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辣椒的研究进展
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的果实[1].辣椒素是一种极度辛辣的香草酰胺类生物碱,为辣椒果实中辛辣的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脂肪代谢、催泪催嚏等作用,作为一种外用药,用于皮肤科临床.
-
荜茇氯仿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荜茇用95%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氯仿、正丁醇萃取,对氯仿萃取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0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6个酰胺类生物碱,3个倍半萜,2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类对香豆酰哌啶(coumaperine,1),N-5-(4-hydroxy-3-methoxyphenyl)-2E-pentenoyl piperidine(2),胡椒内酰胺A(piperolactam A,3),1-[1-oxo-5(3,4-methylenedioxyphenyl)-2E,4E-pentadienyl]-pirrolidine(4),1-[1-oxo-5(3,4-methylenedioxyphenyl)-2E-pentenyl]-pirroli-dine(5),1-[1-oxo-9(3,4-methylenedioxyphenyl)-2E,8E-nonadienyl]-pyrrolidine(6),姜黄酮[R-(一)-turmerone,7],octahydro-4-hydroy-3α-methyl-7-methylene-α-(1-methylethyl)-1H-indene-1-methanol(8),(+)-aphanamol I(9),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10),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荜茇中分离得到.
-
荜茇三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荜茇用95%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正丁醇萃取,对三氯甲烷萃取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氯甲烷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6个酰胺类生物碱,3个倍半萜,4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4'-methylenedioxyphenyl)-1E-tetradecene(1),3-(3',4'-methylenedioxophenyl)-propenal(2),胡椒酸(piperoic acid,3),3',4,-dihydroxy-biabola-1,10-diene(4),eudesm-4(15)-ene-1β,6α-diol(5),7-epi-eudesm-4(15)-ene-1',6β-diol(6),几内亚胡椒胺(guineesine,7),胡椒碱(piperine,8),胡椒酰胺(pipericide,9),2E,4E-dienamide(10),(2E,4E,8E)-N-isobutylhenicosa-2,4,8-trienamide(11),荜茇明碱(piperlonguminine,12),胡椒酸甲酯(methyl piperate,13).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荜茇中分离得到.
-
荜茇中3种酰胺类生物碱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差异比较
胡椒碱、荜茇明宁碱和墙草碱是荜茇中主要的酰胺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阐明这3种成分在5个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差异,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双压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LTQ-Orbitrap MS)采集这3种化合物的全扫描图谱及二级三级质谱图,获取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其质谱裂解规律和代谢产物精确质谱数据,比较3种生物碱分别在人、恒河猴、比格犬、大鼠以及小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差异,并快速鉴定出3个胡椒碱代谢产物、2个荜茇明宁碱代谢产物及1个墙草碱代谢产物.结果显示荜茇中酰胺类生物碱的主要代谢类型为苯环亚甲二氧基开环脱甲基和氧化反应,且在种属间存在代谢率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荜茇中胡椒碱类成分体内代谢途径提供了实验依据.
-
川芎嗪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川芎嗪(ligustrazine)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属酰胺类生物碱(amide alkaloid),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TMP).60年代初,Kosuqe等曾从枯草杆菌(bacillus sublitis)培养液中分离出TMP,继之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从川芎提取物中析出单体川芎嗪,经结构鉴定即为TMP,现在已由人工合成.近年来研究发现,川芎嗪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血压、降低肺动脉高压、抑制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药理作用.我们临床中常尽可能用一种疾病解释患者的多种症状,那么,川芎嗪的抗凝、扩冠、降压等作用是否可以找到一元化的解释呢?
-
荜茇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荜茇为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的果穗。是中、藏、蒙、维医的常用药材,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1],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胡椒碱等酰胺类生物碱及挥发油[2]。已有研究证明这类化合物具有催眠、镇静、抗惊厥、抗抑郁和骨骼肌松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胃痛、腹泻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荜茇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研究作一综述。
-
川芎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川芎为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它具有活血化淤、疏风止痛、理气的作用.川芎嗪(ligustrazine)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属酰胺类生物碱,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它有多种药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川芎嗪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
川芎嗪是由中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的根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酰胺类生物碱,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vlpyrazine,TMP),现在已可人工合成.近年来川芎嗪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合并高凝血状态疗效观察
川芎嗪注射液是从中药川芎的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四甲基吡嗪,属于酰胺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30例恶性肿瘤合并高凝血状态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真菌BZYT-21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真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N-苯甲酰苯丙氨醇(1)、asperphnamate(2)、酒酵母甾醇(3)、(22E,24R)-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4)、(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5)、(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6)、(22E,24R)-3β-羟基麦角甾-5,8,22-三烯-7-酮(7)、麦角甾醇(8)、过氧化麦角甾醇(9).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得.
-
川芎嗪对心脏作用的研究现状
川芎嗪(Ligustrazine, Lig)为川芎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属于酰胺类生物碱,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TMP),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就其对心脏作用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