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64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淑娟;李春

    目前结核病治疗是采用以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等联合应用为主的方案,这些药均具有肝脏毒性,长时间联合应用更加大了肝毒性,以至有少数患者因肝损害而不能顺利进行治疗,甚至有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

  •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64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淑娟;李春

    目前结核病治疗是采用以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等联合应用为主的方案,这些药均具有肝脏毒性,长时间联合应用更加大了肝毒性,以至有少数患者因肝损害而不能顺利进行治疗,甚至有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砷致雄性小鼠肝脏毒性拮抗作用研究

    作者:张秉政;李述刚;牛强;丁玉松;郭淑霞;徐上知;马儒林;雷松;周玉春

    目的 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三氧化二砷(As2O3)所致雄性小鼠肝脏毒性的干预效果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2×2析因设计按体重分层将4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As2O3组(4.0 mg/kg)、GSPE组(400 mg/kg)和As2O3 (4.0 mg/kg)+GSPE(400 mg/kg)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5周;称量小鼠体重、肝重并计算肝脏系数;测定肝组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GSPE与As2O3的交互作用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2O3组体重、GSH含量和T-AOC水平降低(P<0.05),肝重、肝脏系数、AST与ALT活力、MDA含量升高(P<0.05).析因分析显示As2O3与GSPE两种因素对上述指标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s2O3组相比,As2O3+ GSPE组体重、GSH含量、T-AOC水平升高(P<0.05),肝重、肝脏系数、AST与ALT活力、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 GSPE可能通过抗氧化损伤机制拮抗砷致雄性小鼠的肝脏毒性.

  • 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何秀姝;彭辉;胡完;郭家彬;赵君;彭双清

    目的 探索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肝损伤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 以医学主题词表(MeSH)制定检索策略,检索PubMed/MEDLINE数据库,获取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的相关文献,将题录信息导入Thomson Data Analyzer(TDA)软件,对文献基本特征进行解析,用可视化网络图展示作者间关系,并采用共词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高频MeSH词进行热点分析.结果 检索入选文章1 714篇,1966~2015年发文数量随年份呈增长趋势;美国和英国刊发文章数量多;《肝病学》(Hepatology)杂志刊登的文章数量多,《柳叶刀》(Lancet)影响因子高;药物过量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肝脏损伤的主要诱因;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胱甘肽(GSH)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重要的肝损伤检测指标;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是常见的发生机制,毒性结局更多关注的是急性肝衰竭.结论 通过定量文献分析,确定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的重要机制,植物疗法(植物提取物)是肝脏保护的前沿研究,以及确定临床治疗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热点;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损伤机制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宏观信息参考.

  • 三氧化二砷染毒小鼠肝功能及砷甲基化水平变化

    作者:李述刚;牛强;徐上知;丁玉松;马儒林;闫贻忠;郭淑霞;木拉提;王海霞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染毒小鼠肝脏组织中砷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为揭示砷甲基化水平在砷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As2O3低中高剂量组(1.0、2.0和4.0 mg/kg)组,连续灌胃5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技术(HPLC-HGAFS)测定肝脏组织中三价无机砷(iAs3+)、五价无机砷(iAs5+)、一甲基胂(MMA)、二甲基胂(DMA)含量,并计算砷一甲基化指数(PMI)、二甲基化指数(SMI);利用试剂盒测定天冬氨酸转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结果 随着As2O3剂量增加,小鼠肝脏组织中各形态砷代谢产物含量增加(P<0.001),砷甲基化水平(iAs%、MMA%、PMI、SMI)提高(P<0.001);小鼠肝脏系数、ALT、AS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l mg/kg染毒剂量时,MMA%与ALT、AST呈负相关(rALT=-0.667,PALT=0.005;rAST=-0.649,PAST=0.042),DMA%与ALT呈正相关(r=0.742,P=0.014),SMI与ALT、AST呈正相关(rALT=0.672,rAST=0.649,P<0.05).结论 随着砷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肝脏组织中各种形态砷蓄积增多,砷甲基化水平提高,转氨酶活性升高,致小鼠肝功能损伤.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砷致小鼠肝脏毒性预防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嫦婧;李述刚;牛强;徐上知;冯刚玲;丁玉松;王海霞;刘志霞;王潇翰

    目的 观察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三氧化二砷(As203)所致肝脏毒性的预防保护效果,揭示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8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35 d空白组、70 d空白组、35 d GSPE组、70 d GSPE组、砷染毒组、GSPE预防组和GSPE干预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以GSPE 400 mg/kg、As2035 mg/kg为剂量灌胃给药.测定小鼠体重、肝重、肝脏系数、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结果 砷染毒组ALT和AST活性、MDA含量显著高于70 d空白组,SOD活性、GSH含量、T-AOC水平显著低于70 d空白组(P<0.05);砷染毒组与GSPE干预组、70 d GSPE预防组相比,血清ALT、AST活力增高(P <0.05);70 d GSPE预防组ALT及AST活性、MDA含量均低于35 d GSPE干预组(P<0.05),SOD活性、GSH含量、T-AOC水平均高于35 d GSPE干预组(P<0.05);GSPE干预组和GSPE预防组较砷染毒组,SOD活力、T-AOC水平、GSH含量均升高,MDA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 砷染毒前35 d对小鼠进行GSPE预防性干预,可提高肝脏组织抗氧化能力,有效减轻砷致肝脏毒性作用.

  • 溴系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的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婧

    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高溴含量的脂环族添加型阻燃剂,它具有用量少,阻燃效果好、对材料物理性能影响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聚苯烯类树脂、纺织物及电子电器产品中[1].HBCD为添加型阻燃剂,与产品母体之间为物理性混合,没有共价键作用,因此在生产、使用和产品废弃过程中均易以渗溢等形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造成土壤及水体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放大在哺乳动物及人体内蓄积[1].HBCD具有较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 =5.4-5.8),易于在脂肪中蓄积,是一种高生物累积性物质,已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

  • 杀螟丹对大鼠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研究

    作者:曾明;钟才高;廖春华;武红叶;安飞云;刘新民

    杀螟丹(cartap)属沙蚕毒素类农药,它是1965年由日本成功开发的第1个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也是人类历史上第1次成功利用动物毒素进行仿生合成的动物源性杀虫剂[1-2].国内引进使用多年,广泛应用于水稻、蔬菜、茶树及旱粮作物害虫的防治,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性农药[2].在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大,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其中使用在农作物、果树及花卉等方面的化学农药约占95%以上[3],目前有关杀螟丹的毒性研究甚少.为此本试验进行杀螟丹亚慢性经口毒性研究,以期为评价杀螟丹的毒性及防治其可能不良影响提供依据.

  • 叶黄素对砷致小鼠肝脏毒性的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牛明科;李述刚;牛强;徐上知;肖矫难;丁丽;刘家庆;文惠;冯刚玲

    目的 观察提前给予小鼠叶黄素干预对砷肝脏毒性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84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5 d空白组、70 d空白组、35 d单纯叶黄素组、70 d单纯叶黄素组、砷染毒组、35 d叶黄素拮抗组和70 d叶黄素预防组,按叶黄素40 mg/kg,As2O3 5 mg/kg剂量灌胃给药.测定血清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脏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组间差异.结果 砷染毒组AST和ALT活性、MDA含量显著高于70 d空白组,SOD活性、GSH及NO含量、T-AOC水平显著低于70 d空白组(P<0.05);70 d叶黄素预防组AST及ALT活性、MDA含量低于35 d叶黄素拮抗组(P<0.05),SOD活性、NO及GSH含量、T-AOC水平均高于35 d叶黄素拮抗组(P<0.05).结论 提前给予叶黄素干预可以提高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损伤能力,从而拮抗砷的肝脏毒性作用.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对肝损害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志飞;韩丹;孙学智

    目的 研究抗结核治疗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武汉市结核病医院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活动性结核,并接受了3个月以上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病例156例作为病例组,以接受了3个月以上的标准抗结核治疗的非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41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乙肝病毒携带组出现中-重度肝损害的病人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高.在肝损害恢复后,即使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再次使用一线抗结核药也是安全有效的.结论 对于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非活动性乙肝携带者可以进行常规的抗结核治疗,在每个月进行肝功能检测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推荐的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或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 28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重型药物性肝炎预后分析

    作者:邓国防;雷建平;邓群;吴于青

    药物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病类型之一,病死率相对较低,且药物治疗效果理想.以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是现阶段治疗结核病的基本方法,这些药物均具有潜在的肝脏毒性,联合应用会导致发生肝损害的概率增加,部分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甚至可导致药物性肝衰竭,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对本院肺结核合并HBV感染且因抗结核治疗出现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

  •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及防治

    作者:葛春立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有关药源性肝损害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收集135种药物可致药源性肝毒性反应,其中抗感染类药、抗拮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是引起肝损害常见的药物.结论要重视抗感染药、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所引起的肝损害.应用所属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肝功能.

  • 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富藻水源对小鼠肝脏毒性的研究

    作者:龙文芳;宋飞;龙婷;许琼军;黄飞羽

    目的 了解富藻水源在二氧化氯(ClO2)及氯(Cl2)消毒时的副产物及其肝损伤风险,为藻污染的饮用水源健康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不同藻密度下进行ClO2及Cl2联合消毒,参照GB/T 5750.1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测CHC13及ClO2-、ClO3-的含量.对ICR小鼠进行随机对照分组,综合参照常规药理实验方法及霍恩氏法进行剂量设计,分别灌胃进行短期重复剂量毒性实验,以生理盐水对照组、藻毒粗提物(染毒剂量3 g/d,其他组藻剂量相同)、藻液+ClO2(ClO2为21.5 g/kg,其他组Cl2与ClO2总剂量相同)、藻液+ClO2+Cl2(ClO2∶Cl2=1∶1)、藻液+ClO2+ Cl2(ClO2∶Cl2 =4∶1)进行连续染毒7d,计算肝脏器系数;利用试剂盒检测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当藻密度在109个/L,有机及无机副产物含量均提高.藻单独染毒组引起肝脏系数及组织MDA增加(P<0.05),其他各实验组SOD、MDA无差异(P>0.05),藻液+ClO2+Cl2(ClO2∶Cl2=1∶1)联合染毒组肝脏系数增加.结论 ClO2消毒时采用联合消毒工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藻密度过高时,二氧化氯一氯联合消毒的工艺依然需要合理使用.

  • 黄药子对小鼠肝脏毒性的表达及其机理研究

    作者:李玉洁;刘树民;罗明媚;刘红凤

    目的:探讨黄药子肝毒作用的指标和肝脏毒性产生的机理.方法:黄药子2g/kg·d、10g/kg·d、50g/kg·d给予小鼠,连续给药21d,观察其生化指标变化,药物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及病理变化.结果:黄药子可引起小鼠GPT、GOT、ALP、TBIL值增高,GST、GSH-PX、SOD活力降低,且呈一定剂量、时间相关性.病理变化可见肝细胞疏松、肿胀、胞核溶解、融合、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小胆管水肿、增生等.其毒性产生与抑制GST、GSH-PX、SOD等酶的活性有关.结论:黄药子的肝毒作用客观化指标为GPT、GOT、ATP、TBIL及组织学变化.其毒性产生的机理与抑制肝微粒体中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关.

  • 款冬花及其总生物碱的肝脏毒性

    作者:回连强;高双荣;刘婷;李春英;郝然;易艳;郭静;贺蓉;曹春雨;赵雍;梁爱华;张毅

    目的:对款冬花的肝脏毒性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方法:昆明种小鼠ig款冬花水煎液生药20,40 g·kg-1连续4周,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组织称重,计算肝脏系数,观察肝脏病变情况并评分;利用精密肝切片培养技术,将款冬花水煎液0.005,0.05 g·L-1和总生物碱0.5,2.0g·L-1与肝切片分别共同培养24,6h后,制备肝组织匀浆,BCA法测定匀浆液中蛋白含量,连续监测法测定并计算每微克蛋白中ALT,AS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的漏出率.结果:款冬花水煎液40 g·kg-1ig 4周后,镜下观察雌性动物款冬花水煎液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病理改变,且伴有肝脏系数的明显增加;款冬花水煎液及总生物碱与肝切片共培养后,水煎液2个剂量组均能引起ALT漏出率的显著升高;总生物碱0.5 g·L-1组能引起肝切片LDH,ALT漏出率显著升高,2.0 g·L-1组能引起肝切片GGT漏出率显著升高,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结论:款冬花体内体外试验均显示出一定的肝脏毒性.

  • 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亚急性肝脏毒性研究

    作者:陈龙;吴谦;耿娅;张泽安;邓中平

    目的:给予质量可控的山豆根(RRST)水煎液致大鼠肝脏毒性,并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代表性好、来源固定的药材,取山豆根饮片加6倍量水,浸泡30 min,武火煮沸,换文火煎煮60 min,共煎煮2次,合并2次的滤液浓缩至生药2 g·mL-1,得山豆根水煎液储备液,并对其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测定,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动物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10% CCl4)、低剂量组(灌胃给予1 g·kg-1山豆根水煎液)、中剂量组(灌胃给予4 g·kg-1山豆根水煎液)和高剂量组(灌胃给予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每组6只.连续给药14d,第15天ip 25%乌拉坦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病理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取部分肝组织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波,测定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大鼠连续给予不同剂量山豆根水煎液7d后,高剂量组出现活动减少,四肢无力;14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ALT,ALP,TBA值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高剂量组的肝细胞肿大,并伴有炎症浸润.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IL-6,TNF-α含量升高(P<0.05及P<0.01),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SOD/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山豆根具有肝脏毒性,给予大鼠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可导致明显的肝损伤,且其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的作用和脂质过氧化有关,与四氯化碳的肝毒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茜草醇提物对大鼠肝、肾及结肠的毒性

    作者:郑作亮;李盛青;钟瑜萍;詹若挺;潘华峰;严艳;严萍

    目的:观察茜草70%乙醇提取物长期给药对大鼠肝、肾及结肠毒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在SPF级实验条件下,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茜草高、中、低剂量(30,10,5 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人拟定剂量的36,12,6倍)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空白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灌胃给药60 d.给药期间,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饮食量,毛色光泽,大小便颜色);停止给药后,观察动物的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茜草各剂量组大鼠肝,肾及脾脏器指数明显增大(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雄性大鼠β2-微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Cys-C)明显升高(P<0.05,P<0.01),雌性大鼠仅茜草高剂量组β2-MG显著升高(P<0.01),胱抑素C(Cys-C)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茜草各剂量组尿素氮(BUN)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茜草各组肝、肾组织形态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茜草各剂量组雌雄大鼠的结肠组织形态、结肠黑色素染色和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茜草70%乙醇提取物长期给药剂量≥5 g·kg-1,具有轻微的肝、肾毒性;对结肠无毒性作用,不能导致大鼠结肠黑变病的发生.

  • 同仁安神丸的安全性评价

    作者:刘靖;李春英;赵雍;易艳;王连嵋;田婧卓;邓诺;李小龙;李桂琴;潘辰;韩佳寅;张宇实;刘素彦;解素花;李晋生;梁爱华

    目的:通过对同仁安神丸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评价,明确其潜在的毒性作用及可逆性、毒性靶器官、无不良作用剂量及用药时间,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每日灌胃给予饮用水)和同仁安神丸高、中、低剂量组(含生药6.4,3.2,1.6 g ·kg-1).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3个月.分别于给药1,3个月和停药2个月后解剖并分析血液生化、血液细胞、尿常规、脏器系数和组织形态学等指标.结果:给药1个月,除高剂量组体重降低、饲料消耗量减少外,血液细胞、生化、尿常规、脏器系数等指标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均未见明显与毒性相关的变化.给药3个月,高剂量组雌性动物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肌酸激酶(CK)较正常组显著增高;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肾小管轻度变性和肾间质炎性浸润等病理变化,其他血液生化学指标及血液学、尿常规、脏器系数等指标均在该品系动物的正常值范围内,故不认为有毒性学意义.停药2个月后,高剂量组上述肝功能指标和肝、肾组织形态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高剂量组大鼠长期给药时,可见轻度肝肾毒性损伤.给予同仁安神丸3个月的无明显不良作用剂量(NOAEL)为3.2 g·kg-1·d-1,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9倍.临床上服用该药时,应严格控制剂量,服药时间不宜过长.

  • 中药肝脏毒性评价的基因芯片技术研究

    作者:陈勇;韩凤梅;蔡敏

    本文通过对环境危害物与中药对生命体的毒性本质与发生过程的异同的分析,作者认为,环境毒理芯片的研究思路及已取得的成就对开展中药肝脏毒性评价的基因芯片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且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肝脏毒性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诃子醇提物诱导小鼠肝毒性机制

    作者:王立娜;郑虎占;王志斌;金家金;高阳;程源;胡宇驰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诃子醇提物对小鼠肝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肝脏蛋白样品,以飞行时间质谱、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鉴定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诃子醇提物给药组共鉴定出18个明显变化的肝脏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0个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细胞色素b5、二氢喋啶还原酶、钙调素、硫代硫酸硫转移酶、40S核糖体蛋白SA、乙酰辅酶A乙酰基转移酶、钙网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蛋白1、NADH脱氢酶复合体、氨甲酰磷酸合成酶;表达明显下调的8个蛋白分别是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乙二醛酶)、甘氨酸-N-酰基转移酶样蛋白、原肌球蛋白3、苹果酸脱氢酶、ATP合成酶α亚基、甜菜碱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1、延胡索二酰乙酰乙酸酶、烟酸磷酸核糖转移酶.结论:这些蛋白表达的改变提示诃子醇提物诱导小鼠肝毒性作用与脂类代谢、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异常有关.

14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