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扫描中减少辐射剂量的方法

    作者:李庆明;冯美琼

    目的 多层螺旋CT扫描中减少病人所受的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 根据各种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探讨多层螺旋CT辐射的防护方法.结果 论述了多层螺旋CT减少辐射剂量的各种方法.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应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病人的辐射剂量,避免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 个体化因素与成人腹部CT客观图像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倩;綦维维;冯世超;赵心明;马霄虹;武靖;周纯武;洪楠

    目的 探讨受检者个体化因素与成人腹部CT客观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年3月~10月间有临床诊断或治疗需求的144例患者,以固定管电流模式行腹部CT平扫检查.同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测量定位像上经L1椎弓根水平的腹左右径,测量腹部CT横断面图像经第一肝门水平的腹部径向数据,利用3D reformat软件的XSECTION功能在脐水平测量腹腔内脂肪含量百分比及皮下脂肪厚度数据,考察这些个体化因素与腹部CT客观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各种个体化因素与客观图像质量噪声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267(身高)、0.702(体重)、0.7(体重身高比)、BMI(0.661)、0.744(定位像L1椎弓根水平腹左右径测量值)、0.739(大腹横径)、0.712(大腹前后径)、0.765(上腹部平均大径)、0.613(内脏脂肪测量值)、0.431(皮下脂肪测量值).且定位像上腹左右径测量值与第一肝门水平大腹横径测量值间比较,有强相关(R=0.931).结论 本研究涉及的个体化因素与客观图像质量间有相关性(0.267~0.765),其中腹部径向因素的相关性高.定位像L1椎弓根水平腹左右径测量值可作为简便易行的调节成人腹部CT扫描参数的指标.

  • 正常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初步研究

    作者:宛四海;肖新兰;尹建华;张雪林

    目的:探讨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佳的扫描参数,获得佳的图像质量.方法:采用GE Signa Twin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选择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使用不同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b值和层厚/层间距,对视神经进行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将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Volume one 1.72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13个方向、b值1000s/mm2、层厚/层间距为3/0mm的扫描参数,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视神经扩散张量图像,图像清晰,信躁比高,无明显伪影及扭曲、变形.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视神经佳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获得的图像清晰,能够满足临床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 儿童CT扫描参数的现状分析

    作者:赖爱平;丁信法;龚方戚

    目的:了解目前医院儿童CT检查与X射线辐射相关的扫描参数调节和适应证掌控情况.方法:抽取3类有代表性医院的儿童CT检查病人,其中医院甲(儿科诊疗特色较强的医院)54 例、医院乙(儿科与其他学科均衡的医院)50例、医院丙(以成人学科较强的医院)195例.将病例分成3个年龄组:0~3岁、4~7岁、8~14岁.比较三类医院不同年龄组的mAs与kVp的参数选择,通过统计阴性诊断结果来推断儿童CT适应证的使用尺度.结果:在299例CT检查儿童中,诊断结果为阴性的有155例,占调查例数51.8%.有儿童病房的医院采用的儿童CT头部扫描mAs低于没有儿童病房的医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没有根据年龄特点来调整CT的曝光量.结论:儿童CT检查的阴性诊断率偏高,有儿童病房的医院临床医生的辐射防护意识较强,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 信噪比在MR图像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灌忠;沈钧康;张彩元

    优质的MR图像能准确地显示介剖结构和病理情况,为临床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优化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是获得满意MR图像的基础.而如何提高图像信噪比就成了MR图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调试影响信噪比的五个主要扫描参数,来观察研究它们各自对信噪比的影响程度,以及对MR图像质量产生的效果.

  • 螺旋CT在肺容积测量中扫描参数的应用探讨

    作者:邵广瑞;柳澄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容积测量中扫描参数的选择应用.方法:采用Picker CT-Twin全身扫描机,工作站Om-nipro.40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在不同扫描参数组合下行全肺扫描并重建3D图像,计算肺容积.利用配对设计的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筛选出适当的参数组合.结果:不同螺旋CT扫描参数下肺容积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适用于肺容积测量的佳扫描参数组合为螺距1.5、层厚11.0mm、重建间隔5.5mm、管电流75mAs.结论:总结了适合正常人和肺气肿患者的肺容积测量中螺旋CT扫描参数的佳组合方式,同时也是一般肺部扫描的佳参数组合.

  • MSCT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兰永树;刘桂英;李登维;唐光才

    目的:探讨MSCT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固定扫描条件对含有不同密度材料的QCT体模分别进行常规轴面扫描和螺旋扫描,并在体模图像的不同密度材料的中心区域,分别选取一个相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进行CT值((x-)±SD)测量,观察两种扫描方式下图像的CT值变化;然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其中1个扫描条件(层厚,电压,曝光量,螺距)再对体模各扫描3次,测量并比较各条件下各材料的CT值.结果:常规扫描和螺旋扫描对应体模CT图像各材料的(x-)接近,随材料密度的增加以及螺距的增大,图像的(x-)和SD增大更明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曝光量、层厚的增加,体模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x-)无明显变化,而SD明显减小;随着管电压的升高,体模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x-)和SD明显减小;随螺距的增大,体模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x-)无明显变化,而SD明显增加.结论:CT扫描参数的变化对图像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各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影响的大小又有差异.

  • 螺旋CT头颅扫描剂量的合理调整及其防护价值

    作者:吴爱琴;郑文龙;许崇永;严志汉

    目的:探讨能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且符合图像质量标准的CT扫描参数值,降低扫描辐射剂量.方法:①使用260、200、150、100、80mAs 5种剂量对模拟成人头颅的水模进行扫描,对获得的每幅图像选取相同的5个感兴趣区(ROI)测定并记录CT值的标准差,采用ROI CT值标准差(SD)评价图像噪声.对各剂量组CT值标准差的均数和标准差作统计学处理;②随机选取来科全颅脑扫描显示颅内病变的10例,常规剂量260mAs扫描后,经患者同意,对病灶中心层面用200mAs加扫一层,对获取的两组图像质量进行盲式评判,评判标准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将图像分为差、一般、较好、好四级.结果:①水模扫描:随着扫描剂量的降低,CTDIw (mGy)值明显下降,200mAs组比260mAs组降低13.34mGy;②图像噪声随着扫描剂量的降低而增加,但常规剂量260mAs组与减低剂量200mAs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③260mAs和200mAs两种剂量的图像质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χ2=0.313,P=0.576).结论:200mAs扫描剂量图像质量不受剂量降低而影响,但能降低辐射剂量,是可以实施调整的扫描参数,具有积极的放射防护意义.

  • CT脑血管造影扫描参数的优化

    作者:郭启振;张惠君;李峥

    ①目的通过对螺旋CT脑血管造影(SCTA)参数优化组合,提高CT脑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②方法确定增强扫描范围、佳扫描时间及增强方法.以2.5~4.5 mL/s流量注射对比剂Ultravist(成人1.5 mL/kg计算).③结果经过对SCTA扫描参数的优化,120例SCTA不仅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及瘤颈大小和形态,还可以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佳工作角度.④结论 SCTA扫描参数的优化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 颈段脊髓前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化

    作者:王娇燕;尹化斌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颈段脊髓前动脉(ASA)佳预测扫描延迟时间的技术及扫描参数.方法 将150例患者采用信封法机分成A、B两组.A组90例,根据CT触发阈值(80、100、120、140、160和180 Hu)又分为A1~A6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B组60例,根据延迟时间至峰值时间(2.4、6和8s)又分为B1~B4组,采用小剂量测试技术.分析颈段ASA的显示情况,对A、B组中显示率高的组别计算实际扫描延迟时间,并测量颈.s层面椎动脉及ASA的CT值.结果 A组中,CT触发阈值为120 Hu(A3组)时,ASA显示率高,达73.31%;B组中,延迟时间到峰值时间为4s(B2组)时,ASA显示率高,达80.00%.A3和B2组别的实际扫描延迟时间、颈4-5层面椎动脉及ASA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际扫描延迟时间个体差异明显(16~36 s),误差达20 s.结论 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和小剂量测试技术经优化后均能较好的显示颈段ASA,而小剂量测试技术更能充分体现个体化的原则,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眼眶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的优化

    作者:江时淦;洪春凤;王豪;白雪冰;张谭俊雄

    目的:探讨眼眶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320例被检者分成16组(每组20例),将管电流140、110、80、60mA,层厚2和3mm,螺距0.75和1.5,设计成16组螺旋CT扫描参数.记录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ov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值,分析管电流、层厚、螺距与辐射量的关系.图像质量从影像层次、背景噪声、解剖结构及能否满足诊断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图像质量等级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X线辐射量与管电流呈正相关,当管电流从140mA降至80mA时,CTDIovl和DLP分别下降42.84%、42.86%,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至60mA时,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辐射量与螺距呈负相关,当螺距从0.75增至1.5时,CTDIovl和DLP分别下降49.98%、47.37%,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辐射量与层厚关系不大,当层厚由3mm降至2mm时,CTDIovl和DLP分别降低9.90%、12.23%;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mm层厚的图像噪声较3mm大.结论:降低管电流,加大螺距是降低辐射量的有效途径;眼眶部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流80mA、螺距1.5时,能兼顾图像质量和辐射量,扫描层厚根据检查要求选择.

  • 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准确性

    作者:Johnson TR;Nikolaou K;Busch S;黄劲柏;史河水

    目的:本研究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标准,分别以患者和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评价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确诊或疑诊为冠状动脉病变的35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扫描参数:扫描机架旋转时间0.33 s(时间分辨力83 ms),球管电压120 kV,球管电流560 mA,并自动随心电门控调整,心率低于70次/分者大电流在心动周期的70%,心率高于70次/分或者心律失常者大电流在心动周期的30%~80%.螺距0.2~0.43,随心率而变化.

  • 低剂量扫描序列组合在头颈CT减影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洪璇阳;许乙凯;罗沛霖;周毅方;解晋军;池晓宇;胡迪聪

    目的 分析头颈CT减影血管造影中两期扫描序列参数的改变与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关系,找出合理的低剂量序列组合,控制并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将9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头颈CT减影血管造影检查.A组增强扫描及平扫的管电压均为120 kV,管电流均为600 mA;B组增强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400mA,平扫管电压为100 kV,管电流为400 mA;C组增强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平扫管电压为100 kV,管电流为250 mA.对图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及基底动脉的CT值,本底噪声及信噪比,主观分析包括对血管进行容积再现及大密度投影处理并结合轴位图像进行评分,并统计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头颈血管内CT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的噪声及信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及B组之间的噪声及信噪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噪声较高,信噪比较低.A组与B组之间对头颈血管的解剖结构显示以及颅底骨质的去除情况(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P<0.01)及B组(P<0.01)之间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评分较其他两组低.B组、C组比A组辐射剂量平均分别降低了29.7%和53.3%.结论 对头颈CT减影血管造影中两期扫描序列参数作出适当的更改,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减影造影的辐射剂量.增强扫描120 kV、400mA与平扫100 kV、400 mA的序列组合能满足影像诊断需要.

  • 低kV-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

    作者:张伟;龚建平;王可武;朱建兵;钱铭辉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应用,降低X线照射剂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1~5].低kV-CT扫描逐渐成为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目前其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文献报道不多[6~8].低kV-CT扫描在降低X线照射剂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图像噪声(SD),降低了信噪比.在降低X线照射剂量的前提下,如何优化低kV-CT扫描参数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由于CT机的设计和性能不尽相同,低kV-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呈个性化趋势.

  • 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值得提倡与推广

    作者:孔祥泉;韩萍;冯敢生

    自20世纪70年代CT问世以来,经历了数次技术创新,如滑环CT、螺旋CT以及多层螺旋CT(MSCT)等,与X线胸片相比,明显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能力,但其X线照射剂量也明显高于胸片,限制了CT在普通人群和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Naidich等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低剂量CT的概念,即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成像亦能达到诊断要求.由于放射线剂量与X线球管呈线性关系,因此,降低管电流可使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也相应下降.

  • 优选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扫描参数

    作者:陈细香;魏文洲;陈军;李茂进;郑晓华;刘昌盛;邱丽

    目的: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的佳扫描参数.方法: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及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700,1 000 s/mm2;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 13, 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 4, 8;第4组,层厚分别取2,3,4 mm.结果:在4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s/mm2的图像质量较b值为400 s/mm2 和1 000 s/mm2的好(P<0.05);方向为25时的图像质量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好(P<0.05);NEX为4的图像质量较NEX为2和8的好(P<0.05);层厚为4 mm的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好(P<0.05).结论: b值为7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的佳扫描参数,适用于临床研究颈髓的细微结构.

  • 0.35T永磁磁共振几种伪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作者:朱华浩

    我科2005~2010年使用SIEMENS Novus0.35T永磁低场磁共振MRI成像系统,矩形容积线圈,均采用常规扫描方法和仪器安装时调试的佳扫描参数,检查病例约4万人次,出现伪影46次,通过分析各种伪影的图像特征,探讨伪影产生的原因,以期有效的限制、抑制以至消除伪影.

  • 肺部高分辨率CT扫描参数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作者:黄雄

    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 HRCT)已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CT扫描.本文对影响HRCT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和参数选择作了探讨,经实践证明,适当的选择扫描参数和控制与图像质量相关的因素,能极大地发挥各类型CT机的优点,提高肺部CT扫描的成像质量,从而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螺旋CT重建技术(附198例报告)

    作者:廖美焱;张在鹏;黄雄;田志雄;卢曼丽

    螺旋CT(spival CT,SCT)连续扫描采集容积数据,结合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重建多种图像以帮助诊断.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和曲面重建(CMPR)、大密度投影(maxim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小密度投影(MinIP)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ing display,SSD)和容积成像(volumetric redering,VR)、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然而,能否采用合适的重建技术,提高诊断质量依赖于诸多因素,如机器的性能,扫描参数的选择和匹配,以及操作人员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等.本文根据我科开发应用情况,初步探讨SCT重建技术.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呼吸触发时相与心率匹配的合理化选择

    作者:张奇

    目的:分析与心率相关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合适的呼吸触发时相及个性化选择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不同心率组间期(Ⅰ组<55/min,Ⅱ组55~60/min,Ⅲ组60~65/min,Ⅳ组>65/min)在R-R间期重建40%、45%、70%、75%、80%相位宽度中选择佳重建相位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Ⅰ组、Ⅱ组触发时间明显比Ⅲ组、Ⅳ组触发时间晚.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时,采用合理化的呼吸触发扫描方案可重建出佳诊断血管图像质量.

138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