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疗闭塞性血管病不宜重用活血药
闭塞性周围血管病是指血管病变以狭窄、闭塞为主要病变的周围血管病.临床上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为代表,治疗此类疾病的目的在于改善病变血管供血能力,增加其血流量,使机体正常活动所需要的血流量得到满足.中医治疗这类疾病,古往今来,临床上盛行重用活血化瘀药,多选用桃仁、红花、当归、水蛭等药物.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及血管生成作用
构建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cD 2/VEGF,体外转染VSMC,发现其在VSMC中的表达效率较 pcDNA3 /VEGF明显增高,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VEGF基因具有显著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
动脉硬化闭塞性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很多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动脉硬化病,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动脉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可遍及心、脑、肾和四肢等部位.四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病变部位主要在髂股动脉、锁骨下动脉 .肢体动脉的阻塞可造成肢体缺血,产生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等症状.缺血肢体运动后产生疼痛而被迫止步,有的患者快步行走500~1000米就产生疼痛症状,需休息数分钟后可继续行走,行走一定距离后又产生疼痛,临床上将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若动脉闭塞程度加重,即使在休息时患肢仍供血不足,产生静息性疼痛,尤其在夜间,因肢体疼痛难忍而痛苦呻吟不能入睡,重者可肢端发黑坏疽,甚至危及生命.不少动脉硬化性肢体缺血的
-
闭塞性血管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
闭塞性血管病基本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成形术及血管搭桥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以诱导血管生成为特点,现成为研究热点[1].本文将VEGF基因调控、蛋白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
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九例临床分析
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 D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静脉闭塞性血管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我们对9例DCVST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报道.
-
脑静脉窦血栓4例临床和神经影像特征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Dural Sinus thrombosis,DST)远较脑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少见,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1].近年来,随着对脑静脉系统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 和 MRA)技术的临床应用,DST 的非创伤性影像诊断已经成为现实.本文报道1例经手术证实和3例经 MRI 和[或]MRA 诊断的 DST 患者,旨在提高对本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改变的认识.
-
成年人Moyamoya病的临床特点
Moyamoya病(MMD)是一种以Willis动脉环的进行性狭窄为特点的慢性闭塞性血管病.本文对23例成年人MM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糖尿病足的中药治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主要和肢体血管病变有关,常表现为闭塞性血管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导致了大、中、小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下肢血流减少,当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感染时常诱发较重的糖尿病足.我们在临床中积极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以减少糖尿病病人的致残率、致死率,现就治疗糖尿病足方面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包括扩张性、狭窄性血管病及闭塞性血管病两类.前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表现为因瘤体引起的压迫或破裂,以及分支血管的栓塞,进而导致肠管病变;后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闭塞,表现为慢性和急性小肠的缺血性改变.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C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A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由于腹腔内脏循环存在广泛的解剖学沟通,肠系膜上血管缺血的转归不仅与病变形式、部位、诊断与治疗有关,还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门-体静脉之间彼此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决定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后果,可呈现肠道功能异常、黏膜坏死或肠梗死、坏疽.不同形式的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在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学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其复杂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状况做简要综述.
-
基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基因治疗可能是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介绍了目前基因治疗的现状,特别是基因治疗在防治闭塞性血管病、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
纳米磁粒靶向VEGF基因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创立一种新的基因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方法,并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乳化复合技术将纳米级磁粒与pcDNA3/VEGF165合成磁粒基因复合微球.选取中国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组建立血管闭塞模型.造模后10d于对侧股动脉插管至髂动脉开口处注入磁粒基因复合微球,同时造模肢体外加磁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d行血管内造影.治疗后30d处死动物取标本,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血管造影X线片可见治疗组造模后第40天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由髂内动脉向股浅动脉远断端方向生长,将二者连通,并且原有股浅动脉分支形成的侧支循环也大量开放.缺血肢体大腿中部肌肉组织在治疗后30d微血管密度:对照组为(125±23)/mm2,治疗组为(298±27)/mm2,P<0.01;微血管数和肌纤维数二者比率:对照组为0.42±0.04,治疗组为0.83±0.03,P<0.0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纳米磁粒靶向VEGF基因治疗兔闭塞性血管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ntravascu1ar Iaser Irradiation on Blood,ILIB)于1984年先被前苏联临床医生用于治疗肢体闭塞性血管病.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叫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1],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分裂、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建立等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能有效地防治心肌梗塞和闭塞性血管病,同时VEGF在脑损伤中特别是缺血性脑损伤中亦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