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乌司他丁、立芷雪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

    作者:谭瑞丹;梁仁强;陈海明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和立芷雪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 选择18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立芷雪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60例,乌司他丁30万U、立芷雪3 kU分别以生理盐水溶解稀释至20 ml,对照组为20 ml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经静脉用微量泵30 min泵入.分别于麻醉后(T1)、体外循环转机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24 h(T4)4个时点自桡动脉取血,测定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并记录术后胸腔引流量.结果 三组血浆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于T2、T3、T4时明显下降,乌司他丁组和立芷雪组手术结束时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胸腔引流量也少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和立芷雪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血液纤溶系统亢进,血小板功能受损,乌司他丁可抑制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保护了血小板的功能,具有和立芷雪相似的血液保护作用.

  • 血液保护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和护理

    作者:吴勤;叶占勇;张薏;陈燕;安虹

    目的探讨颅脑外科手术中血液保护的方法和护理特点.方法选择大、中型颅脑手术患者58例,按手术单双日顺序分为两组,各29例.单日患者不采集自体血为非血液保护组;双日患者于麻醉平稳后,从外周输入平衡液和明胶溶液,同时按10~15 ml/kg采集患者自体血液为血液保护组.观察记录患者麻醉前、采血前5 min、采血后5 min、回输前5 min、回输后5 min、术毕时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氧饱和度以及尿量,输血量.结果血液保护组在采血后5 min和回输前5min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麻醉前(P<0.01)和非血液保护组(P<0.05),在此期间动脉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保持稳定状态;非血液保护组在输血前5 min、输血后5 min及术毕时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麻醉前,高于血液保护组.结论颅脑外科手术在麻醉后采集患者自体血安全可行,术中可减少库血输入量70%左右,达到半数以上手术患者不输库血.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四项血液保护措施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立新;田良鑫;张浩;夏晓君;王铁瑞;李素玲;张改峰;解会敏;陈素强

    随着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外科、麻醉和灌注技术改进,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但术后出血仍是其严重并发症,加上输血性传播疾病(如肝炎、AIDS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血液保护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并对它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1998~1999年期

  • 心脏直视手术自体血回输和异体血输注对比研究

    作者:姜海明;王得坤;吴晓燕;李巧玉;凌飞海;梁毅;郑俊猛

    目的探讨在心脏直视手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年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综合自身输血措施,包括回输体外循环前经腔静脉放的肝素血,应用美国AOTOLOG自身血液回收机回收患者切口创面的血液,回输剩余机血、应用抑肽酶等.1998年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体外循环前不放血、不进行血液回收、也不回收剩余机血,根据术中失血量输注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出凝血状况、Hb的变化、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用异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之间相比,术前与术后24小时HB、PLT、PT、术中失血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引流量、输注异体血量对照组均大于观察组(P<0.01).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取自身输血措施,可明显减少输异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及麻醉相关问题

    作者:吴新文;曹云飞;颜志伟

    现代临床医学倡导在围术期采用节约用血和血液保护技术,以减少异体血输注和避免输血传播疾病.故从基本概念、具体实施、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与麻醉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对近年来推出的一种血液保护技术--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加以综述.

  • 毁损肺手术血液保护措施及麻醉气道管理

    作者:温海明;劳燕萍;代冬梅;李红新;詹景六;杨仁

    目的:评价单侧毁损肺手术患者采用多项血液保护措施,血红蛋白( Hb)≥70 g/L时按需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的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86例患者为观察组,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9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氨甲环酸、液体加温超声刀等多项血液保护措施,输血条件为Hb<100 g/L,≥70 g/L。对照组则根据患者术前情况,手术出血500~700 mL时按经验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入量及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血浆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输血时Hb值为(77±5)g/L。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毁损肺患者,恰当的气道管理及血液保护措施、按需输血,可减少术中出血,无不良反应。

  • 机采血小板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液保护的影响

    作者:黄敏;王艳;钟岸;程毅坚;王湘;刘晓峰

    目的 探讨异体机采血小板输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66例行体外循环(CPB)下CAG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9)在CPB结束后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1个治疗量.对照组(n=27)采取常规处理,未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等纠正凝血障碍的血液制品.分别在肝素化前1 min(T0)、术后1 h(T1)、术后6 h (T2)和术后24 h (T3)取静脉血监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计数、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并记录24 h内胸腔引流液量和血制品输注量.结果在CPB结束后输注血小板的观察组,术后1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h内心包、纵隔胸腔引流液及血液制品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CPB结束后,输注机采血小板能快速有效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促进桥血管吻合面的愈合;减少术后出血及血液制品的输注,从而降低患者的输血风险.

  • 血液保护既要技术更要执行力

    作者:招伟贤

    血液保护是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要基于对输血风险认识的加深、血源短缺的日益明显和输血费用的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及联合国WHO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和推广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多年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例如制定了输血指南、广泛开展了微创外科手术、建立重大手术的血液保护策略,包括术前或术中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控制性低血压、动脉球囊封堵以及失血回收等,大大减少了手术失血与围术期输血.但是当前的血液保护技术并未完美,血液保护的理念也未能在许多有关人员中得到充分理解与执行,临床用血每年仍在递增,输血风险依然严峻,血液保护依然是任重道远.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阐述加深对血液保护的理解,并通过制度与管理加强血液保护的执行力.

  • 输血与血液保护的若干进展

    作者:招伟贤

    在近年的美国、欧洲及世界麻醉协会重要学术会议上,血液保护一直成为会议专题之一.本文拟对近期进展作一介绍.

  • 血液回收在外科围术期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屠伟峰

    血液回收,即回收患者出血经过滤或进一步加工回输给患者,属于自体输血的范畴,是血液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1].

  • 超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围术期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伟元;张国忠

    目的 探讨急性超容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在围术期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估计围术期失血量超过血容量20%的择期手术病人90例,ASA Ⅰ~Ⅱ级,无心肺疾患.随机分三组(每组30例).组Ⅰ为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AHH)麻醉诱导后25分钟内输入6%羟乙基淀粉(6%贺斯HES-德国费森尤斯产)15ml/kg,50ml/min,使血容量增加20%;;组Ⅱ为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AHH+CH)在与组Ⅰ相同扩容,同时在输入6%贺斯(HES)10ml/kg后即以平均动脉压(MAP)基础值的70%~80%为目标给予硝酸甘油0.5~5ug/kg/h;组Ⅲ为对照组.当血色素Hb<85g/L时输入同型异体血.计算各组病人术中失血量及异体输血量,连续监测HR、ECG、BP、CVP、MAP;于麻醉前、后30分钟和手术结束测定PT、APTT、Fbg、PLC、血乳酸、动静脉O2分压、CO2分压.在术中每隔30分钟及术后24小时测定Hb和HCT值.结果 AHH组和对照组的病人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AHH+CH组(P<0.05).AHH组术中异体输血显著低于AHH组(P<0.05.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稀释后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而PT、APTT则明显延长(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AHH能有效减少大手术患者的RBC丢失和异体血需求,联合CH后能明显加强AHH的血液保护效果,还有减少容量负荷过大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 CPDA、ACD-B对红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作者:容伯芬;刘棋枫

    目的了解4℃贮存全血中红细胞在CPDA和ACD-B保存液中的衰老速度和自然破坏情况,以此来衡量两种保存液的保护方法.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平行测定血液质量指标,包括红细胞的MCV、MCHC、游离Hb、血浆K+、PH、红细胞内GOT和血浆GOT.结果根据实验结果,CPDA血液各项指标均比ACD-B好.结论与ACD-B相比,红细胞在CPDA保存液中衰老较为缓慢,CPDA保存红细胞作用较ACD-B好.

  • 血液保护综合措施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作者:姚健春;彭皓琰;辛映卿

    目的探讨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围术期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节约用血.方法采用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合理血液稀释、血小板保护、自体血回输等措施.结果1 98例患者,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围术期均无输用异体库血、红细胞和血小板(术后当日,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结论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体外循环围术期用血量.

    关键词: 血液保护 体外循环
  • 适度控制性降压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的血液保护

    作者:刘彬;姚爱军;冯祝余;朱剑群;何志浩

    目的:观察适度控制性降压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老年人全髋置换术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90例 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n =30),A 组采用适度控制性降压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B 组采用单纯术中自体血回输,C 组不采取血液保护措施。观察各组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30 min(T1)、手术主要步骤完成准备缝合伤口时(T2)、术后30 min(T3)、术后24 h(T4)及术后48 h(T5)MAP、HR、SpO2、Hb、Plt、PT、APTT 和围术期出入量变化。结果:与 T0比较,A 组 T1、T2时 MAP 明显下降(P <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三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肌缺血和呼吸抑制;A 组的术中出血量、回输血量明显减少,无异体输血(P <0.01),B、C 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 <0.01),C 组异体输血量明显增多(P <0.01);与 A 组比较,B 组 T3时,C 组 T2、T3时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 <0.05),三组术中血小板计数均少于、凝血时间均长于术前(P <0.05),但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适度控制性降压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为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方便、有效的血液保护。

  • 自体血联合不同胶体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

    作者:廖万东;胡柳生;石双平

    目的:探讨自体血联合不同胶体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以8~ 10 mL/(kg·h)的速度静脉滴注复方乳酸钠.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置管(L2/3↑),腰麻予0.75%布比卡因0.5~0.8 mL;采动脉血400~600mL,然后行AHH术.监测计录MAP、HR、CVP SPO2,T0、T1、T2、T3时Hct、Hb、PT、Fib、APTT;记录血清K+、Na+、Cl-水平;计录出血量、尿量、输液量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失血量、尿量、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MAP、HR较稳定;与A组相比,B组的CVP升高较快,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T1、T2、T3时的CVP显著升高(P<0.01);与T0相比两组稀释后Hct、Hb显著低于AHH前(P<0.01);两组Fib在AHH后均显著下降(P<0.05),但术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在AHH后明显延长(P<0.05);APTT在AHH后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在T1时间点,A组各时点Na+、Cl-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也显著高于T0(P< 0.05);T2、T3时Na+、Cl-与T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联合不同胶体AHH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脊柱患者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的效果

    作者:卢爱新;郭乃超;李永刚;张丽萍;张春玉;金海松;张伟东

    脊柱手术出血量大,在血源紧张的今天,如何实施大限度的血液保护已成为麻醉医师所面临的问题.急性血液稀释作为一种减少术中血液有形成分丢失,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作为一种改良血液稀释方法,其节血效果和安全性如何?本研究拟通过和高容量血液稀释比较探讨脊柱患者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关于血荒时围术期患者血液保护的思考

    作者:陶红;余奇劲

    目前国内各省市“血荒”现象越发常见,主要表现为稀有和常见血型血液出现短缺甚至供给匮乏。围术期患者的血液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血荒的紧迫,但伴随的问题也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 控制性降压联合氨甲环酸对脑肿瘤手术围术期出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菲;骆喜宝;刘志贵;覃祥玲;黄志华;朱玉民;翟庶文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CH)联合氨甲环酸(TA)对脑肿瘤手术围术期出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脑肿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行CH,B组采用CH和TA联合应用。观察两组术前24 h和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及术后引流量。结果:与术前24 h相比,B组术后24 h D-二聚体增加比A组显著(P <0.05);两组凝血功能变化较小;B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 A 组(P <0.05);两组术中输液量和尿量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CH联合TA可显著减少脑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失血量,且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凝血功能异常,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血液保护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玉翠

    目的 探讨血液保护在心外科围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采用常规血液保护进行手术的30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将采用改进血液保护进行手术的30例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红细胞比容情况、输血情况及胸腔引流量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人均输血量(0.89±1.12)U及人均胸腔引流量(303±85) 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人均输血量(1.07±1.68)U及人均胸腔引流量(571±16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红细胞比容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心外科围手术期中使用改进血液保护,可减少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量,降低术后胸腔引流量,提高红细胞比容,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探讨

    作者:黄爱兰;林辉;温红;易菲

    目的 探讨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根据体外循环温度及流量控制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浅低温(鼻温30~32 ℃),降低流量2.0~2.2 L/(min·m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鼻温(33~35 ℃),流量2.6~3.2 L/(min·m2)].抽取颈静脉血检测转机前及转机后20、40、60 min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结果 实验组转机20、40、60 min FHb数值(mg/L)分别为(243.73±104.52)、(342.33±115.78)和(386.13±122.79),而对照组数值分别为(513.60±213.47)、(607.53±291.93)和(742.80±282.74).两组各时间点对照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破坏较传统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小,具有血液保护的作用.

300 条记录 11/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