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15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与食管黏膜损伤的关系
目的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12例正常人,1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NERD组27例,LA-A、B组30例,LA-C、D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
-
痔源性便秘
痔病病人常主诉有便秘或排便费力,甚至要用手指挖粪.压力检测显示,多数病人其肛门静息压异常升高[1].Leicester等调查100例,发现80%痔病病人中有不同程度的便秘.Sun等[2]报告56例,发现40%未脱出性痔病病人排便怒啧,16%感觉排空不全.显而易见,痔病与便秘的关系非常密切.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便秘和用力排便是成痔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根据近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对这种说法均不能给予支持.
-
采用可注射的硅胶生物材料强化内括约肌治疗肛门失禁
(英)/Malouf AJ, et al//Dis Colon Rectum, 2001,44(4) :595肛管内括约肌主要维持肛管内静息压并是防止肛门泄漏的主要肌肉,肛管内括约肌的退化或断裂特征性地引起被动性肛门失禁或污粪.尽管使用抗腹泻药物可以改善某些病人被动性污粪,但这不是绝大多数病人长期满意的治疗.过去恢复肛管内括约肌功能连续性的方法包括皮瓣充填肛管缺损或采用胶原、自体脂肪、聚四氟乙烯注射治疗,泌尿外科同样注射胶原或硅胶加强膀胱颈功能.此项先驱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对因肛管内括约肌解剖上断裂或薄弱引起的被动性肛门失禁采用单次或多次注射硅胶为主的生物材料(BioplastiqueTM)治疗的效果.
-
Cajal间质细胞在实验性胃溃疡大鼠食管及胃动力障碍中的作用
随着对胃肠动力的深入研究,发现胃溃疡患者常存在胃和食管动力障碍,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低于健康人,胃动过缓,十二指肠胃反流频率和强度增加[1-3].胃肠间质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被证实是胃肠慢波起搏细胞及神经兴奋传导细胞,在胃肠道动力产生和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4-5],有鉴于此,ICC在胃溃疡患者胃和食管动力障碍发生中可能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胃溃疡大鼠模型,探索ICC与胃溃疡胃和食管动力障碍的关系.
-
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与外科治疗的研究
目的:研究盆底松弛综合征(RPFS)的病理生理特征,并探讨盆腔紧固术对本征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1例诊断为RPFS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并行标准化盆腔紧固术,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结果: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全、会阴坠胀、排便时会阴下凸、子宫后倾及直肠松弛.肛肠动力学检测有静息压、收缩压下降,收缩时间缩短,直肠感觉功能减退.排粪造影示盆腔多种松弛性病变同时存在.术中可见结肠、直肠、子宫的固定松弛及腹腔位置降低.7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4例明显改善.结论:RPFS的病理生理特征是以盆腔器官为主的多部位、多系统、多器官松弛性改变.盆腔紧固手术对本征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价值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动力学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吞咽时不能充分松弛,严重影响食管排空,目前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案,主要以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扩张为主,本文旨在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价值.一、对象:选择1997年8月~1999年12月我院消化专家门诊诊断,并经胃镜钡餐及食管测压,证实贲门失弛缓症39例,男24例,女15例.男女之比1.6:1,年龄18~70岁,平均40.05±10.1岁,随机分组.内镜组20例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外科组19例行Heller手术治疗.
-
食管癌放疗后食管运动功能的研究
目的了解食管癌放疗后食管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三腔气囊式食管压力监测仪对64例食管癌单纯放疗后3个月的患者及64例正常人分别行食管静息与吞咽压力测定、记录和比较分析.结果食管癌放疗后患者食管静息压、吞咽压、食管蠕动波、收缩幅度均低于正常人.且吞咽持续时间延长、传导时间增加、并出现部分异常蠕动波,尤以食管癌病变部位为突出.结论食管癌放疗后患者食管系低动力学改变.
-
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及肛门直肠压力变化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变化及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
-
经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128例治疗体会
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持续不缓解的肛裂和高内括约肌静息压性肛裂的标准方法,我院2006~2008年采用经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全结肠腔内测压探讨
目的:介绍一种全结肠测压的方法.方法:收集了57例采用瑞典生产的全消化道测压仪,在电子肠镜引导下将测压管送入回盲部.其中35例为健康组,22例为结肠慢运输型便秘患者.分别测得2组结肠道内的高收缩平均压,静息压,每5 min单位时间内收缩次数以及平均收缩间期持续时间.结果:正常组与患病组分别高收缩压36.6 mmHg、53.5 mmHg,静息压6.0 mmHg、1.9 mmHg,平均每5 min单位时间内收缩5.5次、3.5次,平均收缩间期21.9 s、34.3 s.结论:正常人与便秘人群的肠道内压力是不同的,全结肠测压可以了解到肠动力状况.
-
小针刀闭合性切断肛管内括约肌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性便秘20例
采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性便秘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2~65岁.内括约肌肌电图放电频率均超过9.4周/min,肛管压力测定静息压和直肠大耐受量MTV均高于正常.患者无痛性粪便困难,排大便淡漠或无便意.排便多次仍感排出困难,有一半患者大便干结.
-
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的变化
贲门失弛症是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作者等曾对58例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测压所见有:①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②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③食管腔内压力升高.除此之外,还发现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异于常人,现报告如下.