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某高校大学生膳食营养知识现状调查

    作者:张镖;俞捷;许洁;李岩

    目的:通过了解遵义医学院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以后我校开展各专业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宣传计划和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医学专业、营养师班、预防医学专业3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获得饮食治疗疾病知识的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营养相关选修课中获得饮食治疗疾病知识的人数仅占27.0%.不同专业大学生每天正餐必需有蔬菜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不吃早餐的大学生占43.0%,不同专业大学生不吃早餐的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营养师班学生的营养态度、饮食行为好于临床医学、预防专业学生.开展营养知识宣传和营养教学改革有必要性.

  •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现状综述

    作者:郑岩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国儿童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三餐不规律等不良饮食行为,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龋齿、亚临床营养素缺乏等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而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父母或照看人、同伴以及大众传媒.

  • 云南哈尼族寄宿制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

    作者:孙瑜;芮溧

    目的 调查了解云南省农村哈尼族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及政府制订相关饮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2所云南省哈尼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近1个月的儿童早餐及零食行为信息.结果 本次共调查1 667名哈尼族小学生,调查对象吃早餐的比例为77.9%,在选择早餐时多倾向于选择谷类(面包、馒头、包子、米线等)、瘦肉类(肉末、火腿肠等)、蔬菜类作为早餐,所占比例分别为90.6%、19.3%、14.5%;而早餐中豆制品(6.9%)、蛋类(11.0%)、奶类(7.8%)、水果类(11.8%)则摄入较少.哈尼族小学生零食行为的情况是,经常吃零食的比例为78.8%,其中47.1%的每周吃3~5次,33.8%的每周吃5次以上.48.7%的小学生每天花费0.5~1.0元来购买零食.在学校集体就餐饭菜份量方面,52.8%的刚好吃饱,仍有19.9%的学生吃不饱.结论 云南哈尼族小学生的饮食行为不尽合理,可能会影响其长期的营养及健康状况,学校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学生或家长的营养教育,尤其应从低年级阶段学生抓起.

  •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

    作者:祁华南;马永红;谭姣;袁静;吴海军;江逊;尚磊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至6月间,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及PedsQLTM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319例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7,P <0.05);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教育程度间食物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独生子女=3.817、F母亲教育程度=3.732,均P<0.05);不同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性别=2.943、F母亲教育程度 =4.091、F家庭月收入=4.160、F家庭人口数=4.987,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儿童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年龄=3.736、t独生子女=4.985、F母亲教育程度=3.890、F家庭经济收入=3.787、F家庭人口数=5.982,均P<0.05).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饮食行为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影响不同.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不良饮食行为会降低儿童生存质量.

  • 潍坊市1~6岁儿童厌食症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张海军;董晓蕾;王凤莲

    目的:了解潍坊市1~6岁儿童厌食症形成的原因,为制定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6岁厌食症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喂养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断乳时间过晚、过多零食、强迫进食、贪玩为儿童厌食症发病关系密切的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1.446、1.328、1.422和1.369,均P<0.05)。结论防治厌食症应注意优化家庭养育环境,按时断乳,平衡日常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针对儿童喂养做好宣传教育,指导家长科学喂养,以促进儿童健康。

  • 0~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作者:卫淑平;高敬文

    目的 调查0~6岁肥胖儿童的饮食行为,分析其肥胖原因,为单纯性肥胖儿童饮食行为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在西安市第五医院儿保门诊肥胖儿童(肥胖组)和体重正常儿童(对照组)各105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肥胖组儿童的饮食行为在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进食环境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62.89,34.56,53.19,15.36,均P<0.01.肥胖组儿童摄入主食量大,爱吃肉类食品、奶制品、甜食、油炸类食品,爱吃零食、夜宵.肥胖组儿童母亲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较大(χ2=23.44,P<0.01).结论 除遗传因素外,儿童肥胖与饮食行为有密切关系.

  • 婴儿唾液成分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虹桥;童梅玲;张敏;陈丽

    目的 分析婴儿唾液成分与饮食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指导婴儿喂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649例婴儿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分为城市组和农村组;按月龄段的不同分为1~3月、4~6月、7~9月和10~12月4组;按性别不同分为男婴组和女婴组.对带养人进行面对面婴儿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固体食物引入;对每名婴儿测量体重和身长,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收集该婴儿的口腔全唾液,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唾液中淀粉酶,K+,Na+,Cl-,葡萄糖,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含量.结果 不同地区、不同月龄、不同进食能力的婴儿,其唾液成分存在着差异(P<0.01);婴儿唾液成分与饮食行为、体重和身长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 唾液成分分析对于指导婴儿饮食行为发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学龄前肥胖儿及其家长饮食行为方式调查与分析

    作者:龙磊;刘黎明;王珍;张玲;刘新玲

    目的 了解学龄前肥胖儿及其家长饮食行为方式,为肥胖儿干预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市新城区4所幼儿园的所有儿童,筛查出肥胖儿童135人,按同班级、同年龄、同性别、身高相差5cm以内、身高别体重在标准体重10%以内、1:1的比例抽取正常儿童135人为对照,对其家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①84.2%的肥胖组家长和90.8%的对照组家长认为肥胖对健康有害,两组家长对肥胖的认识无明显差异(X2=0.113,P>0.05).但肥胖组有31.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胖,这部分家长鼓励儿童进食的比例明显高于肥胖组认为自己孩子胖的家长(X2=6.604,P=0.037<0.05);②两组家长都存在鼓励孩子多吃的不良养育行为,但鼓励儿童多进食的家长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肥胖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X2=17.275,P<0.01);③两组儿童在进食量多、进食速度快、喜食油炸食品、甜饮料和糖果点心等行为上,肥胖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进食量多:X2=38.103,P=0.000;进食速度快:X2=8.512,P=0.004;喜食油炸食品X2=9.037,P=0.003;甜饮料X2=4.116,P=0.042;糖果点心X2=9.876,P=0.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儿童看电视时间超过2小时、运动时间少于1小时人数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看电视时间:X2=0.096,P>0.05;运动时间X2=0.169,P>0.05).结论 对照组家长在鼓励儿童过度进食方面更为严重;肥胖儿仍存在进食速度快,过度进食的不良饮食行为;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肥胖儿及家长,正常儿及家长同样重要.

  • 儿童单纯性肥胖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王朝晖

    儿童肥胖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并增加了成人期的患病风险,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文描述了目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现状,以及遗传、神经内分泌、生活方式、社会家庭因素等引起儿童肥胖的病因.儿童期肥胖不但严重影响到儿童智力发育、还可引起儿童焦虑、抑郁和自卑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通过饮食、心理、运动和药物进行干预和控制.

  • 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媛;傅平;汪之顼

    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对儿童乃至成人后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儿童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环境因素极其重要.目前发现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有:父母肥胖与受教育程度低、家长错误的喂养观念与行为、母亲初潮年龄过早、围产期营养不良、母乳喂养不足、儿童不合理饮食、睡眠时间过少、久坐行为伴随电视游戏等.该文对有关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流行趋势、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为针对性地开展儿童肥胖早期干预提供了流行病学参考.

  • 家长对肥胖儿童营养认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作者:张月珍;骆俊宏

    目的 构建家长对肥胖儿童营养认知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探讨其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方法 于2014年5至7月采用随机方式选取泉州地区3家医院门诊就医肥胖儿童(4~6岁)的家长共258名进行营养认知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及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较好;家长的营养知识对肥胖儿童饮食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2278,间接效应为0.1287,总效应为0.3065;而家长的营养态度对肥胖儿童饮食行为改变的效果为0.2719.结论 结构方程模型能较好评价家长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对肥胖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情况,可作为评估家长掌握肥胖儿童营养认知状况的理论依据.

  • 母亲孕前膳食会影响后代的患癌风险

    作者:胡昌军

    众所周知多吃牛肉、大豆及其制品以及果蔬类食品对自身的健康有益,尤其是许多成年女性为了保持健美身材,对果蔬类食品更是情有独钟.但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孕前饮食行为的好坏不仅影响成年女性自身的健康,还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足或过重,会影响后代癌症尤其是白血病的患病风险[1,2].

  • 486名3~6岁儿童体重指数与饮食行为的相关分析

    作者:梁巧;肖延风;张美真;李若春;李荟

    目的 了解3~6岁儿童体重指数和饮食行为,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儿童营养不良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所选取的486名3~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调查,填写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调查员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在486名儿童中,体重指数正常儿童356名、消瘦11名、超重61名、肥胖58名,检出率分别为73.25%、2.26%、12.55%和11.93%.3~6岁儿童不同性别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情绪性饮食(F=3.472,P=0.032)、主动进食能力得分(F=3.816,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在挑食(F=4.804,P=0.003)、不良进食习惯(F=6.077,P<0.001)及过饱响应维度得分(F=4.3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体重指数的影响因素有挑食(OR=-0.367,95%CI:-0.966~-0.112,P<0.001)、不良饮食习惯(OR=-0.097,95%CI:-20.705~-0.204,P=0.045).结论 该地区3~6岁儿童存在肥胖、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影响儿童体重指数;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饮食行为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方面有所不同.

  • 基于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的再评价

    作者:张昊;杨显君;江逊;袁静;徐通;尚磊

    目的 采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MIRT)理论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进一步的条目评估,探索MIRT理论在医学量表编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编制出更加完善精简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为我国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和相关研究提供基本工具.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2017年6月以西安市城、郊3~6岁儿童“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测试结果为基础,采用MIRT下的条目区分度、难度和猜测系数对各条目进行评价和筛选,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重测信度系数以及因子分析等对修订后的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再检验,并与原量表进行对比.结果 依据MIRT下的条目区分度、难度和维度载荷共删除3个条目,并调整了1个条目的维度归属.修订的量表同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Guttman分半信度系数为0.81,重测信度系数为0.73,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0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范拟合指数(NFI)=0.86,非范拟合指数(NNFI)=0.92,比较拟合指数(CFI)=0.93,均方根残差(RMSR)=0.04.不同体重分集在过饱响应、食物响应、挑食、不良进食习惯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订后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各类指标中大部分都优于原量表.结论 MIRT理论下的条目筛选方法可进一步调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使量表更加精简,新修订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更适合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评估和研究.

  • 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静;杨显君;张昊;徐通;于莉莉;江逊;尚磊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为学龄前期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家庭人口学特征、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 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相关变量和典型结构,组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RU1-V1=0.703,P<0.001;CRU2-V2=0.342,P<0.001),能够解释原始变量变异的比例分别为16.5%、32.3%和11.3%、20.0%.第一对典型结构主要体现了年龄较大儿童家庭的喂养行为中,责任喂养、限制喂养、监督喂养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正相关和体重担忧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型结构则主要体现了受教育程度和月总收入较低家庭的喂养行为中,逼迫喂养与儿童外因性进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的喂养行为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 婴儿饮食行为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作者:张昊;杨显君;江逊;袁静;徐通;尚磊

    目的 对Llewellyn CH编制的婴儿饮食行为量表(BEBQ)进行中文版标化,评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为我国婴儿的食欲和饮食行为评估提供可靠工具.方法 2015年5月对BEBQ进行中文翻译和专业人士的回译及审校;召开专家讨论会,对问卷条目进行初步修订;然后选取西安市两所大型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对健康咨询或就诊的300名哺乳期婴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50人2周后进行重测.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检验.结果 中文版问卷由15个条目组成,包括食物响应、食物喜好、进食缓慢、过饱响应4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8.4%;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分半信度系数为0.87,重测信度系数为0.75.结论 中文版婴儿饮食行为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4个维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婴儿饮食行为特点,可用于我国哺乳期婴儿食欲及饮食行为的测量及评估.

  •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戴杨;徐通;马永红;祁华南;江逊;尚磊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作者:罗惠文;徐凌忠;莫秀婷;盖若琰

    目的 通过对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干预,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按照人均GDP水平将聊城市辖下的所有乡镇分为发达、中等及欠发达三类,每类抽取2个大体类似的乡镇,将6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后在抽取的每个乡镇样本中随机抽取50户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针对干预组的家长采取为期一年的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31.1% vs 59.4%)、吃饭看电视(51.7% vs 66.5%)的儿童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定期了鳃儿童膳食情况(53.6% vs 34.7%)、支持开展营养教育的家长的比例(100.0% vs 97.1%)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中经常吃零食的儿童由基线的73人(48.3%)下降到47人(31.1%)(P<0.05);经常不吃早餐的儿童由基线的28人(18.5%)下降到12人(8.0%)(P<0.05);边吃边玩的儿童由基线的101人(66.9%)下降到78人(51.7%)(P<0.05);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66人(43.7%)下降到25人(16.6%)(P<0.05);给儿童服用保健品的家长由干预前43人(28.5%)下降到28人(18.5%)(P<0.05).结论 此次通过对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儿童饮食行为的干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村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得到改善.

  • 换乳期食物添加对儿童1岁后饮食行为的影响

    作者:亓颖;卫雅蓉;蒋新液;裴晶晶

    目的 分析婴儿换乳期食物的添加对儿童1岁后饮食行为的影响,以期对儿童口腔功能及良好饮食行为有所帮助.方法 收集189名于无锡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格检查的1~5岁儿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儿童一般情况、饮食行为、婴儿换乳期食物添加情况,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189名儿童中具有不良饮食行为者占30.69%,其次分别为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26.98%)、胃口差(21.69%)及害怕进食(6.35%),四种不良饮食行为在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婴儿颗粒状食物添加时间对儿童1岁后胃口有影响(P<0.05),OR值为1.305;婴儿期颗粒状食物添加频率对1岁后偏好某种特别食物有影响(P<0.05),OR值为0.610;婴儿期泥糊状、颗粒状、块状食物添加的时间、频率、添加量及对换乳期食物的接受程度均不影响1岁后不良进食习惯及害怕进食的发生(P>0.05).结论 换乳期食物的合理添加可降低胃口差、偏好某种食物的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 孤独症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问题干预的追踪研究

    作者:林丽丽;尹晓娜;高井全;刘丽;王涵;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目的 探讨以IMFeD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营养及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孤独症儿童49例,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患儿营养素摄入情况,自拟问卷完成儿童饮食及相关行为问题调查.通过对基线调查、3个月随访以及6个月终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评价IMFeD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家长饮食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完成后,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均减少(均为P<0.05);家长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由61.3%提升至77.5%;孤独症儿童能量、维生素C、钠、蛋白质、维生素B6、磷、钾、硫胺素和叶酸的摄入水平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减少其饮食行为问题、提高家长正确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作用.

517 条记录 22/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