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埃及伊蚊浓核病毒(AaeDV)对致倦库蚊的致病性研究

    作者:王衍海;赖植发;顾金保

    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是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重要的媒介.蚊浓核病毒(Mosquito densovirus,MDV)是特异性感染蚊类的病毒,对蚊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为研究MDV对致倦库蚊的致病效应,我们使用不同浓度埃及伊蚊浓核病毒(Aedes aegypti densovirus,AaeDV)感染致倦库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蛹与成蚊,测定其感染率与死亡率,结果证实AaeDV对致倦库蚊1~2龄幼虫、3~4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蚊的感染率分别为93.33%±2.49% 、66%±3.74%、2.67%±0.94%、23.33%±3.40%和24.00%±1.63%,感染率与其发育阶段有关而与性别无关.AaeDV对幼虫的杀伤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且与发育阶段有关,在1×1011拷贝/mL浓度下,新孵化龄幼虫和3~4龄幼虫的死亡率高达95.33%±0.74%和61.67%±2.07%.因此AaeDV对致倦库蚊具有生物防制的潜在价值.

  • 贵阳腐霉对致倦库蚊幼虫致病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张迎春;苏晓庆;刘萍;王涛

    为了观察灭蚊真菌贵阳腐霉感染致倦库蚊幼虫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贵阳腐霉对致倦库蚊幼虫的致死机理,采用石蜡切片、 H. E.染色和比较组织学方法,以未经贵阳腐霉作用的致倦库蚊幼虫为对照,连续观察用贵阳腐霉感染24~72 h致倦库蚊幼虫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被贵阳腐霉感染的致倦库蚊幼虫中肠上皮细胞出现细胞间隙增大,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间隙进一步增大并出现空泡化、质膜破损、细胞裂解一系列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贵阳腐霉可导致致倦库蚊幼虫中肠上皮细胞的破坏,推测这可能是导致其死亡原因之一。

  • DNA条形码技术在口岸媒介生物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张勤;刘亚风;王晓梦;张芳;王凯;高洁

    应用以CO Ⅰ为目的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河南口岸本底和截获的形态残缺媒介生物样本进行鉴定.对样本CO Ⅰ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DNA条形码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截获的未知蜱类DNA条形码与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 DNA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高达99.7%,与微小扇头蜱聚在同一分支;截获的形态残缺的蚊种DNA条形码与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DNA条形码的序列同源性高达100%,与致倦库蚊聚在同一分支;本底调查中1号蝇类样本与紫绿蝇Lucilia porphyrina DNA条形码序列同源性为99.69%,与紫绿蝇聚在同一分支;2号蝇样本与铜腹重毫蝇Dichaetomyia bibax同源性为100%,而与其他蝇种同源性低于94%.DNA条形码技术与形态学联合鉴定在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大链壶菌感染致倦库蚊幼虫的组织化学观察

    作者:吴家红;包怀恩

    目的:对大链壶菌感染的致倦库蚊幼虫体内重要生化组分变化进行观察,以探讨大链壶菌灭蚊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正常蚊幼与感染不同程度蚊幼体内糖原、蛋白质、核酸(DNA、RNA)进行显微摄影及定量的图像分析.结果:潜在感染蚊幼体内即可见糖原反应减弱,随着感染加重,轻度感染及重度感染蚊幼糖原及蛋白质明显较正常蚊幼减少,经图像分析仪进行黑度测定也表明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核酸(尤其是RNA)仅在重度感染组蚊幼脂肪体细胞内有明显减少.结论:大链壶菌在感染蚊幼尚未见组织学改变时,已开始掠夺蚊幼体营养物质;随着感染加重,蚊幼体大量营养物质(糖原、蛋白质)被掠夺,可能是其对蚊幼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 蚊虫RNAi显微注射方法的建立

    作者:吴群;李春晓;廖承红;韩谦;赵彤言

    本文构建了蚊虫显微注射方法.以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成蚊为注射对象,从不同麻醉方法对蚊虫进行固定、注射蚊虫身体不同部位、注射剂量等方面进行优化来构建佳显微注射方案.结果显示蚊虫冰冻(-30℃)4、5、7、10 min后蚊虫成活率分别为98.97%、89.63%、83.50%、79.87%,4 min麻醉效果佳;对蚊虫充CO2气体持续0.5、1、2、4 min后蚊虫成活率均为100%;注射剂量为0.7~0.8 μL时可以明显看出蚊虫腹部变大;正对胸部腹面注射蚊虫的成活率67.81%,低于从胸部侧面注射成活率93.85%.结果表明选取羽化3~5d并断糖水4h蚊虫于-30℃冰冻4 min后放置于冰盒上,利用微量注射器从蚊虫胸部侧面注入0.7 ~0.8 μL dsRNA溶液是佳的注射方法..

  • 广东省和海南省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调查研究

    作者:冉鑫;赵明惠;李春晓;赵彤言

    为了解我国广东省和海南省不同地区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对这两省四个不同城市的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毒死蜱和克百威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地理株致倦库蚊对这两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对毒死蜱抗性倍数由1.91到5.40倍不等,对克百威的抗性倍数由1.12到1.95倍不等.由此可见,广东和海南两省市致倦库蚊对毒死蜱和克百威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对蚊虫抗性水平的检测在杀虫剂使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城市卫生杀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对登革热病毒的易感性问题

    作者:赵彤言;陆宝麟

    由于预防或防止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F/DHF)的发生或流行,须赖其媒介控制,因而媒介的确定具有实际重要性.在我国海南岛和广东本病流行中,有曾从致倦库蚊中分离到DF病毒,并在实验传播中有阳性结果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综合这方面的报告,结合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这种库蚊并非DF的生物性传播媒介.

  • 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捕食能力的研究

    作者:黄未;吴迅;吴珍泉

    褐尾库蚊是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天敌,褐尾库蚊幼虫随虫龄的增大,各龄日捕食白纹伊蚊的数量增加,随着害蚊虫口密度的增加褐尾库蚊幼虫日捕食白纹伊蚊的数量增加;2、3、4龄褐尾库蚊幼虫日捕食白纹伊蚊的数量范围分别在4~8只,8~13只,10~19只之间.2、3、4龄褐尾库蚊幼虫对白纹伊蚊的捕食量分别呈函数关系y2=1.0615Ln(x)+3.9494(R2=0.9091),y3=2.7116Ln(x)+3.8863(R2=0.8919),y4=5.7767Ln(x)+0.394(R2=0.9722),它们增幅大小的拐点分别是3、5、10只/100 cm3.4龄褐尾库蚊幼虫对致倦库蚊的捕食量呈函数关系y=1.4133Ln(x)+0.5334(R2=0.9520),增幅大小的拐点是5只/100 cm3,害蚊单种种群时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捕食量是致倦库蚊的4倍.2种害蚊混合种群时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的捕食量是致倦库蚊的15倍.

  • 致倦库蚊卵黄羧肽酶基因与溴氰菊酯抗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钦梅;李春晓;刁晓平;廖承红;韩谦;赵彤言

    本文通过对不同抗性株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卵黄羧肽酶基因(Vitellogeniccarboxypeptidase,VCP)表达量的比较,探讨VCP基因与溴氰菊酯抗药性的相关性.通过幼虫生物测定方法,分别得到致倦库蚊敏感株、野外株和抗性株,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00057、0.38900和42.26250 mg/L.采用SYBR荧光定量方法,以致倦库蚊核糖体蛋白L8(ribosomal protein L8)基因作为内参,获得VCP基因在致倦库蚊敏感株、野外株和抗性株校正后(拷贝/l×109RPL8)表达量分别为5.80×10 7、4.53×107、3.07×10 7.致倦库蚊敏感株、野外株和抗性株的抗药性从低到高,而VCP基因表达量却是从高到低,推测两者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推测VCP基因为致倦库蚊抗性相关的新基因,为研究致倦库蚊的抗药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 围食膜在蚊虫对登革Ⅱ型病毒中肠感染屏障中的作用

    作者:谢超;赵彤言;陆宝麟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围食膜的形成特点及登革Ⅱ型病毒感染蚊虫中肠上皮细胞的规律,针对围食膜在蚊虫对登革Ⅱ型病毒中肠感染屏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DEN-2能在吸血2h内侵染白纹伊蚊上皮细胞并大量复制,而经过一定的外潜伏期仍不能侵染致倦库蚊的上皮细胞,提示致倦库蚊对DEN-2存在中肠感染屏障.而从围食膜形成的时间及病毒感染的规律推测,围食膜在中肠感染屏障中不是决定性的因子.

  • 致倦库蚊后期胰蛋白酶cDNA 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谢超;赵彤言;鲁亮;陆宝麟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吸血24h的致倦库蚊广州株蚊虫总RNA中反转录合成后期胰蛋白酶cDNA第1链.采用自动DNA分析仪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胰蛋白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致倦库蚊后期胰蛋白酶cDNA部分序列分别长216bp、229bp和270bp,命名为Ctry1、Ctry2和Ctrt3.Ctry1和Ctry2均可编码50个氨基酸(1~150bp),氨基酸组成完全相同.Ctry1、Ctry2与致倦库蚊美国株后期胰蛋白酶前体物氨基酸同源性达86%.催化中心位点高度保守(Ser-5),具胰蛋白酶特异位点(G1y-24,Gly-32).而Ctry3可编码76个氨基酸(1~228bp).Ctry3编码的氨基酸与果蝇胰蛋白酶前体物的同源性为68%.催化中心位点高度保守(Ser-5),具胰酶特异位点(Gly-24,Gly-32).以上表明已克隆出致倦库蚊后期胰蛋白酶cDNA.

  •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蚊蛉蚋记录

    作者:瞿逢伊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海岸珠江口西南侧,包括澳门半岛(Macau)、凼仔岛(Taipa)和路环岛(Coloane),陆地总面积约24.18km2。自明嘉靖32年(公元1553年)以来,澳门长期受葡萄牙殖民统治,该地区医学昆虫资料在国内极少报道,现综合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前国外文献中蚊、蛉、纳采集鉴定记录作综述报道。1 蚊类  澳门地区的蚊类,据1921~1995年文献报导,总共记录9属35种(Leitao,1921;Kwoh,1948;Morais,1983;Easton,1992,1994;Ramos,1990,1994;Ramos et al.,1994/1995,1997),其中早年(Leito,1921;Kwoh,1948;Morais,1983)记录的7种蚊类:埃及伊蚊、杰普尔按蚊、卡瓦尔按蚊、多斑按蚊、微小按蚊、棋斑按蚊及棕头库蚊在1994年的调查中未有发现,可能由于环境变迁,密度极低或绝迹。现将澳门地区已知蚊种及其采集地点记述如下:  1.中华按蚊Anopheles (Ano.) sinensis Wiedemann,1828:澳门、凼仔、路环  2.杰普尔按蚊An. (Cel.) jeyporiensis James,1902:澳门  3.卡瓦尔按蚊An. (Cel.) karwari (James,1902):澳门  4.多斑按蚊An. (Cel.) maculatus Theobald,1901:澳门、凼仔、路环  5.微小按蚊An. (Cel.) minimus Theobald,1901:澳门、凼仔  6.棋斑按蚊An. (Cel.) tessellatus Theobald,1901:澳门  7.东乡伊蚊Aedes. (Fin.) togoi (Theobald,1907):凼仔  8.埃及伊蚊Ae. (Stg.) aegypti (Linnaeus,1762):澳门  9.白纹伊蚊Ae. (Stg.) albopictus (Skuse,1894):澳门、凼仔、路环  10.白-W伊蚊Ae. (Stg.) w-albus (Theobald,1905):凼仔  11.骚扰阿蚊Armigeres (Arm.) subalbatus (Coquillett,1898):澳门、凼仔、路环  12.巨型阿蚊Ar. (Lei.) magnus (Theobald,1908):凼仔、路环  13.二带喙库蚊Culex (Cux.) b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凼仔、路环  14.棕头库蚊Cx. (Cux.) fuscocephala Theobald,1907:澳门  15.棕盾库蚊Cx. (Cux.) jacksoni Edwards,1934:路环  16.伪杂鳞库蚊Cx. (Cux.) pseudovishnui Colless,1957:澳门、凼仔  17.致倦库蚊Cx. (Cux.) quinquefasciatus Say,1823:澳门、凼仔、路环  18.海滨库蚊Cx. (Cux.) sitiens Wiedemann,1828:凼仔  19.三带喙库蚊Cx. (Cu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澳门、路环  20.迷走库蚊Cx. (Cux.) vagans Wiedemann,1828:凼仔  21.杂鳞库蚊Cx. (Cux.) vishnui Theobald,1901:澳门  22.白胸库蚊Cx. (Cui.) pallidothorax Theobald,1905:凼仔、路环  23.叶片库蚊Cx. (Eum.) foliatus Brug,1932:凼仔  24.马来库蚊Cx. (Eum.) malayi (Leicester,1908):凼仔  25.幼小库蚊Cx. (Lop.) infantulus Edwards,1922:凼仔  26.红胸库蚊Cx. (Lop.) rubithoracis (Leicester,1908):凼仔  27.苏门答腊库蚊Cx. (Lop.) sumatranus Brug,1931:凼仔、路环  28.褐尾库蚊Cx. (Lut.) fascanus Wiedemann,1820:澳门、凼仔、路环  29.贪食库蚊Cx. (Lut.) halifaxii Theobald,1903:凼仔  30.常型曼蚊Mansonia (Man.) uniformis (Theobald,1901):路环  31.詹氏小蚊Mimomyia (Mim.) chamberlaini Ludlow,1904:凼仔  32.蛛形杵蚊Tripteroides (Pah.) aranoides (Theobald,1901):凼仔  33.安氏蓝带蚊Uranotaenia (Ura.) annandalei Berraud,1926:凼仔  34.麦氏蓝带蚊Ur. (Ura.)macfarlanei Edwards,1914:凼仔  35.澳门巨蚊Toxorhynchites (Tox.) macaensis Ribeiro,1997:澳门、凼仔、路环  以上蚊种记录中除澳门巨蚊(Ribeiro,1997)外,在我国均曾有记载,但均缺澳门分布记录;另据近年研究我国以往报道的白-W伊蚊和杂鳞库蚊均属误订,现分别订正为股点伊蚊模拟亚种Ae. gardnerii imitator (Leicester,1908)和伪杂鳞库蚊(陆宝麟等,1997a,b)。由上可见澳门地区报道的白-W伊蚊和杂鳞库蚊在我国蚊类记录中应属存疑蚊种,尚需进一步鉴定确认。

  • 蚊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长强;谭伟龙

    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迅速发展和冈比亚按蚊、埃及伊蚊及致倦库蚊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蚊虫蛋白质组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综述了蚊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并涉及到蚊虫的生理发育、免疫调节、摄食及行为活动等重要的生物学问题;为其他蚊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及蚊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 温州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作者:张孝和;占云登;何玲芬;邵永强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全市总面积11 784 km2.原有11个县(市、区)流行丝虫病,流行区人口4 398 91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9.26%,各县(市、区)平均感染率为0.22%~11.75%.永嘉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文成、泰顺两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洞头县是以班氏丝虫为主的混合感染区,乐清等7个县(市、区)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混合感染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分别是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经过防治,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从1956年的5.56%降至1987年的0.

  • 长泰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林春玉;黄善丽;杨景泉

    长泰县位于福建省南部,人口185 924人,境内为丘陵山地,属海洋性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3 ℃,相对湿度80%.班氏丝虫为主要虫种,致倦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据1958年普查,人群微丝蚴率8.75%(6268/71596),各乡镇微丝蚴率在6.56%~10.47%.1958~1977年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经过反复查治,微丝蚴率降至0.31%(29/9463),1977年经省地考核,以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为0.38%(23/5984),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随即转入监测阶段.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全县按地理分布、原感染率高低和查治时间等情况,不重复地每年抽查一部分人群.正规采血60 μl,涂片染色后双检.发现微丝蚴者,经个案调查后,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直至复查阴转.

  • 湖南省邵阳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彭又民;邓河南;扈祚伦

    邵阳县为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45%,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全县26个乡(镇),233个行政村流行丝虫病,疫区总人口449 3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7%.经过14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于1983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1996年进行了横向监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防治前不同的流行程度和点多面广的原则,进行分层抽样选点,监测对象为1周岁以上居民,于21:00~02:00取受检者耳垂血6大滴(120 μl)制成厚血膜,溶血、染色、镜检.1.2 血清学监测在病原学监测的同时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的村,采集滤纸血,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 遵义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与分析

    作者:姚绍能;谭红辉;黄湘琼

    班氏丝虫病曾在遵义市的8个县流行,防治前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平均为7.32%,约有丝虫病病人15万.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蚊虫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0.2%~27.1%.自1958年开展丝防工作以来,经过20余年的防治,1984年全市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09%,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丝虫病基本控制后,为了进一步发现和治疗残存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评价流行态势、巩固防治效果,在遵义市选点开展了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等方面的纵、横向监测.

  • 海南省白沙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作者:王桂充;蔡开宁

    白沙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偏西,辖14个乡镇,9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7万人,其中黎族占57.2%,汉族占47.5%,其他是苗、壮、回等少数民族.以致倦库蚊为主要传媒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历史悠久,50年代微丝蚴率为29.59%.全县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反复查治,1984年微丝蚴阳性率为0.87%,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为继续深入查找并消除残存疫点和传染源,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1986~1998年,采用抽样监测方法,以村队或村委会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6岁以上人群均为血检对象,每年监测1 000~1 500人.1.2 蚊媒监测 2000~2001年7月,在帮溪镇、金波乡和白沙镇的3个血检点内,进行蚊媒监测,挨户捕集人房内的致倦库蚊,并作个体解剖.

  • 湖南省泸溪县丝虫病横向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杨启国;杨刚元;符胜忠;谢保文

    泸溪县系班氏丝虫病中低度流行区.防治前丝虫病流行于18个乡(镇),214个行政村.疫区乡人口201 842人,平均微丝蚴率为3.67%.自1958年,经过30多年的反复查治,采取疫区居民服用3‰海群生药盐,对象治疗等防治措施,于1985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消长规律和传播作用,于1986~1996年进行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不同方位,以村为单位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及既往防治薄弱的村为监测点,对象为1岁以上居民.于7~9月21:00~02:00时采受检者耳垂血6大滴(约120 μl),制成两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阳性者计数微丝蚴密度.1.2 蚊媒监测选择原微丝蚴率高的村及1984年调查发现阳性蚊的村为监测点(又为血检监测点),于流行季节捕捉人房致倦库蚊,当天进行个体解剖,观察蚊体内幼丝虫感染情况.

  • 湖南湘西自治州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张开仁;罗亨桥;叶明文;向远银;张德仁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州辖有8个县(市),219个乡,2 659个行政村,总人口24 794万.丝虫病流行于5个乡(镇),2 393个村,疫区人口为1 913 775人,占全州人口的90.42%.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4.79%(1.67%~11.78%),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8~1985年全州累计血检6 337 744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72 765人,海群生对象治疗187 363人(次),全民普服药盐222万余人.1980和1985年先后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2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