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8层CT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张闽光;李瑞灵;王俊;邢东炜;王凤明;费强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c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检出率及MB-MCA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5例冠状动脉的MSCT资料.在薄层横断面图像基础上,主要通过分析CPR、VR图像判断MB-MCA.评估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旋支3支的近、中、远段,以及MCA本身及其近、远侧段血管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钙化积分评分、软斑块及其狭窄情况.结果:检出MB-MCA者的各支冠脉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和软斑块主要累及近段,较未检出MB-MCA者中段、远段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B近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MCA本身和其远侧(P<0.001).结论:MB-MCA并不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 256层CT评价心肌桥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王春霞;付凯亮;汪国石;杨海庆;柳青

    目的:用256层CT冠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发生率及其解剖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o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收集行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564例患者的资料,评价MB的有无、部位、长度、厚度、伴发的AS情况及MB解剖特点与AS关系.结果:564例检出MB 131例,159个,总发生率为23.2%(131/564),男性发生率28.8%(90/313)高于女性16.3%(41/251)(x2=12.048 5,P=0.005).第一对角支(D1)为常累及的部位,其次为左前降支(LAD).完全性MB 83个,不完全性MB 76个;完全性MB长度和厚度中位数分别为27.7 mm(范围2.0~71.1 mm)和2.4 mm(范围1~6.9 mm);其长度与厚度间无相关性(R=0.061 1,P=0.106 6).不完全性MB的长度中位数为24.1 mm(范围3.9~57.0 mm).桥血管及桥血管远段血管均未见AS改变.桥血管近段血管AS程度在LAD组高于D1组(x2=7.576 6,P<0.05),完全性MB组高于不完全性MB组(X2 =7.484 9,P<0.05).结论:256层CT冠脉成像技术能无创、清晰、可靠地显示活体内MB的存在及解剖特点,并能评估桥血管及其毗邻血管情况.

  •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肌桥的检出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刘志健;董光;耿海;王琦

    目的:探讨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心肌桥(MB)的发生率、特征,评价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82例,男128例,女54例.根据左前降支心肌桥的有无,将所有病例分为2组:心肌桥组和无心肌桥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182例患者中,检出率为26.4%(48/182),其中左前降支中段多见(61%).心肌桥对左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利用双源CT可以无创、可靠、准确地检测心肌桥,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联.

  •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的320排CT形态学研究

    作者:董莘;秦崇;敖国昆

    目的 本研究利用320 排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探讨心肌桥特征,重点研究左前降支心肌桥(MB)的形态学表现.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693 例患者的320 排CTCA.21 例患者由于图像质量差被排除在外.MB 的长度和深度被记录,根据其与心肌束的部分包绕、完全包绕以及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分为不完全、浅表和深包埋型.结果 这项研究包含的1672 例患者中,505 例患者被发现有516 个MB(30.2%),488 个MB 位于LAD 段(94.6%).全部LAD 段488 个中不完全型202 个(41.4%),浅表型165 个(33.8%),深包埋型121 个(24.8%).不完全型、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6 ±5.3)mm、(13.9 ±4.5)mm 和(25.4 ±4.1)mm.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壁冠状动脉的平均深度分别为(0.4 ±0.4)mm 和(2.5 ±1.3)mm.壁冠状动脉的直径大小平均(1.6 ±1.2)mm,壁冠状动脉近端冠状动脉直径平均(3.1 ±0.9)mm.MB 近端2 cm 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105 例(21.5%).结论 本文用320 排CTCA 描述了MB 的发病率和形态学特征,重点研究了LAD 心肌桥的形态学表现,并阐述了MB 与其近端动脉硬化的关系.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MB 肌桥的深度、长度,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MB.

  •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林莉岚;彭晋;郭春生;吴贵华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但有时会由于发育异常,表现为部分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节段走行于心脏的心肌纤维下,其中覆盖于血管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而走行于心肌纤维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1],该复合体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MB-MCA).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MCA及MB的主要手段,但CAG的敏感性差,检出率较低,自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问世以来,由于其能对冠状动脉及心肌进行精细成像,故在MB-MCA诊断中具有特别的价值,较传统CAG更具优越性.我院新引进闽西南第一台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该CT一圈扫描就能完成整个心脏采集,能更清晰的反映冠状动脉与心肌之间的解剖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MB-MCA的临床应用价值.

  • 心肌桥患者乙酰胆碱试验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左心室心肌灌注显像的评价

    作者:叶新和;杨承健;徐欣;曹佳宁;董丰;王仁荣;胡大一

    目的 探讨心肌桥患者乙酰胆碱试验与静息-负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左心室心肌灌注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01-2011-12入选43例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患者,并进行乙酰胆碱试验;观察心肌桥患者99 Tcm-MIBI静息及负荷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分布特点.结果 43例患者中,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占86.0%(37/43),收缩期狭窄NobelⅡ级、Ⅲ级分别占55.8%(24/43)和30.2%(13/43).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29例(67.4%),乙酰胆碱试验阳性占81.4%(35/43).43例心肌桥患者中出现异常心肌灌注显像37例(86.0%).其中29例患者左心室心肌出现2处不同部位的放射性分布改变.6例收缩期狭窄Nobel Ⅰ级心肌灌注正常;24例收缩期狭窄NobelⅡ级出现异常心肌灌注显像,17例表现为中度、重度心肌灌注减少,6例表现为轻度心肌灌注减少,1例表现为反向再分布;13例收缩期狭窄NobelⅢ级出现异常心肌灌注显像,10例表现为中度、重度心肌灌注减少,1例表现为轻度心肌灌注减少,2例表现为反向再分布.结论 心肌桥患者心肌桥严重程度与心肌缺血有关,乙酰胆碱可诱发壁冠状动脉痉挛,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桥Nobel Ⅱ、Ⅲ级患者均出现心肌血流灌注异常.

  •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近端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刚;桂鸣;唐立钧;杨志健;曹克将

    目的 探讨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桥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07- 2011-09因胸闷、胸痛等原因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接受双源CT检查,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存在心肌桥的患者383例,平均年龄64.4岁,男性占56.1%.根据是否伴有桥一壁冠状动脉近端狭窄分为伴有(A组,n=221)和未伴有(B组,n=162),收集两组患者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压迫程度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程、血脂异常、吸烟等因素.结果 与B组比较,A组心肌桥压迫程度更严重[(51.3±15.8)%比(34.0±18.7)%,P<0.01].以前降支心肌桥近端狭窄为因变量,近端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109,95% CI 1.075~1.145)和心肌桥压迫程度(OR 1.084,95% CI 1.065~1.103,均P<0.05)与桥-壁冠状动脉近端发生狭窄独立相关.结论 年龄和心肌桥压迫程度是桥一壁冠状动脉近端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

  • 单纯冠状动脉心肌桥32例心电图特征分析

    作者:葛利军;李振军;席少静;栾红;魏述军

    目的 分析单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心电图特征,以利临床判断.方法 对32例单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冠脉造影、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均为前降支肌桥,其中前降支近段6例,中段16例,远段10例.心电图表现为V1-V4导联T波倒置的20例,占62.5%.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于前降支,前降支的肌桥,以中、远段多见.有疑似心绞痛症状、胸前多导联出现不伴ST段改变的T波倒置而冠心病危险因素又较少的患者,有存在心肌桥的可能.

  • 肥厚型心肌病伴胸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袁贤奇;邓秀娟;朱俊;宋有城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胸痛的诊断与治疗.本组18例HCM,临床上均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并伴心电图(ECG)ST-T缺血改变.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11例,狭窄Ⅱ级2例,Ⅲ级5例.其中1例回旋支90%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4例前降支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75%,舒张期正常.外科行肌桥松解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病人心绞痛消失,ECG改善.随访6个月至3年效果良好.HCM伴胸痛,ECG显示明显缺血,药物治疗反应差者应行CAG检查,如有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血管或粥样硬化狭窄者,应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 冠状动脉肌桥的诊疗进展

    作者:李岳环;张海波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或者心外膜下,如果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行走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1922年,Crainicanu首先论述了心肌桥的存在,1960年,Portsmann及Twig在冠状动脉造影中证实,并发现其可在心室收缩期压迫冠状动脉使之狭窄,但不产生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故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解剖变异.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猝死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着重做一综述.

  • 壁冠状动脉的外科治疗初探

    作者:李香伟;陆卫军;贺榜福

    壁冠状动脉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被心肌纤维组织所覆盖,这种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而被心肌桥所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本文就本组4例接受外科治疗病人的诊疗体会报道如下.

  • 冠状动脉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介入治疗及临床预后

    作者:刘巍;周玉杰;刘宇扬;吕树峥;陈方;李志忠

    目的 本文总结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介入治疗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桥血管吻合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44例患者(47个病变)中,位于左侧内乳动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9个,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病变19个,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19个.临床观察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性死亡、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急性心肌梗死(AMI).结果 平均桥血管病变发生时间中位数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5年(2个月~14年),总介入成功率为75.5%,左侧内乳动脉吻合口PCI的介入成功率为77.8%,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的介入成功率为68.4%,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的介入成功率为78.9%.72%的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住院期间,主动脉-静脉桥开口患者3例死亡.患者平均随访中位数30个月,靶病变狭窄或闭塞(TLF)8例,占所有介入成功病例的22.8%,其中5例(14.3%)行TLR.随访30个月,累积无MACE生存率在左侧内乳动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患者中为85.7%,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病变为60.7%,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为94.1%.结论 桥血管吻合口介入手术可行,以静脉桥主动脉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低,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置入DES的远期预后较好.

  •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作者:郭灼林;吴小妮;杜志民;胡承恒;张育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心肌桥)的特征和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2 398例患者,其中共检出心肌桥22例.结果心肌桥检出率为0.92%;心肌桥常出现在左前降支;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主要征象: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54.5%;有心肌桥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结论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主要征象;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及超声特点

    作者:李卫虹;张福春;高志刚;冯新恒;李昭屏;谢道银;毛节明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超声特点.方法和结果对3 21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47例心肌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13例,瓣膜病1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孤立性心肌桥30例.孤立性心肌桥者中约40%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与非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收缩期狭窄程度更重[(67.6±15.4)% vs (49.9±21.8)%],左室重量亦更大[(215.6±42.2)g vs (178.7±51.0)g],E/A比小于1,P值均<0.05. 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临床表现的不同与收缩期狭窄程度、左室重量、左室舒张功能有关.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

    作者:蔡琳;燕纯伯;刘剑雄;廖雪松;杨源烈;刘汉雄;唐炯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心肌桥患者都有胸闷症状及发作性心电图的缺血性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示病变血管均于前降支,心脏收缩时血管狭窄75%~90%,2例舒张期血管完全正常,2例舒张期血管仍分别有25%~40%的狭窄,病变长度为10~18 mm.患者均于心肌桥处直接置入支架,1例为Crossflex支架,3例为Nir支架.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术后患者无胸闷发作,随访6~18个月症状未复发,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及14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再狭窄.结论对药物治疗无效、受压血管节段不长的心肌桥患者支架置入治疗是一可选的治疗方法, 尤其对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桥患者更为适用.其远期疗效仍需更多的病例研究证实.

  •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

    作者:陈晓敏;潘伟民;叶红华;李树坚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在治疗心肌桥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5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首例先用球囊行预扩张,然后在长段心肌桥病变处植入2枚支架;另4例未行球囊预扩张而直接植入各1枚支架.结果 5例在支架植入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有心肌桥在收缩期的挤压狭窄均消失,无明显残余狭窄.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3~18个月,其间有2例因出现胸闷症状分别在术后1.5和4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1例为支架内再狭窄而再次行PTCA术.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获得满意的造影结果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更多病例的随访观察加以证实.

  •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的方法探讨

    作者:张国辉;钱菊英;樊冰;尹博英;王齐冰;颜彦;严卫;葛均波

    目的探讨提高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的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t999年9月至200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731名病人.方法:(1)左冠状动脉造影用右前斜位、右前斜+头位、右前斜+足位、左前斜+足位、左前斜+头位,必要时加用后前+头位.右冠状动脉造影用左前斜、右前斜位;(2)至少二位有经验者同时观察;(3)对LAD近段固定性狭窄者植入支架后再造影观察;(4)对可疑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结果731例病人中检出心肌桥67例,检出率为9.17%,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的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有16例病人(23.9%)在壁冠状动脉近段有固定性的狭窄,植入支架后复行造影显示了原先不明确的心肌桥.有28例可疑者(41.8%)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后明确显示心肌桥.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多个投照体位,有经验者观察,对LAD近段固定性狭窄病变植入支架后常规复行造影和对可疑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观察,可以增加对心肌桥的检出率.

  • 心肌桥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曹华明;蒋金法;邓兵;许嘉鸿;宋浩明;王一平;张维贞;徐文俊

    目的 研究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过程中发现的12例MB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8.07±12.08岁)进行OCT检查,观察MB的位置、长度以及MB近段2 cm皿管有无内膜增厚和斑块,并准确测量.结果 共发现MB12处,均位于左前降支(LAD)中远段.OCT与CAG测得MB长度埘比为20.5±4.2 mm比15.6±3.5 mm(P<0.01),两者测得窄处面积狭窄百分率为48.7%±4.8%比55.3%±2.6%(P<0.05).所有MB段和远段冠状动脉内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MB近段2 cm内冠状动脉段均发现不同程度内膜增厚(0.64±0.23 mm).结论 OCT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结构及形态特征,操作安全.MB近段冠状动脉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

  • 心肌桥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陈鸿武;马礼坤;余华;冯克福;胡昊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是冠状动脉造影中比较常见的征像,且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经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明显的症状.但近期我们救治1例因心肌桥导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79岁,体重62 kg,退休.因"用力排便时突发胸痛1小时"转入我科.患者因化脓性阑尾炎并发阑尾脓肿入我院急诊外科行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入院常规心电图见:窦性心律(图1)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肌桥2例

    作者:王乐丰;倪祝华;杨新春;邹阳春;李惟铭

    冠状动脉(冠脉)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心肌桥是指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冠脉前降支(LAD)肌桥多见,右冠脉(RCA)肌桥相对少见,而LAD和RCA同时存在肌桥则更少见.本文介绍2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LAD和RCA肌桥.

668 条记录 3/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