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与心肌显色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后心肌灌注的对比研究

    作者:房芳;李治安;杨娅;田峰;陈韵岱;陆兆龄

    目的 应用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及心肌显色分级(MBG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两种评价方法做出比较.方法 24例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于PCI前后分别采用MBG分级以及冠状动脉内MCE观察梗死相关血管供应节段心肌显影效果、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及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出院前采用二维超声和组织多普勒随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 ①MBG提示66.7%的患者在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改善;②冠脉内MCE显示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约70%节段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好转,局部心肌灌注量提高;③"罪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PCI术后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提高,术后5天左心室射血分数(EF 值)较术前增加;④相关性分析提示PCI术后MCE灌注量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并能预测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改善.结论 PCI即刻多数心肌灌注得到改善,MBG分级及选择性MCE均能显示心肌灌注状态,而选择性MCE能量化局部心肌灌注状态,并能预测PCI术后近期随访心脏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因此选择性MCE优于MBG.

  • 能量对比造影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灌注

    作者:陈训;叶玉玲;罗福成;赵晓月

    目前心肌对比造影超声心动图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开始应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到评价心肌灌注.二次谐波和能量对比声学造影(power contrast imaging,PCI)等新技术,使心肌造影更趋于成熟[1,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将能量多普勒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内轮廓和心肌微血管床的灌注情况.

  • 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分析

    作者:张欣;张延军;丁荣晶;旅朝霞;杜雪梅;解静慧;郑平伟;刘岩岩

    为探讨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肌缺血的显像特点,本文总结了20例临床确诊为X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核素血流灌注显像结果,并与15例正常受检者及2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显像结果进行了对比.

  • 正常成人心肌MR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侯刚;郭亮;胡春洪;陈剑华

    目的: 探讨利用MR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方法评价正常成人心肌灌注特点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MR首过灌注、延迟增强成像及cine-MR成像检查,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正常左室前、侧、后壁心肌和室间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升时间,曲线上升斜率,对比增强率及延迟信号强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正常成人心肌MR灌注成像的特点对利用MR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 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脏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江杰;潘晓龙;赵雯;韩丹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脏功能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60例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发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患者,并行DSA检查,分析其左心室功能及心肌灌注改变.结果:60例LAD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心肌质量(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室心肌灌注异常情况:正常组无灌注异常;轻度狭窄组2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闭塞组21例.结论: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估左心室功能、心肌灌注情况,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再灌注时代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策略

    作者:顾晓龙;向定成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日趋成熟。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可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PPCI比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和缩小梗死面积。然而,即使成功开通IRA,急性心力衰竭(AHF)仍然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1-2],可能原因:(1)PCI前心肌梗死面积过大,而PCI对已经坏死的心肌细胞并无作用;(2)PCI术中或术后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或者冠状动脉血流正常但心肌灌注不良;(3)再灌注损伤加重心肌顿抑或坏死,也可以因为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加重心功能损害。因此,即使在再灌注时代,AMI并发AHF仍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

  • 经静脉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灌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军;任卫东;郭启勇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并不能完成对心肌灌注的评价,但从成像方法学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灌注有以下优势[1]:(1)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其轴向分辨率<1 mm,虽低于磁共振和超高速CT,但较核素和PET高;(2)优于其他影像技术的时间分辨力(30~120 Hz);(3)方便无创,可在病床旁完成;(4)相对费用低.随着声学造影剂和超声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首先,实现了经静脉注射超声心动图上心肌显影.随后的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试验又在经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后,应用新型的超声显像方式成功观察了心肌灌注情况,这种新型诊断技术即为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也称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

  •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心肌灌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恢复的价值

    作者:王飞;杨亚娟;莫展;吴仰帆;陈火梅;刘晓丹;赖玉琼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心肌灌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接受延迟PCI治疗的AMI患者.术前1d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测量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PSS)及整体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GLS).应用心肌超声造影(MCE)对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进行灌注评分(MPS),计算整体心肌灌注评分指数(PSI),并根据MPS将收缩功能受损心肌分为灌注良好组、灌注减少组、灌注缺失组.术后6个月二维应变成像测量患者左心室心肌LPSS及GL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1d、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心肌GLS、LPSS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灌注良好组、灌注减少组、灌注缺失组心肌LPSS,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PSI与GLS、MPS与LPSS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心肌GLS高于术前1d,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39±7.80)% vs(-12.44±8.38)%,t=14.398,P< 0.001].延迟PCI术前1d灌注缺失组、灌注减少组、灌注良好组心肌LPSS分别为(-2.64±5.60)%、(-6.19±6.87)%、(-12.07±5.86)%,术后6个月分别为(-2.97±4.93)%、(-11.38±7.26)%、(-15.82±5.97)%,术后6个月灌注良好组、灌注减少组心肌LPSS较术前1d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13、10.821,P均<0.001),灌注缺失组心肌LPSS与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d、术后6个月灌注缺失组、灌注减少组、灌注良好组心肌间LP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d:灌注缺失组vs灌注减少组、灌注良好组,t=4.201、11.771,P均<0.001;灌注减少组vs灌注良好组,t=12.561,P<0.001.术后6个月:灌注缺失组vs灌注减少组、灌注良好组,t=9.714、15.646,P均<0.001;灌注减少组vs灌注良好组,t=9.254,P<0.001),且均为灌注良好组>灌注减少组>灌注缺失组.PSI与术前1d、术后6个月GLS均有相关性(r=0.69、0.72,P均<0.001),MPS与术前1d、术后6个月LPSS均有相关性(r=0.49、0.45,P均<0.001).结论 心肌灌注与心肌收缩功能密切相关,应用MCE评估延迟PCI术前患者心肌灌注对术后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恢复具有预测价值.

  • 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再流现象

    作者:陈小林;刘婷婷;余泽洪;刘俭;刘伊丽;刘冬红;马虹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靶血管重建后心肌无再流现象.方法 靶血管重建后心肌无再流的AMI病人162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n=81).体外反搏治疗36 h后.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危险区心肌灌注.同时测量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反搏治疗组病人危险区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标化A×β值(毛细血管灌注=毛细血管容积×充盈速率)从0.11±0.07升高到0.92±0.08(P<0.05);药物治疗组病人危险区心肌灌注无显著变化,标化A×β值为0.10±0.09 vs 0.12±0.05(P>0.05).反搏治疗组病人血浆ET水平从(113.6±44.1)ng/L下降到(79.3±31.7)ng/L(P<0.05),MDA水平从(5.8±0.6)ng/L下降到(3.9±0.7)ng/L(P<0.05),NO水平从(38.7±6.0)μmol/L上升到(99.5±15.7)μmol/L(P<0.05);药物治疗组病人血浆ET水平从(119.3±43.1)ng/L上升到(146.0±38.6)ng/L(P<0.05),MDA水平为(5.5±0.8)vs(5.4±0.4)ng/L(P>0.05),NO水平为(41.4±8.3)vs(52.1±10.2)μmol/L(P<0.05);试验结束时反搏治疗组病人血浆ET和MDA水平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而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明显改善靶血管重建后心肌无再流的AMI病人心肌灌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氧化应激实现的.

  • 急性心肌梗死的血压变化及处理

    作者:李东宝;华琦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但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压普遍降低,严重者发生低血压休克,况且临床上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脉,也加重低血压的发生,那么心肌梗死后血压变化遵循如何的变化规律,值得进行探索;另外,心肌梗死后血压过高容易导致心衰、心室重构或心脏破裂,血压过低可引起冠脉供血减少,不利于心肌灌注,因此维持适血压水平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仅就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压变化和处理作一简要综述.

  • 核素运动试验血压反应与其灌注异常程度的关系

    作者:汪芳;孙立新;褚德发;杨杰孚;李明洲;赵洪山

    目的:探讨核素运动试验中,心肌灌注异常患者的血压反应变化特点及其定量关系.方法:行锝99m-MIBI心肌灌注扫描运动试验者204例,其中122例核素灌注异常,82例正常,比较核素灌注正常与异常对照组运动试验中血压反应以及灌注异常节段的数量变化及半定量关系.结果:(1)核素灌注异常组的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及舒张压反应(SBPR及DBPR)均明显高于核素正常对照组(P均<0.05);(2)在核素灌注异常组中,持续性放射减低或缺损组(梗死亚组)的SBPR明显高于可逆性放射减低或缺损组(缺血亚组)(0.885±0.161比0.814±0.119,P<0.01);(3)核素灌注异常组中,随异常节段数增加SBPR递增(>3段亚组0.879±0.148比1~3段亚组0.801±0.120,P<0.01,且两者明显高于0段亚组);(4)核素灌注异常多因素逐步回归中,SBPR为进入方程相关性强因素(β=0.27,P=0.001).结论:心肌缺血/梗塞患者在运动试验中,SBPR不但明确增高,而且还与缺血/梗塞的心肌节段数明显相关

  •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戈文尚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3级血流比例;治疗前后患者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心肌再灌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损伤标志物vWF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预防心肌再灌注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康铁朵;刘文娴;杨鲲;宁尚秋;陈立颖;朱佳佳

    目的:研究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8例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临床资料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血糖≥11.1 mmol/L组(C组)患者心脏Killip>1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CK以及CK-MB水平,较血糖为7.8 ~ 11.1mmol/L(B组)及血糖<7.8mmol/L(A组)升高(P<0.05),LVEF降低(P<0.05),C组术后1h ST段回落幅度(STR) ≥50%、3hT波倒置的比例较A、B组明显减少,C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30 d内,MACE中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再发非致死性AMI、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较A、B组升高(P<0.05).结论: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不断降低,30 d MACE发生率不断升高,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

  • 血流动力学参数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灌注水平的预测价值

    作者:汪雁博;谷新顺;范卫泽;郝国贞;姜云发;傅向华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血流动力学状态与溶栓后早期PCI后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溶栓后早期PCI的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将患者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TMPG≤2级)和心肌灌注正常组(TMPG=3级).记录患者溶栓后PCI术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TMPG以及血栓负荷积分.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出的每例STEMI患者溶栓早期PCI术后TMPG≤2级的发生概率值,构建以TMPG确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为金标准的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及佳截点诊断STEMI患者溶栓早期PCI术后TMPG≤2级发生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累计入选患者159例,其中灌注不良组31例(19.5%),灌注正常组128例(80.5%).与灌注正常组患者相比,灌注不良组患者PCI术前SBP和DBP均低于灌注正常组(均P<0.001),HR有增加趋势(P =0.098);PCI术后7d灌注正常组患者的心功能较好(P=0.005),梗死面积有降低趋势(P=0.054).两组患者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灌注正常组TIMI血流分级Ⅲ级比例高于灌注不良组(P =0.039),CTFC水平低于灌注不良组[(24.6±1.4)帧比(28.0±3.6)帧,P<0.001].与灌注正常组患者相比,灌注不良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比例较高(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CI术前DBP过低以及糖尿病史是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心肌灌注预报概率模型,血流动力学参数=1+ exp[-(-4.091+0.085×DBP +0.016×SBP-0.037×HR)],求出各个样本TMPG水平的综合预报概率,绘制ROC曲线的检验变量.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 (95% CI 0.683-0.868,P<0.001),截点值为0.789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1%和71.0%.结论 低DBP水平是接受溶栓后早期PCI的STEMI患者心肌灌注不良的危险因素;以综合预测模型0.789为截点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

  • 血栓抽吸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球囊后扩张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作者:张奇;张瑞岩;胡健;杨震坤;丁风华;朱政斌;杜润;朱天奇;张建盛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应用血栓抽吸处理是否有助于改善支架置入后球囊后扩张(post-stenting balloon dilation,PSBD)后的冠状动脉血流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814例接受直接PCI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入选接受PSBD的患者146例.根据支架置入前是否进行血栓抽吸操作分为抽吸组(57例)和对照组(89例).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及90 min时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抽吸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Ⅲ级(73.7%比60.7%)和MBG分级Ⅲ级(49.1%比47.2%)获得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0 min两组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ST-segment resolution,STR)≥70%获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4%比41.6%,P=0.49).两组术后30 d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0%比89.9%,P=0.5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血栓抽吸并未改善PSBD后冠状动脉血流及30 d临床预后,对于急诊PSBD,仍需寻找其他方法以期改善术后即刻血流.

  • 术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

    作者:周鑫;向定成;张金霞;阮云军;杨靓;龚志华;文艳飞;夏丽莎;曹志英

    目的 探讨在首次医疗接触时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区域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118例行PPCI的STEMI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时给予单次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随机分为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30例)、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28例)、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30例)和D组(给予安慰剂,30例),而后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PCI,术后测量并记录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ST-segment resolution,STR).结果 四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术前或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MBG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患者术后90 min STR值分别为:A组(55.77 ±30.55)%,B组(53.66 ±28.14)%,C组(50.48 ±24.91)%,D组(42.03 ±30.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24,P=0.270),但A组至D组STR值总体均数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对于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时给予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预处理未能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水平.

  • 乌司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作者:梁健球;白书昌;吴剑弟;李琛;夏张青;王玉燕;欧小敏;蹇祥玉;罗健文

    目的 探讨乌司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梗死相关血管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条件的STEMI患者180例,分为两组:常规PCI组100例,采用PCI治疗方式;乌司他汀+PCI组80例,在PCI方式上加用乌司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TFG)、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乌司他汀+PCI组术后白介素-6与常规PCI组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常规PCI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乌司他汀+PCI组TFG 0~Ⅰ级(5.0%比18.0%,P=0.016),TFGⅡ~Ⅲ级(95.0%比82.0%,P=0.028),TMPG 0~1级(7.5%比20.0%,P=0.024),TMPG 2~3级(92.5%比80.0%,P=0.002)患者比例较常规PCI组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乌司他汀+PC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4±4.6)mm比(54.6±5.2)mm,P=0.046],左心室射血分数[(62.2±9.8)%比(58.4±10.2)%,P=0.048)]与常规PCI组比较,均有显著变化.乌司他汀+PCI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在住院期间(1.2%比5.0%,P=0.038)、1个月(1.2%比3.0%,P=0.046)以及6个月(3.8%比12.0%,P=0.018)发生率均较常规PCI组显著降低.结论 与常规PCI组相比,乌司他汀+PCI组相关梗死血管的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低,心功能改善较好,MACE发生率低.

  • 心肌呈色分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疗效

    作者:吕安康;沈卫峰;张继盛;张大东;张宪;郑爱芳

    目的以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心肌灌注状况.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各例于给药后90分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符合临床再通标准的为87.6%,未再通的为12.4%.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全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TIMI 2或3级)为82%;心肌再灌注率(MBG 2或3级)为88.8%,完全再通(TIMI 3级)且完全心肌再灌注(MBG 3级)者为40.4%.6个月死亡率为1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Killip分级和MBG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独立预测因子(P=0.0001).结论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应该是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TIMI 3级且伴良好心肌灌注.

  • 延期支架置入对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作者:罗新林;刘强;王丽丽;翁建新;左辉华;魏熠;曹茜

    目的 研究高血栓负荷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延迟置入支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9例血栓积分评分≥2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和(或)血栓抽吸后血栓积分评分≤2分的STEMI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即时支架组(65例)和延期支架组(64例).结果 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积分、术后2 hST段回落≥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积分即刻支架组显著低于延期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延期支架组术后6个月较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其中LVED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支架组6个月后较入院时LVEDV、LVESV升高,LVEF降低,其中LVESV升高(P<0.05)和LVEF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内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主要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两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即时支架组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延期支架组显著增多(P<0.05),使得即时支架组MACE事件发生率较延期支架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延期支架组住院天数较即时支架组增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且住院费用显著增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经PTCA、血栓抽吸、强化抗栓处理后延迟行支架置入,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从而使MACE事件发生率下降,但延期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会相应增加.

414 条记录 3/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