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肠道功能评价及与脑损伤关系研究

    作者:李燕;李建香;赵杨;郭秀君

    目的 评价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肠道功能,并分析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92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观察一般资料,评价肠道功能(胃肠评分),分析肠道功能与脑功能关系(中风病类诊断评分、中风辨证分类),分别于第1、7、14日3个时间点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出血性中风患者男性和女性比约为2∶1,以中老年人群为主,60~79岁占64.13%,既往高血压病71例(77.17%),明显高于其他基础疾病,发病诱因以用力36例(39.13%)、情绪29例(31.52%)为主.第1日发生肠道功能障碍26例(28.26%);至第7、14日发病率升高,达到42例(46.67%)、38例(42.70%),高于第1日(P<0.05).不同时间点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分级,普通型、重型、极重型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P<0.01);中脏腑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中经络(P<0.01).结论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容易并发肠道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意识水平相关.

  • 通腑法在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作者:汤尔峰;姜惟;吴颢昕

    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中医运用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颇多,兹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出血性中风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在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失宜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脑脉闭阻,脑神失用,无以统摄全身,则脾胃升降失常,痰饮、宿食、燥屎内结,以致腑气不通[1];或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木横土衰,导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腑气不通[2];或素体阳盛,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热互结,火热内炽,消烁津液,导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2].因此,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腑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胃肠燥结,阳明实热上冲,又会使火热更甚,烁液成痰,助阳化风[3];痰热实邪阻滞中焦,影响气血运行布达,加重血瘀[4];风、火、痰、瘀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恶化[5].

  • 出血性中风分期辨证治疗探要

    作者:彭伟献

    脑出血发生后一般经历超急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等病期,各期有相应的病理变化和病机、证候特点,通过对各期特点的阐述,指出超急期应以防治血肿扩大为主,急性期要以活血利水为基础,亚急性期需祛邪扶正,恢复期在扶正时当加强开音利窍、通络熄风化痰治疗,后遗症期治则与恢复期基本相同,但应着重防止复发.

  •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应用

    作者:聂志玲;张腾

    笔者在介绍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应用的理论的基础上,就活血化瘀疗法的方药选择,包括通腑化瘀法、平肝化瘀法、凉血化瘀法、豁痰化瘀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作者:梁文慧

    本文对出血性中风的瘀血成因作一分析,认为瘀血阻滞脑脉为出血性中风病理之关键环节.故治疗时应当运用活血化瘀法加以疏导,使其消散并吸收,达到祛瘀生新、恢复机体各项功能之目的.并提出了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法的具体运用及注意事项.

  •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阴阳辨证分析

    作者:王大明;胡浩宇;胡娅娜;何松明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阴阳二型辨证对临床研究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9例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病例,分别探讨阴阳辨证与危险因素、症状体征、伴发实验室参数变化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有高血压病史者多见于阳类证,意识障碍较重者多见于阴类证;血糖值升高者多见于阳类证;阴类证临床死亡率较高.结论 阴阳二型辨证对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有指导意义,但尚需开展进一步相关研究以论证.

  • 出血性中风353例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的圆形统计分析

    作者:何明丰;莫少庸;高振和;张继平;梁章荣;张英俭;申放;陈子星;蔡丽云;香卫红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探讨其发病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将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 (0~ 24: 00)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确定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再以住院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月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再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期.结果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中午 11: 00~ 13: 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的高峰时间点在 12: 11: 34;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日期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结论 日中午时是出血性中风的关键时段,欲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临床宜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出血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应时时预防以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类诊断与中线结构及脑疝关系的研究

    作者:方之勇;李歆国;韩锋

    目的探讨CT征象与出血性中风病类诊断的关系.方法观察379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CT征象,分析中线移位及脑疝出现情况与出血性中风病类之间的关系.结果中线结构移位及脑疝出现情况与出血性中风病类诊断有密切关系.结论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和有无脑疝发生可作为出血性中风病类诊断的客观标准之一.

  • 急性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传变规律及治法的探讨

    作者:常向明;胡中民;王继业;王左

    出血性中风,以其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救治,寻求高效、安全、简便的救治措施及药物,为当前急诊科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课题.随着中医急症学科的不断发展,以中风病中医理论体系开展中医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进行活血化瘀,通腑开窍等各种治法、药物的临床观察与筛选、新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探索.实践证明[1]:中医药确能不同程度降低该病病死率、致残率,显示中医药在急性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优势.但中医药治疗该病处于探索阶段,揭示急性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传变规律的中医理论体系亟待研究与建立.笔者总结了大量文献,结合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探索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理基础、发病机理、传变规律,以期对中医药救治本病寻求高效、强力、安全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有所启发和指导;同时研究本病相应的中医药救治原则,为中医药救治本病开辟新的思路.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作者:张艳霞;卢仁彬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满意.

  • 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

    作者:张晓云;黄斌

    根据中医理论和微观辨证理论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认为阳亢化火、迫血妄行为导致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关键病因,络破血溢、瘀血内停、瘀血化水是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止血、消瘀、息风、滋阴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原则.

  • 蒌蛭化痰逐瘀汤颗粒剂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30例

    作者:李智申

    目的:观察萎蛭化痰逐瘀汤颗粒剂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口服楼蛭化痰逐瘀汤,每日1剂,连续服用14d.结果:30例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服用萎蛭化痰逐瘀汤7~14d后,血肿减小,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蒌蛭化痰逐瘀汤颗粒剂具有破血逐瘀、活血通经、化痰消肿之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致残程度.

  • 镇肝熄风汤对出血性中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王倩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对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颅内CT血肿量的变化等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4天、35天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颅内CT血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医内科联合中医镇肝熄风汤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一使用西医内科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中医辨证治疗出血性中风后失语临床观察

    作者:李贤彬;叶坤;姚源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出血性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出血性中风后失语的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将出血性中风后失语分成痰热内闭证、肝阳暴亢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拟定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以4周为观察终点.观察治疗前后语言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患者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且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出血后失语为有效方法之一.

  • 浅论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

    作者:赵超蓉;王左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病机“阴虚为本,离经之血为标”,依据“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治则,提出“养阴乃扶正之源”、“活血实为治标”的治法,推崇使用生地、牛膝二药.

  • 中医综合护理对出血性中风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观察

    作者:赵兴惠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对出血性中风术后患者康复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出血性中风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护理:辨证施膳、情志调护、语言训练、功能锻炼及穴位按摩等.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Barthe index (BI)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试验组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能提高出血性中风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疗效.

  • 凉血通瘀方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黄艳;周肸;赵凤鸣;吴勉华;周学平;王明艳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及其君药——大黄单体(大黄酸、大黄素)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培养加药,放射性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核因子-κB (NF-κB)、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凉血通瘀方(1g/ml)及大黄酸(25μmol/L)、大黄素(50μmol/L)可降低大鼠IL-1β、IL-6、TNF-α、NF-κB的表达,升高IL-10、iNOS的表达.结论:凉血通瘀方及大黄酸、大黄素降低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之一.

  • 出血性中风“证”的微观特征分析

    作者:李婷婷;过伟峰

    从出血量及部位、水肿程度、实验室检测指标3个方面综述出血性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微观特征的相关性,并指出规范“证”诊断是“证”微观特征研究的前提,以揭示中风病证的形成机理及本质,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 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可建

    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总有效率比较的RR(99%CI)为1.35(1.03,1.7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的WMD(99%CI)为-6.73(-13.71,0.2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纳入研究质量低等因素降低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要进一步验证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 浅谈治疗中风三步疗法

    作者:吴少东;马玲;王玮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患病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中风治疗的目的就是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提高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在处理中风危重证,如闭证,脱证等中脏腑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如何治疗脑内实质大量出血,如何控制脑水肿,甚至如何治疗脑疝.

263 条记录 12/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