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氢氯噻嗪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49例疗效分析

    作者:朱剑锋

    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十分常见,尤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在我国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患病率约21.5%,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血压值不成比例,且血压波动性大,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2.5%.本文对49例首次诊断ISH的患者应用利尿剂为主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家庭自测血压波动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圣利;黄明远

    目的:探讨血压波动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将入组的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家庭自测收缩压(SBP)标准差的第50百分位(P50)分为低BPV组(n=56)和高BPV组(n=64),并设立正常对照组(n=40)用作对比.通过颈动脉超声监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各组IMT的差异;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LVDd、IVST、LVPW、LVM、LVMI等指标,比较各组之间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差异.结果:低BPV组、高BPV组的SBP、DBP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高BPV组变异系数(C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BPV组与低BPV组SBP、SBP-CV两两比较时,P<0.01,说明在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低BPV组中属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例数构成比明显多于高BPV组,高BPV组中属于斑块形成者的例数构成比明显高于低BPV组,各组之间在IMT的比较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P<0.05;低BPV组、高BPV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左心室指标的均值皆大于正常对照组均值,其中高BPV组与低BPV组两两相比时,IVST、LVPW存在差异(P<0.05=,尤其是LVM、LVMI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压波动明显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在心室肌方面,只要血压存在波动,无论高BPV组还是低BPV组,那么就有可能对左心室造成一定的损伤,但高BPV对心室肌的损伤更为明显,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肥大.

  • 血压波动对脑血管病的影响及其对血压波动的管理

    作者:齐明;张根明

    高血压病是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更有效的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应加强对血压的管理,重点是对血压的波动进行管理.

  • 血压波动性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作者:段练;熊兴江;王阶

    血压波动性(BPV)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药对于高血压BPV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取得一定进展.文章回顾了高血压BPV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医药对高血压BPV的认识,从中药活性成分、中成药和复方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对高血压BPV的现状与成就,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波动性高血压与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

    作者:刘玥;张京春;史大卓;陈可冀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波动性高血压相对于稳定性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增高)更能加重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增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波动性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已成为全球高血压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高血压病患者较常见血栓栓塞性靶器官损害,血小板活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笔者通过对近三年来有关波动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与血小板活化、中医血瘀证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波动性高血压状态下,机体已经出现了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即以血小板活化为突出特征、易致血栓形成、伴随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血瘀证可能在波动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活血化瘀方药可能具有广泛的研究应用前景.

  •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受损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1水平的明亮-黑暗周期变化

    作者:李慧;孙宁玲

    目的 研究去窦弓神经(SAD)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1水平的明亮-黑暗周期变化模式,探讨其与血压异常波动的联系.方法 72只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去除窦弓神经组和假手术组,各36只,术后4周测定两组大鼠24 h血压和血压波动性(BPV).在光照-黑暗交替(LD)光制下适应10 d后,再将两组大鼠各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6只,明亮-黑暗周期内每隔4 h采集1组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不同人工明亮-昼夜周期时点(ZT)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SAD大鼠术后4周,24 h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24 h SBPV和DB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SBPV:13.8±4.2 vs对照组:6.4±1.1),(DBPV:11.5±3.1 vs对照组:5.3±0.8)mm Hg,P均<0.01].血浆Ang Ⅱ和ET-1水平均呈现明显的明亮-黑暗周期节律性变化,假手术大鼠血浆Ang Ⅱ水平呈明亮-黑暗周期双峰模式(F=2.82,P<0.05,ANOVA),光照期峰值位于ZT8(776.9±189.5)pg/mL,黑暗期峰值位于ZT16(689.5±199.6)pg/mL;血浆ET-1变化呈昼(明亮)低夜(黑暗)高模式(F=2.749,P<0.05,ANOVA),其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ZT20(峰值:193.7±28.5)pg/mL和ZT4(谷值:131.1±26.5)pg/mL;而SAD大鼠血浆Ang Ⅱ为昼(明亮)高夜(黑暗)低模式(F=5.29,P<0.01,ANOVA),其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ZT4(峰值:1014.6±130.9)pg/mL和ZT16(谷值:220.4±147.6)pg/mL;血浆ET-1变化呈明亮-黑暗周期双峰模式(F=2.68,P<0.05,ANOVA),峰值分别位于ZT4(峰值:228.3±54.0)pg/mL和ZT20(谷值:213.7±54.6)pg/mL.结论 SAD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1的明亮-黑暗周期分泌节律异常,并对血压波动性的调节可能有一定作用.

  • 动脉压力反射受损后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改变

    作者:单琤琤;戴生明;方凤;苏定冯

    目的研究动脉压力反射(ABR)功能下降加重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去窦弓神经(SAD)大鼠作为ABR受损的动物模型.分别测定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SAD及对照的假手术组大鼠24小时动脉血压、心率、血压波动性(BPV)及心率波动性(HRV).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测定采用放免法.结果 SAD术后1周,24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术后18周的慢性SAD大鼠.SAD术后18周,24小时平均SBP、DBP及HR与假手术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24小时SBPV、DB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SAD术后1周,血浆AVP含量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升高;至术后18周时,未接受应激的SAD大鼠与假手术大鼠的AVP含量相比无显著差异,慢性应激刺激状态下的SAD大鼠的血浆AV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及未接受应激刺激的SAD大鼠.结论 ABR功能受损的慢性期平均血压无升高,但BPV升高,慢性应激可致AVP过度释放.

  • 血压波动性的研究

    作者:苏定冯;缪朝玉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对血压的波动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并且在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BPV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1987年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意大利学者Mancia的实验室报告了BPV与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伤有关.这项报告所显示的BPV的临床意义,促使更多的学者对BPV研究感兴趣[1-2].

  • 血压变异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探讨

    作者:张丁丁;刘芳超;姜雪;黄建凤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
      方法:共入选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且均未服用降压药物的研究对象28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计算出各血压变异指标及AASI。AASI计算方法为1减去24 h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系数。
      结果:280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0.4±13.3)岁,其中男性161例,高血压患者138例。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AASI与年龄(r=0.272, P<0.001)、24 h平均脉压(r=0.504, P<0.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r=-0.334, P<0.001)和24 h舒张压波动性(r=-0.520, P<0.001)相关。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患者的AASI显著高于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与非杓型和超杓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晨峰者AASI显著高于非晨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血压后,24 h平均脉压(β=0.003, P<0.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β=-0.001, P<0.05)、24 h收缩压波动性(β=0.032, P<0.001)、24 h舒张压波动性(β=-0.064, P<0.001)和24 h心率波动性(β=0.006, P<0.001)与AASI独立相关。
      结论:AASI与血压波动性、夜间舒张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等多种血压变异指标相关,是反应动脉硬化和血压变异的综合指标。

  • 24小时血压波动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盼盼

    正常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适当范围内存在自发性的波动,以保持器官足够的血流量.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对血压波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其发生机制和研究方法更加明确,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血压波动的概念、机制、研究方法、诊断标准、靶器官损害及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患者吸烟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作者:胡遵松;黄辰;刘芳超;黄建凤

    目的:探讨吸烟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2011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的患者,共374例(男206例,女168例),年龄22-8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波动性大小以血压标准差评价。根据是否吸烟分为两组,吸烟组109例(年龄52.75±9.23岁),非吸烟组265例(年龄61.26±12.3岁)。采用协方差分析吸烟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患者的血压影响。

  •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

    作者:陈国俊

    正常人血压一天24h内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存在自发性的变化,这种自发性变化即血压波动性.正常人血压波动呈周期性,且在人体可耐受的适当范围内变化.但部分高血压患者24h内的血压波动变化明显,不仅引起头痛、心悸、胸闷等各种症状,还能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临床医师应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问题.

  •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苏定冯

    一、血压波动性的基本概念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对血压的波动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简称BPV)的概念.BPV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

  • 福辛普利对去窦弓神经大鼠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陶霞;刘皋林

    目的研究血压波动性在福辛普利治疗去窦弓神经大鼠器官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在去窦弓神经(SAD)大鼠饲料中给予福辛普利15 mg*kg-1*d-1(根据体重和每日消耗的饲料总量计算,每周调整1次),16周后在清醒状态下记录24 h血压波动性,用光镜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心脏、肾脏和胸主动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AD大鼠相比,福辛普利治疗组大鼠的血压波动性明显降低,左心室壁厚、肾小球硬化积分、心肌胶原容积分数与血压波动性呈正相关,福辛普利可明显减轻去窦弓神经大鼠引起的器官损伤.结论福辛普利长期治疗可有效减轻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器官损伤.降低血压波动性在福辛普利的器官保护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血压波动性研究

    作者:苏定冯;缪朝玉;陶霞;沈甫明;单琤琤

    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并且在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但是,动脉内插管技术属创伤性研究,这使人体的BPV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至于用动物来研究BPV,难度很大.这是因为BPV的研究需要动物在清醒状态下连续长时间地记录血压,这有赖于一项先进技术:计算机化清醒大鼠血压连续监测技术.80年代后期,我们在上海建立了计算机化清醒大鼠血压连续监测技术.并立即开始了BPV的研究.

  • 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

    作者:姚水华

    老年高血压有血压波动性大,血压晨峰现象显著等特点.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和靶器官损害程度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血压平稳性和血压晨峰现象相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不仅要有效降压,还要平稳降压,抑制血压晨峰.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

    作者:付磊;田颖

    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门诊或家庭一次性测定的血压结果往往偏高,且不能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因此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病,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得到较多的临床应用.它不仅能更真实地反映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变化规律,而且与靶器官损害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预后的推测也有参考价值.近来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高血压器官损伤与血压波动性(ABPV)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老年人则收缩压及其波动性更为重要.2003年1月-2004年1月我们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方法的分析

    作者:王兴利;于万义

    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有不同的报道,动态血压波动性会引起左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笔者对2005年8月~2007年11月门诊治疗的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有的放矢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指导,使高血压病患者自觉配合治疗,收到了理想的降压治疗效果.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1例

    作者:张在斌;郑雪松;刘同意;迟海燕

    患者男,32岁,因发现血压波动性升高伴双下肢活动后无力2年就诊.曾药物降压治疗效果欠佳,收缩压波动范围7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发作性头痛头晕.查体:肱动脉血压右侧185/100 mm Hg、左侧180/100 mm Hg,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双肾段动脉、叶间动脉及主肾动脉血流频谱明显异常,血流速度减低,加速时间明显延长,呈持续前向低速低阻锯齿状血流(图1).腹主动脉及双下肢动脉血流频谱表现同肾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内壁光滑,内中膜无增厚,管腔内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示血流充盈良好,但管径随心动周期改变明显,脉冲多普勒示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型.

  • 家庭自测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和血压波动性的评价研究

    作者:葛彩英;孔慜;赵新颖;李燕明

    目的 探讨家庭自测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和血压波动性的评价价值,尝试建立能够为患者带来获益的高血压长期管理模式.方法 选取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参加过一年患者教育、依从性好的高血压患者316例,对其进行培训后让其连续4周在一天内不同的六个时间段进行血压自测,并记录数据,数据回收后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血压达标情况及血压波动性进行评估.结果 一天中早晨起床后血压明显偏高,之后逐渐降低.10:00之前血压达标率为59.8%,11:00~17:00血压达标率为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血压分级、危险因素、依从性、运动情况及体质指数的高血压患者达标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降压药物、两种药物联用、三种及以上药物联用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波动性方面,收缩压波动性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药物之间差异较大.结论 家庭自测血压能够客观地评价高血压患者全天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其长期波动性,在社区可行性好,应广泛推广.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