要证候要素是火、阴虚、气虚,次要证候要素是血瘀、阳虚、痰.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案

    作者:孙世洁;周悦;贾晴晴;蔡佳奇;马玉侠

    患者,女,67岁.初诊:2015年3月21日.主诉:头晕伴头部沉紧5个月,加重1个月.病史: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1个月前因体力活动而加剧,诉视物转动,头部如物包裹感,平素急躁易怒.为求中医诊疗,特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查体:患者体型偏胖,精神可,触诊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听诊颈根部及颈动脉经过的体表位置闻及血管杂音,舌体胖大、色黯红、有舌缨线、苔腻,左关脉大、右关脉弱、双尺脉弱.

2898 条记录 7/145 页 « 12...45678910...1441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