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FDG-PET脑显像在小儿难治性癫痫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对小儿难治性癫痫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癫痫患儿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行18F-FDG PET检查,并与MRI及EEG比较.男10例,女13例,年龄小1岁,大14岁.[结果]23例中91.3%(21例)PET显像有异常代谢灶,低代谢灶19例,高代谢灶2例,2例正常.2例高代谢灶中1例检查时癫痫正发作.24 h后复查仍为高代谢灶.另1例于检查前3 h癫痫发作1次.有2例行手术切除癫痫灶,术中发现病灶及头皮、深部电极癫痫灶与PET异常代谢灶部位相符.另年龄小患儿异常代谢灶呈弥漫改变较年龄大的患儿多.MRI异常率65%(15例),EEG异常率86.9%(20例).[结论]18F-FDG PET对发作间期或发作期对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MRI和头皮EEG.尤其在发作间期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
-
磁共振在评价心肌缺血及活性中的应用
在美国,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为各种死因之首,每年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发病人数150万,其中1/3死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CAD发病率偏低,但近年来城市人群的CAD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程度及活性,对CAD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评估心肌活性的金标准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然而其不能提供室壁运动方面的信息,不能准确评估冬眠心肌、心内膜下MI及透壁MI,而磁共振(MR)在这些方面存在优势.近年来,随着多通道阵列线圈、射频优化及脉冲序列等技术发展,应用MR评价心肌缺血和活性将具有更多优势.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
关于提高18F-FDG PET/CT诊断肺部病变准确率探究
目的:通过分析169例肺部病变18F-FDG PET/CT 诊断结果,探究误诊和漏诊的病例特点,探索提高18F-FDG PET/CT诊断肺部病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方法。方法:收集169例肺部病变并且有明确术后病理诊断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9例病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的为122例,被 PET/CT 正确诊断的有110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的为47例,被 PET/CT 正确诊断的有15例。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31.9%,准确率为74.0%。结论:注意对SUV(max)的客观评价,综合病变大小和临床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才能提高PET/CT诊断的准确度,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
-
18F-FDG PET/CT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 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集解剖影像与功能影像于一体的新型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鼻咽癌诊断和分期,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18F-FDG PET/CT在鼻咽癌靶区勾画、确定生物靶区、疗效评估及随访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18F-FDG PET/CT显像在鼻咽癌治疗后随访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18F-FDG 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结果 70例患者中,有12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并摄取FDG增高,标准摄取值大值(SUVmax)均≥2.5,18F-FDG PET/CT诊断为局部复发,复发灶的SUVmax为6.51±2.83,周围纤维组织SUVmax值为1.43±0.52.PET/CT对鼻咽癌原位复发诊断灵敏度为91.66%,特异性为98.27%,淋巴结转移灶的准确性为77.94%.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监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是否复发及有无转移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18F-FDGPET/CT与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随访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PET/CT显像对53例肺癌治疗后的患者(28例手术治疗+化疗,11例单纯化疗,4例化疗+放射治疗,10例手术治疗)进行疗效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0.5~10年.所有患者均行PET/CT和CT检查,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的CT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 53例患者中,有15例PET/CT显像结果阴性,CT检查亦阴性.有12例PET/CT提示原发肿瘤病灶区复发,表现为阳性显像,SUVmax 3.5~8.3,CT提示2例.PET/CT提示19例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发现80个转移的淋巴结,CT提示12例,共发现25个转移的淋巴结.PET/CT提示肾上腺转移6例,CT提示2例.PET/CT提示骨转移13例,CT提示5例.PET/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灶未发现.其他:如胸膜、膈肌、腹腔软组织及颅脑转移7例,而CT提示4例.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病灶的复发或转移的监测优于CT.
关键词: 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
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症。病原学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此病需要排除性诊断和病理检查。本文介绍1例患者的诊治经验,复习近10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肥厚性硬脑膜炎的各种治疗方案,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HCP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
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ET/CT全身显像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测定标准摄取值,SUV)对经PET/CT全身显像的63例恶性肿瘤进行分析,观察恶性肿瘤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并将PET和CT各自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PET与CT共同观察到恶性肿瘤51例(80.9%);PET单独观察到9例(14.2%);CT单独观察到3例(4.8%).CT观察到良性病灶24例30处(38.1%).恶性病灶表现为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明显增高的斑点状或团块状类圆形浓集影,平均SUV值为(5.35±1.34);良性病灶平均SUV值为(2.02±0.59)(P<0.05).3例CT单独发现的恶性肿瘤病灶无明显放射性摄取增高表现.CT能对恶性病灶的部位、形态和病理学特征,以及对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的侵犯清晰显示.结论 PET/CT对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转移病灶的探测具有重要价值.
-
18F-FDG PET/CT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3.10)、EMbase (1974 ~ 2013.10)、The Cochrane Library (2013年第8期)、Web of Science (1950 ~ 2013.10)、CBM (1978 ~ 2013.10)、WanFang Data (1990 ~ 2013.10)、CNKI (1994~2013.10),查找有关PET/CT对乳腺癌及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Meta 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25篇文献,包括2 089例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PET/CT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合并S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9[95%CI (0.60,0.76)]、0.98 [95%CI(0.94,1.00)]、10.75 [95%CI (4.10,28.16)]、0.16[95%CI(0.02,1.13)]、56.76[95%CI(17.50,184.14)]和0.9626;0.63[95%CI(0.59,0.66)]、0.92[95%CI(0.91,0.94)]、6.01[95%CI(4.07,8.89)]、0.39 [95%CI (0.30,0.50)]、17.35 [95%CI (10.58,28.46)]和0.8664.结论 PET/CT对乳腺癌及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中度敏感度和较好的特异度,可作为乳腺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方法之一.
-
结直肠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已广泛用于诊断肿瘤.结直肠癌细胞葡萄糖代谢活性增高,摄取18F-FDG增多,18F-FDG PET显像技术可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分期、判断预后、术后或放化疗后随访以及评价疗效.本文综述了18F-FDG PET显像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 结直肠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是利用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剂显示活体组织器官内生化状态的显像技术.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是目前应用成熟的放射性示踪剂.PET与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CT)同机融合技术(PET/CT)实现了PET与CT技术的优势互补本文重点介绍18F-FDG PET/CT显像原理、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早期监测化疗疗效.
-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目的 总结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在胰腺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及进展.方法 收集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结论 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胰腺癌诊断方面各具优势,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主流方法,磁共振成像的发展趋势非常可观.
-
18F-FDG PE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背景与目的 PET已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及监测、治疗后评价、随访.但PE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尚不是十分明确.本研究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中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高SUV(标准化摄取比)对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病灶高SUV为(6.3±3.2),全部转移病灶高SUV为(4.3±3.1),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灶高SUV为(4.6±3.4).原发灶高SUV≥7组和<7组的总生存期分别为26.1个月和38.7个月(P=0.02).淋巴结转移灶高SUV≥5和<5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17.0个月和28.9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灶SUV、淋巴结转移灶SUV、肿瘤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转移器官个数、PET发现淋巴结转移、PET发现骨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ET检查时是否发现转移病灶,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以及肿瘤病理高分化是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PET检查中原发灶高SUV、转移淋巴结高SUV可以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
小结节空腔性鳞癌一例
患者男性,55岁,于2000月3月8日在北京一医院接受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健康检查,发现右肺上叶后段直径1?cm左右的放射性浓聚区,SUV值为1.2,诊断为右肺上叶小结节病灶,性质待查.3月18日在我院行1?cm厚层常规CT及3?mm薄层扫描(图1),示右肺上叶后段直径1?cm左右的小结节,外界界限清,部分层面以大空腔为主,壁较均匀,内外壁光滑,部分层面示两个小空腔,纵隔窗未显示病灶.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及吸烟史,1999年3月的胸部X线及CT检查仅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未发现异常病灶.查体无异常.痰结核菌涂片阴性,痰
-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7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18F-FDG行全身PET-CT显像.结果 107例中发现骨转移22例,阳性率20.6%.其中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4例,单发转移9例,多发转移13例.发现骨转移灶的部位依次为胸廓(61处)、骨盆(41处)、脊柱(39处)、四肢(8处)及头颅(4处).随乳腺癌术后回访年限的增加,骨转移阳性率增加.结论 18F-FDG PET-CT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病情评价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PET显像剂18F-NaF骨外组织摄取的原因及相关报道
18F标记的氟化钠(18F-NaF)于1962年首次被Blau等人[1]作为示踪剂用于骨显像. 而后在γ相机时代,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骨显像因其产生的单光子更适合用于γ相机成像,加之其作用广泛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在19世纪中叶 18F-NaF逐渐被取代,而到2011年 18F-NaF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US.FDA)再次批准用于临床[2-3]. 经过5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也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发展的突飞猛进,正电子示踪剂 18F-NaF在骨骼病变探查方面的作用重新受到人们关注.18F-NaF相对于 99mTc-MDP拥有更高的离子交换率和血清清除率,加之PET/CT骨显像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可半定量测定的优点[4],使得骨骼显像更加清晰,病灶显示更加明显. 这些特点使得 18F-NaF PET/CT骨显像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骨骼病变尤其是骨转移瘤的探查[5-7].
-
18F-FDG PET在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是一种能够识别肿瘤内生理、生化变化的功能性影像诊断技术.在过去十余年中,随着[(18)氟]-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推广和应用,18F-FDG PET对肿瘤的分期、分型,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坏死与存活组织的鉴别,肿瘤生物特征的预测及治疗反应的监测作用都得到了广泛承认,在临床肿瘤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胃癌的应用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术后疗效监测以及复发的评估仍是目前面临的难题.虽然借助肿瘤标记物的检测、CT、MRI等手段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灵敏性、特异性差,定位不准确的缺点.
-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7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18F-FDG行全身PET-CT显像.结果:107例中发现骨转移22例,阳性率20.6%,其中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4例;单发转移9例;多发转移13例.发现骨转移灶的部位依次为胸廓(61处)、骨盆(41处)、脊柱(39处)、四肢(8处)及头颅(4处).随乳腺癌术后回访年限的增加,骨转移阳性率增加.结论:18F-FDG PET-CT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病情评价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8F-FDG PET/CT显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间的95例孤立性肺结节(SPN)病例,所有结节均行18F-FDG PET/CT扫描及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检测,所有检测在10天内完成,分别计算18F-FDG PET/CT显像、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18F-FDG PET/CT联合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3种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精确度、PPV、NPV,并分析病理类型对糖代谢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在95例病例中,67例确诊为肺癌,28例为良性病变.单项18F-FDG PET/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精确度分别为88.1%、85.7%、87.4%,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诊断分别为35.8%、82.1%和49.5%,联合诊断分别为91.0%、82.1%和88.4%.联合诊断、单项18F-FDG PET/CT诊断SPN灵敏性、精确度显著高于单项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检测(P<0.05),而联合诊断与单独18F-FDG PET/CT诊断相比,特异性低,而灵敏性、精确度高于18F-FDGPET/CT.结论:与单纯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比较,单纯18F-FDG PET/CT显像、联合诊断对SPN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前者,肺癌肿瘤标志物四项组合可以作为18F-FDG PET/CT对SPN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补充,可为无法获得病理结果的患者提供理想的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